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842241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PPTX 页数:94 大小:30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

《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企业生产管理.pptx

第三章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第一节生产/运作管理概述第二节生产/运作过程第三节生产能力与计划第四节生产/作业控制第五节生产/运作管理理论,学习生产/运作管理的意义,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

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充分发挥其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1)运作(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据统计有35%以上的工作是与运作管理有关的。

如产品开发、顾客服务、工厂选址,设施布置、工作设计、生产计划、作业控制、进度安排、质量保证、库存管理等等。

而且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如会计、财务、人力资源、后勤供应、营销、采购等都与运作管理有密切关系。

2)运作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首要环节。

通过学习运作管理,我们才能知道企业是怎样组织运作活动的,产品与服务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我们使用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运作活动创造出来的,如何对运作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与控制。

因此作为管理者对运作管理有一个基本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3)运作管理,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手段。

运作活动是一切企业组织中耗费最大的部分之一,因此,当一个企业想提高效益时,运作活动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运作管理可能是生产商品与服务的组织提高盈利能力的最佳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通过生产运作管理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提高其生产率。

4)运作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管理科学,包括内容十分丰富,融入现代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掌握这些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任何管理者都是必须的,对提高管理水平大有裨益。

案例1-1Landrum技术公司Landrum技术公司是一家小企业。

为了能买得起新一代生产设备,它必须提高盈利能力,否则,将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以购买新设备,将无法保持其商业地位,无法向雇员提供工作,或向顾客提供商品与服务。

下面的数据列出了一个简要的收入状况和该公司的三种战略选择。

第一种战略选择是营销方案,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销售量增加50,这样,公司利润将增加71%。

然而,增加50的销售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是财务方案,可以通过良好的财务管理使财务费用削减一半。

但即使这种方案能够成功实施,利润也仅增加21,这种改善是不够的。

第三种为生产方案,该方案通过管理使制造成本下降20,而利润竞增加了114!

在本例这种条件下,银行是愿意向该公司增加贷款的。

单位:

美元,增加销售额50,使利润增加10,000,即714。

削减财务费用50%,使利润增加3,000,即214。

削减生产成本20%。

使利润增加16,000,即114.2扣除固定成本(包括财务费用)后的收益。

第一节生产管理概述,一、生产的概念(地位、含义、构成)。

二、生产管理概念(地位、含义、基本目标、构成要素)。

三、生产系统概念(基本含义、构成要素、主要特征、功能目标、系统结构及分类、主要类型)。

一、生产概念,生产的基本涵义:

是企业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包括制造与服务在内的广义生产概念,生产活动的过程是把输入资源按照社会需要转化为有用输出,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生产/运作系统(Production/OperationsSystems)是由人和机器构成的、能将一定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有机整体。

1、生产/运作是企业的最基本职能之一。

企业的运行有三大基本职能:

运作、理财和营销。

运作就是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把运作活动组织好,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作用。

理财就是为企业筹措资金并合理地运用资金。

只要进入的资金多于流出的资金,企业的财富就不断增加。

营销就是要发现与发掘顾客的需求,让顾客了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将这些产品和服务送到顾客手中。

2、生产/运作包括制造与服务在内的广义生产概念狭义的生产/运作系统指企业内部的生产/运作系统。

广义的生产/运作系统指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组成的系统。

运作概念的发展,3、运作活动的过程是把输入资源按照社会需要转化为有用输出,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就是运作活动的过程。

运作构成:

输入、转化和输出。

输出是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与竞争力,是在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转化过程的有效性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输入则由输出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和其它输入要素。

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产品设计,运营管理,输入资源,输出产品/服务,待转化:

原材料信息顾客,土地设施资本员工管理,顾客,过程,环境,入厂物流,出厂物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服务,企业生产运作系统模型,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组织的输入、转换、输出的主要内容。

