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40701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PPTX 页数:187 大小:1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

《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1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养生课件.pptx

针灸推拿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以刺激腧穴、调整经络气血为基本手段,从而激发营卫气血的运行,和阴阳、养脏腑,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脏腑为中心,由经络外络肢体、官窍。

灵枢经别曰:

“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说明人的生长与健康,病的形成与痊愈,都与人体经络有密切关系。

历代养生家的养生实践证明,针刺、艾灸、推拿、刮痧等针灸推拿养生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宜,综合应用效果更佳。

第一节针刺养生,针刺养生,是运用针具对特定穴位,施以提、插、捻、转、迎、随、补、泻等不同手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和谐营卫、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针刺用于养生保健,由来已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发展到唐、宋、明清时期,出现了较多的针灸著作,记载了大量针刺养生的内容。

时至今日,针刺养生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针刺养生与针刺疗疾的方法相同,但各有侧重。

养生而施针刺,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能力,旨在养生延寿;治病而用针法,则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意在扶正祛邪。

因而,养生针刺,在选穴、施针方面,亦有其特点。

选穴多以具有强壮保健功效的穴位为主,施针的手法、刺激强度适中,选穴亦不宜过多。

壹,针刺养生作用,1.疏通经络,和畅气血,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即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针刺前的“催气”“候气”,刺后的“得气”,都是在调整经络气血。

如果机体某一局部的气血运行不利,针刺即可激发经气,促其畅达。

所以,针刺的作用首先在于“通”。

经络畅通无阻,气血通畅,机体各部分才能密切联系,共同完成生命活动,人才能健康无病。

2.调理虚实,平衡脏腑,在人体生命过程中,机体的脏腑机能,阴阳气血的盛衰,都会随着外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而产生虚实盛衰的偏差。

针刺养生则可根据具体情况,纠正这种偏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得宜,可使弱者变强,盛者平和,阴阳平衡,健康延年。

3.谐和阴阳,延年益寿,“阴平阳秘”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针刺可以通经络、调气血,使机体内外交通、营卫周流、阴阳和谐。

如此,生命力自然会健旺,从而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某些强壮穴位可以提高自身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和抗病能力。

针灸有明显的促进机体康复的作用,对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疾病的康复有良好的作用。

如运动系统疾病,针刺相关穴位可以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

脑瘫患者用头针可增加病灶血流量,提高脑组织的摄氧能力,激活脑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元。

针刺对机体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使低下的免疫功能增强,使过亢的免疫功能抑制。

贰,针刺养生常用穴位,1.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

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

刺法:

用毫针直刺11.5寸,可单侧取穴,亦可双侧同时取穴。

一般人针刺得气后,即可出针。

但对年老体弱者,则可适当留针510分钟。

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

2.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

本穴为保健要穴。

用毫针直刺1.01.5寸,得气后出针。

每周针12次,可起到强壮身体的作用。

3.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

常针此穴,有强壮作用。

用毫针直刺1.01.5寸,得气后,即出针。

每周12次,可与足三里穴配合施针,可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

4.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时肘横纹尽头处。

此穴具有调整血压、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可用毫针直刺0.51寸,针刺得气后,即出针。

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5.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功能有重要作用。

可用毫针直刺11.5寸,针刺得气后,即出针。

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

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叁,针刺养生注意事项,1.选穴要精当,针刺养生一般而言,一次不宜选穴太多,应少而精。

要根据不同的养生需要选择不同的腧穴,可选用单腧穴,也可选用几个腧穴配伍。

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者,可用单腧穴,以突出其效应;欲调理整体机能者,可配伍选穴,以增强其效果。

2.施针要和缓,针刺操作手法宜和缓,刺激强度适中,不宜过大。

一般说来,留针不宜过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异。

年老体弱或小儿,进针不宜过深,形盛体胖之人,则可酌情适当深刺。

3.把握针刺宜忌,针刺方法有一定的禁忌证,特别是禁针穴位,必须牢记。

空腹、过饱、醉酒、惧怕针刺者,不宜针刺;妇女妊娠期间,腰骶部一般不宜针刺,以免堕胎。

4.及时处理针刺意外,针刺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折针等特殊情况,应当针对不同情况,及时处理。

第二节艾灸养生,艾灸养生又称保健灸,是用艾条或艾炷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易学易用,广泛地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与保健中。

艾灸养生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调养,是我国独特的养生康复方法之一。

灸疗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对艾灸的养生作用推崇备至,扁鹊心书中就指出: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时至今日,艾灸养生仍是一种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壹,艾灸养生作用,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

灵枢刺节真邪说:

“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保健,人体真元之气是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灸法具补阳壮阳、培补元气之功,扁鹊心书将其称之为“保命第一要法”。

