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4043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ppt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二、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第一节失业,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一)古典经济学对失业原因的解释萨伊定律按照这一定律,一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因而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二)凯恩斯对失业原因的解释“有效需求”理论;三大基本心理定律,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二)凯恩斯对失业原因的解释“有效需求”就是商品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图13-2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AD,O,Y,ADf,E,K,ADo,Yo,Yf,Ef,),45。

充分就业总需求,实际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的差额,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失业原因的解释新凯恩斯主义者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工资刚性的假设,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即工资滞后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其变化。

因此,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

对存在工资黏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解释。

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效率工资理论,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失业原因的解释劳动工资合同论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工会的力量,往往可能签订较有利于雇员的工资合同。

这些合同通常附加工资随生活费上涨而增加,而当经济衰退时工资率并不随之削减的条款。

隐含合同论这种理论认为,除正式合同外,雇主与雇员之间可能达成工资率相对固定、不随经济波动调整的默契。

这种默契被称为隐含合同,它有别于正式合同。

该理论认为,雇员一般是回避风险的,即愿意为一个可支付稳定工资的企业工作。

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失业原因的解释“局内人-局外人”理论所谓“局内人”是指那些在特定企业工作的人,而“局外人”是那些想到该企业工作的人。

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一支受过培训的劳动者队伍,对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雇员(局内人)来完成的。

在职雇员担心培训了新雇员之后,会影响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的地位或者分量,因而不愿意与企业合作培训新雇员。

再者,如果企业支付新雇员的工资低,经培训掌握了技能的雇员就可能被出高薪的企业“挖走”。

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

由此,“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较高失业率情形下企业不降低新雇员薪酬的现象。

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雇员比劳动力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一节失业,一、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四)现代货币主义对失业原因的解释“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自然失业率”假说:

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第一节失业,二、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

影响社会稳定。

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带来产出损失;影响社会信心,加重社会经济的不景气。

第一节失业,二、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

(二)奥肯定律该经验定律认为,在美国,如果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产出将会低于潜在产出的3%。

奥肯定律的公式表达:

其中为实际产出,为潜在产出,为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

第一节失业,二、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

(二)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另一种公式表达:

奥肯定律的结论在GDP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速度,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下降,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速度。

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二、通货膨胀的影响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四、通货紧缩和停滞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是指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类:

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的原因分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通货膨胀的原因分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即指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即通货膨胀源于总供给的变化,具体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即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和企业要保持一定利润水平,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结构型通货膨胀:

即物价的上涨是由于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引起的。

虽然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并不特别大,但最初由于某些经济部门的需求过多使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上升,这样就给其他部门形成压力,结果使得其他部门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趋于上升,于是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三)通货膨胀的原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

图13-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O,Y,P,AS,Y1,Y2,Yf,P1,P2,P3,P4,E1,E2,E3,E4,AD1,AD2,AD3,AD4,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三)通货膨胀的原因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从供给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成因,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进口型通货膨胀,图13-4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O,AD,P,AS,Y,P1,P2,P3,AS1,AS2,AS3,E1,E2,E3,Y3Y2Y1Yf,第二节通货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各产业部门的需求状况在不断变化,这样就出现一些部门的需求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需求减少的情况。

那些需求扩大的产业部门的工资和价格水平将会上升,其产品作为其他部门的投入品必然带动其他部门产品价格的上涨。

而此时,那些需求减少的部门因工资与物价刚性,其价格并不因为需求减少而下跌,这样就引起了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三)通货膨胀的原因结构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性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物价普遍持续的上涨。

需求结构的变动,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一般来说,工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服务业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却相同。

这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在工资与物价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这种部门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和货币工资的一致增长就造成服务部门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成为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动因。

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三)通货膨胀的原因货币主义学派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强调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

货币流通量与进入流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总额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为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流通速度,为平均价格水平,为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的交易总量。

通常用代替。

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交易量,第二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三)通货膨胀的原因对上式求自然对数,则lnP+lnY=lnM+lnV,对于上式关于时间t求微分,并重新整理得,令dV/dt=0,这样通货膨胀率就等于货币增长率减去实际收入的增长率。

由于产出的变化率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技术结构和投入要素的数量,在长期内也是常数。

因此,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

这就是货币数量论的主张的观点,控制货币供应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

即中央银行如果保持货币供给稳定,那么物价水平也将稳定。

第二节通货膨胀,二、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惯性通货膨胀发展过程通常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也就是价格水平不是一次性改变,而是持续上升过程。

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还存在惯性。

造成通货膨胀持续发展的原因来自预期,或者来自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的共同作用。

如果经济社会的大多数人预期下一个时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上一期一样,这种对通货膨胀现象的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社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鞋底成本”;“菜单成本”;税收扭曲。

经济影响:

对收入与分配的影响:

固定收入群体;债权人和债务人;财富分配。

产出效应:

平衡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平衡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社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鞋底成本”:

这是指通货膨胀提高了消费者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成本。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率越高,越少的人愿意持有货币,因为持有货币会使他们遭受购买能力的较大损失。

这样,人们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节省”其货币的持有量,相应地必须更频繁地光顾银行。

因频繁出入银行增加了他们的鞋子的磨损,西方经济学者诙谐地称为“鞋底成本”,即用它来表示因减少货币持有量所带来的不便。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社会成本:

“菜单成本”:

又称为调整价格的成本。

通常,很多企业并不频繁调整产品的价格。

企业宣布的产品价格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可以保持不变。

但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可能不得不经常更换产品的报价。

改变报价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的成本、重新编印价目表的成本、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等。

这种成本犹如餐馆印刷新的菜单的成本一样,故称之为“菜单成本”。

税收扭曲:

因许多税收条款在制定时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发生将改变人们的税收负担。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经济影响对收入与分配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阶层。

通货膨胀率越高,人们在给定的名义收入或者货币收入下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就越少。

其次,通货膨胀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影响。

债务契约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规定名义利率,如果在偿还期未到时发生了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率高于签约时,那么债权人的利息收入将受到损害,而债务人因所付的实际利率降低而获得相应好处。

最后,通货膨胀对财富分配的影响。

这里主要是指通货膨胀对财产净值的影响。

财产净值取决于所有者财产的货币价值以及所欠的债务的多少。

一般而言,财产的货币价值会由于通货膨胀而变动,有的财产会升值,有的会贬值;债务则会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相对减少。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经济影响产出效应:

平衡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平衡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

将会导致经济崩溃总之,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必须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二、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

将会导致经济崩溃,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第二节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公式表达:

其中表示下一期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表示名义工资增长率对失业的反应程度参数。

图13-5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PC,O,A,B,u,u1u2,gw,gw1,gw2,gw=(Wt+1-Wt)/Wt,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一菲利普斯曲线形式是用物价上升代替工资上升,它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

图13-6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O,u,PC,A,B,1,2,u1u2,这条曲线表明: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通货膨胀率。

第二节通货膨胀,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引申的“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通过“奥肯定律”,其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样,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变动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货币主义认为,人们根据最近观察到的通货膨胀率来形成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这种假设被称为适应性预期。

如果预期是基于通货膨胀的过去情况,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对于下一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可能是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e,这样就有:

e=-1。

如果适应性预期取决于过去几年通货膨胀的平均数,即(u-u*)+。

则公式表达:

第二节通货膨胀,预期是指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趋势的一种事前的估计。

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第二节通货膨胀,图13-7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O,u,PC(e=2),PC(e=1),1,2,3,u*,PC(e=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试图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它们并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

因为,在长期内,经济将达到劳动力市场运行情况所决定的均衡失业率,此时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相等,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如果要使失业率保持在均衡失业率之下,其结果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率持续不断的上升。

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人们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

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此时,社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第二节通货膨胀,图13-8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美国在19611969年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具有比较稳定的关系,之后原来那种非常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不存在了。

第二节通货膨胀,图13-9美国的菲利普斯曲线(1961-2005),四、通货紧缩和停止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定义:

在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流通中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或在其他决定货币供需的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普遍、显著下跌。

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普遍、持续下降。

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通货紧缩往往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之后发生的。

四、通货紧缩和停止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影响首先,通货紧缩期间,消费者预期价格将持续下跌,从而延后消费,打击当前需求;投资期资本实际成本上升,回收期价格下跌,令回报率下跌,从而遏制投资。

这些都将导致生产的明显下降,使GDP的增长放慢甚至停滞不前。

其次,由于企业开工不足,生产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

最后,通货紧缩期间因为需求不振,进出口额大幅度缩减。

四、通货紧缩和停止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

(二)停滞膨胀定义:

又称“滞胀”,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并存的现象。

主要特征:

GDP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时物价上升加快,通货膨胀率一般超过5%甚至更高。

原因:

菲利普斯曲线发生整体移动;供给冲击,四、通货紧缩和停止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原因:

1.菲利普斯曲线发生了整体移动,PC1为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PC2为移动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初始菲利普斯曲线PC1上,失业率从u1降低到u2,则通货膨胀率从1上升到2,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

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菲利普斯曲线由PC1移动到PC2,此时,在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情况下,失业率增加到u3。

经济从A点移到B点,从而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情况。

O,u,PC1,PC2,1,3,2,u2u1u3,A,B,C,D,图13-10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四、通货紧缩和停止膨胀,第二节通货膨胀,原因:

2.供给冲击,SAD为短期总需求曲线,SAS1为移动前的短期总供给曲线,SAS2为移动后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在初始状态,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了均衡的价格水平P1和均衡的产出水平Y1。

由于某种不利的供给冲击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SAS1曲线向上移动到SAS2,经济均衡点从E1点移动到E2点,从而价格水平上升到P2,产出水平下降到Y2。

