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2022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docx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第四部分

《病理学I》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病理学

英文名称:

Pathology

总学时:

72学时。

(理论课:

36学时;实验课36学时)

学分:

4学分

自主学习:

20学时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

课程考核:

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实验考核(2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5%)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5%)。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形态结构、代谢机能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科学,又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重要桥梁课程。

病理学必须密切联系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病理学包括总论(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和各论(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和免疫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两大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疾病现象,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学会观察病理变化,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运用发展的观点去动态观察、分析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各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

(三)重视病理过程中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内在联系;重视病理与临床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重视病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二、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三、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

学时安排:

理论课:

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病理学、诊断病理学、活体组织学检查。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病理学及其任务

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5.病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萎缩的类型。

2.变性的概念。

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脂肪变性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玻璃样变性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3.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及结局。

二、熟悉:

1.萎缩的病理变化及化生的意义。

2.纤维素样坏死、病理性钙化及凋亡的概念、凋亡的形态特点。

三、了解:

1.黏液样变性和淀粉样变性的概念、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类型。

2.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学时安排:

理论课:

2.5学时。

实验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虎斑心、机化﹑凋亡﹑溃疡、空洞、窦道和瘘管。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细胞的适应: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分类及萎缩的病理变化。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2)损伤的形态学①变性与物质沉积: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及病理性钙化。

②细胞死亡:

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脂肪坏死,纤维样坏死及坏疽)及结局。

③凋亡的概念,形态变化以及与坏死的区别。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

(1)学习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

(2)认识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形态变化。

2.实验类型:

基础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细胞、组织变性的常见类型及形态变化。

(2)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其形态变化。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再生和创伤性神经瘤的概念。

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3.肉芽组织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4.创伤愈合的类型、特点及其基本过程。

二、熟悉:

1.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2.瘢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作用。

3.骨折愈合的过程。

三、了解:

影响细胞再生及创伤愈合的因素

学时安排:

理论课:

1学时。

实验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再生、创伤性神经瘤、肉芽组织、I期愈合、Ⅱ期愈合。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再生

(1)再生的概念、类型(完全性再生及纤维性修复)。

(2)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3)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血管,神经组织的再生)。

(4)影响细胞再生的因素(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抑素与接触抑制)。

(自主学习)

2.纤维性修复

(1)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学特点、作用及结局。

(2)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及作用。

3.创伤愈合

(1)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I期愈合、Ⅱ期愈合、痂下愈合)。

(2)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及局部因素

4.骨折的愈合(自主学习)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

(1)认识坏死的形态变化、后果及各类型坏死的特点。

(2)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2.实验类型:

基础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坏死的形态变化、后果及各类型坏死的特点。

(2)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淤血的概念、原因和后果。

肝、肺淤血的病变。

2.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栓子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及血栓性栓塞的危害。

4.梗死的概念、病变及类型。

二、熟悉:

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血栓形成的过程及栓子的形态。

2.梗死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了解:

栓塞的类型、气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学时安排:

理论课:

4学时。

实验课: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淤血、心力衰竭细胞、槟榔肝、血栓形成、栓塞、栓子、梗死。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充血

(1)动脉性充血:

病因、类型(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病变及后果。

(2)静脉性充血

①病因:

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②病变及后果:

淤血性水肿和漏出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侧支循环建立。

③重要器官淤血举例:

肺淤血、肝淤血。

2.血栓形成

(1)血栓形成的条件: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①血栓形成过程,②血栓类型: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3)血栓的结局:

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

(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

(1)栓塞的概念

(2)栓子类型:

固体性栓子、液体性栓子、气体性栓子。

(3)栓子运行途径①右心及腔静脉系统的栓子:

肺动脉干及其分支栓塞,②肺静脉、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

体动脉栓塞,③门脉系统静脉的栓子:

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④逆行性栓塞,⑤交叉性栓塞。

(4)血栓栓塞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肺动脉栓塞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概念、栓子的来源和栓塞的部位、影响。

(5)其他类型栓塞:

羊水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

4.梗死

(1)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2)梗死的病变

(3)梗死的类型:

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的发生部位,条件及病变特点。

(4)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

充血、淤血、血栓、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2.实验类型:

基础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变特点及后果。

(2)掌握混合血栓的病变特点,联系分析血栓形成的条件、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掌握栓子运行途径,联系分析栓子对机体的危害。

(4)掌握梗死的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危害。

第五章炎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炎症的定义及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2.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3.炎症的结局。

二、熟悉:

炎症的临床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意义、炎症的经过及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三、了解:

炎症的原因及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学时安排:

理论课:

4学时。

实验课: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炎症、炎症介质、变质、渗出、趋化作用、败血症、脓毒败血症、假膜、化脓、脓细胞、脓肿、肉芽肿、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炎性细胞浸润。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炎症的概念

2.炎症的原因(致炎因子):

生物性和非生物性致炎因子

3.炎症的基本病变:

(1)变质

(2)渗出:

概念,血管反应(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及白细胞渗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3)增生:

实质、间质及炎性细胞增生。

4.炎症经过和结局

(1)炎症的经过

(2)炎症的结局:

痊愈,迁延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①局部蔓延②淋巴道扩散③血液扩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

5.炎症的组织学类型:

变质性炎、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卡他性炎)、增生性炎(非特异性增生性炎、肉芽肿性炎)。

6.炎症的全身反应①发热②外周血白细胞的改变③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增生④实质器官的病变。

7.炎症局部临床表现①红、②肿、③热、④痛、⑤功能障碍。

(二)实验课

1.实验内容:

(1)学习炎症的三种基本病变,观察炎性充血、水肿和各种炎细胞的形态特点。

(2)学习炎症的类型和结局。

2.实验类型:

基础性实验

3.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炎症的三种基本病变。

(2)掌握各种白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掌握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结局;

(4)掌握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区别;

(5)掌握增生性炎的病变特点。

第六章肿瘤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2.肿瘤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异型性。

3.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扩散和转移。

4.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癌与肉瘤的区别。

5.肿瘤的命名原则和肿瘤的分类原则。

6.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恶病质的概念。

二、熟悉:

1.肿瘤的大体形态。

2.常见上皮性肿瘤和间叶性肿瘤的组织来源、性质和形态特点。

3.常见的癌前病变。

4.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三、了解:

肿瘤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代谢特点,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学时安排:

理论课:

4学时。

实验课: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肿瘤、异型性、分化、异质化、演进、侵袭(浸润)、转移、Virchow淋巴结、Krukenberg瘤、癌脐、癌、肉瘤、癌前病变、原位癌、非典型增生。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及自主学习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1)肉眼观形态:

肿瘤的形状、数目和大小、颜色及硬度。

(2)组织特点(实质、间质)。

3.肿瘤的异型性:

(1)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2)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细胞的多形性、细胞核的多形性、细胞浆的改变、超微结构的改变。

4.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①生长动力学②血管形成③肿瘤的演进与异质化。

(2)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