运作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1)运作需要投入一定资源,经过某种转换过程,实现价值增值;2)运作包括有形产品的生产,也包括无形产品的服务;3)产出可以满足一定社会需要,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二、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1产品与服务产品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成品或半成品;服务主要指无形产品。

2生产要素:

人、财、物(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工艺设备)信息等。

企业生产活动中,生产要素在质量、数量、时间上必须符合生产过程的要求;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产要素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和保证3生产过程:

产品或服务的产生形成过程4反馈过程:

把生产过程输出信息返回到输入端,及时对生产过程控制和调整。

三、生产系统分类,1、按输出物性质,分为制造业生产与服务型生产制造性生产指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

如:

汽车制造、冶炼钢铁、石化生产等。

服务性生产也称为非制造性(non-manufacturing)生产,基本特征是不制造有形产品(有时为实现服务而必须提供有形产品)。

按是否提供有形产品分为纯劳务服务和一般劳务服务。

纯劳务服务如咨询、指导和讲课等;一般劳务如零售、邮政等按顾客是否参与分为顾客参与的合顾客不参与的服务性生产。

如理发、旅游、培训VS洗衣、货运等。

还有将其分为商业服务、贸易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或个人服务以及公共管理服务服务生产的特征:

(1)产出具有无形和不可储存性

(2)顾客参与,顾客与服务人员直接接触(3)生产率难确定(4)质量标准难建立(5)兼有服务运作和服务营销(6)产品与服务相伴随,2、制造业生产依据生产工艺又可细分为流程性生产与离散性生产。

流程性生产:

物料均匀、连续地按一定工艺顺序移动,并在运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如炼油、化工、冶金、食品、造纸等。

流程性生产设施集中,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过程中协作与协调服务任务少,对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高。

离散性生产:

也称加工装配生产,指物料离散的按一定工艺顺序移动,在移动中不断改变形态和性能,最后形成产品的生产。

如机床、汽车、柴油机、锅炉、家具、计算机、服装等生产。

协作十分复杂,计划、组织、协调任务重,生产管理复杂。

这是生产运作管理研究的重点。

流程型生产与加工装配型生产特征,3、根据企业组织生产的特点,可分为备货型与订单型生产备货生产:

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补充成品库存,通过维持一定量成品库存来满足用户需求。

订单型生产:

按用户订单进行生产,生产的是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如:

锅炉、船舶等。

区别(参见教材P122),4、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单件生产:

根据用户的特定要求组织生产或服务成批生产:

产品品种较多,产量较大,若干种产品成批轮换生产大量生产:

大批量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标准化产品,四、生产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内容等,1目标:

高效时间性要求;灵活弹性要求;准时服务型要求;低耗成本要求;清洁生产环保要求;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质量要求目标体现了CQSTE五方面特征:

低成本(cost)、合格质量(quality)、满意服务(service)、准时性(time)和清洁生产(environment)2基本内容:

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系统设计、生产系统运行和生产系统维护生产系统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生产设施布置、服务交付系统设计和工作设计。

生产系统设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生产系统运行生产系统运行主要涉及生产计划与控制。

计划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何时生产;控制主要解决如何保证按计划完成任务的问题,包括生产进度控制、采购控制和库存控制等。

生产进度控制指各生产单元要按期完工,产品按期装配和出产。

库存控制包括对战略性物资、重要性物资和一般性物资采购审批控制程序等生产系统维护主要涉及设备和设施的维护管理。

其目标是要提高资产维修效率,增加资产可靠性,降低资产的总体维修成本,尽量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

3、生产管理的任务就在于运用组织、计划、控制等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体系,按照最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

第二节生产过程组织,一、生产过程的概念及构成产品生产过程:

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出产的全过程。

通常包括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等待存储过程和自然过程。

其中,工艺过程是生产过程最基本的部分。

对于机械产品而言,其工艺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工艺阶段:

毛坯制造,机械加工,产品装配,用户,用户,原材料,铸,锻,切,车,铣,刨,磨,工序,二、组织生产过程的原则,1.工艺专业化原则:

按照工艺特点设置生产单位。

是将完成相同工艺的设备和工人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里,对多种不同的零件进行相同工艺的加工。

如锻造厂、铸造厂、热处理车间、车工工段、磨床组等。

2.对象专业化原则:

以产品(零件或部件)为对象来设置生产单位。

是将生产某种产品(零部件)所需的不同类型的设备、工装和工人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里,以完成该种产品(零部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

如发动机厂、连杆车间、变速箱车间、水泵工段等。

工艺专业化与对象专业化的比较,三、组织生产过程的构成,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附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附属生产过程,四、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指物料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连续运动的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的停顿与等待现象。

2.生产过程的平行性是指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实行平行交叉作业(平行移动或平行顺序移动)。

3.生产过程的比例性是指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各环节能力趋于平衡,没有“瓶颈”。

4.生产过程的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在相等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体相等。

没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5.生产过程的柔性是指生产过程具有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就能生产出什么产品。

6.生产过程的准时性是指生产过程的各环节都能按照后一环节的需要生产。

即在后一环节需要的时候,按照后一环节需要的数量,生产后一环节所需要的产品或零部件。

即准时准量(JIT)。

第三节生产能力与计划,一、企业生产能力1.生产能力的定义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企业的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综合平衡后,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合格产品的最大数量,或者能够加工处理的一定原材料的最大数量。

(1)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

(2)生产能力是在企业可能达到的技术组织条件下确定,不考虑劳动力不足和物质供应中断等不正常现象。

(3)以实物指标为计量单位(4)综合平衡的结果(5)一般以最大产品数量来表示,有时也以加工的原材料的最大数量表示。

2.生产能力的种类

(1)设计能力是指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时,设计任务书与设计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

它是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后应该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2)查定能力是指企业生产了一段时间以后,重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产品方向、固定资产、协作关系、资源条件、劳动状况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新的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3)现实能力(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在年度内依据现有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实际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

它是以现有生产条件,并考虑到在年度内能够实现的各种技术的、组织的措施的效果来确定的。

企业在编制长远规划时,一般以设计能力或查定能力为依据;编制年度生产计划或生产作业计划时,则以现实生产能力为依据.,3、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产品的品种、数量构成、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质量要求、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水平、设备的数量、性能及成套性、工艺加工方法、生产面积的大小、工厂的专业化组织水平、生产组织及劳动组织形式、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及劳动积极性等。

生产中的固定资产的数量是指企业在查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能够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生产性建筑物的面积。

包括:

(1)正在运转的机器设备。

(2)正在修理安装或正等待修理安装的机器设备。

(3)因生产任务不足、变化或其它非正常原因暂时停止不用的机器设备。

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是指机器设备的全部有效工作时间和生产面积的全部利用时间。

1.制度工作时间(全部日历日数节假日数)每日制度工作小时数2.有效工作时间T效=制度工作时间(1设备修理停工率)3.生产面积的利用时间为制度工作时间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1.对于设备来说,它是指单位机器设备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品的定额。

2.对于生产面积来说,是指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的大小及占用时间的长短。

4、生产能力的核定

(一)意义1.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2.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

3.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

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有利于发现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富余环节,做到心中有数。

(二)步骤1.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2.思想、组织和资料的准备3.计算核定。

生产能力的计算一般从最基层生产环节算起,先计算设备组的生产能力,然后确定各生产工段(小组)的生产能力,而后再确定车间以至全厂的生产能力。

(1)设备和设备组的生产能力

(2)生产线和工段的生产能力(3)车间的生产能力(4)企业的生产能力,(三)单一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计算(参见教材)多品种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计算(参见教材),二.生产计划

(一)种类和作用种类:

企业的生产计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1、长期计划是生产方面的长远规划.按五年或更长期限编制。

2、中期计划是按两年或三年编制的生产发展规划3、短期计划是年度生产计划和时间更短的生产作业计划作用:

1、长期生产计划是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年度计划是编制其它计划的重要依据3、企业生产计划既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手段,是组织企业生产有计划进行的依据,又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基础。

(二)指导原则

(1)科学性

(2)严肃性(3)应变性(三)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1)产品品种指标生产什么品名、规格、型号、种类数等

(2)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

一级率、合格品率、废品率、返修率、成品交检合格率(一次交检合格率、二次交检合格率)等(3)产品产量指标生产多少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工业产品(合格品)的实物量和工业性劳务的数量。

(4)产值指标商品产值:

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或工业性劳务的价值包括:

最终产品、准备出售的半成品。

来料加工的加工价值。

工业性作业或劳务的价值。

总产值:

企业在计划其内完成的以货币计算的生产活动总成果的数量。

包括:

商品产值。

企业在制品、自制工具、模具等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价值。

来料加工的来料价值。

净产值:

企业在计划期内通过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净产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生产法净产值=总产值物质消耗价值物质消耗价值是指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价值以及其他物质消耗费用分配法净产值=工资+税金+利润+本企业的非物质消耗本企业的非物质消耗包括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工人干部培养费、利息支出、罚金支出等。

商品产值、净产值用现行价格来计算总产值用不变价格来计算,三种产值对照表,(四)生产计划的编制步骤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确定目标

(1)需求分析与预测有三个途径:

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建议数字、有关指标。

用户的直接订货市场需求预测

(2)资源分析(3)能力分析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计划指标内容:

品种的选择和搭配;产量指标的选优和确定;产品出产进度的合理安排;车间之间的选择等。

3、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1)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的平衡

(2)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3)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4)生产任务与生产技术准备的平衡(5)生产任务与资金占用的平衡4、报请批准,确定计划5、评价计划,实施计划,(五)生产作业计划1.生产作业计划的概念生产作业计划是企业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它是根据企业年、季度生产计划所规定的生产任务和进度,并考虑各个时期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把企业的生产任务分配给各个车间、工段、班组、以至工作地和个人,并按日历顺序安排生产进度的具体计划。

2.生产作业计划的基本分类

(1)按时间划分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一个不同阶段计划组成的体系,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被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1年作一次;中期计划的覆盖范围从612个月;短期计划包括从1天到6个月的时期。

(2)按层次划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这些计划是分层次的。

一般可以分成战略层计划、战术层计划与作业层计划三个层次。

(3)按作用划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计划按作用来说,一般来说可分为三种:

综合计划、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综合计划又称为生产大纲,它是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资源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所作的概括性设想,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需求预测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产出内容、产出量、劳动力水平、库存投资等问题所做的决策性描述主生产计划(masterproductionschedule,MPS)要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的生产数量。

物料需求计划,就是要制定这样的原材料、零件和部件的生产采购计划:

外购什么、生产什么、什么物料必须在什么时候订货或开始生产、每次订多少、生产多少,等等,3、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1)产品品种产品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生产的品种、规格的名称和数目。

例如,冶金企业中不同牌号的钢材,纺织企业中不同规格的纱或布,机床制造企业中不同型号的机床等等。

(2)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

它反映着产品的内在质量(如机械性能、工作精度、使用寿命、使用经济性等)及外观质量(如产品的外形、颜色、装潢等)。

(3)产品产量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的实物数量和工业性劳务的数量。

产品产量指标通常采用实物单位或假定实物单位来计量。

例如,机床用“台”表示,钢铁用“吨”表示,棉布用“万米”表示(4)产品产值各种产品的实物计量单位不同,为了计划不同品种的产品总量,需要运用综合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价值指标,即产值指标。

企业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总产值与净产值等三种形式。

4、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1)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所需要的资料要编制好生产作业计划,必须有充分可靠的依据资料,主要包括:

年、季度生产计划和订货合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生产技术准备计划、工艺装备生产计划及其完成情况。

