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01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1_精品文档.doc

附录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技术流程图

成立事件发生县(市)级以上处置组

(根据事件级别,成立相应级别的处理组)

信息收集

宣传教育

监测

现场措施

实验室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

医疗救治

快速评估

根据病例数、临床表现、

波及范围等

就地隔离

对症治疗

检测相关项目

初步确定检测项目

及时收集、整理、交流上报信息,开展健康教育

边调查边采取控制措施

开展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发现病人或水源、环境、动物宿主、生物媒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和分析

采集标本

验证假设、进行病因学研究,查找事件病因

根据

调查

研究

进,

实时

调整

控制

措施

描述流行病学

特征

根据临床表现

治疗效果

初步制定调查方案

病例定义、调查目的、内

容、方法、表格等

检测结果

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

提出假设和初步控制措施

控制效果评价

总结报告

开展流行病学

病因研究

Y

附录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个案调查表

1、病例资料

编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户主姓名

 

职业

 

详细地址

 

发病地点

疫苗接种史

 

2、临床资料

症状

 

体征

 

严重程度

 

发病过程

 

疾病终止日期

 

病死日期

 

治疗情况

 

3、实验室检测

标本种类

采集时间

检验项目

检验结果

备注

 

 

 

 

 

 

 

 

 

 

 

 

 

 

 

 

 

 

 

 

4、暴露情况

外出史

可疑病例接触史

 

动物及其产品接触史

其他接触史

 

发病后活动情况

 

备注

 

 

附录3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入户调查表(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编号

被调查者姓名

人口数

家庭结构

住房面积及卫生状况

经济收入及主要来源

家庭支出情况

二、相关资料

饮用水情况

主要食物及特殊食物史

人员来往情况

饲养动物情况

种植农作物情况

疾病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暴露情况

其他异常

三、家庭成员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既往健康状况

是否患者

可疑暴露史

备注

附录4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病点调查表(供参考)

1、概况

发病地点

地理状况

经济状况

交通情况

人口流动情况

卫生状况

水源及食物

地方性疾病

疾病流行日期

人群免疫情况

废物处理

动物情况

雨水、气候

2、人口统计

年龄组(岁)

附录5

从临床症状入手寻找病因线索的步骤

临床特征:

1、发热(热度、热程、热型)

2、发病特点,病情进展

3、血常规:

血象表现

4、影像资料

急性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

1、多以发热起病(但也有不发热地感染性疾病,如霍乱等)

2、起病急,多以天计,短的以小时计

3、病情进展有一个过程,少有急性昏迷

4、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有变化

血常规

—中性多核增高:

多为细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布病杆菌等除外)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可能性小(乙脑除外),

—嗜酸增多:

寄生虫可能性大

抗菌药治疗

—无效:

病毒可能性大

—有效:

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可能性大

可能的感染途径:

从主要症状和靶器官受损情况提示可能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可能的感染因子

症候群鉴别:

见附表1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可能性大:

1、可有多样表现,患者的具体表现为与患者获得的信息相一致

2、无器质性病变

3、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合

4、阵发性发作,间歇良好

可疑的致病毒物:

进食史、职业史、暴露史

共同暴露因素

体征甄别:

群体性心因反应时间的确定:

1、排除其他致病的病因

2、心理干预效果好

注意:

由中毒事件引发心因性反应病例并存

急性非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

1、多无发热(但某些毒物可以引起高热如五氯酚钠);

2、起病急,以数分钟、数小时计;

3、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无改变

急性中毒可能性大:

1、临床表现一致,严重程度与接触量正相关

2、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

3、病情进展快,严重者昏迷、死亡

 

 

附录6

临床救治原则

(一)疑似传染病的救治

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处置中,鉴于传染病对人群和社会危害较大,因此,在感染性疾病尚未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之前,应按传染病进行救治。

1.发热伴呼吸道症状

(1)呼吸道隔离呼吸道症状突出的疾病,应该进行呼吸道隔离(按传染病手册及有关规定执行)。

疑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或其它经呼吸道传播的严重传染病病人实行指定医院隔离制度。

(2)病原治疗

1)抗菌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初步分析为细菌感染或在严重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进行痰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等。

如考虑为革兰阳性细菌感染、肺炭疽等,可用普通青霉菌素或半合成青霉素治疗;如临床提示为耐青霉素细菌感染,选用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或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治疗;若高度疑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宜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治疗。

如考虑为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可用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头孢三嗪等;如为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宜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等酶抑制剂,或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治疗。

如疑为肺鼠疫,应选用链霉素或四环素、庆大霉素治疗。

如考虑为真菌感染,选用抗真菌药治疗。

2)抗病毒药物:

