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59581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

《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6课_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_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docx

教案首页

章节标题

第七单元晚清的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第16课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教学周次

8

课堂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数

1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

目的

1.通过学习,客观辩证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的影响,理解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结合教材图片,直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的发展情况,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3.运用教材相关文献史料和图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的原因,实证洋务运动、经过、特点、影响。

重点

难点

1.晚清社会阶层探索中国出路的基本史实;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具

教材、多媒体设备

作业

1.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

教后

小结

审签

17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授课设计方案

第七单元晚清的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第16课探索国家出路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导入新课:

现代西方社会有许多优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了关于中国近代史著名的“冲击-回应”说,即西方的入侵,刺激了中国的回应。

请大家注意看本课的标题“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还记得上节课的标题吗?

“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社会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可以看出,虽然费正清的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但的确有相近之处。

率先探索出路的先行者们是谁呢?

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反映了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艰难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社会各界的救亡图存运动。

讲授新课:

第一目: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咸丰时期的农民先驱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

1843年洪秀全在广东创立教会,1851年他在广西发动起义,那洪秀全在广东创立拜上帝会,为什么在广西发动武装斗争?

预设:

学生会从政治控制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军事实力等方面思考和回答问题。

学生还有可能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角度来回答。

1.时代背景:

(1)内部(根本)原因:

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

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

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2)直接原因:

自然灾害频发

道光十三年(1843年),桂平蝗。

十四年夏,浔州蝗,复大水。

十五年,平南蝗食草木百谷殆尽。

十七年丁酉,浔州雹,大如斗。

——《浔州府志》

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

人祸天灾,使人民陷入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李侃《中国近代史》

(3)外部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1850年鸦片进口上升到52,929箱,加剧了业已恶化的经济混乱和铜银兑换价格,农民的地

教师授课设计方案

负担重了一倍。

条约口岸地区洋货普遍的涌入摧毁当地的家庭手工业,广州受害尤重。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特别提醒】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鸦片战争后的资本主义侵略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4)主观原因: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推动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洪秀全)所阅读的基督教经文令他深信:

他是耶稣的弟弟,被他父亲上帝赋予特殊的使命,前来将中国解救出满洲妖族征服者的统治,并带领他特选的子民前往他们自己的人间天堂。

——史景迁《“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拜上帝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宗教,洪秀全并非真正的基督教徒,他创立的拜上帝教核心内容糅合了不少民间会道门的内容,天父天兄下凡、实则是广西浔州地区降僮巫术。

洪秀全对基督教义实则并非真正掌握,他并非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基督教神权王国,只不过是利用基督教这个宗教工具来推翻清王朝。

改朝换代作为一种现实目标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同宗教唤起的朦胧而清晰的感召交融在一起。

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

他们天然同情正义,又天然地相信天命。

当正义与神助合二为一的时候,造反就成了天意选定的事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主要过程:

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并分封诸王;

定都天京:

1853年3月,太平军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西征:

定都天京后,经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天京变乱: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开始衰落;(由盛转衰)

思考:

永安建制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这个新生的农民政权一开始就依照旧的封建制进行内政建设→农民阶级局限性,为后期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埋下隐患。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缺乏领导人才。

洪秀全缺乏领袖天才,使他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教师授课设计方案

他既不能制订长期的建设性政策或全局新的军事战略,也不能适当地指导行政管理,于是他干脆推卸了所有的责任。

相反,洪秀全的对手,如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全都是一些博学、能干和理智之士。

……领导集团聚拢大量财富、美女,一方面主张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实际上大小领导者都广蓄妻妾。

洪秀全一方面禁止人民阅读被斥责为“妖书”的孔孟著作,另一方面他自己却自由自在地阅读这些书籍,从《周礼》中借鉴思想,并以儒家术语解释他的基督教教义,加强思想控制。

——摘编自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3.理论建设:

前后期的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①内容:

平均分配土地,圣库制度分配产品。

②评价: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这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宣布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之后,要建立起不容许任何剥削制度的公有制度,但不过是两千多年来小农民过惯了的结合着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生活,不过是闭塞的狭隘的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靠这种平均主义绝对建立不起理想的天国,而只能是人间的贫穷世界的继续。

在城市中,太平天国无法消灭商业,在农村中乡官一般仍然由地主或其狗腿子担任。

……上述情形都表明,太平天国并不能成功地管理农村和城市。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方案,固然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他们所做的试验终于是失败告终。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原文,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资政新篇》:

(1859年)

①提出:

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②核心:

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③内容:

政治:

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

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对外:

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文教:

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评价:

革命性:

后期的纲领,中国人的迫切愿望;目的是进行反封建反侵略。

进步性: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空想性: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社会实践的经济、阶级基础。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

显然,他具有开通的眼识和卓越的预见。

但在当时,它并非太平天国题中应有之义,而是游离在农民斗争之外的东西。

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上帝教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也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只不过为19世纪中国的社会思想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摘编自《资政新篇》原文,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授课设计方案

【思维拓展】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思考:

(1)实效性与长远性的断裂——农民政权的国家建设理论之殇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分土地,充分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的愿望,具有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要建立一个“有饭同食,有衣同穿”,人人饱暖的社会,对动员群众投奔太平军,拥戴太平军,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概括地说,《天朝田亩制度》承认尊卑等级,同时又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均匀饱暖的愿望,试图按照这种设想来重塑中国社会。

