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的利用进展.ppt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58755 上传时间:2024-04-0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O2的利用进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CO2的利用进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CO2的利用进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CO2的利用进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CO2的利用进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O2的利用进展.ppt

《CO2的利用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O2的利用进展.ppt(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O2的利用进展.ppt

二氧化碳的利用进展二氧化碳的利用进展成成员:

员:

XXXXXXXXXXXXXXXXXX指导老师:

指导老师:

XXXXContents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二氧化碳的利用二氧化碳的利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的源头源头减排减排1.Background二氧化碳的危害二氧化碳的危害-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增加0.6。

预计从现在起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将继续增加1.45.8。

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将不断上升以至威胁太平洋、印度洋上诸多岛国的安全,并导致一些与温暖气候有关的疾病,还可能诱发极端气候如干旱和洪涝的频繁发生。

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将不断上升干旱31.Background1992年,在IPCC的推动下,联合国通过了旨在缓解全球变暖趋势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缔约方大会才初步形成关于限制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等排放的法案这就是京都议定书。

2009年,在哥本哈根展开的全球气候会议,就是全球达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一个世界性大会。

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16届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坎昆协定,形成了“绿色气候基金”这是近几年影响力非常大的几次全球性气候大会,缔约方与会各位达成共识,通过政治、法律手段来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CO2排放明确规定了限额。

2.EmissionReductionofCarbonDioxide工艺工艺的的源头源头CO2来源可分为两大类,即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2(煤、石油、天然气等)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如水泥、钢铁和电解铝的生产过程)排放的CO2。

统计资料表明,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不到总排放量的10。

因此,CO2控制的重点在于控制矿物资源燃烧和化工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从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状况看,煤炭的比重一直占总能源消费的65以上,同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产生的CO2排放量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

我国CO2排放量的71来自于燃煤,并且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改变。

降低CO2对气候影响的策略,主要包括从源头上从源头上控制控制COCO22的的产生量产生量和回收转化已产生回收转化已产生的的COCO22两种。

52.12.1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替代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替代我国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目前在深圳投入运行的装机容量1MW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每年可向电网输电约1000MWh,以采用超临界等先进技术的燃煤电厂每年就可少排CO2800900t。

据统计,我国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约为3.78108kW,居世界首位,目前开发利用率仅为20;风能资源量约为16108kW;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这些潜在的可再生能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如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并配以相应的政策引导,可再生能源减排CO2前景广阔。

2.EmissionReductionofCarbonDioxide工艺工艺的的源头源头62.22.2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与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

具体包括具体包括:

煤炭加工技术,如选煤、型煤、动力配煤改质、水煤浆技术;洁净燃煤技术,如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炭转化技术,如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煤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煤矸石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技术。

2.EmissionReductionofCarbonDioxide工艺工艺的的源头源头2.32.3工艺的改进工艺的改进通过对工艺路线的选择以及对工艺条件优化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2.EmissionReductionofCarbonDioxide工艺的源头IGCC的特点:

首先,IGCC电站的热效率高,可达4246。

目前国内电站的热效率大多维持在35左右,通常电站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CO2排放将减少2,相对常规电站而言,CO2减排1/5;其次,IGCC可以实现CO2在燃烧前捕集分离。

由于IGCC电站气化炉内多采用气体作为气化介质,煤气化产物主要是CO2和H2(含碳量高的燃料,燃烧产物主要是CO2),经进一步的水煤气化反应后,容易转化成CO2和H2。

由于煤气压力及C02浓度较高(达3545),因而比烟气中(5)更容易脱除CO2。

另外,煤气净化脱硫工艺也可以同时分离除去CO2。

2.EmissionReductionofCarbonDioxide工艺工艺的的源头源头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回收二氧化碳的回收3.13.1根据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分为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低温分离法3.1.13.1.1吸收分离法吸收分离法吸收分离法是利用吸收剂溶液对混合气体进行洗涤来分离CO2的方法,按照吸收剂的不同,可以分为化学吸收法和物理吸收法。

化学吸收法是CO2与吸收剂在吸收塔内进行化学反应而形成一种弱联结的化合物,处理后的烟气直接排出,富CO2的吸收液被通入还原塔内,加热后将CO2释放,同时吸收剂得以再生。

典型的吸收剂有甲基乙醇胺(MEA),甲基二乙醇胺(MDEA)等,适合于中等或较低CO2分压的烟气。

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回收二氧化碳的回收3.1.23.1.2吸附分离法吸附分离法吸附分离是基于气体与吸附剂表面上活性点之间的分子间引力实现的。

