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30828104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

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

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

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

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

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

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

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因而诗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意义、讽喻意义,要注意理解。

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有:

  1、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2、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上首诗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

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意。

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

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

  3、以个别来反映一般。

优秀的诗歌,能透过独具特点的个性,显示出蕴含在内中的共性。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歌极写人世的沧桑巨变(这是一般)。

但它描绘的,却只是南京城中乌衣巷的一段景色,而且只着力地刻画了燕子这一细节(这是个别),巧妙地用燕子不识盛衰、不辨贵贱,仍在已经换了主人的堂前又筑巢,抒发了作者独具个性的感受(用个别来反映一般)。

  4、多侧面描写。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

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

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之中,更加显示了自然景象的雄伟气势。

  5、多种感觉综合。

如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

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

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中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

多种感觉综合的形象描写,把人们带到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之中。

  6、背景氛围的交代。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

“乱石穿空”,是仰视所见山峰的奇峭高峻;“惊涛拍岸”,是俯视所见水势的激扬奔涌;“卷起千堆雪”,是目光平视、放眼远望所见波涛澎湃、浪花翻卷的景象。

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的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

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鉴赏诗歌的语言,就要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哪些词语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哪些句子有着丰厚的意蕴。

也即常说的“诗眼”“诗骨”。

  

(1)要特别重视推敲诗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2)其次是注意形容词的赏析。

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红”“火”“绿”“蓝”等词绚丽多彩,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动人,让人过目不忘。

  (3)再其次是注意辨析副词、数量词的用法。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中的“一”与诗题的“早”字丝丝入扣,是数字用得妙极的典范。

  (4)谐音谐音是汉语语音中的一个特殊形式,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另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如下面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情”]——刘禹锡《竹枝词》

  “梧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梧子”谐音:

“吾子”(心上人)]——南朝《子夜歌》

2、鉴赏诗歌,还应注意诗歌的语言风格。

从命题来说,对诗词语言的鉴赏分析,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的“特色”。

以下词语可以借来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

清新淡雅,自然质朴;明快热烈,直率奔放;凝练简洁,含蓄委婉;雄伟奇特,慷慨悲壮;绮丽秀美,典雅隽永;通俗诙谐,生动传神;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语言的特色又是与诗人的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例如:

  李白古体诗:

句子长短相间,句式多变,想像丰富,激情飞扬,豪迈直爽。

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杜甫律诗:

饱经沧桑后的诗人思想深沉,感情浑厚。

诗歌用语稳健凝重,风格沉郁顿挫。

  白居易诗:

语言质朴,明白如话,通俗明了。

  李商隐诗:

多用典故,词语丰富,耐人寻味,有时又隐晦难懂。

3、鉴赏诗歌的语言,还要注意诗中词语的结构特点。

有一些在诗句结构上起着特殊作用的词,常会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鉴赏时不可不推敲。

  

(1)叠字叠词叠句:

用得好,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绵密曲折,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其中的“依依”和“霏霏”虽只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不但把客观景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剧烈的思想活动。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生动了传达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万分愁苦之情,令人叹惋。

再如马致远的《汉宫秋》: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月生凉;月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曲中的叠句,既写出了汉元帝送王昭君远去后回宫时一步三顾的情态,又表现了他那肝肠寸断、凄怆欲绝的心情。

  

(2)名词连用。

可使描写更简洁凝练,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还有一种是省略动词后,形成的浓缩句式。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应为:

闻鸡声出茅店但见残月一轮,上板桥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迹。

  (3)对偶句:

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对偶。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

  (4)押韵字:

押韵是诗歌特有的艺术手法,就是把同韵母的字有规律地用在诗歌中一些句子的末尾,造成音韵的和谐。

押韵能加强诗的节奏,形成音乐美。

古代诗歌是讲究押韵的。

尤其到了唐代,律诗的用韵是要求很严的,往往要求一韵到底。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需要认真掌握。

(1)抒情手法: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②寓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一句,诗人又老又病,像岸边的一棵羸弱的细草,像大江中的一叶孤舟,诗人将自己的孤苦、寂寞、凄怆的心情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④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比如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借梅花表现自己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格。

