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伤科学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83479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氏伤科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江氏伤科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江氏伤科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江氏伤科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江氏伤科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氏伤科学1.docx

《江氏伤科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氏伤科学1.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氏伤科学1.docx

江氏伤科学1

江氏伤科学_1.txt爱情就像脚上的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赤脚走路是什么滋味骗人有风险,说慌要谨慎。

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正骨心法要旨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正骨心法要旨》骨伤科专著。

四卷(即《医宗金鉴》卷八十七-九十)。

清·吴谦等撰。

首载手法总论及《内经》中有关记述,次为全身各部骨骼名称及其伤损、骨折、脱臼等病的症治,后述伤损内症及其兼症的治疗。

 

卷一

  [卷一\外治法]手法总论

  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

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

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生理残障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

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

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

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

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

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

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卷一\外治法]手法释义

  摸法

  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

先摸其或为跌仆,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

  接法

  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

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旁突,相其情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

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

  端法

  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

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

  提法

  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

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

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

  按摩法

  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

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

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

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法

  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

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

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

  以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

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卷一\外治法]器具总论

  跌仆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

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则危证可转于安,重伤可就于轻。

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裹帘

  (器一无图)裹帘,以白布为之。

因患处不宜他器,只宜布缠,始为得法,故名裹帘。

其长短阔狭,量病势用之。

  振挺

  (器二无图)振挺,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

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挺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用法释义∶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

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挺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呃,而心神安矣。

  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曳锯,身体僵硬,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披肩

  (器三无图)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块,长五寸,宽三寸,两头各开二孔,夹于伤处,以棉绳穿之,紧紧缚定,较之木板稍觉柔活。

  用法释义∶凡两肩扑坠闪伤,其骨或断碎,或旁突,或斜努,或骨缝开错筋翻。

法当令病患仰卧凳上,安合骨缝,揉按筋结,先以棉花贴身垫好,复以披肩夹住肩之前后,缚紧,再用白布在外缠裹毕,更用扶手板,长二尺余,宽三四寸,两头穿绳悬空挂起,令病患俯伏于上,不使其肩骨下垂。

过七日后,开视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则仍用之。

若不根据此治法,后必遗残患芦节。

  攀索

  (器四)攀索者,以绳挂于高处,用两手攀之也。

  叠砖

  (器五)叠砖者,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置三块,两足踏于其上也。

  用法释义∶凡胸、腹、腑、胁,跌、打、蹦、撞、垫、努,以致胸陷而不直者,先令病患以两手攀绳,足踏砖上,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个,令病患直身挺胸;少顷,又各去砖一个,仍令直身挺胸。

如此者三,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则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也。

再将其胸以竹帘围裹,用宽带八条紧紧缚之,勿令窒碍,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

  通木

  (器六)用杉木宽三寸,浓二寸,其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外面平整,向脊背之内面刻凹形,务与脊骨膂肉吻合,约以五分(分去声)度之,第一分自左侧面斜钻二孔右侧面斜钻二孔;越第二分至第三分、四分、五分,俱自左右侧面各斜钻一孔,用宽带一条,自第一分上左孔穿入,上越右肩,下胸前,斜向左腑下绕背后,穿于第一分右次孔内;再用一带自第一分上右孔穿入,上越左肩,下胸前,斜向右腋下绕背后,穿入第一分左次孔内,两带头俱折转紧扎木上;第三分、四分亦以带穿之,自软肋横绕腹前,复向后穿入原孔内,紧扎木上;第五分以带穿入孔内,平绕前腹,复向后紧扎木上,切勿游移活动,始于患处有益。

凡用此木,先以绵絮软帛贴身垫之,免致疼痛。

  用法释义∶凡脊背跌打损伤,膂骨开裂高起者,其人必伛偻难仰。

法当令病者俯卧,再着一人以两足踏其两肩,医者相彼开裂高起之处,宜轻宜重,或端或拿,或按或揉,令其缝合,然后用木根据前法逼之。

  

  腰柱

  (器七)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担形,宽一寸,浓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

  用法释义∶凡腰间闪挫岔气者,以常法治之。

若腰节骨被伤错笋,膂肉破裂,筋斜伛偻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骨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薄褥覆于柱上,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药饵,调治自愈。

  