由此可见,这种供给冲击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价格水平和降低产量。

Y,O,P,SAD,SAS1,P1,SAS2,E1,P2,Y2Y1,图13-1总供给曲线的移动,E2,一、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和类型二、经济衰退三、经济周期理论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和类型,第三节经济周期,定义:

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不可避免的波动。

经济周期发生时的经济波动是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

一个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一个经济周期时间长短存在较大的差别。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和类型,第三节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阶段,图13-12经济周期示意图,O,T,GDP,A,B,E,C,D,衰退阶段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

萧条阶段是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其特征是投资减少、产品滞销、价格下跌、企业利润下降、信用紧缩、生产减少、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这时就业与产出水平跌至最低。

繁荣阶段是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其特征是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物价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这时就业与产出水平达到最高。

复苏阶段复苏阶段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潜在GDP水平,衰退,繁荣,萧条,复苏,一、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和类型,第三节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类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这是由俄国的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发表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可能存在3个长波,全过程为140年,包括了两个半的长周期,显示出经济发展中平均为5060年一个周期的长期波动。

朱格拉周期(中周期)这是由法国医生、经济学家朱格拉在1862年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

基钦周期(短周期)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在1923年发表的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一文中提出的。

他根据美国、英国18901922年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认为企业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从而减少生产,存货周期为24年,故称为短周期。

二、经济衰退,第三节经济周期,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当出现生产过剩时,大量的商品滞销,企业就降低开工率,解雇工人;随着居民收入急剧下降,消费需求大幅度萎缩,进而使得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一片萧条。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衰退的论述一是否认经济衰退二是认为只存在局部的经济衰退三是承认资本主义的经济衰退,三、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论货币信用过度论“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心理预期理论太阳黑子论政治周期理论,三、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消费不足论它是从人们消费不足来解释经济衰退和经济周期波动的。

早期的一种解释是,因生产有无限扩张的趋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使许多小生产者破产,贫困化的人数日益增多,导致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却越来越小,所以出现经济衰退。

后来也有学者解释为过度储蓄引起的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而储蓄过度的根源则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合理。

三、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投资过度论这种理论基本观点是,资本品生产在经济周期繁荣阶段的扩大与萧条阶段的收缩都大于消费品生产的扩大与收缩。

这样,资本品生产的扩大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而资本品生产的过度扩张将导致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又使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这种投资的变动就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三、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信用过度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经济周期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

也就是说,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直接决定名义国民收入,它们的变动必然引起名义收入量的变动。

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将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投资水平的增加,生产扩大使得就业增加和收入提高,这样经济就走向繁荣;反之,银行货币和信用的紧缩导致利率上升,使得投资水平下降,从而引起生产收缩、收入减少和失业增加,经济走向萧条。

因此,货币是引起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

三、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创新”经济周期理论这是熊彼特运用“创新冶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开动资本主义引擎和保持其转动的基本推动力,创新本质上是一种不连续的现象。

因此,创新会导致经济出现繁荣、紧缩、萧条、调整等周期性现象。

三、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心理预期理论它把经济周期成因归结于公众的心理预期,用公众的乐观和悲观预期的交替来说明经济周期的形成。

太阳黑子论这是杰文斯于1875年提出的。

他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性活动造成周期性恶劣天气从而影响农业的收成,进而又会影响整个经济。

三、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西方主要经济周期理论政治周期理论它是将政治因素作为影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种重要因素的理论。

其基本模型可分为机会主义模型和党派模型两大类。

前者为诺德豪斯所建立,他强调政治家为了达到选举目的而操纵经济政策的倾向,政府为保持经济的稳定,交替使用扩张性的政策和紧缩性的政策;后者为希布斯所建立,他强调政治家的意识形态至上的倾向。

此外,因受理性预期革命的影响,有的经济学家在政治周期理论中还加入预期假设,使政治周期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理论的新发展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特征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是技术冲击。

资本积累、替代效应和不同类型的调整滞后等三种传导机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初始冲击进行放大和传递,最终形成整个经济的波动。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理论的新发展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可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

前者主要由罗伯特卢卡斯提出并加以扩展。

他认为,货币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源,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市场分割造成的信息障碍。

后者开始由名义(货币)因素转向实际因素,试图用实际因素去解释经济波动的根源。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新凯恩斯主义者而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冲击来自何方,而在于经济如何对其作出反应。

总体来看,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部是沿着两条思路来研究经济周期的。

一是强调名义价格刚性的重要性,包括由菜单成本所导致的经济周期以及其他因素形成名义价格黏性而产生的经济周期波动;二是追随凯恩斯和托宾探讨工资和价格灵活性的潜在不稳定影响,主要是基于风险和价格不稳定所导致的经济周期波动。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经济周期,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特征基本观点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是技术冲击。

资本积累、替代效应和不同类型的调整滞后等三种传导机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初始冲击进行放大和传递,最终形成整个经济的波动,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第三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