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ppt课件.ppt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40707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0.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湿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工湿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工湿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工湿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工湿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工湿地ppt课件.ppt

《人工湿地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湿地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工湿地ppt课件.ppt

完整版课件,1,人工湿地概述,完整版课件,2,目录,01、人工湿地简介02、人工湿地的构造03、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04、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05、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06、目前湿地设计建造中存在的问题07、国内人工湿地应用实例08、人工湿地的工程选址及总体布置09、未来展望及挑战,完整版课件,3,1、人工湿地简介,概念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历史的考察来看,利用湿地改善水质并非一个新发明,早在古代中国和埃及,这种观念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那时所谓的湿地是指天然湿地。

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人工调控的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工艺开始逐渐受到各国有关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

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才提出的。

从起初的实验研究、理论探索,逐步走向今天大规模推广应用,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

随着科学家们对人工湿地研究的深入和工艺的改进,现在的人工湿地已发展成一种较为完善和独立的污水处理技术。

完整版课件,4,有关人工湿地的最早报道是1904年澳大利亚学者BrianMackey的研究,后来出现由德国Seidel在1953年研究的Max-Planck-Institute-Process处理系统和Kictuth于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根区法”,荷兰1967年的LelystadProcess表面流处理系统,美国20世纪70年代NASA的国家空间技术实验室研究的“砾石床”系统。

1974年德国首先创造了人工湿地。

此后在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得到了推广和规模发展。

我国对人工湿地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最早开展人工湿地生态工程的单位。

一大批湿地科学家开展了石化废水的氧化塘生物处理、城市污水和湖泊综合污染、水生态重建等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污水处理提供了科学方法,为人工湿地的构建和工程师范提供了设计参数,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吴振斌组织申报成功了欧洲联盟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热带与亚热带区域水质改善、回用与水生态系统重建的生物工艺学对策研究”。

研发了以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为核心的生态工程技术,对湿地系统的结构流程、植物选择与组合、处理效果、净化机制、运行管理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发表大量论文并获得国家专利。

此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完整版课件,5,人工湿地的分类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人工湿地可分为:

浮游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

目前所指的人工湿地一般都是挺水植物系统。

根据污水在湿地中水面位置不同分为:

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

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城镇综合污水、渔业养殖、公园水质调控、食品、造纸、矿山等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回用;也用于河流、湖泊、近岸海域污染水体的修复等诸多领域。

这不仅对推进我国人工湿地的构建、污水处理与回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在世界范围内人工湿地的研究和应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完整版课件,6,表面流人工湿地(SFCW)类似于自然湿地,污水从湿地床表面流过,污染物的去除依靠植物根茎的拦截作用以及根茎上生成的生物膜的降解作用。

这种湿地造价低,运行管理方便,但是不能充分利用填料以及植物根系的作用,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异味、孽生蚊蝇,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不采用。

潜流人工湿地(SSFCW)系统中,污水在湿地床中流过,因而能充分利用湿地中的填料,并且卫生条件好于表面流人工湿地。

完整版课件,7,根据污水在湿地中水流方向的不同,潜流人工湿地可分为:

水平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

水平流人工湿地(HSFCW)系统:

污水以近水平流方式在系统表面以下流向出口。

完整版课件,8,垂直人工湿地(VSFCW)系统:

该系统通常在整个表面设置配水系统,并周期性进水。

通过系统下部出水,水流在系统表面以下。

目的是系统可以排空水,以最大程度的进行氧补给。

也有部分是连续进水的。

完整版课件,9,2、人工湿地的构造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a、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

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

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

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

对脱N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

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

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b、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

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

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

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

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

移栽插种比较经济快捷。

完整版课件,10,完整版课件,11,芦苇,香蒲,完整版课件,12,凤眼莲浮萍、浮莲槐叶萍水鳖,完整版课件,13,风车草,水葱,灯心草,完整版课件,14,3、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

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

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SS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

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氮的去除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氮的去除作用包括基质的吸附、过滤、沉淀以及氨的挥发,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

另外,人工湿地中的填料也可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的途径如吸收、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等去除一部分污水中的氮。

