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807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 17.docx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分析资料doc17

一宏观形势

1、近期国际油价回顾与下半年走势分析

2011-9-2613:

17:

50  国际石油网 网友评论

   一、2011年半年国际油价回顾

  1.国际油价总体呈震荡上扬并在高位区间波动

  2011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呈震荡上扬并在高位区间波动的走势。

WTI首行收盘价格由年初的91.55美元/桶上升至3月2日的102.33美元/桶,再度突破百元大关,之后于4月29日涨至113.93美元/桶,创三年来的最高水平;Brent首行海量资料下载

收盘价格由年初的94.84美元/桶升至1月31日的101.01美元/桶,并于4月8日收于126.65美元/桶,也创三年来的最高水平(见图1)。

  分析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是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和不稳定的地缘政治等因素支持下,基金卷土重来,推动国际油价再度突破100美元/桶大关。

  

(1)世界经济持续复苏

  进入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增长的势头,尤其是一季度美国经济复苏强劲,失业率逐步下降,新兴经济体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拉动石油消费快速增长,为国际油价提供了支撑。

但进入二季度后,受日本大地震导致汽车和电子等产业供应链中断、通胀压力增加使得新兴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欧债危机再度蔓延等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通过相关性分析,2011年上半年,作为全球经济“晴雨表”的美国股市道琼斯指数和WTI走势的相关性达56%;美元指数和WT走势的相关性高达70%以上。

上半年由于美联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总体趋软,为国际油价提供了支撑。

  

(2)地缘政治不稳定

  中东、北非不稳定的地缘政治局势加剧了市场对原油供应的担忧,推动国际油价大幅上扬。

2011年伊始,埃及、土耳其、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巴林、也门等北非和中东国家的政治局势先后陷入动荡,尤其是3月份利比亚爆发内战,造成该国160万桶/日的原油产量几乎全部中断,对世界石油的安全稳定供应造成严重影响,并支持国际油价进一步大幅攀升。

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海啸后,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尽管地震造成日本短期内石油需求下降,但市场预期日本灾后重建将拉动石油需求增长,国际油价因此而进一步上扬。

  (3)期货市场助推油价

  尽管上半年重要突发事件频发,但经济的持续复苏提振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情绪,加之美联储坚持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在极低的资金成本推动下,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加大了对参与石油期货交易的力度,并借地缘政治动荡及石油市场基本面趋紧大肆炒作国际油价。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基金持有WTI原油期货净头寸持续上涨,并于3月1日当周创下26.9万张的历史最高纪录(见图2)。

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原油期货合约总未平仓量也持续上涨,并于5月10日创下165万张的历史最高水平(见图3)。

上半年,WTI原油期货合约总未平仓量平均为154万张,同比大幅增长16%。

  2.主要基准原油价差大幅拉宽

  2011年以来,全球主要基准原油价差逐渐大幅拉宽。

WTI与Brent价差从年初的正价差转为负价差后持续拉宽,并于6月15日创下22.29美元/桶的历史最大负价差(见图4)。

同时,利比亚原油供应中断造成原油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即期Brent与迪拜原油价差也不断扩大,最高时超过12美元/桶,创历史最高水平(见图5)。

  造成WTI与Brent原油价差大幅拉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拿大向美国出口原油的输油管线——Keystone于2011年4月份开通后,加拿大对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原油供应增加,造成WTI原油交割库——库欣地区供应充裕,库存高企,对WTI即期价格构成压力。

同时,北海原油产量持续下降、利比亚原油供应中断、俄罗斯西向原油出口减少,造成大西洋盆地原油供应趋紧,对Brent原油价格构成支撑。

预计至少在2013年以前,Keystone二期管线(库欣—美湾炼厂)建成前,WTI与Brent保持宽的负价差的情况仍将持续。

尽管如此,按照理论测算,目前用槽车向美湾运送原油的运费为68美元/桶,因此,WTI与Brent正常价差应该在这个水平,超过15美元/桶的价差极不合理。

  2)受大西洋盆地两侧石油市场基本面变化、中东和北非地区地缘局势以及CFTC加大对期货市场监管力度等因素影响,投机资金将“战场”由纽约商品交易所转移至伦敦洲际交易所(ICE),大肆炒作布伦特原油。

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WTI原油日成交量平均为75.52万张,同比增长8.5%;Brent原油日成交量平均为49.42万张,同比大幅增长28.2%,增幅为WTI的3倍多(见图6)。

  3)从政治角度看,美国进口原油多与WTI价格挂钩,而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以及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进口原油多以Brent价格参考计价,Brent原油价格上涨,使得这些国家的原油进口成本大大提高,通胀压力高企。

因此,不排除美国有意压低WTI价格,进而保障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和国家利益。

  二、2011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走势分析

  下半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复苏轨道中,但复苏动力不足,陷入“二次衰退”的风险增大,对投资者风险偏好情绪构成抑制;美联储至少在2013年中期之前仍将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2011下半年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的可能性增加,对美元构成压力,美元总体呈弱势。

从市场基本面看,下半年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

三季度是世界石油季节性需求旺季,但美国和中国的石油需求仍疲弱;四季度世界取暖用油增加,但由于美国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或将取代部分冬季取暖用油。

