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9696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

《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龙县地区概况.docx

玉龙县地区概况

玉龙县-概况介绍

  玉龙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于2003年4月,是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

全县辖16个乡〔镇〕,一个办事处,97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913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6,392.6平方公里,总人口2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19.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9%,耕地面积39.3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2004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有纳西、汉、白、傈僳、彝、藏、普米等10多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7.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

  其中,纳西族11.82万人,占56%;白族2万人,占9.5%;傈僳族2.57万人,占12.2%;彝族0.65万人,占3.1%;普米族0.54万人,占2.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35万人,占1.6%。

全县幅员面积广阔,资源富集,有玉龙雪山、虎跳峡、长江第一湾、老君山、万朵山茶王、拉市海、宝山石头城和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有滇金丝猴、中华秋沙鸭、南方红豆杉、滇山茶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境水能资源丰富,金沙江流经我县364公里,可建一个大型调节水库和5个大型梯级电站。

  玉龙县-【人口民族】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以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九个世居民族组成的贫困县,全县有18个乡镇,其中有四个民族乡:

九河白族乡、黎明傈僳族乡、石头白族乡、仁和傈僳族乡。

全县人口有209,710人,其中:

纳西族人口有118,474人,全县均有分布,占全县总人口的56%;傈僳族人口有24,904人,主要分布在仁和、黎明、石鼓、鲁甸、石头、仁和、巨甸,占全县总人口的12%;白族人口有20,040人,主要分布在九河、石头乡,占全县总人口的10%。

  彝族人口有6,371人,主要分布在太安、宝山、鲁甸等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3%;普米族人口有4,785人,主要分布在九河、宝山、仁和、鲁甸等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2%;苗族有1,525人,主要分布在大具、金庄、鸣音乡,占全县总人口的0.7%;藏族人口有1,482人,主要分布在鲁甸、塔城乡,占全县人口的0.7%;汉族人口有3,1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9%。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而且大局部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比重大。

全县年人均纯收入在620元以下、人均有粮在365公斤以下绝对贫困人口有57,2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

  纳西族

  玉龙县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省西北部市古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

据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省有纳西族260388人,市有231057人。

纳西族渊源于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族群,古时称“耗牛夷〞、“摩沙夷〞,唐宋以来称“麽些〞,建国以后统称“纳西族〞。

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

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

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

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东西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根底方言,以古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

传统节日有三朵节、东巴会、七月骡马交流会、火把节等。

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

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构造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

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纳西族十分重视承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我们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

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构造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

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

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存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剩余。

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

古老的传统歌舞曲调有“喂麦达〞〔〕、“火搓圭〞〔永宁〕、“呀号里〞〔白地〕、“哦热热〞〔大东〕等;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口弦和直笛为主。

  玉龙县-【行政区划】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镇、石鼓镇、巨甸镇、白沙乡、拉市乡、太安乡、龙蟠乡、鲁甸乡、塔城乡、大具乡、宝山乡、奉科乡、鸣音乡、石头白族乡、黎明傈僳族乡、九河白族乡。

玉龙县

  玉龙县-历史文化

  白沙壁画区县分设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根本上继承了原纳西族自治县的历史文脉。

玉龙县现有人21.1万人,面积6,392平方公里,纳西族人口11.82万人,占总人口的56%。

原县近三分之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分布在玉龙县。

除古城、黑龙潭等文化景点外,原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如白沙壁画、五大寺、北岳庙、宝山石头城等都在玉龙县境,现玉龙县境有11项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有34项各级文保单位〕,东巴文化博物馆收藏有1万余件文物资料,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件,图书馆收藏有近6万册图书资料。

  古老的东巴文化、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和多教合一的白沙壁画,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

古老神奇、多元多样、开放包容、存活创新就是玉龙文化的特点。

这些灿假设星辰的多元文化,构成了玉龙县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宝库。

  玉龙县-【民族历史文化】

  玉龙县境是古代吐蕃文化、白文化、彝文化、纳西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汇带,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开展,形成了以东巴文化、 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等为出色代表的古代民族历史文化积淀, 同时也形成了我县民族文化的主流。

  灿烂的纳西族东巴文化

  “神路图“东巴文化是人们对一千多年来纳西人创造的东巴教文化的总称,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它既是本民族社会生活、哲学、历史演变、民俗事象、科技医学、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同时也融汇了苯教、藏传佛教、道教乃至古波斯、古印度的文化因素,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页奇观。

“东巴〞即东巴教的“经师〞,平时从事生产,受请即外出进展祭祀、婚丧、除病攘灾等活动。

他们是纳西族古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东巴又称为“智者〞,是纳西族中有知识的劳动者。