  ⑤用典抒情达意。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⑥叙事抒情。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瑟行》等。

  ⑦借古讽今。

如戎昱《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

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受祸害。

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

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2)描写手法

  ①衬托

  俗话说:

“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比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中写到:

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

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

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热闹的百戏,彻夜不熄的鱼形龙形灯,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全词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笔墨,极力渲染元夕的热闹景象,其目的却是为了反衬一个冷的特写: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②抑扬

  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表现手法。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比如,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的臣子贾谊,“求贤”、“访逐臣”写出了文帝的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愦慵弱,这是抑。

  ③动静结合

  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的三、四两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又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也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再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的鸣噪与鸟的啼唱衬托山谷之幽静。

也可以化静为动,如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则把静态的山写成了动态。

  ④对比、照应

  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比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一二句,运用对照的手法写景。

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一种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而霜天的清淡与残月的迷朦又是另一种光质的对照。

这些对照营造出一种孤寂、飘零的意境。

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抒情效果,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掠夺,冻死在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对比,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

又如姜夔的《扬州慢》则将扬州昔日的繁华和如今的荒凉进行对比,突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照应是指诗中文字前后配合、呼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比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⑤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这是侧面描写。

比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就是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诗中正面描写罗敷的装束,显现她的外貌美;正面描写人物对话,显示她的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

但这首诗值得人们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侧面描写。

诗中写人们因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是: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诗,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像余地。

  ⑥虚实结合

  诗的形象思维,要求写诗讲一点模糊性,朦胧性。

诗不能太实,太实很难给人留下想像的余地;诗也不能太虚,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让人摸不着边际,见不着真意,也不好。

写诗,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可使作品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

而虚与实也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体部分用奇特的想像来“虚写”梦境中的天姥山,从而创造了一种奇妙的意境。

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一联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写诗的当时之景,后一联的“巴山夜雨”则是诗人悬想日后与所念之人相遇之后的情景。

此诗将眼前凄苦之景和想像中今后相见的虚景巧妙融合,相得益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

(3)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反复、双关等。

例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将西湖比成西子,突出了西湖美艳的特点。

再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忧愁之深。

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能概括诗歌的主旨,能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

  古典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亲友情等。

其主要基调为: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等。

  古典诗歌常常表达的主题有:

寄情山水,归隐园田;厌恶战争,思乡念亲;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怀古伤今,忧国忧民;相知相思,离愁别恨;登高览胜,惜春悲秋;蔑视权贵,借事言志;昔盛今衰,黍离之悲等。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呢?

1、借助诗歌中的形象(意象)

  诗歌中,诗人会描写各种各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化。

因此,通过诗中的形象,我们就能把拿住诗人跳动的脉搏。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豪家里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路上却有饿殍倒地。

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在鲜明对比的形象描写中流露了出来。

2、借助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陶渊明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而通过意境的分析,也就了解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

3、借助不同的风格流派来揣摩。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质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明快,李商隐的朦胧晦涩,李贺的雄奇悲壮,苏轼的豪放旷达,与他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借他们不同的诗歌风格,去探究他们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中,常常提到的创作风格有: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回答风格试题,可以用得上。

4、借助不同的诗歌类别来分析。

(1)山水诗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出现一种自然美。

例如: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这首诗写从湖口远观庐山瀑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日照飞瀑图。

  有些山水诗,单独来看,也是单纯地描写景物,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若结合诗人的经历、思想及整体创作风格,则可能就有了某方面的思想内涵,如王维《辋川集》中的代表作,大都写得如诗如画,但如从总体来分析,这其中自然带有诗人隐逸思想的痕迹。

(2)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

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范成大的田园诗比较有名,辛弃疾的词中也有一些写田园风光的。

例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这首词不着力于劳动场面的描写,而主要以清新轻快的笔调,描绘出了自然的环境,朴实的人物,简朴的生活,和谐的情趣,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感情。

  这两类一般合称为山水田园诗。

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入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大多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常常达到“物”与“我”不即不离,物我合一。

这种类型的诗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例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咏蝉》

  首联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颔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的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

颔联两句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

“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合一。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类烟火呢?

“无人信高洁”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

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4)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价。

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

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古吟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如下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侠士的向往,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情怀。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