产品零、部件明细表,产品零件分车间、工段和班组明细表,产品工艺技术文件。

各种产品、零件分工种、分工序的工时消耗定额及其分析资料,人员配备情况及其各类人员数的技术等级。

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工艺装备等的供应和库存情况,动力供应情况和物资消耗情况。

设备的类型、数量及其运转情况,设备修理计划,厂房生产面积和台时消耗定额。

上期生产作业计划预计完成情况和在制品情况。

市场动态及产品销售情况。

(2)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不同的生产类型和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也大不相同。

常用的有在制品定额法、累计编号法、生产周期法、“看板”法、网络计划技术等。

在制品定额法在制品定额是指在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生产各个环节所必须占用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数量。

生产周期法即根据产品生产周期来规定车间生产任务安排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

这种方法关键是注意期限上的衔接。

“看板”法“看板”法即准时生产法,是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所推行的一种生产管理制度。

所谓准时生产法即“只在必要的时刻、按必要的数量生产必须的产品”。

第四节生产控制,生产活动在生产计划中虽然作了具体安排,但由于企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影响,在现实的企业生产组织中,往往会出现现实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为了防止干扰,实现企业计划的目标必须要进行生产控制。

一、企业生产控制概念生产控制是指为保证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调节,是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生产控制的基本程序1、确定控制的标准2、根据标准检验实际执行情况3、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三、企业生产作业控制生产作业控制是指在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有关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进度的控制。

通过生产作业控制的目标是保证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作业计划规定的产品生产任务。

包括作业分配、作业核算、进度控制等,1、作业分配作业分配是根据生产计划的规定,检查生产作业计划准备的落实情况,安排作业顺序,给各个生产环节下达生产作业指令,一般由工段长负责。

大批量生产适合标准派工法成批生产和比较稳定单件小批量生产适合定期派工法单件小批生产适合临时派工法,2、生产进度控制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到成品入库为止的全部生产过程进行管理。

包括:

投入进度控制出产进度控制工序进度控制,3、生产调度生产调度就是在生产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生产计划的监督、检查和控制,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的过程。

(1)生产调度的任务

(2)生产调度系统的组织(3)调度制度与方法,4、生产作业核算生产作业核算就是在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对产品、零件的实际投入和产出量,投入和产出期,在制品占用量,各单位和个人完成的工作任务等所进行的实际记录。

5、在制品占用量控制在制品指企业从材料、外购件等投入生产到产成品出厂前,储留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零部件称为在制品。

主要任务做好在制品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保证生产环节均衡进行生产管理的关键建立健全收发、领用制度,做好记帐和核对工作等。

6、分析调整生产偏差发现计划执行结果有差距,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缩小差距和恢复正常。

作业控制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进度落后、产量不足等,关键在于迟延,应采取措施。

第五节生产管理理论,按照阶段不同,可以分为4个阶段;PPT152按照时间顺序,20世纪的历史演变;PPT152,生产管理理论的演进,自从人类有了生产活动,就产生了运作管理的实践。

在古代,有许多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帝国的公路与输水道、西班牙的海船制造。

虽然有了建造这些工程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形成科学。

自18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之后,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作坊,机器代替了人力。

1771年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出现,标志着管理理论萌芽开始诞生。

但是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是源自泰罗对生产活动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科学管理原理。

第四阶段,现代管理思想(1945)一系列管理学派(管理科学派、行为科学派、系统管理学派)。

第一阶段,早期管理思想(19世纪末以前),第二阶段,古典管理思想(19世纪末1930年),以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和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为代表,第三阶段,中期管理思想(19301945),以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和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为代表,一、科学管理1911年弗雷德里克w泰罗(FrederickWTaylor)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给生产运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他通过对工作方法的观测、分析和改进以及运用经济手段相结合方法来提高生产率,取得明显成效。

泰罗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1)利用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方法确定工人每天的劳动定额;2)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训练工人;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4)明确划分管理职能,使管理工作专业化。

他的杰出贡献是使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因此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与泰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