CO2的吸附剂一般为一些特殊的固体材料,如沸石、活性碳、分子筛等。

吸附过程又分为变压吸附(PSA)和变温吸附(TSA)。

3.1.33.1.3膜分离法膜分离法膜分离法又分为气体分离膜技术和气体吸收膜技术两类。

因为膜分离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已成功应用于石油、天然气、食品、海水淡化等,但在CO2分离方面还处于试验阶段。

3.1.43.1.4低温分离法低温分离法低温法利用CO2这一特性对烟气进行多级压缩和冷却。

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回收二氧化碳的回收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溶剂的吸收吸附法是较为成熟的方法,特别是使用甲基乙醇胺(MEA)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MEA法CO2捕集技术的主要问题是CO2吸收量小、腐蚀性强、降解和吸收/再生能耗大等,且在高温再生时具有加速腐蚀的趋势。

由于醇胺类吸收剂能与烟气中的杂质(如SO2、SO3等)生成稳定的降解产物而逐渐丧失活性,因此MEA法要求对烟气进行预处理。

对于燃煤电厂而言,烟气量大、CO2含量低,使用这些技术都会带来严重的能源损失,减少其净电能输出13%37%。

因此,降低CO2分离技术的费用,发展新型的CO2分离技术是面临的非常迫切的任务。

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回收二氧化碳的回收3.2.13.2.1燃烧后捕集燃烧后捕集在燃烧后的烟道气中分离CO2,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收等方法分离CO2。

这种技术烟气体积大,排放压力低,CO2分压小,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在燃烧后捕集技术中,由于烟气中CO2分压通常小于0.15个大气压,因此需要与CO2结合力较强的化学吸收剂分离捕集CO2,用于CO2捕集的化学吸收剂主要是能与CO2反应生成水溶性复合物的有机醇胺类。

燃烧后捕集技术是一种成熟的技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该捕集原理就被用于烟气中CO2的回收,但是由于醇胺类化学吸收剂与CO2之间的结合力较强,故再生时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3.23.2从化石燃料使用的工艺过程出发从化石燃料使用的工艺过程出发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回收二氧化碳的回收3.2.23.2.2燃烧前燃烧前捕集捕集将CO2在化石燃料燃烧前分离出来,先将燃料气化生产成煤气,再将煤气重整,生产出CO2和H2,分离出CO2,再燃烧H2。

燃烧前分离捕集CO2实质上是H2和CO2的分离,由于合成气的压力一般在2.7MPa以上(取决于气化工艺),CO2的分压远高于化石燃料在空气燃烧后烟气中的CO2分压。

因此,此技术不但可减小捕集装置的规模,还可以使用能耗较低的物理吸收剂,如聚乙二醇二甲醚同系混合物(Selexol工艺)、低温甲醇(Rectisol工艺)和丙烯碳酸酯(Fluor工艺)等吸收剂。

总体上燃烧前捕集技术的成本比燃烧后捕集技术的成本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回收二氧化碳的回收3.2.23.2.2氧燃烧氧燃烧技术技术将化石燃料在纯氧或富氧中燃烧,烟道气中只含CO2和蒸汽。

将蒸汽冷凝,便只剩有CO2,能百分之百地分离CO2。

一般需要对燃烧后的烟道气重新回注燃烧炉,降低燃烧温度,提高CO2的体积分数。

这种技术需要专门的空气分离系统提供氧气。

相对于燃烧后和燃烧前捕集技术,氧燃烧技术具有的优势有:

第一,氧燃烧的烟气主要由CO2和水组成,几乎可以实现CO2零排放(CO2捕集率超过95%);第二,由于氮气含量少,因此可极大地减少NOx的产生量,从而可减小脱氮装置的规模。

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回收二氧化碳的回收1海洋海洋封存封存2地质地质封存封存3强化强化采油采油3.33.3捕集后的捕集后的COCO22的处理手段之一的处理手段之一-CO-CO22的封存技术的封存技术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封存二氧化碳的封存3.TheCaptureof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的封存二氧化碳的封存18一、海洋封存一、海洋封存11、深海深海储存储存注入深海后的二氧化碳可能以溶解方式或者液态二氧化碳沉积湖方式被固定在海水中。

22、海底沉积层封存海底沉积层封存将二氧化碳注入到含有孔隙咸水的海底海床沉积层中,实现咸水层封存。

另一部分二氧化碳渗漏到上部海底沉积层在合适的环境中形成水合物,实现水合物形式封存。

191.对海洋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海水表面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改变了海洋的化学特征,表层海水酸化等。