  竹帘

  (器八)竹帘者,即夏月凉帘也,量患处之大小长短裁取之。

  用法释义∶凡肢体有断处,先用手法安置讫,然后用布缠之,复以竹帘围于布外,紧扎之,使骨缝无参差走作之患,乃通用之物也。

  杉篱

  (器九)杉篱者,复逼之器也。

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之。

酌其根数,记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之。

有似于篱,故名焉。

但排列稀疏,不似竹帘之密耳。

  用法释义∶凡用以围裹于竹帘之外,将所穿之绳结住,再于篱上加绳以缠之,取其坚劲挺直,使骨缝无离绽脱走之患也。

盖骨节转动之处,以骨节甚长之所,易于摇动,若仅用竹帘,恐挺劲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环抱之,则骨缝吻合坚牢矣。

  

  抱膝

  (器十)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

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四根,以麻线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于竹圈及四足之上。

用于膝盖,虽拘制不致痛苦矣。

  用法释义∶膝盖骨覆于楗、二骨之端,本活动物也。

若有所伤,非骨体破碎,即离位而突出于左右,虽用手尘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牵动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复离原位,而遗跛足之患也。

其法将抱膝四足,插于膝盖两旁,以竹圈辖住膝盖,令其稳妥,不得移动,再用白布宽带紧紧缚之。

  

  [卷一\经义]击仆损伤应刺诸穴经义

  《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

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

不已,刺三毛各一,见血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注】此言恶血为病,有缪刺之法也。

人因堕坠,致恶血留内,腹中满胀,前后不通,当先用利药。

如上伤厥阴肝经之脉,下伤少阴肾经之络,当刺内踝之下,然谷之前,有血脉令出血者,盖以此属少阴之别络,而交通乎厥阴也,兼刺足跗上动脉,即冲阳穴,乃胃经之原也。

如病不已,更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见血立已。

缪刺者,左刺右大敦,右刺左大敦也。

但足跗动脉,上关冲脉,少阴阳明三经,只宜浅刺,不可出血不已也。

  《灵枢经·寒热病篇》曰∶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

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注】此言身有所伤,血出多者,及中风寒者,破伤风之属也。

或因堕坠,不必血出,而四支懈惰不收者,皆名体惰也。

关元任脉穴名,又足阳明、太阴之脉皆结于此,故为三结交也。

  《灵枢经·厥病论》曰∶头痛不可取于者,有所击堕,恶血在内,伤痛未已,可侧刺不可远取之也。

  【注】经言恶血在内,头痛不可取其者,盖头痛取,以泄其气,则头痛可愈也。

若有所击堕,恶血在内,而取以泄其气,则是血病治气矣,故勿取其焉。

若所击仆之肉伤痛不已,虽用刺法,亦只于所伤附近之侧刺之,以出在内之恶血而已。

若仍按经远取诸,以疗头痛,则不可也。

  [卷一\经义]恶血已留复因怒伤肝经义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堕坠,恶血在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注】人因堕坠,血已留内,若复因大怒伤肝,其气上而不下,则留内之血,两相凝滞,积于胁下,而肝伤矣。

法当先导怒气,勿积于肝,则肝可以无伤,然后饮以利药,以破恶血,则胁下无留血矣。

  [卷一\经义]击仆伤后入房伤脾经义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注】有所击仆,乃伤其外体也。

如醉后入房,或汗出不知避忌当风,则邪客于肌肤,伤其内体矣,是皆伤脾之因也。

  [卷一\经义]击仆损伤脉色经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注】此言肝脉有刚柔,而病亦以异也。

肝脉搏击于手,而且坚且长,其色又不青,当病或坠或搏,因血积于胁下,令人喘逆不止也。

正以厥阴之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别者,复从肝贯膈上注肺,今血在胁下,则血之积气上熏于肺,故令人喘逆也。

  《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

若汗出,设不汗出者,其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注】经言∶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盖二者皆当脉浮微而涩,今诊之如此,是有枯竭之象,而无汗出之证,非亡血而何?

