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1672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

《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社区概述.docx

第一章社区概述

第一章社区概述

要想了解社区工作,首先必须了解社区这一概念,社区虽然在许多社会学教程中多有论述,我们在此仍要对之做出简要的总结和概括。

本章将探讨社区的涵义、要素、功能社区与地域社区、社区的类型——农村社区、城市社区、集镇社区,以及社区的功能。

第一节社区的涵义

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深入展开,许多小区、居委会也改称社区、社委会,社区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一、“社区”的由来

社区这一名词并非我国的本土词语,人们通常认为,社区最早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1887年的一本名著《社区与社会》(又译为《共同体与社会》),德文为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英文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

在其原著中,社区或共同体表示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关系,传统的农村村庄是社区的代表,“社会”则是指一种新型的、以个人的思想、意志、理性契约和法律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新兴的商业化城市是“社会”的代表。

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先生为主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在翻译腾尼斯的著作时,首创了社区一词,费孝通先生回忆说:

“当初,Community这个字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

当我们翻译腾尼斯的Community和Societ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ty不是Society,成为相互矛盾的不解之辞,因此,我们感到‘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

那时,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切的概念。

偶然间,我就想起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样,最后大家援用了,慢慢流行。

这就是‘社区’一词的来由。

“社区”从腾尼斯的原意看,它意指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并没有地域性的含义,到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将其翻译成英文“Community”,便有了地域的意味,及至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逐步被定义为地域社会。

二、关于社区概念的发展

社区是社会学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但人们对它却有种种不同的认识,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乔治·希勒里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和统计,发现共有94种社区定义,1981年,居住在美国的华人教授、社会学家杨庆kun统计发现,有关社区的定义已经增加到140多种。

最早的社区定义是腾尼斯原本意义上的社区,即认为社区是在情感、恋念、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紧密的有机群体。

他并指出了几种社区关系来说明,一种是氐族关系或称血缘关系,一种是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邻近’关系,一种是以意识或精神上的亲近或相同为基础的‘友谊’关系。

由于有共同的自然情感为基础,所以社区必然是一种成员之间互相信赖的、亲密的、排他性的群体,可见,腾尼斯的“社区”是指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并没有很强的地域性。

总起来说,腾尼斯所说的“社区”是一种建立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高度组织起来的、密集型的、规模有限的社会,其活动范围有家庭、乡村、城镇,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

而“社会”则完全相反,它不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是在外在的占有物的合理交易和交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活动范围有都市、国家、世界,“社会”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暂时的共同生活。

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是两个理想类型,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都既包含“社区”的因素,又包含“社会”的因素,并没有纯粹的“社区”或“社会”这样的实体。

腾尼斯的思想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提供了分析的工具和尺度,对我们分析现代社区也极具启发意义。

工业革命后,由于世界各地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农村社区不断减少,社区呈现出多样化形式,人们已不再将社区局限在传统的农村社区。

关于社区的概念日益丰富。

三、社区的涵义

关于社区概念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帕克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在《城市社会学》中这样写到:

“对一个社区所能作的最简单扼要的说明是:

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的人群的汇集。

但是一个社区还不止这些。

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institutions)的汇集。

社区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区别是组织制度,而不是人。

社区的组织制度中总要包括家庭和另一些机构:

教会、学校、运动场、社区政厅、地方剧院,当然也许还有一些工商企业……在各地方社区的基础上,往往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社区……最大的社区就是广阔的世界。

”可见,帕克的定义强调了社区的组织机构、人群和地域。

并且社区的范围是多样的,可以达到世界。

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指出:

“社区是指包含着那些具有一个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保持社会接触的人群。

另两名美国社会学者罗吉斯和伯德格在其《农村社会变迁》一书中指出:

“社区是一个群体,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组成,社区是一种简单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地域的基础之上。

”他们强调了共同利益、地域和简单人群。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当一群人集中于个人家庭和工作地点,并且以社会互动的日常模式(例如与工作、购物和上学等相关的生活模式)为基础时,我们通常将这种集合叫做社区。

从以上国外学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社区虽有种种不同界定,但都离不开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人群、共同的地域、组织制度。

因此,社区范畴的内在要义可以概括为:

它是一种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包含着人群、地域、社会互动和共同约束、文化和社区意识等要素。

我国学者对社区的一般定义有:

唐忠新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中指出:

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

徐永祥在《社区发展论》中认为: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持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指出: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因而简单地说,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因此,社区不同于社会。

