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83439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

《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课师说韩愈.docx

第三课师说韩愈

第三課 師 說    韓 愈

一、古文運動

背景

1.文章自魏晉以後,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至唐而駢儷之體更為嚴格

3.駢儷之體走入末流,重形式和辭藻,而內容則顯空洞

學說

發揚儒家正統學說,「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韓愈‧答李翊書),以周、秦、兩漢之散文為圭臬,用先秦、兩漢古文的筆法寫作,不求駢儷;師其意不師其辭(反對因襲摹擬),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而不蹈襲前人一言一句(強調創作、有個人風格)

唐代

1.北周:

蘇綽

2.唐初:

陳子昂、元結、李華、柳冕等為古文運動之前驅

3.中唐:

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名為復古,其實為一種新的散文體裁

4.代表作家:

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皆為古文大家

5.發展:

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晚唐、五代時,駢文又復興

宋代

1.歐陽脩出而領導,王安石、曾鞏、三蘇於古文都有凸出表現

2.代表作家:

北宋─劉敞、宋祁、司馬光

     南宋─陸游、葉適、陳亮

3.發展:

古文自此成為文章正宗

   駢儷文體一直留存,再盛於六朝,復興於清

元代

代表作家:

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

代表作家:

宋濂(臺閣派)、王守仁、歸有光(唐宋派)

清代

1.代表作家:

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侯方域

2.桐城派:

方苞、劉大櫆、姚鼐(宗左傳、史記,重義法,承八家)

3.湘鄉派:

曾國藩

4.陽湖派:

惲敬、張惠(取法前秦)

釋義

魏、晉以後盛行駢儷,唐代稱駢文為「時文」,因稱周秦、兩漢的散文為「古文」

其他

1.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起於明代( 茅坤 )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2.宋‧李塗‧文章精義:

「韓如潮(像江上浪潮,氣勢恢弘),柳如泉(像清澈泉水,純淨清澈),歐如瀾(像海上波濤,起伏多變),蘇如海(像壯闊大海,博大精深)。

」並稱韓潮柳泉,歐瀾蘇海

3.唐人皇甫湜評論韓文說:

「如長江秋清,千里一道,衝飆激浪,浩瀚不滯。

」說明韓文行氣雄奇的風格

4.蘇洵‧上歐陽內翰書讚曰:

「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傳。

5.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二、駢文、散文之比較

散 文

駢 文

別名

又稱( 古文 ),針對( 駢文 )而言

唐之後駢文又稱( 四六文 )

起源

( 尚書 )為散文之祖,散文至唐起復興

( 秦 )時便有偶句文章,東漢濫觴

時代

盛於( 宋 ),迄於今仍盛行

盛於( 六朝 ),今仍有之

特色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非韻文)

價值

具( 實用教化 )之用

有( 美化 )之價值

名家

1.唐、宋:

古文八大家為首要

2.明代:

唐宋派、公安派

3.清代:

桐城派、湘鄉派

1.六朝:

徐陵、庾信、鮑照

2.唐代:

初唐四傑、李商隱

3.清代:

汪中等人

三、六經簡述

經書

內 容

又 名

注 疏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分十五國風、二雅、三頌,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辭,實有三百零五篇,統稱三百篇

詩三百、三百篇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

中國最早的一部史書,上古之史書。

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散文之祖

尚書

十三經注疏

記古代禮儀,共十七篇

儀禮、

士禮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

「樂」只有名而無實體

入漢之後即已亡佚

初為( 卜筮 )之書,後來將八卦補充闡釋,寫成十翼,乃成為哲學之書

周易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王弼注、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

春秋

( 孔子 )所作的一部魯國歷史,( 編年 )而作

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附註

1.漢五經:

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

2.唐五經:

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春秋左氏傳

3.南朝劉宋十經:

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合為一經)

4.唐文宗開成石經刻十二經:

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

5.南宋十三經:

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四、文字演變

使用年代

文字名稱

說 明

殷商

甲骨文

刻劃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卜辭

商周

金文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鐘鼎文

周秦東土

孔壁古文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蝌蚪文

周秦西土

籀文

全亡於晉代,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又稱大篆

小篆

李斯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共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隸書

秦人程邈造,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魏、晉

楷書

後漢完備成體;唐「開成石經」使用的文字

其他:

1.草書初創於漢代,為書寫簡便而作,張芝善作草書,人稱草聖

   2.行書為最後產生之字體,約為魏之後出現,以晉•王羲之最佳

五、唐宋古文八大家

人物

別號

諡號

文學理論

著 作

韓愈

退之

韓昌黎

韓文公

1.發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思想,倡導古文運動,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之譽

2.散文以( 載道 )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鍊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子厚

柳柳州

柳河東

無諡號

1.文章雄深雅健,俊潔精奇。

與( 韓愈 )並稱( 韓、柳 )

2.為文勇於創新,以幽默諷刺的筆法反映嚴肅的主題

3.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為後世遊記的楷模

4.寓言作品,勇於創新

柳河東集

歐陽脩

永叔

六一居士

醉翁

文忠

1.文章平易流暢,清新自然,婉轉多姿

2.無論敘事、說理、狀物、記人,全寫得從容不迫,富有感情

3.詩詞清麗明媚,語近情深

歐陽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

新唐書

蘇 軾

子瞻

東坡居士

文忠

1.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源於國策、莊子、縱橫家

2.文汪洋宏肆,詞理精確

3.策議論辨之作,皆所擅長

4.詩詞書畫,都具有特殊風格

東坡全集

蘇 洵

明允

老泉

無諡號

1.文得力於國策、史記,長於議論

2.為文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嘉祐集

蘇 轍

子由

潁濱遺老

文定

1.為文汪洋澹泊,體氣高妙。

所作以策論最為出色

2.記遊之作,寫景狀物極為精妙

3.詩作早年似東坡之風格,晚作則趨於平實枯索

4.素不作詞,僅存一首漁家傲

欒城集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荊公

1.思慮細密,邏輯嚴密,文章筆力遒健,樸素凝鍊,文風峭拔

2.工詩能詞,遒勁清新,自成一格,後人稱為「王荊公體」,與歐陽脩、蘇軾、黃庭堅並列北宋四大家

3.政治改革因所用非人而失敗

臨川先生文集

曾 鞏

子固

南豐先生

文定

1.為文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2.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3.文風與( 歐陽脩 )相近,並稱「歐、曾」

元豐類稿

六、文壇師生檔

孔子

子貢、曾子

荀子

李斯、韓非

屈原

宋玉

韓愈

李翱、皇甫湜、賈島

歐陽脩

蘇軾、蘇轍、曾鞏

施耐庵

羅貫中

梁啟超

胡適、徐志摩

胡適

羅家倫

七、字詞義比較

字形

字詞義

詞 例

1.

子爵

郯「子」之徒

男子美稱

李氏「子」蟠

有德之人

孔「子」、孟「子」

老師

老夫「子」

魚卵

烏魚「子」

孩子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2.

疑難

傳道、受業,解「惑」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糊塗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迷惑,動詞

以「惑」愚瞽(劉基‧賣柑者言)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3.

才德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高明、勝過

師不必「賢」於弟子

良善的

「賢」妻良母

尊敬

「賢」賢易色(論語•學而)

有才德者

賢「賢」易色(論語•學而)

4.

學習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熟習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積久養成的慣性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積「習」難改

溫習、研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5.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6.

大概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顧炎武•廉恥)

無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那些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7.

恢復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實踐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回復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再、又

「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輕攏慢撚抹「復」挑(白居易‧琵琶行)

還自揚州,「復」到舊家(王安石‧傷仲永)

黃鶴一去不「復」返(崔顥‧黃鶴樓)

8.

傳授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流傳

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後賢解經之書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寫傳記,動詞

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傳記,名詞

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傳送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留傳

居第當「傳」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召,叫來

老太太那裡「傳」晚飯了(曹雪芹‧紅樓夢)

9.

所以

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何以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作為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10.

師道

學習道理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從師問學之道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11.

不恥

不以為恥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12.

