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docx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
(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
)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a、探索性研究。
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
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
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
(1)定性研究:
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
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
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2)定量研究:
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
优点:
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
缺点:
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
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
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
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
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①资料来源:
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
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
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
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
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
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
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
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⑨与被试关系:
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
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
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
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
主观条件:
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
客观条件:
物质条件。
时机条件:
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
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
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结果变量。
3、无关变量:
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测定的因变量外的一切变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是会影响研究进程的,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四、定义研究变量:
一般来说,先下抽象性定义,再下操作性定义。
1、抽象性定义:
从抽象的概念意义上对变量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词典定义)。
下抽象定义的方法:
a、经典定义方法(和差加属);b、从文献中寻找合适的定义方法;c、自行定义。
2、操作性定义:
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
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下操作定义的方法:
a、条件描述法——通过陈述测量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对象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b、指标描述法——通过陈述测量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测量手段、指标);c、行为描述法——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动作、结果)。
3、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应注意:
a、对研究课题中重要的变量下操作性定义;b、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以及变量的性质来下操作性定义;c、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明确具体;d、操作性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它是研究者为了研究需要而规定的特殊解释(先抽象描述基本特征,操作规定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并非对变量的全面的、唯一的解释。
4、抽象定义涵盖基本变量所有属性,解释范围大,具有普遍性,但太笼统无法据此测量和操作变量;操纵定义对变量界定新定义,便于操纵测量,但只涉及少数特征,具有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性。
五、研究假设:
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了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1、分类。
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的倾向性可分为:
a、定向假设。
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b、非定向假设。
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检验结果来解释变量间的结果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
2、文献检索:
就是从众多的文献中查找并获取所需文献的过程。
a、一次文献: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学论文、专着、会议文献、专利;b、二次文献:
数目、索引、文摘(本身不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是找一次提供线索);c、三次文献:
研究动态、研究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
3、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
①研究什么:
a、要有合适的标题,最好涉及研究的范围、方法、对象、内容;b、要明确提出研究问题,让人了解问题的性质;c、列举研究的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让人了解研究重点;d、界定研究的变量和关键词,让人了解研究的范围;②为什么研究:
a、说明研究动机;b、揭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c、列举研究的具体目标;③如何研究:
a、说明研究方法和实施程序,包括研究对象及取样,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工具选择编制,收集资料及资料分析等;b、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员组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c、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员组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④有何成效:
a、研究者必须在研究计划中具体说明研究的预期成效;b、要有成果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
六、课堂观察的类别
1、按是非借助于仪器分为: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2、按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3、参与观察:
通过改变角色或隐藏身份完全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进行观察。
优点:
可以消除或缩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于深入了解被观察对象内部的真实情况。
缺点: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易相互影响,观察结论易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4、非参与观察:
指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课堂情境之外进行的观察,适用于观察时间短内容较简单的情况。
优点:
观察者不易受被观察者的影响,观察结果比较客观公允。
缺点:
对现象的观察易带有表面性和偶然性,不易深入。
5、按观察方式的结构划分:
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非结构观察。
七、问卷调查
1、问卷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a、问卷不受人数限制,调查的人数可以较多;b、问卷可以由访员访问,也可以邮寄;c、问卷可以完全控制变项,找出因果;d、问卷资料适于电子计算机处理,节省分析时间,并且容易量化。
缺点:
a、问卷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资料,研究弹性不足;b、问卷不容易找出错误或误解;d、问卷对设计要求比较高,如果在设计上出了些毛病,问卷便无法补救。
2、问题形成的步骤:
a、课题分析、提出假设;b、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c、确定指标;d、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编制直接与间接的问题。
3、一个好的问卷,必须合理、科学、艺术地提出每一个问题。
(1)合理:
①全部问题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的。
对研究课题和理论假设没有关系、可有可无的问题、多余的问题、对于以后不知如何分析的问题,仍要删除;②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使用。
有些问题对于一部分被调查者适用,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不适用,对于这样的问题,具体做法为把普遍使用的问题列为后续问题;③提问的形式是否适合被调查者。
a、表格形式的问题不宜过多;b、在一个表式问题中,实际问题的容量不宜过大。
(2)科学:
①单一:
即一个问题中只包括一个调查指标,只询问一件事情。
问卷中不能有双重问题;②中性:
即问题不带有倾向性。
带倾向性的问题,对于被调查者具有某种诱导作用,即诱使被调查者顺着提问者的观点及其倾向回答问题。
对于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中性化处理,即修改剔除问题的倾向性;③明确:
即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明确的含义。
问卷中使用抽象概念、专业词汇及表达不当会造成问题模糊不清,造成歧义,引起误解,使回答的依据失去统一性。
应科学地使用明确语言,才能准确精确表达含义。
4、艺术地提问方式:
a、委婉法:
使用委婉的词汇来代替刺激的词汇提问;b、间接法:
提出问题后,先提供其他人的回答,然后要求被调查者对其他人回答做出评价;c、消虑法:
即在正式提问前加上一段关于引用权威或普遍性事实的文字,以消除顾虑;d、虚拟法:
先假设一种情境,然后要求在该情境下回答问题;e、援助法:
在表明调查者可以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题。
八、访谈:
通过与被访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的研究方法。
1、访谈优点:
a、具有灵活性。
访谈是双方直接交流双向沟通。
有2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访谈员提问,被访者回答;另一种是双方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b、成功率较高。
谈话是常用的手段,拒绝回答者较少,成功略高;c、可观察非语言行为;d、控制性较强,可以适当控制环境因素,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e、适用面较广。
适用于一切有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被访者;f、可得到自发性回答。
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回答较真实可靠;g、可获得深层次的信息。
访谈具有适当解说,引导和追问的机会,因此可探索较为复杂的信息,获得新的深层次的信息。
2、访谈缺点:
a、代价较高。
与问卷相比,访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b、时间长。
寻找被访者和寻访路上所花时间远大于访谈时间,浪费时间精力;c、受访谈员影响大。
访谈人员的特征会引起被访者心理反应,有可能影响真实性;d、缺乏隐秘性。
当面回答,匿名性差,使被访者缺乏安全感,对于敏感问题会出现回避现象;e、会给被访者带来不便;f、访谈范围受限。
难以进行大规模访谈,一般访谈样本较小;g、访谈记录困难。
将访谈记录完整记录下来有一定困难,特别是无结构访谈。
3、结构式访谈:
是事先将访谈的题目设计成一份调查表或访谈问卷然后严格按拟定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的内容进行的访谈。
访谈时访谈人员严格按照上面的顺序发问,不得随意改变和转述题目及答案用语,访谈人员处理问题的自由度比较小,其研究结果可做量化分析,因此称为标准化访谈。
适用于:
正式的、较大范围的社会调查,量的研究。
4、无结构式访谈:
也称自由式访谈,是一种随意的、自由的、开放的访谈方式。
与结构式相反,无须事先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而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或某一个主题和问题方向,与被访谈者交谈,所得结果不宜做标准化分析,又称非标准化访谈。
适用于:
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
5、半结构式访谈:
有调查表或访谈问卷,但具有一定灵活性。
适用于教育研究。
九、访谈的程序与技巧
1、访谈前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