故知有金伤或击仆而亡血之证也。

  又论曰∶肝脉搏坚而色不变,必有击堕之事。

因肉无破,则恶血必留胁下,兼致呕逆,根据经针刺然谷足跗,或三毛等穴出血,或饮利药使恶血开行,当自愈也。

若脉浮微而涩,当知亡血过多,根据经于三结交关元穴灸之,或饮大补气血之剂而调之,则病已矣。

  [卷一]《灵枢经》骨度尺寸

  头部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

(自后发际以至大椎项骨三节处也)【按】头部折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一尺二寸。

如发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

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胸腹部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

(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处)缺盆以下之中,长九寸。

  胸围四尺五寸。

  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当折八寸为当)中下至天枢,长八寸。

(天枢足阳明穴名,在脐旁,此指平脐而言)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横长六寸半。

(毛际下骨曰横骨)【按】此古数,以今用上下穴法参较,多有未合,宜从后胸腹折法为当。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此当两股之中,横骨两头之处,俗名髀缝)【按】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际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上岐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脐心下至毛际曲骨穴,折作五寸,横寸以两乳相去,折作八寸。

胸腹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

(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负任者,以是骨之巨也。

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凶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

)腰围四尺二寸。

  【按】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节与脐平,下七节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直寸根据此,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内阔一寸,凡云第二行挟脊一寸半,三行挟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净以寸半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

  侧部

  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

(柱骨,颈项根骨也。

)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季胁,小肋也。

)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

(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足少阳环跳穴处也。

)髀枢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横骨上廉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

(骨际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辅骨,内曰内辅,外曰外辅。

)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

(上廉、下廉可摸而得。

)内辅下廉下至廉,长三寸半。

(上廉、下廉可摸而得。

)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二寸。

  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四肢部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

(臂之中节曰肘)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

(臂掌之交曰腕。

)本节至末,长四寸半。

(指之后节曰本节。

)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膝以下至跗属,长一尺二寸。

(,腿湾也。

跗,足面也。

膝在前,在后。

跗属者,凡两踝前后胫掌所交之处,皆为跗之属也。

)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

  外踝以下至地,长一寸。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按】骨度乃《灵枢经·骨度篇》之文,论骨之长短,皆古数也。

然骨之大者则太过,小者则不及,此亦言其则耳。

其周身手足折量之法,用前中指同身寸法为是。

同身寸量法,详刺灸书中。

  

  [卷一\《灵枢经》骨度尺寸]补遗

  十不治证∶颠仆损伤入于肺者,纵未即死,二七难过;左胁下伤透至内者;肠伤断者;小腹下伤内者;证候繁多者;伤破阴子者;老人左股压碎者;血出尽者;肩内耳后伤透于内者;脉不实重者。

  以上皆不必用药。

 

卷二

[卷二\头面部]巅顶骨

巅者,头顶也。

其骨男子三叉缝,女子十字缝,一名天灵盖,位居至高,内函脑髓如盖,以统全体者也。

或蹦撞损伤,如卒然而死,身体强硬,鼻口有出入声气,目闭面如土色,心口温热跳动者,此证可治。

切不可撅拿并扶起盘坐,盖恐惊乱之气上冲,或从伤处或从七窍走泄,必伤性命也。

惟宜屈膝侧卧,先将高醋调混元膏,敷于顶上,以定痛消肿,活血拔毒;再将草纸卷点着,令烟气熏其口鼻。

再燃煤淬入醋内,使热气熏蒸口鼻,如无煤之处,烧铁淬之亦可。

以引五脏血脉,使之通和。

待其口中呻吟有声,即以童便调八厘散温服,可以气转阳回,外用手法推按心胸两肋腋下腹上,并轻托内腕攒筋,频频揉摩,即掌后高骨,寸关尺诊脉处也。

夫冲撞损伤,则筋脉强硬,频频揉摩,则心血来复,命脉流通,即可回生。

常服正骨紫金丹,复外用散瘀和伤汤,洗去前敷之混元膏,再换敷混元膏。

服丸药后,或大便色黑干燥,此乃肠胃存有瘀血,或有耳聋者,俱服加减苏子桃仁汤,以逐瘀血,健脾胃养精神,兼用导气通瘀锭塞于耳中。

饮食宜素粥汤饮,忌气怒、油腻、面食。

卧处宜净室,勿令人喧乱。

若伤重已死者,用白布缠头,以木棍轻轻拍击足心,再提发令其直正,安定颈骨,舒其筋络,外敷混元膏,内服紫金丹。

若坠车马损伤巅缝者,其邪坠而下,多在左,而少在右,因右手利便而然也,其治法同蹦撞诸伤。

如顶骨塌陷,惊动脑髓,七窍出血,身挺僵厥,昏闷全无知觉者,不治。

混元膏

治打仆损伤,骨碎筋翻,瘀血凝聚,消青紫肿痛等证。

羚羊血(五钱)没药(五钱)漏芦(三钱)红花(三钱)大黄(二钱)麝香(三钱)升麻(三钱)白及(五钱)生栀子(二钱)甘草(二钱)明雄黄(五钱)白蔹(三钱)共为细末,用高醋熬成膏,敷于顶上。