但氮的去除主要还是通过湿地中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氮首先被截留或沉淀,然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态氮,由于土壤颗粒带有负电荷,氨离子很容易被吸附,土壤微生物通过硝化作用将氨离子转化为,再经反硝化菌作用变成逸出。

完整版课件,15,同时污水中的无机氮可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而直接被植物摄取,并合成植物蛋白质等有机氮,通过植物的收割而从废水和湿地系统中去除。

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氨氮的硝化过程:

在远离根区的部位,由于缺氧环境而进行反硝化过程,从而使氮以气体的形式而除去:

湿地底部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降解及底部较低的NO的浓度,及充足的有机物做碳源,这些都为反硝化过程的进行创造了条件。

完整版课件,16,人工湿地中的溶解氧呈区域性变化,连续呈现好氧、缺氧及厌氧3种状态,相当于许多串联或并联A2/O处理单元,使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可以同时进行。

在此环境下,有机氮经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氮,在好氧条件下,氨氮经亚硝化、硝化作用分别转变为NO2-N和NO3-N,然后它们在缺氧和有机碳源的条件下,经反硝化作用被还原为N2,释放到大气中,达到最终脱氮的目的。

完整版课件,17,b、磷的去除磷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去除主要来自3个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正常的同化或植物的吸收作用;聚磷菌的过量摄磷作用;基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基质对磷的吸附作用及其纳磷容量。

人工湿地系统对磷的去除是由植物吸收、微生物去除及填料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完成的。

如同无机氮一样,废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变成植物的有机成分(如ATP,DNA,RNA等),通过植物的收割而得以去除。

填料的物理化学作用主要是填料对磷的吸收、过滤和与磷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应,因填料不同而存在差异。

填料中含有较多的Fe、Al及Ca的离子时能有利于对磷的去除。

研究报道,以花岗石和粘性土壤为主要介质的湿地能高效去除水中的磷物质,就是因为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铁、铝离子,而花岗石含钙离子较多,能与磷酸根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盐固定下来。

但填料对磷的这种吸附和沉淀作用并不是永久性的,而是部分可逆的。

实验表明,土壤对磷的吸附过程存在着积累现象,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会降低对磷的去除率。

当污水中磷的浓度过低时,填料中会有部分被吸附的磷重新回到水中。

吴振斌等的研究表明,在系统运行初期,进水无机磷含量较低的情况下(00.05mg/L之间),填料向系统中释放了磷酸盐,致使出水无机磷浓度升高。

而且,完整版课件,18,还研究发现植物的生长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去除效果的好坏,在春季和夏季,植物生长迅速,生物量增加,对磷的吸收加快,出水中磷含量减少,而在秋季植物枯萎后,吸收速度放慢,冬季死亡的植株会释放磷到湿地中,致使出水磷含量上升,无机磷含量甚至高于进水。

因此,对植物的及时收割和填料的定期更换有助于延长湿地系统的处理寿命。

微生物对磷的去除,包括对磷的正常同化作用(将磷纳入其分子组成)和对磷的过量积累。

一般二级污水处理中,当进水磷含量为10mg/L时,微生物对磷的正常同化(形成污泥组成式C60H87O23N12P的一部分)去除,仅是进水总量的4.5%19%,所以,微生物除磷主要是通过强化后对磷的过量积累来完成的。

对磷的过量积累,得益于湿地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反应、暗反应,形成根毛输氧多少的交替出现,以及系统内部不同区域对氧消耗量的差异,而导致了系统中厌氧、好氧状态的交替出现。

地表流人工湿地系统对P的去除效果要好于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地表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出水中总P含量一般小于1mg/L。

而潜流式人工湿地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去除率变化较大,从40%左右到90%以上都有报道。

当进水的TP浓度在23mg/L和浓度在0.32mg/L左右时,芦苇湿地系统对TP和的去除率可分别达86.3%90.9%和74.7%92.6%。

完整版课件,19,c、人工湿地对悬浮物、病原菌及重金属的去除对于潜流式人工湿地,对悬浮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湿地填料的吸附和截流,其原理类似于砂滤,所以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也正是因为这样,为防止堵塞潜流式人工湿地,对进水的无机悬浮物要求较高(小于20mg/L)。