3.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如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

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4.升举阳气,密固肌表,灸法有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之功,常用于气虚下陷,卫阳不固之证,即灵枢经脉所说:

“陷下则灸之。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具有延缓胸腺萎缩的功能。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灸神阙可以显著升高T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免疫球蛋白含量。

艾灸可明显提高血清上皮生长因子含量,促进组织细胞生长,从而起到改善新陈代谢,抗衰防老的作用。

贰,艾灸养生方法,

(一)艾炷灸法,1.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待艾炷快燃尽时,即病人感到烫时,立刻换一个艾炷点燃。

每燃一个艾炷叫一壮。

根据病情决定施灸壮数。

一般每穴一次可灸3壮、5壮、9壮不等,并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酌情选用大小适宜的艾炷。

头部宜用麦粒大小的艾炷,腹部宜用大一些的艾炷。

2.间接灸灸时隔以姜片、蒜片、盐粒等点燃施灸的方法。

隔姜灸多用于阳虚证,如体弱或动则气喘、出汗、无力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外科疾患如疖肿初起等;隔盐灸常用于治疗虚脱等。

(二)艾条灸法,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穴位所在皮肤2cm左右进行熏烤,使穴位处产生温热而不感到灼热为度。

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点燃后的艾条对准穴位或患部熏烤,患者感到温热后,就将艾条缓慢地来回移动或作环形移动,扩大温热刺激的范围。

3.雀啄灸将燃着的艾条对准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有节奏地一起一落,出现热烫感觉就抬起。

如此反复多次,给予穴位多次短暂的热刺激。

(三)温针灸法,温针灸法是针、灸并用的一种方法,先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取23cm长的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其下端,使艾条的热通过针体传到穴位。

叁,艾灸养生常用穴位,1.神阙,位于当脐正中处。

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

每次可灸715壮,灸时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

2.足三里,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

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

养生家还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

3.中脘,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

一般可灸57壮。

4.膏肓,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常灸膏肓穴,有强壮作用。

常用艾条灸,1530分钟,或艾炷灸715壮。

5.涌泉,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

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

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益寿延年。

一般可灸37壮。

6.气海、关元,均为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类经图翼经络:

“昔柳公度曰:

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

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

”,肆,艾灸养生注意事项,1.把握施灸禁忌灸法能益阳伤阴,阴虚阳亢的患者及邪热内炽的病人,禁施灸法;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阴部,不宜施灸。

2.注意施灸顺序艾灸时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

壮数一般是先少后多,艾炷是先小后大。

3.掌握艾灸剂量每穴一般灸23壮,即具补益功效,不宜过多。

艾炷灸的多少、大小当因人及所灸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般体弱者,宜小宜少;体壮者,宜大宜多。

就部位而言,头部宜小宜少;腰腹部可增大增多;四肢末端宜少。

4.防止施灸意外实施艾灸时需要严格操作,避免烧伤、烫伤及火灾。

第三节推拿养生,推拿养生法,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之一,是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体表经络或腧穴,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整脏腑,达到防病治病、促进病体康复目的。

由于其方法简便易行,防治结合,效果安全可靠,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保健措施。

壹,推拿养生作用,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推拿按摩大多是循经取穴,按摩刺激相应穴位,从而推动经络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畅达气血、防病强身的目的。

素问血气形志中说:

“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素问调经论也指出:

“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

”,2.通畅气血,调和营卫,圣济总录治法导引指出推拿具有“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的作用。

推拿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平衡机体失衡的阴阳而达到增强机体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3.培补元气,益寿延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十分推崇按摩导引,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按摩法中提及:

“老人日别能依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

”圣济总录治法导引指出,推拿按摩可达到“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的作用。

4.调理脏腑,强化功能,推拿相应的经络腧穴,可强化内脏功能。

通过手法对不同的部位推拿,可调畅脏腑气机,健运脾胃功能,加强心主血脉的功能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促进肝的疏泄以及肾脏的潜藏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推拿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新陈代谢。

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能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减低血液黏滞性,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从而防治心血管疾病。

推拿还可以通过刺激末梢神经,刺激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

推拿还可以调节免疫,增强抗病能力,并具有抗炎、退热等功效。

贰,推拿养生方法,

(一)推拿养生介质,推拿介质的选择,可以根据推拿者的习惯、经验以及季节,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夏季,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散风祛湿等功效的擦剂如红花油擦剂、痛肿灵擦剂等。

秋冬和春季一般用滑石粉作为介质,有很好的润滑作用。

也有人用姜汁、鸡蛋清、茶油、香油、白酒作为介质的。

还有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用于特殊部位的介质,如用于面部的按摩乳、膏摩方等。

(二)推拿手法,常用的基本手法可分为按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捏拿类、捶振类和活动关节类等六大类,每一类手法其作用各不相同,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的养生需要,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1.按压类手法包括按法、揉法、点法、压法、掐法等方法。

