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1.docx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计划
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我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实施课程思政改革,亟需构建一套课程思政保障体系,使之优化固化,逐渐形成课程思政的长效运行机制。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化课程改革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法创新变革,推动教材改革建设,强化校企育训结合,提升科研培训能力,打造课程思政团队,深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完成专业知识讲授与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图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体系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相关从业人员更加频繁和密切地接触国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坚定的世界观、价值观。
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时事政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作为双高校,走在教育改革前段,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将思想政治教
1
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课程育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2016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成为首要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
在课程团队成员的积极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在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1.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货物买卖实际业务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单据和流程、国际贸易合同的内容以及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惯例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与外贸相关的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要素展开,包含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争议等条款,同时围绕合同签订和履行的各环节进行学习实践,从外贸业务员岗位工作的角度,按出口和进口业务流程组织教学过程,依照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掌握进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订和履行以及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等内容,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
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外贸合同签订能力、信用证申请与审核能力、国际货运与保险办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商务单据制作能力、解决商务纠纷的能力。
图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课程思政团队通过研究外贸企业岗位的真实业务工作,结合1+X职业等级证书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重构思政教学内容,确定思政教学重点,依据思政学情确定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将
职业素养、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者融合。
2.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全面提升高素质复合型数字贸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融合外贸业务员岗位"重合同、守信用”的工作要求,以树立严谨的合同观、精益求精的单证观为目标,培养学生秉匠心、践匠行的工匠精神,切实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全面综合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创新意识,尤其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守约诚信的职业道德操守的外贸专业人才。
图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3.课程思政建设重点
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熟悉国际贸易操作流程、具备独立开展进出口业务技能,具备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国际贸易素养,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诚信守约的职
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等。
本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专业3
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包括唯物主义世界观、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工匠精神、诚信守约、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
比如讲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新冠疫情对世界局势的影响”视频案例,了解我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规则,在这些规则和术语背后支撑整个贸易流程的是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针对外贸单证各环节工作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引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主动查资料,建立职业意识,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做起,培养敬业爱岗的优良品质。
4.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功能,积极从整体课程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三个层面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人生观塑造相结合,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知识传授
价值塑造(思政元素) 能力培养
任务一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条款
引入视频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数据展示,让学生了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拟定品名、品质、数量、包装条款的能力
任务二价格条款
新冠疫情的爆发及迅速蔓延,对中国及全球的贸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各国贸易政策也发生变化,无论局势变化,支撑整个贸易流程的是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遵循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确保贸易流程能顺利开展,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
使用贸易术语的能力,价格核算的能力
任务三装运条
款
利用预借提单、倒签提单等诈骗案例,给学生灌输诚信原则,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运费计算和提单
制作能力
任务四保险条
款
通过风险、损失、险别的介绍,给学生树立风险意识,正确选择保险险别的重要性
投保保险的能力
任务五支付条
款
通过讲解不同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通过信用证诈骗案例,让学生正确选择支付方式,如何防范支付风险。
支付方式选择和
使用的能力
任务六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仲裁条款
介绍中美贸易摩擦,引入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贸易摩擦案例,启发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决贸易纠纷的能力
任务七交易磋
商和合同签订
通过模拟磋商和谈判,注重合同和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效力,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和细节都要仔细审核,精益求精,同时要主要商务礼仪和谈判技巧,顺利达成交易。
交易磋商和签订
合同的能力
任务八出口合同的履行
通过案例讲解,遵循“重合同,守信用"原则履行合同,以诚信立身,培养守约诚信的职业道德,单据制作和审核信用证过程中,严格遵循“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的原则,体现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单据制作和审核
信用证能力
任务九进口合同的履行
通过对自贸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如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一带一路政策,增强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履行进口合同的
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德树人,坚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协调统一,让学生德技并修,不可偏废,厚此薄彼。
同时注意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不是简单的生硬拼接,而是彼此融合、有机结合。
既要培养扎实的适用的专业技能,又要潜移默化地把思政育人渗透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践课程思政,将课程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1.深入挖掘课程每一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每个项目都有思政教育目标和思政元素,要善于深入挖掘思
想政治教育资源,找到思政教育的抓手和着力点完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思政元素
国际贸易导
论
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与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对振兴我国外贸事业的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如何能够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化
国际商法