2.封存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遇到温度压力波动或洋流变化很有可能从海水中逃逸出来释放到大气当中,反而会造成与二氧化碳封存背道而驰的结果。

因此,二氧化碳的海洋封存需要注意二氧化碳上浮逃逸及局部海洋酸化的风险。

虽然海洋封存在理论上潜力最大,但是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仍处在试验研究阶段。

一、海洋封存一、海洋封存海洋封存海洋封存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20二、地质封存二、地质封存地质封存是将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注入地质结构中,这些地质结构可以是石油或天然气储层、咸水层、无法开采的煤层等。

IPCC的研究表明,若地质封存点是经过谨慎选择、设计与管理的,注入其中99%的二氧化碳都可封存达1000年以上。

21二、地质封存二、地质封存盐水层封存技术盐水层封存技术地质封存的可选场所中深部咸水层封存容量最大,在全球范围内深部咸水层的二氧化碳封存容量占总地质封存容量的90%以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拥有丰富的地下咸水层存储空间,据估计其总量占我国地质封存容量的98%以上。

我国深部咸水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封存容量大,是最具有潜力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场所,如图1.4所示,尤其是东部平原、长江三角洲、西北内陆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区都有良好的咸水层封存条件。

深部咸水层封存是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深度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22三三、强化、强化采油采油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利用其与原油混相或降低原油粘度和使原油体积膨胀等特性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据中国陆上己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第二次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结果,仅在参与本次评价的101.36亿吨常规稀油油田的储量中,适合二氧化碳驱的原油储量约为12.3亿吨。

以提高采收率12.7%计算,预计利用二氧化碳驱能够增加可采储量约为1.6亿吨。

应用二氧化碳驱油的过程中,将有一部分二氧化碳滞留地下;还有一部分二氧化碳作为伴生气体随着原油被采出,这部分气体可经过分离(或直接)回注到油层实现反复利用,并最终实现将二氧化碳封存于油层的目标。

23二氧化碳驱比水驱具有更明显的技术优势。

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能够封存二氧化碳潜力超过2亿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驱油在轻质油藏和重质油藏均可使用,一般可提高原油采收率7-15%,延长油井生产寿命15-20年。

因此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是实现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封存相结合的双赢技术。

近年来,随着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热潮的掀起,日本又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利用二氧化碳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从而实现开采天然气和封存二氧化碳的双重目的。

三三、强化、强化采油采油244.TheUtilizationofCarbonDioxide物理利用物理利用化学利用化学利用生物利用生物利用25CO2的物理应用的物理应用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污染使资源短缺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工业排污是造成水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生产方法以减少对水的消耗量,超临界流体CO2做为新型溶剂或反应介质有可能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之一。

无毒、廉价无污染反应同时又是萃取剂超临界CO2优点极性小可溶解有机物改变单一变量适用多种反应条件可以能源循环使用节约本身可做反应物参与聚合1.1.超临界超临界COCO22超超临界临界COCO22的应用的应用超临界超临界COCO22应应用用染色染色清洗剂清洗剂材料改材料改性性萃取萃取27超临界CO2在染色上的应用基本原理利用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随着流体密度的提高而提高的原理,提高温度后降低流体的密度和染料在溶液中数量,从而促进染料在纤维上的扩散。

优点整个工艺过程完全不用水,因此没有废水处理的问题;因为不用水,所以没有烘干这一工序,节约能源;不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或其他助剂,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色彩比传统的工艺染色更鲜艳,染色温度比传统染色温度低;整个工艺流程比传统的工艺简单;适用于水中不易染色的纤维或织物,如芳纶、丙纶纤维染色。

超超临界临界COCO22的应用的应用28基本原理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SFE)过程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

目前,超临界CO2主要用在中药成分的提取,植物油提纯,生物材料有效成分的萃取等方面。

将超临界CO2萃取与其他技术结合也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使用开辟了新的领域。

如SFE与精馏或分子蒸馏联用,可用于萃取、分离复杂的混合萃取物,选择性分离浓缩目标产品;SFE与超滤、纳滤技术的耦合,可使超临界流体与萃取物通过膜分离后无需降压,没有温度、压力、相态的变化,可继续循环使用,从而降低了能耗,使过程的操作费用大大减少。

超临界CO2在萃取上的应用超超临界临界COCO22的应用的应用29CO2制冷制冷CO2作为良好的自然工质制冷剂,具有零消耗臭氧潜能值(ODP)、可忽略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较高传热系数和体积容量、无毒性、不易燃性及低廉的价格等性质。

CO2制冷剂的优点:

自身费用低化学稳定性好有利于减小装置体积安全无毒,不可燃30CO2的化学利用的化学利用CO2的化学利用是实现CO2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化工生产中大量利用CO2对其减排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CO2为原料可制得的化学产品其中非常成熟的工艺包括合成尿素、水杨酸、生产纯碱、碳酸钙等无机碳酸盐以及用作纸张的填充剂和颜料等过程。

此外,还开发了利用CO2生产可降解塑料工艺。

目前,正在开发的化学产品生产技术,包括甲醇、合成气、低碳烯烃、二甲醚、各种有机碳酸酯以及聚碳酸酯等。

311.生产生产无机化工产品无机化工产品以CO2为原料已工业化生产的无机化工产品有:

尿素、碳酸盐类(如碳酸氢铵、碳酸铵、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氢钾、碳酸钾、高锰酸钾、轻质碳酸钙、胶体碳酸钙、碳酸锂、碳酸锶、碳酸钡、轻质碳酸镁、碳酸镉、碱式碳酸铅等等)、白炭黑和硼砂等。

尿素的合成就是CO2大规模固定和利用的最成功典范,每生产1t尿素要消耗740kgCO2巴斯夫公司利用其合成氨装置排放的CO2作为原料合成尿素的工艺已商业化,每年可消耗数十万tCO2。

国内现有大、中、小合成氨厂500多家,仅以中型合成氮厂(约50家)计,如果对排放的CO2废气加以回收利用,合计可利用165万275万t/年CO2产品。

322.生产生产聚合物聚合物1.全降解塑料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国和塑料原料进口国,每年通用塑料的需求量超过2000万吨,其中有一半需要花费巨额资金从国外进口。

二氧化碳制塑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可极大地促进我国塑料原料来源的多元化,降低对塑料进口的依赖,节省大量外汇。

中山大学与广州市合诚化学有限公司、广州市天赐三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于2008年启动了一条1.3万t级CO2全降解塑料生产线,年产值可达3亿元。

其二期工程在此基础上将产能再扩建至5万t,项目全部完工后产值预计可达20亿元年,由此每年将减少4万t的CO2排放量。

33CO2制聚合物这项新技术不但可以减缓CO2排放,而且还把CO2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

由它制成的包装物等产品真正达到全生物降解,从而解决了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2.生产生产聚合物聚合物2.高阻隔薄膜材料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中海油等相关企业合作,在蒙西建成了年产3000tCO2共聚物的生产线,首次将CO2的玻璃化温度提高到-10120,使用温度提高到70,大幅拓展了CO2共聚物的应用范围,率先在世界上开拓出数均分子量超过15万,重均分子量超过100万、CO2重量含量42%的CO2共聚物和世界上唯一具有可完全生物降解性能的高阻隔薄膜材料。

343.催化加氢反应催化加氢反应CO2加氢的反应中,CO2首先与催化剂形成活性中心配体,然后再与氢生成相应的化合物。

CO2催化加氢可以生产多种化工产品,如:

催化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加氢甲烷化催化加氢制备二甲醚(DME)催化加氢合成低碳烃催化加氢合成醛类及其衍生物催化加氢制甲酸353.1催化催化加氢合成甲醇加氢合成甲醇甲醇是一种重要的需求量大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也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在工业发达国家它是仅次于烯烃和芳烃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其消费量仅次于乙烯、丙烯和苯居第四位。

甲醇的来源与用途36目前国内外的CO2制甲醇工艺进展2009年,新加坡IBN成功开发在缓和条件(室温)下将CO2转化为甲醇的催化工艺。

2010年,冰岛宣布将兴建世界上第一座利用从地热蒸汽中提取的二氧化碳生产甲醇的工厂。

2011年,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100吨/年二氧化碳制甲醇中试装置,已获得了一年的有效运行数据。

2013年,得克萨斯大学于开发出新的光电合成过程将CO2转化为甲醇。

目前各国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处于中试水平。

3.1催化催化加氢合成甲醇加氢合成甲醇37国内CO2制甲醇工艺的技术瓶颈3.1催化催化加氢合成甲醇加氢合成甲醇第一点,反应催化剂仍需改进。

从化学反应过程上来看,国内的二氧化碳制甲醇的催化剂还存在转化率和选择性较差的问题。

目前转化率一般维持在15%20%,因此如果催化剂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助力该技术的产业化。

程智力在其论文中指出,其对5种工业化甲醇催化剂在筛选出具有较高CO2催化性能的Cu-ZnO/ZrO2催化剂,对该催化剂进行稳定性评价,以纯CO2为原料时,催化剂稳定运行1000h,CO2转化率为20%左右,甲醇选择性维持在60%以上,CH3OH+CO总选择性在95%以上。

