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320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docx

针灸学中医药出版社知识点总结手打

经络序言

历史沿革: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的最早针灸学文献。

2.战国到秦汉·《内经》的成书标志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

3.《灵枢》中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故又称之为《针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4.《黄帝八十一难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经不在了

5.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著。

6.王唯一——铜人模型

7.金·何若愚:

创立子午流注取穴法,建立针灸时间医学基础。

8.杨继洲·《针灸大成》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9.清·李学川《针灸逢源》完整列出了361个经穴,一直沿用到现在。

10.1934年唐世丞等发表《电针学之研究》,是我国应用电针疗法的开端

经络总论

经络:

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分出的侧行小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脉

路径;粗大,主干;纵行;线状;多行于深部

络脉

网络;细小,分支;横、歇,纵横交错;网状布散,遍布全身;多行于浅部

经络系统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一.十二经脉

命名:

手经:

上肢/足经:

下肢;内侧:

阴经(脏)/外侧:

阳经(腑)

手三阳经:

上肢外侧;

手三阴经:

上肢内侧;

足三阴经:

下肢内侧;

足三阳经:

下肢外侧

头部阳经分布:

阳明——体前——前头巅顶——督脉,足厥阴经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二.奇经八脉

作用:

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三.十五络脉:

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15络脉。

十五络穴:

肺列缺

胃丰隆

心通里

膀胱飞扬

心包内关

胆光明

督长强

脾大包

大肠偏历

脾公孙

小肠支正

肾大钟

三焦外关

肝蠡沟

任鸠尾

注:

胆络光明肝蟊沟,心络通里掌后搜,大肠偏历肺列缺,胃络丰隆胫外溜。

包络三焦内外关(注)。

肾络大钟踵上参,膀胱络在飞扬穴,小肠支正臂中观。

脾有二络独为异,公孙大包两穴寄,奇经络穴有二名,督脉长强任尾翳。

作用:

1.十二经别络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偱行的不足。

2.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侧胸部和全身经气。

3.孙络细小密布,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四.十二经别:

“六合“,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离:

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同名正经离别。

入:

深入胸腹腔,联系与其经脉所络属的脏腑。

出:

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作用:

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2.加强了体腔深部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部的联系,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络脉与经别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络脉与经别都是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关系

区别点

经别主内,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所主病症。

络脉主外,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

五.十二经筋

定义: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分布:

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脏腑,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作用: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六.十二皮部

定义: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作用:

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根结

标本:

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之间的关系。

————强调人体四肢与头身部位的密切联系。

四肢部为根为本,头身部为结为标,进一步说明了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隔部位疾病的道理。

二.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有头、胸、腹、胫四气街,横向为主,纵向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四海

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胸部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

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

临床依此辩证施治。

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一源三岐: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岐。

腧穴总论

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空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应用:

1.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2.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3.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反应点施术部位有大有小

一.腧穴的发展

1.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腧穴的最初阶段

2.定位,定名阶段,给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

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考点:

《十四经发挥》首先提出十四经的概念。

内经:

160个腧穴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49个腧穴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54个腧穴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354个腧穴

杨继洲·《针灸大成》:

359个腧穴

李学川·《针灸逢源》:

361个腧穴

现代:

362个腧穴印堂穴

二.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一).十四经穴※

1.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2.分布并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

3.主治和反应本经及所属脏腑病证

(二).奇穴(量大)

1.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固定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2.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三).阿是穴

1.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2.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三.腧穴的命名

部位,治疗作用,天体地貌,参照动植物,借助建筑物,结合中医理论

四.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远治作用:

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十二经脉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一下的腧穴,远治作用突出)

3.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举例:

天枢穴;足三里;内关;大椎;至阴;阑尾穴

五.腧穴的主治规律

——四肢部经穴分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主治为主

1.分经主治:

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定经不定穴”

2.分部主治:

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六.特定穴※

——除了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

分类(十类):

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口诀:

五输原络背俞募,八脉八会郗下合

(一).五输穴(60个)

定义: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一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

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原穴

定义: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二原”

分布:

腕踝关节附近

穴名:

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实为一穴。

“阴经以输为原”

阳经的原穴位于五输穴的输穴之后,令置一原。

(三).络穴

定义: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

“十五络穴”

分布:

四肢周膝关节一下

(四).郗穴(16个)

定义: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

(五).背俞穴(12个)

定义: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分布:

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依脏腑位置高低而排列,六脏六腑各一

(六).募穴(12个)

定义: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腹募穴”

分布:

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六脏六腑各一

(七).下合穴(6个)

定义: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

“六腑下合穴”

分布:

胃,胆,膀胱——本经;大肠,小肠——胃经;三焦——膀胱经

(八).八会穴

定义: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经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为~~~。

分布:

躯干部,四肢部

(九).八脉交会穴

定义: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

“交经八穴”

分布:

