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82717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docx

九下讲义2古诗词赏析

九下讲义【2】

【学习内容】古诗词赏析

【学习过程】

第二节古诗词赏析(课内→课外)

【1】典型例题;

1、【古诗阅读】(2014南京中考题)

遣兴[清]袁枚

爱好

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

爱好(hǎo):

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

②初笄(jī)女:

刚成年的女子。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

(3分)

(3分)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

(也可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

2、【古诗阅读】(2013南京中考题)

减字木兰花琴

[宋]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

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

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注释]①宫商:

这里指曲调。

8.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⑵”,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⑶;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

要求:

⑴用词中的字填空;⑵用词中句子填空;⑶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

(4分)⑴静⑵未动宫商意已传⑶示例:

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带给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

(前两空每空1分,第三空2分)

3、【古诗阅读】(2012南京中考题)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4分)

阙题①

(唐)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释]①“阙”同“缺”,此

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

②每:

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1)(1分)幽

(2)示例:

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描写了缤纷的落花,清澈的流水;从嗅觉的角度描写流水(花)的芳香,表现出环境的清静(优美宜人)。

4、【古诗阅读】(2011南京中考题)

8.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

卖酒的女子。

②欲行不行:

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1分)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2分)

(3分)

(1)(1分)酒(2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秦淮17年】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0题。

(16分)

遣兴(其七)

[清]袁枚①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注释]①袁枚:

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所选《遣兴(其七)》是一首论诗的绝句。

6.用自己的话说说袁枚的创作主张。

(3分)

(3)袁枚认为创作首先要勤奋、主动,其次还要有灵感,最后还要会灵活运用。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栖霞】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

(15分)

【古诗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7.这首诗以声衬静,通过▲▲、泉响、▲▲这些声音来反衬西园中夜的幽寂景色。

(2分)

露坠鸟喧(一点1分,意近即可)

8.本诗末句“寂寞将何言”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分)

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缺乏知己的苦闷;贬谪的愁苦。

(一点1分,意近即可;写出两点,即可满分。

【江宁16】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

(15分)

【古诗阅读】

北山①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

指南京钟山。

②陂:

池塘。

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他此时仍是一样心情悠闲,一边走着,一边注意地上长的青草。

春天快过去了,比起前些时,草地又扩展了,草也再长高了。

他走走停停,悠然适然,也不知这回家的路到底走了多少时间。

7.第一、二句中,“

”字生动地写出了青葱的北山染绿了池水,“

”一词写出了碧绿的春水波光闪闪。

(2分)

8.第三、四句中,诗人外在的行为透露了他内心的情感。

请试做分析。

(2分)

7.(2分)输滟滟8.(2分)示例:

“细数落花”“缓寻芳草”两个外在行为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抒发

了诗人爱春惜时的情感。

(如从“坐久”“归迟”角度写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也可以。

外在行为1分;情感1分)

16年【六合】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1题。

(15分)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剌①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

〖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

②畴昔:

从前。

③胭脂井:

在今南京城内。

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

④寒螀jiāng:

寒蝉。

⑤蒋山:

钟山。

6.这首词将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怀古感慨,下片中“”三字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这种情绪。

(1分)

7.全诗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试举一例说明。

(2分)

6.(1分)愁如织

7.(2分)示例:

①“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②“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写出了昔荣今衰的悲情。

【2】考点阐述

【考试要求】:

“新课标”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位和审美情趣。

1、理解诗意。

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

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联想想象。

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知识考点】:

1、理解诗意。

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古典诗歌考查的基本类型):

①咏物言志类

②怀古咏史类

③思乡怀人类

④边塞征战类

⑤闲适田园类

⑥借景抒情类

⑦送别类

⑧民生类

⑨爱情类

以上九种类型,只要有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确定类型。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见后)。

2、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表达效果、作用;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清新自然

(2)生动形象

(3)含蓄隽永

(4)言简义丰

(5)平实质朴

(6)简洁明快

3、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

4、理解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联想想象。

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解题指导】:

(一)赏析步骤(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

2、知人论世

3、审题寻点

4、组织答案

(二)赏析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常见提问方式】

【答题格式】

应答材料:

例1: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2:

(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

【答题格式】

应答材料:

例3: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

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

只不过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例4:

(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常见提问方式】

【答题格式】

应答材料:

例5:

(2008浙江杭州萧山区中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20—21题。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我的描绘:

              

   

例6:

(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

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答题格式】

应答材料:

例7: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

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例8:

(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春晚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

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

【答题格式】

应答材料:

例9:

(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

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例10:

(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3】考点训练

(1)课内古诗词赏析

[1]、(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

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2]、(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3]、(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4]、(2008南充中考题)赏析下面一首曲,完成后面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中“山坡羊”是        ,“潼关怀古”是              。

[5]、(湖北省恩施自治州2011)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6](贵州铜仁2011)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

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分)

  

[7]山东滨州2011】古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8]2014上海市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练6-7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

7.“可怜

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9](2014年四川凉山州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

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

  

[10]2014南充市13.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11](2014四川省宜宾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7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终。

以“”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17、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

(2)赏析:

[12](2014江苏省徐州市)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9.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13].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2分)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14]2014鄂州市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

(2分)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15]2014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16]2014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o(2分)

[17]2014南充市13.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

[18](2014年新疆乌鲁木齐)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