按法将手指或掌面置于体表,逐渐用力下压,也称为“抑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或指腹面按压,称为“指按法”,其中又以拇指按法较为常用;用掌根、鱼际或全掌按压,称为“掌按法”,作用面较大,但其局部刺激强度则弱于指按法。

按法常可与其他手法结合使用,如与揉法结合,称为“按揉法”。

2.摆动类手法包括有一指禅推法、一指禅缠法、法、揉法等。

通过腕部有节奏的摆动,使压力轻重交替地呈脉冲式持续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

如一指禅推法,是将拇指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置于体表,运用腕部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每分钟120160次。

本法接触面小,渗透力强,可广泛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上。

3.摩擦类手法是以在肌肤表面摩擦的方式进行的一类手法。

其中,有些手法是使之摩擦发热,有些手法是推动向前,有些手法是以轮回旋转的形式揉摩。

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其中擦法将手掌紧贴于皮肤表面,稍用力做来回直线摩擦,使其局部发热。

用全掌着力摩擦者,称为“掌擦法”,适用于胸胁及腹部;用大鱼际着力摩擦者,称为“鱼际擦法”,适用于四肢部;用小鱼际着力摩擦时,称为“侧擦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4.捏拿类手法是用挤压提捏肌肤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

包括拿法、捏法、挤法、拧法、扭法、扯法等方法。

如拿法是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对合紧挟患病部位并将其肌肤提起。

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

5.捶振类手法是以拍击的方式作用于机体,或使机体产生振动感应的一类手法。

包括拍、击、捶(叩)、劈、啄、捣、振、抖等手法。

其中拍法是用虚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如用掌根或拳背部击打,称为“击法”;用桑枝棒进行击打,称为“棒击法”;用空拳有节奏地击打,称为“捶法”(叩法);用手掌尺侧部击打,称为“劈法”;用合拢的五指指端敲击,称为“啄法”;用屈曲的食指或中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背面进行叩击,称为“捣法”。

这些手法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

6.活动关节类手法是指对患者的肢体关节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牵拉等的一类手法,也称为被动运动。

其形式可根据关节的结构特点和病症治疗的需要选用。

操作时,患者肌肉要尽量放松,活动关节的幅度、力量要恰当。

不可突然强力牵拉,以免加重肌痉挛和引起损伤。

包括摇法、拉法、扳法等手法。

例如摇法用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在关节的另一端对可动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也称“运法”,适用于颈、腰及四肢关节部。

活动幅度较大的摇法,又称为“盘法”。

小儿推拿疗法中所称的“运法”,除了本操作法外,是指“指摩法”及“旋推法”。

叁,推拿养生常用部位及方法,1.揉太阳,用两手中指端,按两侧太阳穴旋转揉动,先顺时针转,后逆时针转,各1015次。

具有清神醒脑的作用,可以防治头痛头晕、眼花视力下降。

2.点睛明,用两手食指指端分别点压双睛明穴,共20次左右。

具有养睛明目的作用,可以防治近视眼、视疲劳。

3.揉丹田,将双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脐下3寸处旋转推拿5060次。

丹田,道家认为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处。

养丹田,可助两肾,填精补髓,祛病延寿。

常行此法具有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

4.摩中脘,用双手搓热,重叠放在中脘穴处,顺时针方向摩3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摩30次。

中脘位于肚脐与剑突下连线中点,居于人体中部,为连接上下的枢纽。

常习此法,具有调整胃肠道功能的作用。

5.搓大包,双手搓热,以一手掌摩搓对侧大包及胁肋部,双手交替各30次。

大包是脾之大络,位处胁肋部,为肝胆经脉所行之处。

每日操作此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清肝利胆之功效。

可防治肝胆疾病、岔气、肋间神经痛等疾病。

6.揉肩井,肩井位于肩部,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以双手全掌交替揉摩双肩,以拇、食、中指拿捏肩井,每日2030次。

此法具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作用。

7.擦颈劳,颈劳位于颈项部,第三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双手搓热,以拇、食指捏揉颈劳穴,再以全掌交替擦颈项部30次。

颈项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

每日常行此法有舒筋活络、消除颈部疲劳,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效。

8.搓劳宫,以双手掌心相对,顺时针搓压劳宫穴30次;再用一手的拇、食指相对搓另一手的手指,从指根向指尖,五指依次一遍,再用一手掌擦另一手的手背,双手交替进行;最后将两手掌心劳宫穴相互搓热为止。