不齒

不屑同列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八、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詞 例

阿諛、膏腴、茱萸、須臾、庾澄慶、瘐死、楰木

蟠根錯節、幡然改悟、籓(藩)籬、蕃衍、燔燒、東郭墦間、膰肉、璠璵、襎裷、熊蹯、鐇斧、翻(繙)譯、華轓百輛、鱕魚

貽笑大方、含飴弄孫、盱眙縣、怡然、愚駘、鮐背、佁然不動、刑笞、苔蘚、颱風、跆拳道、邰縣、胚胎、懈怠、危殆、欺紿、迨此良辰

郯子、談言微中、痰盂、剡斬、琰圭、炎涼、火焱、燄火、地毯、啖食、淡水交情

擇師而教、偵睪、睪丸、絡繹不絕、譯名、驛馬星動、釋懷、法斁(殬)、斁(ㄧˋ)除、嶧縣、欣懌

萇弘、悵惘、申棖、為虎作倀、棖觸(撥弄觸動)、腫脹

李聃、冉求、荏苒、姌嫋(纖細柔弱)、鬚髯、蚺蛇(蟒蛇)、世事休呥、姌弱、珃玉、袡衣

九、課外閱讀

(一)詠韓愈作品

潮州韓文公祠聯

(一)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

  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

註:

因韓愈貶至潮州,教化此地百姓,使潮州免於淪為教化以外的蠻夷之地。

  

潮州韓文公祠聯

(二)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註:

韓愈至潮州,寫祭鱷魚文,使潮州鱷魚絕跡。

潮州韓文公祠聯(三)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語譯:

上天有意開啟文風,若不是一封諫迎佛骨表奏章,韓先生怎會被貶至潮州;

使人心歸向於正道,只須要八個月,百代後人們仍以韓先生為師法的導師。

潮州韓文公祠聯(四)

  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

語譯:

韓門的學派如潮水般百川聚集,韓公的文章振起八代以來衰敗的文風。

(二)韓愈詩作――列名中唐奇險派作家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語譯:

早朝時一封諫迎佛骨的奏疏激怒了天子,晚上就被貶謫到遙遠的潮州。

正想為聖明的國君革除有害的弊政(指迎佛骨之事),怎敢因愛惜自己衰朽之身而顧惜來日無多的殘生。

陰雲橫亙,家鄉在哪裡?

藍田關大雪紛飛,馬兒都不肯向前進。

我知你遠道而來自有一番情意,在這瘴癘瀰漫的江邊,你好好收拾我的屍骨吧。

寄皇甫湜

  敲門驚晝睡,問報睦州吏。

手把一封書,上有皇甫

字。

  拆書放床頭,涕與淚垂四

昏昏還就枕,惘惘

夢相值。

  悲哉無奇術,安得生兩翅。

語譯:

忽聽得敲門聲,驚醒我的午睡。

問問是誰?

回答是睦州來的差人。

他手拿一封書信,上有皇甫湜的字。

拆開書信放在床頭,不禁涕淚交垂。

感到神思昏昏,再躺回枕頭上,朦朧中彷彿在夢中與他相遇。

悲傷啊!

恨自己沒有奇術,怎樣才能生出兩翅,飛到他的身旁。

皇甫:

皇甫湜,睦州新安人,中唐有名的散文家,韓愈的得意弟子。

垂四:

意謂兩眼和兩鼻孔流四行涕淚。

惘惘:

神志恍惚貌。

(三)韓愈散文

雜說四(一作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

死於槽櫪

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

」嗚呼!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語譯:

世上有善於相馬伯樂,然後才有日行千里的馬。

日行千里的馬時常有,但像伯樂這種善於相馬的人卻不常有。

所以雖有名貴的馬,卻只能受辱於奴隸,和普通的馬一樣死在馬棚裡,不被稱為千里馬。

  能日行千里的馬,一餐有時要吃一石的粟;可是餵馬的人,不知道牠能日行千里,而僅以餵養一般馬的分量餵牠。

這匹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可是吃不飽,力氣不足,致使好的才能無法表現出來,要求牠和普通的馬一樣的表現尚且做不到,哪能要求牠日行千里呢?

  養馬者鞭策牠不能依照駕御千里馬應有的方法,飼養牠卻不能滿足馬的需要,牠鳴叫又不能了解其意,卻拿著馬鞭在千里馬面前說:

「天下沒有好馬。

」唉!

是真的沒有好馬嗎?

其實是那些人真的不懂馬吧!

