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3309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docx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

选校网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象祠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

“毁之乎,其新之也?

”曰:

“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

”曰:

“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之而不敢废也。

予曰:

“胡然乎?

有庳②之祠,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毁于有庳,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

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

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

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瞽瞍③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④于奸,则必入于善。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孟子曰:

“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

”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周也。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

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本文有删节)【注】①象祠:

象的祠庙。

象:

人名,传说中舜的弟弟。

②有庳:

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北。

相传舜封象于此。

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ɡǔsǒu):

舜父名。

④底:

通“抵”,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其祠屋新:

把……修整如新

B.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恶:

厌恶

C.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意:

猜测

D.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弟:

同“悌”,敬爱兄长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毁之乎,其新之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①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①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①君子之爱若人也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答案C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苗区的象祠留存到明代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之而不敢废也②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③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④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⑤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⑥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品德不好的象却受到苗民立祠祭祀,作者认为可能是象后来被舜的品德感化了。

B.宣尉使顺应民心,重新修整象祠,同时请作者作记,以彰显民意。

C.作者认为周天子任命诸侯的卿的制度是仿效了舜封象的办法。

D.本文的主旨是宣扬“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具有鼓励人改过从善的积极意义。

答案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译文:

②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

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译文:

③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译文:

答案①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做神祭祀。

②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

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

③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参考译文】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

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做神祭祀。

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

我说:

“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

”宣尉使说:

“是重新修整它。

”我说:

“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

”宣尉使说:

“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

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

“为什么这样呢?

有庳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

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

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庳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

为什么这样呢?

”我懂得了!

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

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

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

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

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品德的高尚,(以及)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

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

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

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

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

孟子说:

“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

”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

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

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

我因此有理由相信: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

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人讲明。

使人们知道:

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2006~2007年联考题

史传类

一、(07杭州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

“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

“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

“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居下邳,为任侠。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

“沛公殆天授。

”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

项梁立楚怀王。

良乃说项梁曰:

“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

”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选自《留侯世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东见仓海君②秦皇帝东游

B.①良因异之②良因怪之

C.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②月光如水照缁衣

D.①父曰:

“履我!

”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②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B.①父以足受,笑而去②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

C.①故遂从之②及沛公之薛

D.①良为他人言②为其老,强忍

答案B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张良具有“隐忍”性格的一项是()

A.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②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B.①五日平明,良往     ②五日,良夜未半往

C.①良尝学礼淮阳②良鄂然,欲殴之

D.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②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仓海君。

仓海君得到张良这个大力士后,就把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

铁锤给了张良。

B.老人故意把鞋掉下桥,让张良替他捡鞋并为他穿鞋,张良怕老人身怀绝技,使自己吃亏,故只好忍气吞

声,给老人穿鞋。

C.张良先打算跟随景驹,半路上遇上了沛公,就归附了沛公。

这说明张良是一个“一心事二主”的人。

D.张良与老人约会的情节很具有传奇性,为本文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答案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译文:

(2)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译文:

(3)良乃说项梁曰:

“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

译文:

答案

(1)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

(2)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

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3)张良于是劝说项梁道:

“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韩国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很贤能,可以立为王,

增加同盟者的力量。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

他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

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

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

“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

”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老人说:

“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

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

“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

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

“好。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

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

“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

”老人离去,并说:

“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

“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

”老人离开说:

“五天后再早点儿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

“应当像这样才好。

”老人拿出一部书,说:

“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十年以后就会发迹。

十三年后小伙子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

天明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住在下邳时,行侠仗义。

项伯曾经杀了人,跟随张良躲藏起来。

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

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县。

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

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

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

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

张良说:

“沛公大概是上天恩赐人间的。

”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会见项梁。

项梁拥立了楚怀王。

张良于是劝说项梁道:

“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人,而韩国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很贤能,可以立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

”项梁派张良寻找到韩成,把他立为韩王。

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韩国原来的领地,夺得几座城邑,秦军随即又夺了回去,韩军只在颍川一带往来游击作战。

二、(07东城区高三教学目标检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

绾以戏车为郎①,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

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

“绾长者,善遇之。

”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②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

“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

“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

”上问曰:

“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

”对曰:

“死罪,实病!