当污水通过基质层时,寄生虫卵被沉降、截留。

细菌和病原体在湿地中的去除主要通过紫外线照射等实现,另外植物根系和某些细菌的分泌物对病毒也有灭活作用,但也有研究表明:

当病菌在水体中和悬浮固体颗粒结合在一起,由液相转向固相时,其在水中的存活期更长些,使病毒和细菌的灭活率不高。

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人工湿地中含有溶解性重金属和不溶性重金属,去除重金属的途径有多种。

过程主要体现在:

基质、微生物和植物三者的协调作用下,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通过土壤或填料对溶解性重金属的吸附和反应、植物对溶解性重金属的吸收作用、不溶性重金属随悬浮颗粒沉淀以及溶解性重金属以难溶性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在实现对重金属的去除。

当重金属进入湿地系统后,大部分金属通过络合和螯合作用被基质和根部固定,因为土壤中含有很大表面积和表面能的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等胶体颗粒,这些胶体颗粒具有吸附和同时与表面的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从而有效地去除重金属污染物。

完整版课件,20,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人工湿地系统的流态主要有四种:

推流式、阶梯进水式、回流式和综合式。

阶梯进水式可以避免填料床前部的堵塞问题,有利于床后部的硝化脱氮作用的发生;回流式可以对进水中的BOD5和SS进行稀释,增加进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并减少处理出水中可能出现的臭味问题,出水回流同样还可以促进填料床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脱氮作用;综合式则一方面设置了出水回流,另一方面还将进水分布到填料床的中部以减轻填料床前端的负荷。

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方式可根据其处理规模的大小及处理目的不同,对地表流、潜流、垂直流三种湿地类型进行多种方式的有机组合,一般有单一式、并联式、串联式和综合式四种。

为满足工程总体要求,人工湿地进水水质及减轻湿地污染负荷,一般会在湿地之前对污水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格栅、沉砂、初沉、均质、水解酸化等,为满足出水达标排放或回用要求,可在人工湿地后设置的处理工艺,如:

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稳定塘等,典型人工湿地工艺流程如下:

4,完整版课件,21,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因素很多,如进水浓度、床体结构、湿地植物、温度、pH、水力停留时间(HRT)、水力负荷、水流类型等。

下面就水力停留时间、水力负荷、温度、pH及DO对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作一简单介绍。

a、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与停留时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停留时间过短,不能给净化提供足够的时间,停留时间过长,又可能引起滞流和厌氧。

湿地中NH4+-N和TKN的降解量是污水在床体中停留时间的函数,它们随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并且与湿地进水浓度无关。

对猪场废水的研究也发现,湿地对NH4+-N和可溶性磷酸盐S-PO43-的去除率随停留时间延长而提高,去除规律符合指数方程规律。

Garcia等的实验表明,芦苇床系统微生物的去除是与HRT有着直接的关系,当HRT大约为3d时,对微生物的去除达到饱和值,超过3d后,出水的微生物浓度不会减小很多。

b、温度、pH的影响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分解等作用来完成的,而这些作用都比较容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温度是影响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季节变化对COD和NH4+-N去除率有较大影响,因二者的去除均主要基于微生物的作用,温度降低导致微生物增殖率下降、活性降低,特别是硝化菌、亚硝化菌受温度影响最为明显。

硝化在所有季节都受到温度限制的,反硝化明显地受到低于15的季节温度限制。

对于潜流湿地的水流在接近推流式的情况下,对病原体的去除不受到季节的影响,去除率能够达到99%。

5,完整版课件,22,pH对人工湿地微生物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有较大的影响。

资料报道,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湿地植物根区附近可溶性正磷酸盐的化学沉淀作用就占主导作用。

同时pH也影响到土壤对N、P的去除。

在碱性条件下,可溶性的无机磷化合物易与土壤中的Ca2+发生作用,而与土壤中的Al3+、Fe3+主要是在中性或酸性环境条件下发生反应的。

若对酸性粘土进行修正则降低了NH4+-N的去除率,说明酸性粘土有利于NH4+-N的去除。

c、水力负荷的影响水力负荷同水力停留时间一样也是组合式湿地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合理的水力负荷设计值能够提高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水力负荷应根据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及种植植物的类型等因素而定,其取值也受到BOD5负荷及蒸发率的影响。