劳宫为心包经的荥穴,每日常行此法,可起到养心安神、调和内脏、活血润肤等功效。

9.按肾俞,先将双手搓热,再以手掌上下来回推拿肾俞穴50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

此法可于睡前或醒后进行,也可日常休息时操作。

10.点环跳,先以左手拇指端点压左臀环跳穴,再用右手点右臀环跳穴,交叉进行,每侧10次。

可以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能防治坐骨神经痛、下肢活动不利、腰膝酸软等症。

11.擦涌泉,先将两手互相搓热,再用左手手掌擦右足涌泉穴,右手手掌擦左足涌泉穴,可反复擦搓30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

此法适宜在临睡前或醒后进行。

肆,推拿养生注意事项,推拿时除思想应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注意推拿力度先轻后重,轻重适度。

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

第四节其他相关方法,一、拔罐养生,拔罐养生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穴位或患处,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中医养生方法。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独具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深受我国百姓喜爱,具有操作简便、取材容易、见效快、安全可靠的特点。

素问皮部论云: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

”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密切联系,运用拔罐法刺激皮部,通过经络而作用于脏腑,可以调整脏腑功能、通经活络,在调理亚健康、养生保健、美容塑身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壹,拔罐养生作用,1.疏经通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出现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不通则痛等病理改变。

拔罐能激发和调整经气,疏通经络,并通过经络系统而影响其所络属的脏腑、组织的功能,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

2.行气活血,气和血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拔罐法通过对人体局部的温热和负压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的瘀血,促使该处的经络畅通,气血旺盛,具有使气血通畅、调和气血的作用。

3.祛风散寒,拔罐能激发经络之气,振奋衰弱的脏腑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通过吸拔作用,能排吸出风、寒、湿邪及瘀血,以发挥畅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可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针刺拔罐能给予局部血管以机械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而改善血运,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

拔罐的负压机械刺激,能够使局部的毛细血管破裂以及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出现瘀血现象,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可使体内代谢物排出体外,缺氧改善,使机体康复。

拔罐时的负压刺激和温热刺激,还可以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反射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反射性兴奋,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中枢,使之趋于平衡,从而使机体恢复健康。

贰,常用拔罐器具,1.玻璃罐,玻璃制成,形如球状,肚大口小,口边外翻,有大、中、小3种规格。

其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临床应用较普遍。

其缺点是容易破碎。

2.竹罐,用直径35cm坚固的竹子截成610cm不同长度磨光而成。

这种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单,轻巧价廉,且不易摔碎,适于药煮,临床多有采用。

缺点是易爆裂漏气。

3.陶罐,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口径大小不一,口径小者较短,口径大者略长。

这种罐的特点是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碎损坏。

4.抽气罐,用透明塑料罐上面加置活塞,便于抽气。

这种罐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火罐的温热刺激。

叁,拔罐养生方法,1.吸拔方法,闪火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绕一圈后,迅速退出,快速地将罐扣在施术部位。

此法简便安全,不受体位限制,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投火法:

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扣于施术部位,此法须防酒精过多滴下而烫伤皮肤;贴棉法:

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抽气法:

将备好的抽气罐扣在需要拔罐的位置上,用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罐内形成负压而吸拔住皮肤。

水罐法:

一般选用竹罐倒置于锅内煮沸,用镊子取出竹罐的底部,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

2.运用方法,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是指拔罐后将罐留置一段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小儿及体弱者以510分钟为宜。

大而吸力强的罐具留罐时间可适当短些,吸力弱或小罐的留罐时间可适当长些。

可根据病变范围的大小选择多罐或单罐。

闪罐法:

是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以皮肤潮红为度。

此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患者,或肌肉松弛、留罐有困难的部位。

需注意,如果反复操作易使罐口温度过高,应换罐操作。

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即先在走罐所经皮肤和罐口(以玻璃罐为佳)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待罐具吸拔住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使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略提起,缓慢地来回推拉移动,至皮肤出现潮红或瘀血为止。

药罐法:

是指将药物治疗与拔罐相结合的方法。

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和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直接被吸收。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药煮罐法。

一般选用竹罐,将方药装入布袋中,放入锅内加水煮至一定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疗部位。

二是药贮罐法。

一般选用抽气罐,将药液贮于罐内,然后按抽气法吸拔在治疗部位。

3.取罐手法,取罐时,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即可松脱,不可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

肆,拔罐养生的常用穴位,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寸处。

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背俞穴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其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拔罐养生的常用穴位。

涌泉,涌泉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

体内湿毒之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肾气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延缓衰老。

三阴交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经的气血,健脾利湿,疏肝补肾,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足三里,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关元,关元穴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配合长期施灸,借助火力,可以温通经络,固本培元,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

大椎,大椎属督脉,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