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8573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docx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

2020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教育专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考考试真题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

A、道德认知发展

B、道德情感发展

C、道德意志发展

D、道德品格发展

【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促使儿童道德认知在多阶段的互相碰撞,有助于

学生认识和吸收高层次的道德推理,从而推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故选A。

2、教师引导和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德育活动的关键是()。

A、促使学生品德结构完善

B、激发学生道德冲突

C、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

D、解决德育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

【答案】B

【解析】要引发和提高儿童全身心投入德育情境,关键是激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角

色,体验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在冲突中产生、解决、再生产和再解决中推动结构的转换和重组,促使儿

童道德阶段形成。

故选B。

3、巴甫洛夫认为,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系统是()。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经典条件反射系统

D、操作条件反射系统

【答案】B

【解析】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

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

为第二信号。

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

对第二信号发生

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故选B。

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B、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D、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C

【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

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项描述的是教育的历史性。

故选C。

5、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社会实践

【答案】B

【解析】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故选B。

6、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答案】B

【解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故选B。

7、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B

【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其中,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

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

力。

故选B。

8、()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意向

B、态度

C、品德

D、个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的概念。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

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故选C。

9、下列哪一项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A、人本主义理论

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探究教学理论

D、多元智能理论

【答案】C

【解析】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故选C。

10、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A、强制性

B、普适性

C、社会性

D、阶级性

【答案】D

【解析】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

故选

D。

11、教育法规是人们教育行为的标准,人们是否进行教育行为是以教育法规为准绳的。

这体现了教育法规的

()功能。

A、规范功能

B、标准功能

C、预示功能

D、强制功能

【答案】B

【解析】教育法规的标准功能是指教育法律规范是人们教育行为的标准,人们是否进行教育行为是以教育法

规为准绳的。

故选B。

12、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实践功能中的哪项功

能?

()

A、教育功能

B、调节功能

C、促进功能

D、示范功能

【答案】A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集中表现在教育功能、调节功能、社会促进功能等方面。

教师的人格、品

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体现的是实践功能中的教育功能。

故选A。

13、在我国偏远的山区,存在这样一种教学现象:

一间教室、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一名教师分别用不

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答案】D

【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

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故选D。

14、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为谁服务

B、教育怎样培养人

C、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D、教育为谁培养人

【答案】D

【解析】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故选D。

15、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着重注意()。

A、有意安排各种困难,培养其克服困难的精神

B、培养其压制情绪冲动的能力

C、培养其当机立断的性格

D、保护其自尊心,不公开批评他们,经常鼓舞他们,积极引导

【答案】D

【解析】教育抑郁质的学生,应尽量避免可能诱发其抑郁反应的行为,同时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

个性,所以应该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不严厉、公开批评他们。

故选D。

16、“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

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A、教学过程

B、经验获得

C、社会改造

D、预期的学习结果

【答案】D

【解析】在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

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

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

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故选D。

17、小燕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

的学习是()。

A、言语信息

B、态度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答案】A

【解析】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

间、定义、对实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

两岁的儿童,不可能习得唐诗

表达的意境等,仅是将唐诗记忆,并可以陈述处理,所以不属于智慧技能学习,属于言语信息学习。

故选

A。

18、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答案】B

【解析】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

三是角色规范。

故选B。

19、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答案】B

【解析】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

三是角色规范。

故选B。

20、我国的学校形成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清朝末年

【答案】B

【解析】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庠、序、校,出现于夏商时期,即奴隶社会。

故选B。

21、教师在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活动中扮演着()。

A、研究者

B、示范者

C、朋友

D、管理者

【答案】D

【解析】教师不仅要扮演好传道受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如确

立班级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等。

故选D。

22、教师除了进行教学研究指导学习之外,还有()。

A、教学管理的权利

B、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

C、行政管理的权利

D、行政监督的权利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

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

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

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

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故选B。

23、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A、导人、详述和汇总

B、导人、分析和汇总

C、分析、详述和总结

D、分析、质疑和总结

【答案】A

【解析】讲述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导入、详述和汇总。

故选A。

24、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C

【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

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故选C。

25、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确定并予以保障。

A、上级主管部门

B、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C、举办者

D、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

障。

故选C。

26、教师作为培养下一代的园丁,其职业道德标准相较于其他职业道德()。

A、更加严格

B、相对宽松

C、二者无法比较

D、差不多

【答案】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内容

【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较之于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为教师是培养新一代的园丁,是铺路

石,是人梯。

故选A。

27、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中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起始于隋唐时期。

故选B。

28、学校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均属于学校的()。

A、制度文化

B、组织文化

C、物质文化

D、观念文化

【答案】C

【解析】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

化,主要有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

等。

故选C。

29、在现行的学生学业评价中,()占主流地位。

A、测验法

B、行动观察法

C、实验法

D、评定法

【答案】A

【解析】以测验为核心的认知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业评价理论研究中最早和最成熟的部分。

在现行的学生学习

评价中,测验法依然居主流地位。

故选A。

30、()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