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提示为病毒感染时,早期可考虑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如疑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可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或钙离子通道抑制剂。

(3)一般治疗与病情观察

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剧烈咳嗽。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肺部体征等变化,如有呼吸困难应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必要时面罩吸氧(一般吸氧浓度为1-3L/min)。

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定期复查胸片等。

(4)对症治疗

1)高热时给予冷敷、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

小儿不宜用水杨酸解热止痛药物。

2)酌情使用祛痰药物,咳嗽剧烈时可适当使用镇咳药物。

3)如出现严重呼吸功能衰竭,应及时采用呼吸机辅助治疗。

4)有心、脑、肾、肝损害时,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出现休克者应及时给予扩容、纠正酸中毒等抗休克处理。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严重感染尤其是严重病毒感染,为了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缓解中毒症状、改善机体耐受性,可酌情使用氢化可的松、强的松或强的松龙等。

一般原则是大剂量(相当于强的松龙80-320mg/天)、短疗程(3-5天),并同时用制酸剂和胃粘膜保护剂。

但仍然要注意继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2.发热伴消化道症状

(1)消化道隔离

消化道症状突出的疾病,应按消化道隔离(按传染病手册及有关规定执行)。

疑为霍乱或其它经消化道传播的严重传染病应严格隔离,其排泄物应彻底消毒。

(2)病原治疗

疑为细菌感染,参照伴呼吸道症状疾病的抗菌药物治疗。

如考虑霍乱可用多西环素或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药物;疑为沙门菌肠炎,选用氟喹诺酮药物治疗;考虑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肠炎,宜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病毒性肠炎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3)一般治疗与病情观察

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体温、呕吐及腹泻情况、大便性状。

严重腹泻者应观察脉搏、尿量、血压等变化。

(4)对症治疗

1)水与电解质丢失明显者,应静脉补液治疗。

严重脱水者,补液的原则是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特别是第一个24小时输液的量和速度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补液盐。

2)一般不宜使用止泻药物,高热时给予冷敷、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

3)出现心、脑、肺、肾损害,应积极给予相应的治疗。

4)出现休克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及时给予相应抢救。

3.发热伴神经系统症状

(1)隔离病人

如疑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如疑为中毒型菌痢等消化道传染病,应进行消化道隔离;如考虑流行性乙型脑炎或脑型疟疾等虫媒传染病,应以灭蚊防蚊为重点切断传播途径。

(2)病原治疗

疑为细菌感染,参照伴呼吸道症状疾病的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如考虑普通型流脑首选青霉素或磺胺嘧啶,暴发型流脑选用头孢三嗪或其他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如考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般不宜用抗病毒药物。

如考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或用氟康唑等治疗。

(3)一般治疗与病情观察

卧床休息。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密切观察体温、神志、瞳孔、呼吸和血压等变化。

酌情腰穿,了解脑脊液外观、压力情况,进行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

(4)对症治疗

1)及时用20%甘露醇、地塞米松(10-20mg/天)等行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力,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

2)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可要用亚冬眠疗法。

出现惊厥或抽搐,注射地西泮(10mg)镇静止痉。

3)休克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4)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呼吸衰竭者应使用呼吸兴奋剂洛贝林(山梗菜碱)、可拉明(尼可刹米),严重者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治疗。

5)出现心功能不全,应使用强心剂,并限制液体入量;有肝、肾损害,应积极给予相应治疗。

4.发热伴皮疹

(1)病人隔离

如疑为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水痘、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呼吸道隔离;如疑为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给予消化道隔离;以发热伴出血性皮疹为主考虑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是否可以人传染给人尚未明确的疾病,也应注意适当隔离。

(2)病原治疗

考虑为细菌感染,参照伴呼吸道症状疾病的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疑为伤寒选用三代头孢治疗;疑为沙门菌肠炎,选用氟喹诺酮药物治疗。

(3)一般治疗与病情观察

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密切观察体温、皮疹或皮下出血斑变化;如神经系统损害明显,还应注意观察神志、瞳孔、呼吸情况;如为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应观察脉搏、血压、尿量变化。

酌情腰穿了解脑脊液外观、压力、细胞数情况,血常规、生化,以及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

(4)对症治疗

1)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可要用亚冬眠疗法。

伴有惊厥或抽搐,注射地西泮(10mg)镇静止痉。

2)伴颅内压力增高时,及时用20%甘露醇、地塞米松(10-20mg/天)等行脱水治疗。

3)如为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在强有力抗菌药物使用的同时积极给予抗休克治疗,其原则是:

扩容、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4)其他:

保持呼吸道通畅;心功能不全时应酌情使用强心剂;尿量减少者给予利尿剂;肝功能异常者应给予相应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