駢:

並。

櫪:

馬棚、馬廄。

進學解(節選)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爬羅剔抉,刮垢磨光。

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

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語譯:

國子先生早晨到太學去,召集學生們站在課堂下,教誨著說:

「學業的精進是由於勤勉進取,荒廢則是由於嬉戲怠惰。

德行有成就是由於深思精求,敗壞是由於苟且隨便。

當今我們遇到聖君賢相在朝,一切治理國家的措施都很完備,除去凶邪不正的人,拔用俊秀賢良的人。

只要有一點長處的人大都被錄取,能以一技聞名的,沒有不被錄用。

多方搜羅,仔細挑選,除去他們的缺點,使他們才能顯現。

只有僥倖被選上的,誰說有才的不能被顯揚呢?

各位只怕學業不能精進,不必怕主管不英明。

只怕德行不能修養有成,不必怕主管不公平。

(四)求「學」的名篇

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

弟子中或有墮者,遠公

曰:

「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

」執經登坐,諷誦,詞色甚苦。

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世說新語‧規箴)

語譯:

遠公(釋慧遠)在廬山中,雖然年老,但講論佛法從不停止。

弟子中偶爾有懈怠的,遠公說:

「我好比桑榆上的落日餘輝,理當不能照得長久;只希望你們像朝陽的光芒,隨著時間的流轉,越來越燦爛!

」手拿經書,登上講壇高聲誦讀,聲音和臉色都顯得很賣力。

程度好的弟子,都面色恭敬,更加敬重他。

遠公:

指釋慧遠。

  晉平公

問於師曠

曰:

「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

「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

「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

「盲臣

安敢戲其君乎!

臣聞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

乎?

」平公曰:

「善哉!

(劉向‧說苑卷三‧建本)

語譯:

有一次,晉平公對他的臣子師曠說:

「我年紀已七十啦!

很想學習,恐怕太遲了。

」師曠說:

「為什麼不點支蠟燭呢?

」晉平公說:

「哪有做人臣的居然和國君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

「我這已瞎眼的臣子,怎敢跟大王開玩笑!

我聽說:

少年時期好學的人,就像早晨的太陽,光熱四射;壯年喜歡學問的人,就像中午的太陽,燦爛光輝。

老年好學的人,就像點燃一支蠟燭。

雖不怎麼明亮,但發出光來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著行走要好得多!

」平公說:

「你說的真好啊!

」(

晉平公:

春秋時晉國國君。

師曠:

晉國的樂師。

盲臣:

古樂師都是瞎眼的人,師曠也是瞎子。

昧行:

暗中摸索著行走。

 

十、韓愈名句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早上把一封奏章呈上九重金殿,到了傍晚竟被貶至八千里外的潮州。

2.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

(調張籍)

李白與杜甫兩人的文章是光芒萬丈的,他們的詩歌不是當代的人可以比擬的。

說明作者對當時不受重視的李、杜,表達了最大的讚賞與傾羨。

3.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調張籍)

身軀微小的螞蟻竟異想天開要搖動大樹,牠的不自量力真是可笑。

嘲諷人不自量力,妄想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

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絨毛般細密的雨絲,使街道顯得酥軟;淡淡的小草在春雨中似乎顏色很亮,走近一看,卻不很明顯。

5.士窮乃見節義。

(柳子厚墓誌銘)

志士處於困境時方顯出他的氣節大義。

6.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原毀)

事情成功了,批評就隨之而來;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詆毀也會隨之而來。

說明越有成就的人越容易受到詆毀和批評。

7.物不得其平則鳴。

(送孟東野序)

各種物體有不平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

說明人一旦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就會有反抗的聲音。

8.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送窮文)

面目令人厭惡,言語沒有內涵。

9.業精於勤,荒於嬉。

(進學解)

一個人學業的精通在於勤奮,學業的荒廢在於貪圖玩樂。

說明勤勞與否是導致學業好壞的要因所在。

10.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

言行的正確在於遇事多思,毀敗在於盲目追隨他人。

說明做任何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11.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進學解)

點燃油燈,夜以繼日,一年到頭都是這樣勤勉不懈。

比喻不分日夜堅持不懈的努力著。

12.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雜說之四)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發現了千里馬。

伯樂:

春秋時秦國人,以善相馬著稱。

比喻人才多被埋沒,不能得到識別與任用。

1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雜說之四)

善於奔跑千里的良駒常常可得,可是可以識別良馬的人卻不常有。

感慨能慧眼識英雄的人不多,以致使得人才常懷才不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