东巴教的经书是用一种纳西族称为“斯究鲁究〞的图画象形文字写成的。

东巴经书如今尚存2万多卷,分别收藏在中国和美、英、德、法、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

  纳西先民创造的这种图画象形文字,是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在人类文字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东巴经中用象形文字记录了数十种古典舞蹈的舞谱“磋姆〞,不仅是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仅见的舞蹈专着,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的舞谱。

东巴文化中最见纳西先民心灵睿智的一个容是人与自然是兄弟的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便是纳西文化的核心理念,人们正是遵循了东巴文化所倡导的“适度〞原则,对物质取之有度,才使周围的壮丽雪山,丰茂草地,茫茫林海,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物种,维系着人类与居住地的一种和谐关系,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天然亲情。

万物有灵、善待生命、关爱自然成为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积淀特征。

  东巴文化中的木牌画、纸牌画和长达十多米的“神路图“,具有古剂、拙稚,粗暴率真的风格,有不少作品是原始文字与绘画相结合的杰作。

  东巴文化融汇的多元文化丰富博大, 因此被国际上很多学者视为解开喜玛拉雅周边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播、原始的开展演变、藏传佛教、前苯教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

  音乐的活化石一一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充实丰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音乐。

它主要由原始歌舞“热美蹉“、东巴音乐、“白沙细乐“和纳西化了的洞经音乐组成。

  “热美蹉“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它是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的丧葬歌舞,无乐器伴奏,无音阶、无音列法则,是模仿兽步的舞蹈,是人类原始音乐的活标本。

  东巴音乐保存着民间古老而质利、的大量乐章,这些乐章长期在纳西东巴当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展传承,保存在纳西东巴经典中。

纳西族民间又俗称“东巴调〞或“东巴唱腔〞,它是产生并且迄今仍然保存、传承于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之中的音乐。

东巴音乐包含有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三个有机的组成局部,是纳西族保存传承至今的古老音乐文化,在国外音乐界均享有一定的声誉。

  “白沙细乐“是迄今保存并传承于纳西民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

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有机的组成局部。

乐曲由八个乐章有序组成, 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乐章、有哲理、有和声的大型管弦乐套曲,其旋律与“和声〞的独特是全国所仅见的。

它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学领域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洞经音乐是明清以来从中原逐渐引进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器乐,其中所包含曲牌名称具有较为长远的历史涵,如“浪淘沙“、“八卦“等,是近年来国外具有较高影响的中国少数民族乐种之一。

纳西人在长期的洞经音乐演奏过程中,将一些外乡的民间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融进其中,使之有了“纳西之韵〞。

如今,无数普及乡村城镇的古乐队,使“洞经音乐〞走进民间,融入群众,并在海外产生一定影响。

应邀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瑞士、日本、美国等演出的以纳西族音乐民族学家宣科为代表的“大研古乐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艺术瑰宝一一白沙壁画

  白沙壁画

  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它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

壁画原来有200多幅,现存的55幅壁画分布在建筑群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寺庙里。

其中白沙壁画于1996年被国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壁画最突出的特点是题材上的多种和同种中的各教派容相互融合并存, 以多民族的绘画技法揉为一体的现象。

大宝积宫下壁的“无量寿如来会〞是壁画的代表作。

该画面积18.29平方米,中央绘释迦牟尼坐像,两侧绘道教群神,下端正中绘密宗三金刚,外侧两边绘四大天王,共有大小神佛像100尊。

它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神佛绘于一幅画中,这突出地反映了纳西族在历史上善于吸纳多元的异民族文化,不执迷于一种文化的特点。

  玉龙县-【文人文化】

  玉龙县各族人民,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外乡文化的同时,积极吸纳各种先进文化的因素,特别是汉文化的先进因素。

从元、明时期开场,汉、藏、白等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对我县影响日益增多,形成了玉龙文化兼收并蓄,但又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文人文化从明代开场,就有了自己的作家群体、画家群体、音乐家群体等既弘扬外乡文化、又传播外来文化的文化人,使玉龙的文人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均显得出类拔萃。

  明至清初,由于木氏土司不因循守旧,在文化上不闭关自守,树各种文化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放亲和的政策,努力学习汉文化,逐渐培养了一批用汉文写作并有较高造诣的木氏土司汉文作家群,其中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等六人,被后人称之为明代六公。

仅木公、木青、木增三人就共创作了十四部诗文集,并全部付梓刊行,对后世影响较大,成为纳西族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

明朝钱牧斋的“列朝诗集“、清代纪晓岚编的“四库全书“,民国年间藩编的“丛书“以及“滇南诗略“、“滇文丛录“等都选了木氏土司作家群的作品。

  义田清雍正元年〔1723年〕,实行“改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