社会是由一个个局部的社区构成的,是最大的社会群体。

研究社会总要从社区入手,改造社会,也要以社区为试点。

社区也不同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社会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但社会群体未必具有地域性,如,有的大型跨国公司象诺基亚通信公司,遍及全世界,不受地域限制。

如,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遍及全国各地,是基于业缘关系而不是地缘纽带而形成的,因此,也不能叫社区。

 

第二节社区的构成要素

关于社区的构成要素,学者们也有不同的概括。

台湾学者徐震认为,社区包含五项要素:

一是居民,此是社区的第一个要素;二是地区,也就是社区的地理要素,包括社区的自然环境、天然资源、公共设施及交通、建筑等;三是共同的关系,既包括共同的文化背景,如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等等,也包括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问题及共同的目标等等;四是社区组织,包括各类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五是社区意识,也就是居民对于本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认为,社区要素主要有:

(1)人口。

指社区内按一定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聚居的人口群体。

(2)地域。

指社区的范围、方位、形状、环境、自然资源等。

(3)经济。

指社区居民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4)社区的专业分工和互相依赖关系。

分工形成社区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

(5)共同的文化与制度。

(6)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7)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如各种商业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写的《社会学教程》中认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的社区,一般是由如下因素构成的:

(1)必须有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2)必须有一定的地域条件。

社区是人们赖以进行生产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3)要有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等。

(4)有自已特有的文化。

(5)每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对于自已所属的社区都有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在这里,我们采纳徐永祥的观点,将社区的构成要素归纳为:

一、地域,二、人群,三、组织结构,四、文化。

一、地域要素

作为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空间中,有着一定的边界。

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包括所处方位、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形状与范围等,人文地理条件则包括了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等等。

如:

南京理工大学社区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有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陵脚下,辖区面积有365,546平米。

人文地理环境又有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大数等建筑设施及紫霞湖风景区。

社区的边界是相对的,小至一个村落、居民小区,大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在社会工作的视野,一般是指城市中的街道辖区和居民小区,农村一般指乡镇、自然村。

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

“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二、人口要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当然也是社区生活的主体。

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的: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因而人口也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人口,构成社区的人口要素是指居住在本区域内的居民,非居民应排除在外,比如说,外国旅游者、探亲访友者,但长期居居的流动人口应包括在内。

构成其他社会群体的人口是可以跨区域的,如,某些政党组织的分支机构,几乎遍布所有地区。

对于社区的人口状况,可以具体分为

(1)社区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如社区总人口量、社区人口的思想道德面貌、知识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素质。

(2)人口的构成结构,如人口的年龄构成、人口的婚姻状况、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的职业构成。

(3)人口的分布与流动,如人口的密度、人口的分布状况等。

这些情况一般可以通过全国性的人口调查资料获得,社区的人口状况对于社区工作有重要意义。

社区的人口素质对于社区管理也有很大影响,如文化素质较好的社区,管理起来比较容易,而文化素质较低的社区,居民素质不好,社区管理难度就会增加。

开展社区服务,就必须针对社区人口的构成特点。

在老年人占比重较大的社区,应着重开展为老服务,在失业人口较多的社区,应开展再就业服务。

案例:

南京农业大学社区,总人口342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750人,占总人数的22%。

老年人以退休教职工为主,这些老人一般有较高的离退休金,并且多与子女分开居住,非常希望社区能为他们服务。

据此,南农大社委会以老年人为工作重点,开展了项目齐全,丰富多彩的老年服务。

有长期开展的种类多样的固定性服务项目,为老年人维修家电、组织春游秋游、建立老人健康及亲属联系档案等。

他们还经常举办大型活动,开展文艺汇演、举办社区老年人运动会、举办盆景展等,活跃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组织结构要素

社区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指社区内部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社会的分工程度低、组织分化少,社会组织和群体的类型就较少,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组织形式很少,只有家庭、邻里、村委会、小商店等少数组织。

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时,社会的分工程度高,社会组织和群体的门类就越多,正如迪尔凯姆所描述的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

社会工作机构的出现其实也是社会分化的结果。

目前,我国城乡社区的组织、群体一般包括:

家庭、邻里、生产经营部门、商业单位、党政机关、村委会与居委会、学校、医院、社会团体、文化团体,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有各种群众性文娱团体、社会工作站等机构,组织、群体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单位,社区工作就要研究一个社区中组织的构成、组织的运作架构、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区政府、街道、居委会之间的关系。

四、文化要素

在这里,社区文化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