八厘散

治跌打损伤,接骨散瘀。

苏木面(一钱)半两钱(一钱)自然铜(醋淬七次,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血竭(三钱)麝香(一分)丁香(五分)番木鳖(油炸去毛,一钱)共为细末,黄酒温服,童便调亦可。

正骨紫金丹

治跌打仆坠闪错损伤,并一切疼痛,瘀血凝聚。

丁香木香瓜儿血竭儿茶熟大黄红花(各一两)当归头莲肉白茯苓白芍(各二两)丹皮(五钱)甘草(三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童便调下,黄酒亦可。

散瘀和伤汤

治一世蹦撞损伤,瘀血积聚。

番木鳖(油炸去毛)红花生半夏(各五钱)骨碎补甘草(各三钱)葱须(一两)水五碗煎滚,入醋二两,再煎十数滚,熏洗患处,一日十数次。

加减苏子桃仁汤

治瘀血内聚,心经瘀热,大肠不燥者。

苏子(三钱)苏木(末,一钱)红花(一钱)桃仁(炒)麦冬橘红(各三钱)赤芍竹茹当归(酒洗,各二钱)水三盅,煎一盅,渣二盅,煎八分,温服。

导气通瘀锭

专治耳聋奇方。

用不去油巴豆一个,斑蝥三个,麝香少许,以葱涎蜂蜜和捻如麦粒形,丝棉裹置耳中,响声如雷,勿得惊惧。

待二十一日,耳中有脓水流出,方可去锭,奇妙无比。

[卷二\头面部]囟骨

囟骨者,婴儿顶骨未合,软而跳动之处,名曰囟门。

或跌打损伤,骨缝虽绽,尚未震伤脑髓,筋未振转。

其形头项浮光,面虚眼肿,鼻大唇翻舌硬,睡困昏沉,肉虽肿而未皮破出血者,宜扶起正坐,即以葱汁合定痛散,敷于伤处;再以毛头纸蘸醋贴药上,烧铁熨斗烙纸上,以伤处觉热疼,口中有声为度。

去药贴万灵膏,三日一换。

待疼止思食,始揭去膏,以和伤汤洗之,则风除肿散,血活气理矣。

肉破出血者,即用马屁勃灰先止其血;次用榆树皮灸熨法,内服人参紫金丹,以健脾胃提元气,止渴生津,增长精神,强壮身体,令筋血和通为要。

忌发物火洒,戴抽口穿带布帽,以避风寒,不可出房。

若肉破血流不止,骨陷筋翻,必损脑髓,身软屈手筋强,气息无声,则危笃难医。

若破痕触冒寒风者,不治。

马屁勃俗名狗头灰,产口外者佳。

定痛散

治一切打仆风伤,定痛消肿,舒筋和络。

当归川芎白芍官桂(各一钱)三柰(三钱)麝香(三分)红花(五钱)紫丁香根(五钱)升麻(一钱)防风(一钱)共为细末,老葱捣汁合敷患处,再用熨法。

灸熨法

此法专以灸熨肉破血出诸伤。

盖因血液津渍潮润,以树皮隔之,方灸熨也。

先以榆树皮安患处,再以老葱捣烂,并蕲艾止痛散和匀,置树皮上,连灸五次毕,以软绢包裹。

戴抽口布帽,系紧带子,谨避风冷。

万灵膏

治跌打损伤,消瘀散毒,舒筋活血,止痛接骨如神,兼去麻木风痰,寒湿疼痛等证。

鹳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当归(酒洗)自然铜(醋淬七次)瓜儿血竭没药(各一两)川芎(八钱)赤芍(二两)半两钱(醋淬,一枚)红花(一两)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茅山苍术(各五钱)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川附子(制)半夏(制)石斛萆鹿茸(各三钱)虎胫骨(一对)麝香(二钱)上除血竭、没药、麝香三味,各研细末另包外,共二十三味。