BOD5与COD的去除速率随有机负荷的增加而增加,随水力负荷的增大而减小,增加进水频率有利于提高其去除效果。

Mashauri等通过采用低和高水力负荷(0.27m/h和2.3m/h)对生活污水进行试验比较发现,低水力负荷时,污水处理出水水质高,其中COD,SS和大肠杆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6%,80%,90%。

因此设计时应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尽量采用较低的水力负荷值。

d、溶解氧(DO)溶解氧(DO)含量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净化水体中的氮和有机物有着重要影响。

湿地中DO主要来源:

植物泌氧作用、大气自然复氧和水体更新复氧。

大气自然复氧是湿地内氧含量的主要来源,温度对饱和DO含量有着直接影响。

水体更新复氧是湿地内每一次进水和排水的过程中都会将溶解氧带入水体。

完整版课件,23,植物泌氧是指湿地中植物利用光合泌氧能力,通过根、茎和叶等组织将氧气传送至根区,丰富根区的氧环境,与此同时远离根系的区域则保持缺氧/厌氧环境,为湿地内降解各类污染物质的微生物提供了相应的环境。

完整版课件,24,6、目前湿地设计建造中存在的问题,早期的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或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现在处理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或公路径流等非点源污染的治理以及景观水体的治理。

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水景建筑的不断兴起,由于对微污染水体治理经验不足,很多地区都采用污水处理技术进行解决,不但投资高而且运行管理困难,造成设施成摆设,景观水体恶化。

因此,寻求技术含量低、处理效果好、又维护管理方便的景观水处理技术成为解决景观水治理的一项迫切任务。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正好具有上述的特点,并且可以结合利用景观绿化的要求完成水体治理,目前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应用于景观水处理上的应用已日臻成熟。

国内外不少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的改进和组合,已成功用于各种废水的处理。

深圳市设计了“洪湖公园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工程”,对布吉河的污水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排入洪湖,一方面用于补充洪湖水量蒸发和旱季地下水量损失,另一方面用于浇灌公园花草,节省了浇灌公园花草的自来水量,实现了中水回用。

人工湿地对各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该工程已经成功地运行了两年半。

目前建立的人工湿地有很多不足之处:

完整版课件,25,忽略了水文水力因素水文因素为保证湿地的长期效果,在设计中应考虑水文因素和湿地生态特点之间的关系。

水的来源、速度、体积以及洪水发生的频率都影响着湿地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

反过来,介质影响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初级生产能力、有机物的沉积和通量、营养物的循环。

水文条件也影响污染物的沉积、氧化、生物转化和土壤吸附过程。

因此必须对一些关键因素进行评价,如水的流速、深度和水位的涨落、停留时间、循环和分配因素、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地面水的状况和土壤的透水性。

湿地的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将决定湿地处理水的体积容量、出水系统的结构和排水孔口的高度。

水深和洪水周期能改变植物群落,它们将对湿地或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造成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水力因素为了达到一定的处理效果,必须有一定的水力停留时间。

水力停留时间受湿地长度、宽度、植物、基底材料空隙率、水深、床体坡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水力停留时间最大不超过24h。

暴雨期间至少应有30min的水力停留时间以保证处理效果,如果水力停留时间达1015h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

此外,水力负荷不应超过1m3/(m2d),进水区的流速不超过0.30.5m/s。

当流速大于0.7m/s时,水流会破坏植物的生长,导致处理效率降低。

雨季淹没的最大深度应保证大部分植物能够生存并发挥其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超高深度取决于被种植的水生植物的种类,因为有一些植物长得很高。

