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命题分析
1.考查方式
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要求选择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成对文中不同句子里相同的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如2018年北京卷;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另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如2018年天津、浙江卷;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如2014年江苏卷。
四是将虚词填入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如2016年天津卷。
题型都是选择题,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值大多为3分。
不从文言虚词知识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在大致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使用虚词的能力。
近年来,全国卷取消了文言虚词以选择题单独设考的形式,直接隐含于翻译题中考查。
2.考查范围
以《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18个虚词为主,兼顾考查其他一些常见的虚词,但都来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要求掌握的虚词。
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13题
(1)中,“以,介词。
凭借”“以为,作为,用作”;
(2)中“以,介词,因为”“为,介词,为了”。
而2011年高考中“使”等考纲规定之外的常见虚词也考查到了,因此在备考中不仅要关注考纲中的18个虚词,还应注意这18个虚词之外的常见虚词。
走进高考 【P】
(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
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
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
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
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
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讲评】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做题时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C项,介词,“在”;介词,“给”,引出动作的接受者。
D项,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
附:
参考译文
天下不崇尚儒学很久了。
现在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生。
儒生究竟是怎样的呢?
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宽的衣带,穿着有宽大袖子的衣服,就可称为儒生了吗?
手拿着书或趴在书上吟诵不止,就可称为儒生了吗?
更何况用笔墨圈点文章,编造华丽的文辞来称为儒生,(这些离真正的儒生)也差远了。
除去这个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能担当儒生的称谓吗?
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怒。
他诵读古代圣王的典籍,不研究章节字句,一定探求到其中的道理才罢休。
(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如果)他自身同一般的乡党没有什么两样,在他的身外就不可能发扬光大。
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道义就如同被隐藏而晦暗不明了,于是探求国家政治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文章来宣扬先王之道。
景祐初年,青州知州以荒淫放荡的作风办事,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逐渐成为风气。
颜太初憎恶他的行为极大地扰乱了风俗教化的根本,写了《东州逸党》一诗来讽刺他。
诗于是被皇上听闻,皇上马上治了青州知州的罪。
又有郓州知州对清廉正直且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下属官吏感到愤怒不满,诬告他有罪,施拷打刑罚(使他)死在狱中。
(下属官吏的)妻儿软弱不能自我申诉,颜太初向来与他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写了《哭友人》一诗,知州也因此获罪被罢免。
在当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学识渊博有文采,(皇上)下诏起用他担任国子监直讲。
适逢有个向来不与颜太初交好的御史,向皇上进言称太初为人狂妄偏激,不可以担任学官。
诏书立即下达,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
颜太初为人,确实宽厚温良有政绩,不是狂妄的人。
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
旧制中,判、司、簿、尉四考,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考核下等的,按例录用为县令。
即使愚笨懦弱昏庸年老没什么可取之材的人,积累年数久了,也必定得到官职。
但是颜太初这样有才干见识,考中进士做官近十年,最终直到去世也没有脱离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时大概四十多岁。
唉,天要灭亡儒者,一定使他们到最糟糕的境地啊!
狗对怪异的事物狂叫,那些暴虐奸恶之人一定会被铲除吗?
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很快到达尽头呢?
世人见太初所担任的官职不能调动别人,再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诘问他人,德行有瑕疵有问题的人厌恶听到(这些言语),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居多,我只得到其中两卷。
在同州又得到他所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书并为它写序。
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日后有见到他文章的人,观看他的《后车》诗,那么就不会忘记引之为鉴,警醒自己;观看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义之道就不会崩坏;观看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会心中有愧;观看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郡守长官就能知晓治理的弊端;观看他的《望仙驿记》,那么郡守长官就不管理驿站之事。
由此说来,(他的文章)对人们的益处难道不是很丰厚吗!
考点探究 【P】
考纲在线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 B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简要解读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大多是将课外文言选段中出现的文言虚词与课内学过的虚词进行比较,辨析其用法和意义的异同。
它要求考生能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分清实词虚化和实词本用现象,准确理解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形及其规律。
虚词的考查,不回避往年考过的内容,且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几个虚词曾连续考查。
纵观十多年的高考文言文虚词的命题,尽管阅读材料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都在课内,题目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
所以,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
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的说明》规定的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
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
文言虚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本,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近年来,虽然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没有单独就虚词的考查设题,但不等于说虚词已淡出高考,它仍以其他的形式存在,如隐含在翻译题中;而且,要准确理解文本,对虚词一窍不通,也是难以想象的。
课堂导练 【P】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一、解释句中“而”或“已而”的意义和用法。
1.觉今是而昨非( )
2.或五十步而后止( )
3.已而大雨倾盆( )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6.朝济而夕设版焉( )
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
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10.夫列子御风而行( )
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12.言而无信( )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答案讲评】1.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6.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者不译。
3.“已而”连用,意为随即、不久。
4、9.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
5、7.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8.代词,通“尔”,你们的。
10、11.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关系,译为“着”或者“地”,或不译。
1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13、14.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二、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答案讲评】1.副词,表承接,于是,就。
2、3.连词,表转折,竟然,却。
4.连词,前一个“乃”,表顺承,于是,就;后一个“乃”,表范围,仅仅。
5.连词,表条件或前提,才。
6、7.连词,表判断,就是,是。
8、9.代词,你的。
三、解释句中“所”或“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
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
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2.父去里所,复还( )
※【答案讲评】1、2.名词,译为场所,处所,位置。
3、4、6.助词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方”“……的事物”“……的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