383.1催化催化加氢合成甲醇加氢合成甲醇第二点,目前氢气制备过程和成本控制是二氧化碳制甲醇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

能否获得来自非化石能源的廉价氢源直接决定了该工艺的经济性。

就目前制氢技术而言,制氢过程中消耗能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并不亚于制甲醇时所还原的二氧化碳量,在经济上得不偿失的同时实际上并未实现减排。

393.2催化催化加氢合成低碳烃加氢合成低碳烃CO2直接加氢催化合成低碳烯烃,目前已知Fe、Co、Mo、Ru、Ni等组分对合成低碳烯烃具有较高的活性。

近几年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

催化剂改性,载体的筛选,采用的载体材料有活性炭、二氧化锆、ZSM-5、Silicalite-2、氧化铝、氧化镁等。

目前,CO2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低碳烯烃取得了一定进展。

由于这些研究中CO2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仍较低,还难以满足工业化要求,但CO2催化加氢合成低碳烯烃已经展现了良好的前景,而且从长远考虑,由CO2加氢直接合成低碳烯烃的工艺比通过甲醇的间接路线更为经济。

404.制备制备合成气合成气H2O与CO2重整制合成气CO2与水作为原料,价廉易得,其催化反应在理论和技术上处于探索阶段,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研究采用Mg-Ca-K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以CO2和H2O为原料,在200440、1.3MPa下进行间歇反应产物体积组成为CO2为4.76%、CO25.17%、CH413.29%、C2H60.34%、H221.13%。

该反应可在高温下自发进行,由于原料价廉易得,因此成本很低,适用于拥有过量蒸汽、热能和CO2的场合,尤其在有条件的热电厂具有应用价值。

CO2与水催化转化制合成气的研究今后将重点在催化剂的开发上,即研究如何制备适宜于中低温、中低压条件下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以降低能耗使其具有工业化应用价值。

415.合成精细化工产品合成精细化工产品合成碳酸二甲酯碳酸二甲酯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碳酸二甲酯替代甲基叔丁基醚作为燃油添加剂来提高燃油的辛烷值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工业生产碳酸二甲酯主要采用一氧化碳与环氧化物间接反应,所得生成物碳酸乙烯酯或碳酸丙烯酯与甲醇通过酯交换生成。

该法反应步骤多、分离困难、成本高。

所以,目前更多的研究集中在CO2和甲醇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上。

此反应既可以经由均相反应实现,也可以通过非均相催化反应实现。

42合成碳酸二甲酯CO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是一种绿色合成方法,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

但从热力学上讲,由CO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是难以进行的,而且CO2难于活化,到目前为止一直未能得到一种能够实际应用的催化体系,限制了此方法的工业化应用。

对于多相催化反应体系,在筛选高活性催化组分的同时,实现将水从反应体系中分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而对于均相催化体系,选择合适的离子液体,利用其酸碱位来提高催化活性,改善反应平衡的限制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5.合成精细化工产品合成精细化工产品43其他精细化工产品利用有机胺与CO2可以直接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是CO2综合利用的又一重要方面。

研究使用冠醚为催化剂合成氨基甲酸酯,收率较高。

利用CO2与烃类在光催化作用下,还可合成羧酸类产品。

如丙烷与CO2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甲烷与CO2反应合成甲酸等。

利用CO2与氨或胺类化合物反应,还可合成胺类产品。

如CO2与H2及NH3在Cu/Al2O3催化体系中可合成甲胺;用CO2、H2和苯胺可合成N-甲酰苯胺;用CO2和苯胺可合成二苯基尿素。

5.合成精细化工产品合成精细化工产品44451.1.林学技术林学技术植树造林在不损坏现有的树木基础上,在发展中国家平均种植130兆株,发达工业国植40兆株树,树龄20-60年,才能减少当前CO2释放量的1/4。

盐碱地耐盐作物的种植海滩、盐碱地占全世界陆地面积38%,如果全都种植上盐土植株,每年可储存0.6-1.0亿吨的碳。

CO2的生物的生物利用利用22.微藻固定技术微藻固定技术CO2的藻类腐殖化固定作用存在的问题是,甲烷作为有机碳分解产物之一也是一种温室气体。

目前,此技术正处于研究阶段,研究热点在于:

培植高效藻类;CO2的固定率;开放式的海洋营养循环等藻类促进CO2的固定自然成核方解石成核机理与藻类有着直接的关系。

南佛罗里达大学正在进行其成核机理的研究,如果研究成功,有望开拓出一条新的藻类促进CO2固定的途径。

开放式海藻养殖场系统费用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