通过对合同法、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产品责任法等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进出口业务
通过介绍业务环节及专业技能,主要培养学生诚信经营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
5
履行
精神;
国际商事风
险防范
通过众多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国际商务文
化
通过介绍构成商务文化要素以及各国的商务文化特点,确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能够认同国际文化差异,进而适应国际文化差异,最终能够跨越国际文化差异,实现与世界各国顺利开展商务往来与交流。
2.改进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三步曲
第一步
课前预习,学生用手机等自主学习蕴含思政元素的知识、技能点,实现思政教育“初体验”,教师对论坛问题答疑,师生互动中引导思政教育"向深处”。
第二步
课中互动讨论答疑,依据学生课前自学的个性化分析,结合融入思政要求的教学设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采用协同补缺、头脑风暴、分组竞赛、实训操作等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思政教育“落地落实”。
第三步
课后强化,学生查漏补缺、预习新知,教师根据学情,推送不同拓展资源,推动学生知行合一、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协同探索中实现自我价值塑造。
3.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形成“同向、同行、同频”三同模式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
在政治方向上同向、教学实施上同行、价值引领上同频的课程育人新格局。
政治方向上同向
明确课程定位,让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自信",如在在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世界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外贸一枝独秀,体现了制度自信。
教学实施上
同行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环节全过程,德技并修。
通过慕课、微课、案例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外贸政策,在获得国际贸易技能的同时,把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观融入课程。
价值引领上同频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渗透进课堂教学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如在签订和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时候,遵循“重合同、守信用”,“单证相符、单单相符”,仔细审核合同和单据的
6
每一个细节,体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4.拓宽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通过第二课堂延伸思政教学渠道
教师除了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政育人,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育人效用,延
伸思政教学渠道。
第一
可以聘请知名思政教授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是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中美贸易摩擦、自贸区问题、自贸港建设等热点新闻。
第二
邀请外贸实战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为学生开设论坛,分享成长历程,经典案例,引发学生在思政方面的思考,促使学生能够从这些名人身上,学会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以及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
第三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入企业,观摩学习,了解不同企业文化,引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深思,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树立专业理想,培养职业感性思维。
5.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把思政元素嵌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
课程在原有教学方法和手段基础上,针对思政内容,优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榜样教学、以学生为主的讲授与讨论和自主学习撰写心得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第一
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培养外贸诚信过程中,通过视频资料、微课、阅读材料、案例研讨等方式开展教学,突出思政元素。
第二
采用现场榜样教学方法。
把外贸企业优秀业务人员和优秀毕业生请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让学生到自己的未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三
定期开展经贸沙龙和时事论坛。
组织学生对中美贸易摩擦、亚马逊封店、RCEP、一带一路、自贸区等经贸热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和撰写评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政内容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教书的同时完成思政育人任务。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政治思想意识和职业精神意识两个着力点,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通过“三教”改革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搭建立体化的课程育人体系,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自然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通过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从树立意识、构建平台、
打造师资和完善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育人之路,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树立意识:
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为了培养新时代具有家国情怀、爱国友善,具有法制观念和意识,诚实守信的国际经贸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专业教师要以身作则投入到课程思政过程中,明确思政育人目标,积极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树立协同育人意识,担当育人责任。
2、构建平台:
创设课程思政协作机制
一方面,加强各部门联动交流,形成各部门各岗位教师齐抓共管、协同并进、同向共行的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格局,从而建立专业教师思政育人体系。
另一方面,搭建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引导和鼓励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心得的分享,集体讨论与分析,打造集体备课平台,汇集不同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凝聚力,引导教师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加深对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的理解,发现更多思政元素,挖掘更多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潜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3、打造师资:
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育德育人能力
一方面,教师必须借鉴课程思政教学的经验,转变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对所教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促进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内生发展。
如将国际贸易时事,如一带一路倡议,RCEP,中美贸易摩擦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融合教材和课程中,建设课程思政立体化教材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视频和动画等信息技术呈现国际贸易磋商和谈判场景,以及进出口流程操作,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现场气氛,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4、完善体系:
健全课程思政考评与激励机制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需要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方面,完善相关配套的制度与政策,打造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常态化格局。
另一方面,拓宽和丰富考核评价内容,考核评价内容包括从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国家民族认同感等多个角度去考察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从而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相互评价、教师群体进行同行互评、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拓展考核评价体系。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责任意识不够,课程思政素养不足
8
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德育功能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属于思政课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对于专业课程特殊育人功能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尽管出台了一系列较为规范的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规定,但有的专业教师不能全面系统学习、理解和吸收,导致相关规定的落实效果大打折扣,影响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
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专业课上讲政治理论,以狭义、机械的眼光去解读课程思政,没有意识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及价值观念的引领和树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2、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缺乏艺术性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是一项具有很强艺术性的工作。