其主要内容有值得赞许的一面,但缺乏可操作性,或自相矛盾,或不切实际。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如果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往后看,试图按照理想中的古代大同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那么,《资政新篇》则是向前看,试图通过效法西方,使中国也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2)建设理论与政权性质相脱节

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终未能建立新的生产方式以代替封建生产方式。

后期洪仁玕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因为缺乏阶级基础,同时一直处于紧张的战斗环境,未能付诸实施。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是具有双重性质的政权。

一方面代表和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打击地主阶级统治,决心推翻代表地主利益的封建政权,建立一个有福同享的地上天国;另一方面又因袭了封建主义专制制度,无力改变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生产方式。

这样的政权,即便不被中外反动派联合剿灭,最后势必蜕化为封建性政权。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资本主义建设理论与农民政权之间难以兼容,在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农民政权难以走上近代化发展与建设的康庄大道。

4.作用和影响:

(1)促进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改变了清政府的权力结构,汉族地主势力崛起。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王朝内部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军事实力强大的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其中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晚清政治舞台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不得不起用有能力汉族官僚,这种用人政策的转变使得一大批汉人官僚兴起,曾国藩、李鸿章正是其中的代表。

而这些地方督抚实力越来越强大,甚至能够左右清朝中央政府的决策,表明清朝中央的权威削弱,中央权力下移。

教师授课设计方案

湘系为总督的如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刘长佑为直隶总督,左宗棠为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骆秉章为四川总督,毛鸿宾为两广总督,曾国荃、刘坤一为两江总督等。

据统计,湘军将领先后出任总督者有19人之多。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湘系如此,淮系亦然,淮系出任总督巡抚的情况如下:

李鸿章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张树声曾任江苏、贵州巡抚、两江总督、署理直隶总督、两广总督;刘秉章曾任四川总督;刘铭传曾任台湾、福建巡抚;潘鼎新曾任河南、广西、云南巡抚;丁日昌曾任江苏、福建巡抚等。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②催生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阻碍作用:

《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第二目:

洋务运动(1861—1895)同光中兴时期的开明地主官僚

1.背景:

(1)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

(2)外患:

西方列强的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40年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除了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极少数的先知先觉者,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国社会的大转型依然茫然无知,因此在国家大政方针上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积极的应对之策。

于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不到20年的时间内,大清国就因为极端漠视和拒不接受西方世界所主导的近代世界的游戏规则,再次陷入到了战争的泥潭。

这次断断续续持续了4年之久的战争,留给大清国的除了一批新签订的条约之外,最为惨痛的教训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对于北京的占领和圆明园的被焚毁。

正是这次战争的强烈刺激,让大清国朝野上下更多的人士认识到了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实乃“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一场“自强运动”就此开始,中国正式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19世纪6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危机纷至沓来。

李鸿章在著名的《筹议海防折》中写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列强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对此,他提出了“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洋务总纲。

——摘编自苑书义《李鸿章传》

2.主要内容:

①工业: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这些都是官办企业。

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

据不完全的统计,1860~1895年,洋务派主持开办的一批军用工业,大小共有19个单位,兴办民用工矿企业共29个单位。

总计48个。

这些工业企业单位虽不如某些小型的外资企业办得早,但在

教师授课设计方案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煤矿、铁矿、其他金属矿藏、治炼、机器制造、织布、纺纱等产业领域,都占据统治地位。

——丁贤俊《洋务运动史话》

②教育与军事:

洋务派还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洋务运动的特点:

以发展军事工业为主,但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这注定了洋务运动得不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这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中法战争前,清帝国已经拥有大约50艘战舰,其中有一半为中国自造,因为海军人才极为缺乏,李鸿章一方面派学生出国学习,于1877年派送30名福州学生到欧洲去深造;另一方面在国内设立海军学校。

1880年,李鸿章奏请设立天津水师学堂,二年后又分设管轮学堂,专门培养海军人才。

但是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覆灭,南洋水师遭受损失,只有北洋水师保存了实力。

李鸿章因此被指责负有责任,当时他专于北方防务,因为日本在朝鲜的活动日益加紧。

这一战役暴露了中国海军的最大缺陷;缺乏统一指挥。

3.评价: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性质:

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积极作用:

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局限:

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并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敌侵略的目的,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面对列强侵略不断加剧的晚清危局,不管是农民的改朝换代,还是地主阶级的改器改技,都无法跨越近代化之河。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

【问题设计】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性。

与太平天国运动相似,由于地主阶级本身和时代局限性,地主阶级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洋务运动只学习器物,不涉及制度本身,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当时的政治局面,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从本质上讲,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属于旧阶级,他们无法承担带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任。

【能力提升】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教师授课设计方案

2.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国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但是这一思想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失败的下场。

3.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4.但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体”,不仅体现在对封建教育的突破,还体现在对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观念的突破。

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不自觉地否定了“重农抑商”观念,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第三目:

戊戌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而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我们自古以来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是这些民族的脊梁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然这些资产阶级的努力没有成功,但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习总书记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走过120年双甲子的轮回,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所收获的不仅是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建设现代化国家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

”民族的复兴,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

布置作业:

1.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