一般地,如果栽种挺水植物,0.30.6m的超高是相对安全的。

实际上,暴雨径流湿地系统为水生植物提供了一个苛刻的生活环境。

只有生命力强的植物才能生长茂盛。

如香蒲、簏草、芦苇,在高于上述超高深度时亦可生长得很好。

完整版课件,26,湿地容积计算湿地表面积不需要考虑它的收集容积,而是用汇水面积的百分数来计算。

通常是支流汇水面积的1.5%3.0%。

使用固定的表面积可能不太合适,因为当暴雨径流量少于25.4mm时,暴雨径流量和汇水区的不透水面积成比例。

有较多的不透水面积的汇水流域会产生更多的径流量,也有比较少不透水面积的汇水流域。

例如,人口密度小的居住区有较少的不透水面积,而商业发达的地区则具有较大的不透水面积。

在第一种情况下,几乎没有径流,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大部分降雨落在铺砌的路面,形成地表径流。

湿地的最佳储存容积应当是使汇水区达到13mm水位的容积。

有效去除的最小储存容积是使汇水区达到6mm水位的容积。

水生植物径流湿地系统要求水生植物对各种高浓度的污染物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径流可能改变植物群落。

因为新的优势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多余的营养物,或更能忍受污染物,植物的改变对污染物的去除是有利的。

不同的生长环境,适宜的湿地植物是不同的。

但所选择的湿地植物通常应具有下列特性:

能忍受较大变化范围内的水位、含盐量、温度和pH值;在本地适应性好的植物,最好是本地的原有植物;被证实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有广泛用途或经济价值高。

人工湿地中使用最多的水生植物为香蒲、芦苇、灯心草、宽叶香蒲和簏草。

所有这些植物都广泛存在并能忍1受冰冻。

植物根系的深度决定了湿地的深度。

香蒲在水深0.15m的环境中生存占优势;灯心草为0.050.25m;芦苇生长在岸边和1.5m的水深中,在潜水中是弱竞争者;簏草通常出现在岸边。

香蒲和灯心草的根系主要在0.3m以内的区,完整版课件,27,域,芦苇的根系达0.6m,簏草和宽叶香蒲则达到0.76m。

芦苇、簏草和宽叶香蒲常被用在潜流型湿地中,它们较深的根系可扩大污水的处理空间。

大流量径流湿地系统中,多选用芦苇、香蒲和簏草。

簏草属能于忍受很高的氨浓度(160170mg/L)。

芦苇和簏草抵抗病灾和昆虫的能力很强,香蒲则较差。

填料湿地系统多采用砾石作为填料,由于砾石缺乏营养,需在上面覆盖1520cm的有机土壤。

根区填料表层土壤可就近采用当地表层土,宜用钙含量达22.5kg/100kg土壤为好,厚度为150250mm。

一般,填料本身成分对生物处理影响不大,但对含磷和重金属离子废水,含钙、铁、铝等成分的填料有利于离子交换。

通过离子交换可将暴雨径流中的污染物截留再后续降解。

粘土虽含很高的铝,但由于其kf值很低,不宜单独采用,但也可和其他填料混合使用。

湿地中填料的选择对磷的去除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运行初期。

这主要是填料中的钙、镁和磷作用形成沉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填料中磷会达到饱和,湿地除磷能力便有明显下降。

因为初期湿地中植物还没有形成较稳定的生物群,所以为了加强湿地初期的除磷能力,在湿地建造中可选择含钙、镁丰富的介质作为填料。

维护管理维护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重新种植、杂草的去除和沉积物的挖掘。

当水生植物不适应生活环境时,需调整植物的种类,并重新种植。

植物的调整需要变换水位。

如果水位低于理想高度,可调整出水装置。

杂草的过度生长带来了许多问题。

在春天,杂草比湿地植物生长的早,遮住了阳光,阻碍了植株幼苗的生长。

杂草的去除将会增强湿地的净化功能和经济价值。

实践证明,当植物经过三个生长季节,就可以与杂草竞争。

然而,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植物覆盖,并进行杂草控制是最理想的。

在春季或夏季,建立植物床的前三个月,用高于床表面5cm的水深淹没可控制杂草的生长。

完整版课件,28,Acompanyisanassociationorcollectionofindividuals,whethernaturalpersons,legalpersons,oramixtureofbothacompanyisanassociationorcollectionofindividuals,whethernaturalpersons,legalpersons,oramixtureofbothacompanyisanassociationorcollectionofindividuals,whethernaturalpersons,legalpersons,oramixtureofboth,TI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