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114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扬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扬州市文化事业

、“十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五”发展规划

 

五”期间,全市文化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打造文化扬州、建设文化大市为中心,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推进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艺术创作获得丰收。

重点创排公演了扬剧《史可法》、《柔福公主》,与央视戏剧频道合作拍摄了戏曲片扬剧《女县令》,扬州评话《挺进苏北》、《扬州小巷》在央视《曲苑杂谈》栏目播出;创作、出版了长篇评话《陈毅》(10回本),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市木偶剧团新创的木偶剧《三个和尚新传》在“金狮奖”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艺术大赛获金奖,

扇韵》、《天女散花》分别获银奖、铜奖。

创排了校园音乐

剧《夕歌》,市文化艺术学校排演的群舞《荷塘语丝》在第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漆画《中国红》、年画《春暖万家》获铜奖;全市各专业剧(院)团在中国曹禺奖小品赛、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16个、省级奖项60个。

——文艺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青年扬剧演员李政成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曲艺表演艺术家惠兆龙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

全市文化系统现有在职高级职称人员108人、中级职称人员

185人。

——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基础性、

4个

群众性文化设施。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双博”馆)建成开放,江都、仪征、高邮、宝应等县(市)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扬州市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全市3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通过省厅验收并正式挂牌投入使用;仪征市少儿图书

馆等4个图书馆和宝应县、邗江区文化馆新馆建成开放;高扬州市图书馆、邗江区图书馆等4家被评为国家一、二级图书馆,江都市图书馆被评为省文明图书馆;扬州市文化馆通过了国家三级馆的检查验收。

——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举办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少儿艺术节、老年艺术节、群众文艺新作调演等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承办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多次组织送文艺下乡、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城乡的文化氛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县(市、区)文化活动有特色、有创新,群众参与性强。

高邮的邮文化节、仪征的“月月喜相逢”广场文化活动、江都的龙川艺术节、宝应的“九九艳阳天”文艺巡演、荷藕艺术节,广陵区的扬州清曲研究等展示了本地区文化形象;江都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

先进市;仪征市、广陵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群众文化先进市

(区)、维扬区城北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民间艺术之乡;江别被省文化厅评为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和特色文化家庭。

群众文艺创作日趋活跃,五年来新创作品千余个,有

12件作品获全国大奖,100多件分获省级大奖。

少儿文学《石头剪刀布》、论文《论农村孩子的第二课堂——儿童文化园》等作品获全国“蒲公英奖”;扬州评话《整容趣事》等获全国“群星奖”;《渔鼓声声》等一批优秀作品分别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五星工程”奖、省音舞节和省民间艺术节等重大赛事金奖。

文物保护得到加强。

对市区各级、各类文保单位的保护与使用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进行了重新确认,并落实了相关保护责任。

参与了《扬州老城区控制性详规大纲》的编制和论证工作,制定了一批文保单位的维修方案;普哈丁墓园、龙虬庄遗址被列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

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方法,启动了博物馆城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汪氏小苑、吴道台宅第、个园住宅、准提寺等一批建筑得到了维修保护与合理利用。

配合城镇建设、古城改造和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开展考古和发掘工作,发掘遗址面积10000平方米、古墓葬600余座,

出土文物4000余件;配合公安部门加大对盗墓等文物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文化市场繁荣规范。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的方针,加大监管力度,文化市场繁荣规范。

文化市场结构

歌舞厅296家,电子游戏室329家,保龄球馆9家,音像制品零售点257家,音像批发单位8家,音像制品出租点374

家,网吧503家。

全市从事娱乐业人员约有2万余人,年营

业额超过5亿元,已经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新闻出版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全市新闻出版业有出版社1家、报社5家、期刊社16家(文学性期刊1家、科技类期刊15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21种、只读类光盘生产企业1家、出版物发行企业648家(二级批发单位10家、试办综合性市场1家)、印刷企业495家(出版物印刷企业12家、出版物专项印刷企业7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159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

317家),经济总量达2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古籍出版、印

装和现代高科技光盘生产为特色的门类齐全、开放统一的新

加强了新闻出版市场日常管理,积极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促进了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产业逐步发展。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

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娱演艺、文博会展等已

部门直属产业机构456个,从业人员3111人,从业范围包括艺术、文物、电影、出版、网络、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等。

建成社会文化娱乐机构2100个,从业人员约2万人,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文化产业结构。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举办了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

扬州木偶团、歌舞团赴拉美、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

我市学者与境外学者的访问交流活动增加,接待了日本、德国、瑞典、韩国、朝鲜、香港等多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团体来扬州演出,丰富了扬州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扬州的国际知名度。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启动市直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4家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工作。

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基本形势预测

五”期间是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经

期、关键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文化投入的比例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

化生活需求和消费将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都必须有效提升。

文化发展机

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较快,全市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各项经济指

标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将会有较大改变,精神消费需求会迅速增长,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这对我市文化发展将起到较大的引导、推动和支撑作用

2、文化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

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文化发展作为社

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更加受

改革、保护文化遗产先后发出了三个文件,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大省建设制订规划、出台政策、投入巨资。

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越来越高,对文化的发展带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认识越来越打造文化扬州、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

最近,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博览城、打造博物馆之都的任务,并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实施,这些都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3、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

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作了全面分析,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部署了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的改革,对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上,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将继续推进,文化产业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文化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

4、文化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

政治相互交融,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竞争。

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和更加激烈。

这些要求我们进一步重视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流通,推动扬州文化走向世界。

五”文化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和“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建设。

坚持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跃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

继承弘扬优秀的民

族和地方文化传统,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建设富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的新时期的扬州文化,实现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认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四、总体目标到2010年,通过实施精品带动战略、人才兴文战略、公共文化推进战略、产业突破战略、文化创新战略,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大市。

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基本齐全、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省上游,苏中第——文化事业进一步提升水平,文化竞争力显着增强。

文艺

精品力作明显增加,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文

出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幅射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竞争

力显着增强。

——充满活力的文化新体制和新机制初步形成。

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新的运行机制显现活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文化创新不断推进,初步走出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进。

努力建立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