部分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缺乏知识积累,难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其有效融合,如果只是简单化地将思政知识粘贴到专业课堂中,就难以达到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无法达到立德树人与育人育才的高效协同。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设置教学情境和融入思政教学案例缺乏一定的艺术性,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还不能娴熟掌握,充分掌握思政教学技能,基因式增添思政元素,需要提高艺术性,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顺其自然,让学生乐于接受,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产生共鸣。
3、课程思政建设的考评机制不完善,保障力度不够
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就难以发挥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激励作用,难以督促教师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意识,难以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深度融合。
如果缺乏精准的考核要求和完善的考核方式,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师教学成果激励机制就难以得到进一步完善。
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稳定的支撑保障体系,如果保障力度不够,不能为课程思政提供平台保障,就难以加强专业课程教师之间课程思政方法、教学经验的共享,以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课程思政交流。
五、《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主要举措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任务,任重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探索“一个核心,双元导师,三教改革,四方协同”课程思政的“一二三四”独特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素养,专业和思政双元导师为保障,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为手段,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课程思政模式,通过改革课程思政内容、创新课程思政形式、打造课程思政团队、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一个核心: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目标
9
课程思政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指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发展必备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如国际市场需求分析与开发能力、商务拓展和资源集成能力、社会责任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建设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多途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对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潮起珠江”进行调研,聘请辅导员和志愿者服务基地,把改革开放的历史嵌入课程,传承改革开放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双元导师:
专业教师与课程思政教师结对子,协同创新
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具备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政治理论话语的转化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积极参加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积累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相关文件和精神的学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可以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促进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子,各取对方所长,互学互长,一方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修养,另一方面提升思政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师能力。
思政教师可作为专业课程的思政顾问,负责提供思政教育素材,对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和案例进行指导,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速度。
3、三教改革:
打造思政教师团队,编写课程思政教材和运用课程思政教法
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第一,组建专业的课程思政团队,系统化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
发挥党员教师的课程思政表率作用,吸纳优秀青年教师,实现团队教师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建立课程思政的长效互动学习机制提升团队教师的思政素养,培养团队教师自觉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
团队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环节和找准国际经贸中的相关热点思政元素,挖掘其中隐含的思政元素,根据这些元素制定合理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并有效运用新媒体将研讨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体现从细节处提升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育德育人上的获得感。
与此同时,通过开设思政教育的专题培训、开展国情党情的研讨方式等多层次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的育德意识,提升育人能力。
第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思政教材。
在编写教材中,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将来的外贸职业岗位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道德熏陶和升华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融入素质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爱国友善,具有法治观念和意识,诚实守信的国际经贸人才。
如在合同签订环节,由于任何合同条款只有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规范前提下才具有合同约束力,因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导致买卖双
10
方签订合同无效的外贸实践案例,使学生理解合同条款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传授给学生。
第三,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
课程思政是借助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来实现立德树人,将德育工作融合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工作模式。
建立多元教材教辅与教学案例的课程资料库,建设多元共享的课程思政学习平台;在以学生成长成果预设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关注个体成长的差异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构建师生互动的主体间教学方式;多重运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尝试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等实现优质理念、优质资源和优质课程的共享,采用专题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如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现身说法是最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从外贸企业邀请一线从业人员,以他们的切身感受,为学生阐明诚信、法治、爱国等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4、四方协同:
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将学校线下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线上第二课堂,社会企业实践的第三课堂有机结合,实施“三课堂联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实施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全时段育人模式。
第一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结合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通过企业真实商贸业务操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规则意识。
同时,将与课程相关的时事政治案例资料上传至云课堂分享给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三课堂联动”的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更好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5、建立课程思政考核体系,形成对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思政激励和考评机制
一方面,对教师将专业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进行考察,制定一系列的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引入学生网络匿名评分教师的思政课程教学成果、计算学生总体思政得分的加权分、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比例等措施,衡量团队教师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对融合效果较好的教师予以肯定,对融合度不足的教师予以鼓励和督促,发挥考评机制的激励作用,促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聚焦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在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中引入适当部分的思政考核,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光要对学生的国际经贸认知打分,还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