”上赐之剑。

绾曰:

“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

”上曰:

“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绾曰:

“具在。

”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

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

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

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③之属。

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

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

久之,迁为御史大夫。

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然自

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

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

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其后绾卒,子信代。

坐酎金④失侯。

(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戏车:

指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

②噍呵:

申斥。

噍,通“谯”。

③栗卿:

太子的舅父。

④酎金:

汉代宗庙祭祀时,诸侯助祭所献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绾长者,善遇之遇:

对待

B.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凡:

一共

C.而君不任职,免之免:

赦免

D.其后绾卒,子信代卒:

去世

答案C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②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③有功,常让他将

④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⑤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②⑥D.④⑤⑥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是文、景、武三朝元老,为人谨慎小心。

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召请文帝的近臣宴饮,卫绾称病未去。

B.景帝即位后,卫绾以他的谨慎勤勉赢得景帝的信任。

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

后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有功而不断提拔他。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中完全按照他的职分来办理公事,对下属也尽力保护。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因曾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不久,卫绾就去世了。

答案D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

译文:

(2)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译文:

(3)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译文:

答案

(1)侍奉文帝,由于不断立功依次升迁做了中郎将,忠厚谨慎,但没有其他才能。

(2)剑,人们往往用来送人或交换他物,难道你能保存到现在吗?

(3)皇帝认为他敦厚,可以辅佐少主,很尊重宠爱他,赏赐的东西很多。

【参考译文】

建陵侯卫绾,是代郡大陵人。

卫绾凭在车上表演杂技而做了郎官,侍奉文帝,由于不断立功依次升迁做了中郎将,忠厚谨慎,但没有其他才能。

景帝做太子时,请皇帝身边的近臣宴饮,而卫绾借口生病不肯去。

文帝临死时嘱咐景帝说:

“卫绾是年高望重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

”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有一年多对卫绾不加过问,卫绾只是一天比一天更谨慎地尽责。

景帝有一次驾临上林苑,命令中郎将卫绾和自己共乘一辆车,回来后问卫绾:

“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车吗?

”卫绾说:

“我从一个小小的车士幸运地能够因立功逐渐升迁而做了中郎将,我自己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

”景帝又问:

“我做太子时召请你参加宴饮,你不肯来,为什么呢?

”卫绾回答说:

“臣该死,那时实在是生病了!

”景帝赐给他一把剑。

卫绾说:

“先帝曾经赐给我总共六把剑,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

”景帝说:

“剑,人们往往用来送人或交换他物,难道你能保存到现在吗?

”卫绾说:

“全部都在。

”皇帝派人取来那六把剑,宝剑还完好地在剑套中,不曾佩戴过。

中郎将所属的郎官犯了错误,卫绾常常遮掩他们的罪过,不和其他的将领争辩;有了功劳,常常谦让给其他将领。

皇帝认为他品行方正,对自己忠诚没有杂念,就任命他做了河间王的太傅。

吴楚七国叛乱,皇帝任命卫绾做了将军,他率领河间的军队攻打吴楚叛军有功,被封为中尉。

过了三年,因为战功,在景帝前元六年受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废黜太子刘荣,杀了太子的舅父等人。

景帝认为卫绾是忠厚的人,不忍心让他治理这件大案,就赐他休假回家,而让郅都逮捕审理栗氏族人。

这件案子结束以后,景帝立胶东王刘彻做了太子,征召卫绾,封为太子太傅。

过了较长时间,升迁为御史大夫。

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做了丞相,在朝廷上只奏报职分内的事情。

然而从他最初做官直到位列丞相,终究没有什么可称道或指责之处。

皇帝认为他敦厚,可以辅佐少主,很尊重宠爱他,赏赐的东西很多。

卫绾做了三年丞相,景帝死,武帝即位。

建元年间,因景帝卧病时,各官署的许多囚犯多是无辜受冤屈的人,他身为丞相,未能尽职尽责,被免去丞相官职。

后来卫绾去世,儿子卫信承袭了建陵侯的爵位。

后来因为上酎金不合规定而失去爵位。

三、(07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

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年十八,领本州中正。

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

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落缭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

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

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

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黎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

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

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

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太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

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

(chóu,丝织品)为信。

聿修退

不受,与邢书云:

“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邢劭忻然领解,报书云:

“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荣:

认为……荣耀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报:

报告

C.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许:

称赞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间:

嫌隙,不满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一日之赠,率而不思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①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袁聿修在官廉谨的一组是()

①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肀修退

不受,与邢书云

③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

④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

B.在担任信州刺史其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

在离职时,百姓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仍去看望。

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D.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

途径兖州,特意拜访旧友邢劭,以叙别情,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

答案B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译文:

(2)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

译文:

(3)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

译文:

答案

(1)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

(2)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

(3)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

【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

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

十八岁时,做了本州的中正官。

不久,又兼任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

齐后主天统年间,出京担任信州刺史,信州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

他为政清简,不需说话州内就治理好了,从州内的官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后主武平年间,朝中御史全都出京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们都检举揭发了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

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全州包括僧人在内的百姓,赶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

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给他立碑,收敛绸布数百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