腕踝部上下

(十).交会穴

定义: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分布:

头面,躯干

七.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脐等,在自然姿势下可见得标志),

活动(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在活动姿势下才出现的标志)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寸指法”

(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尖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4.简便定位法

风市穴,列缺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循行:

中焦——络大肠——肺——侧胸上部——上肢内侧缘——寸口——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腕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主治:

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1.肺之募穴:

中府: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斜刺,平刺

2.郗穴:

孔最: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

3.络穴,八脉交会穴:

列缺: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两手交叉虎口;斜刺

4.合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点刺

5.经穴:

经渠:

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的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斜刺

6.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穴:

太渊: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直刺

7.荥穴:

鱼际: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

主治:

肺系疾病热证,小儿疳积

8.井穴: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浅刺,点刺

主治:

肺系热证,

二.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循行:

食指桡侧端——上肢外侧前缘——肩——缺盆——络肺——大肠

——颈——下齿——人中沟——对侧鼻旁

主治: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其他部位疾病

腧穴: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络穴)——温溜(郗穴)——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媀——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1.井穴:

商阳: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浅刺,点刺

主治:

牙齿痛,咽喉痛等五官疾患

2.荥穴:

二间: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直刺

3.腧穴:

三间: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中;直刺

4.原穴:

合谷:

手背,第1、2掌骨间,在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直刺,孕妇不宜

5.经穴:

阳溪:

腕背横纹桡侧,在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直刺;

6.合穴:

曲池: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

主治:

上治病证,热病,五官病证,近远作用

7.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在鼻唇沟中

8.偏历:

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直刺

9.手三里:

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直刺(上治病证;腹痛腹泻;齿痛)

10.臂臑:

曲池穴与肩媀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直刺,斜刺(肩颈部疼痛,瘰疬)

11.扶突:

结喉旁约3寸,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直刺,电针(气喘)

三.足阳明胃经

循行:

——内行——缺盆——络脾,胃

鼻旁——鼻根——鼻外侧——从颈下胸——胸腹第2侧线——腹股沟——下肢外侧前缘——第2趾指外侧端

——入齿——环绕口唇——承浆——下颌,耳前——头角

——膝下3寸,足背——足中趾,大趾

主治: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经脉循行部位疾病

腧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郗穴)——犊鼻——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下合穴)——条口——下巨虚——丰隆(络穴)——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1.井穴:

厉兑:

第2趾指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浅刺

2.荥穴:

内庭: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直刺,斜刺

3.腧穴:

陷谷:

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第2、3跖趾关节后凹陷处;直刺,斜刺

4.原穴:

冲阳:

足背最高处,在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直刺

5.经穴:

解溪: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在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直刺

6.合穴,胃下合穴:

足三里: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指横指处;直刺;强壮保健温灸法

7.络穴:

丰隆: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

8.髀关:

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腰下肢疾病)

9.募穴:

天枢:

脐中旁开2寸;直刺

主治:

胃肠病;月经病

10.人迎:

喉结旁1.5寸,在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之后;直刺

11.巨髎:

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在鼻唇沟外侧(面瘫)

12.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出针时按压,缓慢直刺,不宜提插

主治:

目疾,面瘫

四.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记

循行:

足大趾——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小腿内侧前缘——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

——络胃,脾——膈——咽——舌

——心中

——胸腹部第3侧线——锁骨下——大包穴

主治:

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

腧穴: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郗穴)——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1.经穴:

隐白:

足大趾内侧趾甲跟角旁0.1寸;浅刺:

主治:

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癫狂多梦,惊风,腹满,暴泻

2.荥穴:

大都:

足大趾内侧,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直刺

主治:

脾胃病,热病,无汗

3.输穴,原穴:

太白: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直刺

4.经穴:

商丘: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在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直刺

5.合穴:

阴陵泉: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直刺

主治:

脾不运化水湿病证,膝痛

6.络穴,八脉交会穴:

公孙:

第1趾指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直刺

主治:

脾胃病,心烦失眠躁狂,冲脉病证

7.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直刺,孕妇禁

主治:

脾胃虚弱,妇产科病证,生殖泌尿,心悸失眠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

8.脾之大络:

大包:

侧胸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处;斜刺,平刺

主治:

气喘,胸胁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

五.手少阴心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循行:

心中——心肺,咽,目,络小肠——肺部——腋下——上肢内侧后缘——掌后豌豆骨——掌内——小指桡侧端

主治:

心,胸,神志,经脉循行部位疾病

腧穴: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络穴)——阴郄(郗穴)——神门——少府——少冲

1.井穴:

少冲: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浅刺,点刺

主治:

心系疾病,神志疾病,热病,胸胁痛

2.荥穴:

少府:

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在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直刺

主治:

心胸病,阴痒,阴痛,痈疡;小指挛痛

3.输穴,原穴:

神门: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直刺

主治:

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4.经穴:

灵道:

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浅刺,留针不可屈腕

5.合穴:

少海:

肘屈,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直刺

主治:

心,神志病,肘臂挛痛,头项痛,胸胁痛,瘰疬

六.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小肠经

循行:

小指尺侧端——上肢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缺盆——络心,小肠——胃,咽

——目外眦,耳——鼻——目内眦

主治: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疾病

腧穴: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郗穴)——支正(络穴)——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1.井穴:

少泽: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浅刺,点刺,孕妇慎

主治:

乳痈,乳少,急症,热证,头面五官病

2.荥穴:

前谷:

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前尺侧,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直刺

主治:

热病,乳病,五官病

3.输穴,八脉交会穴:

后溪:

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直刺,透刺合谷主治:

头项,腰背,手指,手臂痛,耳聋,目赤,癫狂,疟疾

4.原穴:

腕骨:

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直刺

主治:

手指,头项痛,目翳,黄疸,热病,疟疾

5.经穴:

阳谷:

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直刺

6.合穴:

小海:

屈肘,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直刺

主治:

肘臂疼痛麻木,癫痫

7.肩贞:

臂内收,腋后纹头上1寸;直刺,斜刺,不宜向胸侧刺

主治:

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

8.颧髎: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直刺,斜刺,平刺(面瘫)

9.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张口刺,直刺(耳疾,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经

循行:

目内眦——头顶,脑——耳上角

——枕部——脊柱两侧——背腰臀部——内入膀胱,络肾——腘窝

——腰背部主干经线外侧——腘窝相合——小腿后侧——外踝——小趾外侧端

主治: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神志病,背俞穴治相关脏腑病

腧穴:

精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八会穴之骨会)——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郗——委阳(三焦下合穴)——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噫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盲门——志室——胞盲——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穴)——弣阳(阳跷脉郗穴)——昆仑——仆参——申脉(八脉交会穴)——金门(郗穴)——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1.经穴:

至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浅刺

主治:

胎位不正,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2.荥穴:

足通谷:

第5趾指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直刺

主治:

头痛项强,鼻衄,癫狂

3.输穴:

束骨:

第5跖骨小头的后缘,赤白肉际处;直刺

主治:

头部疾患,腰腿痛,癫狂

4.原穴:

京骨:

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直刺

主治:

头痛,腰腿痛

5.经穴:

昆仑: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直刺孕妇禁;经期慎用

主治:

头项腰骶,足踝痛,癫痫滞产

6.合穴,膀胱下合穴:

委中:

腘横纹中点,在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直刺

主治:

腰,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7.精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不要乱扎(目疾;腰扭伤;心悸怔忡)

8.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平刺,斜刺(头痛,眉棱骨痛,目疾,呃逆)

9.承山: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的凹陷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连线之中点;直刺,不宜强

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疮便秘

各种背俞穴: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厥阴俞:

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

第5。

;督俞:

第6;膈俞:

第7;肝俞:

第9;胆俞:

第10;脾俞:

第11;胃俞:

第12;三焦俞:

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

第2;气海俞:

第3;大肠俞:

第4;关元俞:

第5;小肠俞:

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1骶后孔;膀胱俞:

第2;中膂俞:

低3:

;白环俞:

第4;

八.足少阴肾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

循行:

足小趾下——足心,舟骨粗隆——内踝后侧——小腿,腘窝,大腿内后侧——脊柱——肾;膀胱——肝,膈,肺中——喉咙——舌根

——心,胸中

——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2寸——锁骨下缘

主治:

妇科疾病,前阴病,肾脏病。

腧穴: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络穴)——水泉(郗穴)——照海(八脉交会穴)——复溜——交信(阴蹻脉之郗穴)——筑宾(阴维脉之郗穴)——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1.经穴:

涌泉※:

足趾跖屈时,曰在足底(去趾)1/3凹陷处;直刺,灸法,贴敷(癔病)

主治:

急症,神志病,头痛眩晕,失眠;咯血喉痹等肺病;大便难,小便不利,足心热

2.荥穴:

然谷:

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直刺

主治:

妇科,生殖泌尿,咯血,咽喉肿,腹泻,小儿脐风

3.腧穴,原穴:

太溪: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的中点凹陷处;直刺

主治:

肾虚,阴虚性五官病症,肺部疾病,消渴,小便频,便秘,月经不调,腰脊疼痛

4.经穴:

复溜※:

太溪穴上2寸,在跟腱的前缘;直刺

主治:

水肿,汗证;胃肠病,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5.合穴:

阴谷※:

屈膝,腘窝内侧,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直刺

主治:

癫狂,泌尿生殖,膝股内侧疼痛

九.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循行:

胸中,心包——膈——三焦

——侧胸上部——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掌面中指端

——无名指末端

主治:

心,心包,胸,胃,神志病,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

腧穴:

天池——天泉——曲泽——郗门(郗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