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考点练习及答案.docx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考点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考点练习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考点练习及答案
2021年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短文阅读考点练习及答案
一、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
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
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
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
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
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
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
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修辞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蜡烛里的秘密
①我是前段时间来到石板镇的。
小镇老是停电,得准备蜡烛。
②我一连找了三家杂货铺,店主都同样告诉我:
“没有。
”我很纳闷,一个镇子,怎么连卖蜡烛的都没有?
③小镇上有四间杂货铺,我打算到剩余的那家去碰碰运气。
店主看出我是新来的,直截了当告诉我:
“你到街尾的老阿婆家去买吧,她那儿有。
”这让我更奇怪了,老板怎么会知道老阿婆家卖蜡烛?
④于是,我顺着石板街一直走。
走到尾,在一个缩进去的地方,果然有一个简陋的摊位,几块砖头和破木板搭的货架上摆着香纸和蜡烛。
付钱的时候,我问老阿婆:
“生意好吗?
”老阿婆笑呵呵地说:
“好,这不老停电吗?
来我这买蜡烛的人多。
不过老停电,也不好哟……”她抬起胳膊,把蜡烛递给我。
我这才发现,老阿婆的腿不能动,估计是下半身瘫痪。
我冲她笑了笑,满意而归。
⑤接连几个晚上还是停电,我到街上漫步。
走着走着,我来到一家杂货铺,买了点东西,又跟老板闲聊起来。
我好奇地问:
“小镇老是停电,蜡烛生意应该很好,你为什么不进些蜡烛卖呢?
”
⑥店主笑了笑,这才告诉我秘密。
原来,老阿婆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他们几家杂货铺商议之后,偷偷有了一个约定:
不卖蜡烛。
⑦听了店主的话,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1.请你概括第②—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是对老阿婆家摊位的描写,从中你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
3.在买蜡烛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请把心理变化过程填写完整:
纳闷——(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
4.在与杂货铺老板的交谈中,“我”知道了蜡烛里的秘密是_____________,他们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5.“听了店主的话,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感动“我”的是()
A.老阿婆身体残疾,却还自食其力。
B.三家杂货铺都不卖蜡烛,“我”在第四家买到了。
C.四家店铺老板同情老阿婆,从他们约定不卖蜡烛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善良的心。
D.“我”终于知道了蜡烛里的秘密。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妈妈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
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妈妈起早摸黑地耕地,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
我兴冲冲地对妈妈和妹妹说:
明天发馒头,妈妈一个,妹妹一个,我一个。
妹妹笑了,妈妈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
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有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
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
三两口下区,嘴里没有品出味来,馒头已不见。
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怎么办?
干脆,把妈妈的那个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妈妈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粥吗?
她说过,他不喜欢麦粑呀!
……
等我回到家,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有了。
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
妈妈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
“平娃娘,平娃娘!
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
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
妈妈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
你看嘛——”妈妈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
“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妈妈把馒头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
“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联系上下文揭示下列词语的意思。
苦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伎重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_________)为线索安排材料的。
3.文中的“我”其实是个懂事的孩子,请用事例简要说明。
(至少三个)
(1)
(2)
(3)
四、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①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
他们把桌椅饭莱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②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
“织,织,织,织啊!
织,织,织,织啊!
"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③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文段中“向晚”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
2.对文段中“天高地阔”一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空高远,大地辽阔,形容乡村的环境非常开阔。
B.头顶高高的天,脚踏宽阔的地,形容乡村居民胸怀坦荡。
C.指乡下人家在门前吃饭,地方开阔,也指他们在饭桌上谈论的话题广,聊起天来毫无拘束。
3.第①②自然段描绘了两幅图,如果给这两幅图取名字,第①自然段对应(______),第②自然段对应(______)。
A.瓜藤攀缘图B.月夜睡梦图C.门前晚餐图D.鲜花轮绽图
4.用“”画出文段的中心句。
这个句子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5.读完文段,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用自己的话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
”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诉说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了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安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1.从选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用“√”画出来。
2.“如此抱负和胸怀”指的是什么?
用“”在选文中画出来。
3.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是______的,从他们的表现“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他们无能为力,表面原因是(_____),实际则指(________)。
括号里填序号。
A.这个女人和外国人谁有道理还没有分清楚。
B.中华不振。
C.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
4.魏校长为什么说:
“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
”()(填序号)
A.因为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很满意。
B.因为周恩来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志向十分远大。
C.因为周恩来学习认真,善于思考。
5.想一想,你是为什么读书的呢?
写清原因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
“为家父而读书。
”
“为明理而读书。
”
“为光耀门桶而读书。
”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问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坚定(______)欺凌(______)
反义词:
崛起(______)清晰(______)
2.“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此生”指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_______。
3.“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竞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中的“如此抱负和胸怀”是指________。
4.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探秘。
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
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
我生病住院。
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来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候着母亲的到来。
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
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
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寡母收入菲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
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这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
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
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
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