影响2011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仍然不足,“二次探底”的风险加大

  上半年,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一季度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良好,GDP增长率为4.3%;二季度,受日本大地震、欧债危机升温、新兴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增速降至3.9%。

进入下半年,美国、欧洲债务风险依然居高不下,失业率继续高企,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不减,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预计下半年全球GDP增速低于上半年。

  

(1)美国经济增长疲弱

  上半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仅为0.8%,大幅低于预期。

从目前来看,尽管日本地震对美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冲击逐步减退,但美国制造业并未出现明显反弹,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两年来最低水平。

从消费层面看,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仍然高企,抑制了美国国内消费需求,个人消费支出已连续三个月下降,8月份汤森路透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经济复苏动能不足造成失业率节节攀升,4月份以来,美国失业率重返9%以上的历史高位,短期申请失业金人数屡屡突破40万大关,这意味着美国的就业前景仍不容乐观。

  尽管美国两党就债务上限的谈判最终达成一致,但美国为此需要在10年内削减2.4万亿美元赤字,使经济复苏进一步受阻。

有经济学家预计,减赤计划将使美国今明两年GDP增幅下降0.10.3个百分点。

此外,标准普尔8月5日下调美国长债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削弱了美元和美国国债作为主要避险工具的地位,推高了美国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成本。

在经济增长疲弱的背景下,市场对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加强。

  

(2)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增加

  在欧债危机阴云的笼罩下,上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7%,环比仅增长0.2%,创2009年二季度以来最低水平。

预计下半年欧元区经济下行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目前欧元区失业率连续三个月持平在9.9%的历史高位,部分国家如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0%,成为经济复苏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解决债务问题,欧元区部分国家采取的削减支出、增加税收的措施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更大压力。

尽管欧盟7月份加大了对希腊的援助力度,使得该国债务问题得到阶段性平息,但欧元区总体债务负担仍然沉重。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长债收益率屡创历史新高,债务风险隐忧尚存,意大利的债务规模高达1.9万亿欧元,西班牙债务总额也近1万亿欧元,给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救助带来一定压力和困难。

除“PIIGS”五国①的债务风险外,近期享有“3A”主权债务评级的法国和英国也受到质疑,市场担忧它们可能会步美国后尘,债务评级也遭到下调。

  (3)日本经济下行,但好于预期

  尽管受到大地震的冲击,日本二季度GDP环比仅下降0.3%,好于市场预期的下降0.7%;按年率计算下降1.3%,好于预期的下降2.6%。

此外,日本7月份制造业PMI升至52.1,为连续第三个月扩张;7月份消费者信心也连续第三个月改善。

下半年日本央行仍将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为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

预计下半年日本灾后重建步伐将继续加快,经济有望逐步恢复增长。

  (4)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大

  2011年上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扬,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新兴经济国家通胀压力不断增大,并逐渐向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蔓延,目前通胀尚没有明显回落迹象。

为了抑制快速上涨的通胀压力,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国家持续收紧货币政策,经济增速已明显放缓。

如果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和蔓延,不排除主要经济体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收缩市场流动性,进而使国际油价承压。

  中国经济处于下行通道,8月份官方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落,并创下29个月以来的新低。

中国经济面临着如何抑制通胀、保障就业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三重挑战,宏观政策调整难度加大。

同时,金融系统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高企的地方债务是否会对银行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下半年,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做多国际油价的热情受到抑制

  8月份以来,受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以及一系列利空经济数据的影响,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可能再度陷入衰退的担忧加剧,市场恐慌情绪急剧蔓延,美欧股市大跌,用于衡量投资者风险偏好情绪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恐慌情绪波动率指数”急剧上升,一度逼近50,超过2010年5月第一轮欧债危机爆发时的水平(见图7)。

  从下半年的情况看,对世界经济放缓的担忧将抑制投资者风险偏好情绪,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做多国际油价的热情将有所消退。

据CFTC的数据,7月份以来,纽约商品交易所基金持有WTI原油期货净头寸大幅下降,并于8月9日当周创下14.7万张的2011年最低水平,较年内26.9万张的高点大幅下降45%。

  3.美元仍呈弱势,对国际油价影响有限

  上半年,美联储继续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总体趋软。

自欧债危机再度蔓延以来,美元出现短期反弹,但随后市场对美国政府债务担忧升温,美元再度趋弱。

美债评级被调降后,美国百年来首度丧失了最高信用评级,投资者对美国政府的信任及美元地位的信心大减,美元和美国国债作为主要避险工具的地位也随之大幅下降,兼有避险和抗通胀功能的黄金则受到市场热捧。

有分析表明,评级下调可能会使美元再贬值2%5%。

此外,8月9日美联储宣布,将维持00.25%的联邦基准利率至少到2013年中期,同时伴随着第三轮量化宽松的预期不断增强,中长期内美元将继续承压。

同时,欧元区的债务问题远未得到解决,欧元也难有良好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国际油价走势更多地取决于经济表现和石油市场基本面,美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市场很可能出现国际油价和美元双双疲软的现象。

  4.世界石油需求放缓,但仍保持增长

  受高油价和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二季度以来,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明显放缓。

其原因一是美国石油消费持续疲弱,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2011年夏季美国汽油需求将创10年来的最低水平;二是中国的石油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