先将香油十斤微火煨浸三日,然后将群药入油内,熬黑为度,去滓加黄丹五斤再熬,将至滴水成珠离火,俟少时药温,将血竭、没药、麝香下入,搅匀取起,出火气。

人参紫金丹

此丹提补元气,健壮脾胃,止渴生津,增长精神,和通筋血。

被跌仆闪撞而气虚者,最宜服之。

人参(三钱)丁香(一两)五加皮(二两)甘草(八钱)茯苓(二钱)当归(酒洗,一两)血竭(一两)骨碎补(一两)五味子(一两)没药(去油,二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早晚淡黄酒化服,童便化服亦可。

[卷二\头面部]山角骨

山角骨,即头顶两旁棱骨也。

凡有跌打损伤未破者,不拘左右宣紫肿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昏迷目闭,身软而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者,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用灸熨如囟骨伤法。

如肉破流血不止者,先用马屁勃灰止血,后以榆树皮盖伤处,以艾合定痛散灸之。

如伤重者,先服人参紫金丹,后如前法。

如损伤太重成破伤风,不治。

正骨紫金丹

(见前巅顶伤)

人参紫金丹

(见前囟骨伤)

[卷二\头面部]凌云骨

凌云骨,在前发际下,即正中额骨。

其两眉上之骨,即俗名左天贤骨,右天贵骨,两额角也。

跌打损伤皮破二目,及面浮虚肿,若内损瘀血,上呕吐衄,气虚昏沉,不省人事,身软,面色干黄,遍身虚浮,躁烦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开,饮食少进,先服疏血丸,再以五加皮汤熏洗患处,敷乌龙膏,定痛消肿。

疏血丸

此药止血开胃。

百草霜(三钱)好阿胶(蛤粉炒成珠)藕节侧柏叶茅根当归(酒洗,各一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早晚老酒送下。

五加皮汤

此汤舒筋和血,定痛消瘀。

当归(酒洗)没药五加皮皮硝青皮川椒香附子(各三钱)丁香(一钱)麝香(一分)老葱(三根)地骨皮(一钱)丹皮(二钱)水煎滚,熏洗患处。

乌龙膏

此膏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肿硬青紫。

百草霜(三钱)白及(五钱)白蔹(三钱)百合(五钱)百部(三钱)乳香(五钱)没药(五钱)麝香(一分)糯米(炒,一两)陈粉子(隔年者佳,炒,四两)共为细末,醋熬为膏。

[卷二\头面部]睛明骨

睛明骨,即目窠四围目眶骨也。

其上曰眉棱骨,其下曰骨,骨下接上牙床。

打仆损伤,血流满面者,敷刀疮药;掀痛瘀血者,敷混元膏。

如骨损者,内服八厘散,忌生冷发物。

偶食猪头肉者,必发,至一月后始愈。

凡眼胞伤损而瞳神不碎者,可治。

刀疮药

治一切金刃所伤,敷之止血,收口、定痛、护风。

上白石膏(,一斤)净板松香(水提过,一斤)珍珠(豆腐煮过,五钱)上三味,共研细末,和为一处,瓷罐收贮备用。

混元膏八厘散

(俱见巅顶伤。

[卷二\头面部]两颧骨

两颧骨者,面上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打仆损伤,青肿坚硬疼痛,牙车紧急,嚼物艰难,鼻孔出血,两唇掀翻,内服正骨紫金丹,外以海桐皮汤熏洗,口漱荜茇散,坐卧避冷处。

海桐皮汤

专洗一切跌打损伤,筋骨骨错,疼痛不止。

海桐皮铁钱透骨草明净乳香没药(各二钱)当归(酒洗,一钱五分)川椒(三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威灵仙白芷甘草防风(各八分)共为粗末,装白布袋内,扎口煎汤,熏洗患处。

荜茇散

荜茇良姜细辛(各一钱)水三盅,煎一盅漱口。

正骨紫金丹

(见两山角伤)

[卷二\头面部]鼻梁骨

鼻孔之界骨,名曰鼻梁骨;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凡鼻两孔伤凹者可治,血出无妨。

若鼻梁骨凹陷者,用当归膏敷贴;若两孔跌磕伤开孔窍,或金刃伤开孔窍,用封口药敷伤处,外以消毒定痛散贴之退肿;若鼻被伤落者,用缀法。

封口药

治跌打损伤,皮开肉破,及金刃伤割喉断耳,缺唇伤破肚皮,跌破阴囊皮等证,大效。

明净乳香没药儿茶当归杉皮炭(各一钱)麝香(五厘)片脑(一分)猪聍叶(如无此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