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82070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docx

埃及艺术概论1文化背景埃及333BC是人类文明开始最早

埃及藝術概論

1、文化背景

埃及(3,200~333BC)是人類文明開始最早的地方之一,它發源於尼羅河兩岸。

西元前三千年就有水利工程,也創造象形文字、日曆、鍊鋼技術、丈量土地的方法。

信仰多神教,埃及人相信人死後屍體保存得好,靈魂可以不滅,個人也得以永生,因此發明防腐處理的屍體叫木乃伊(新王國時出現),存放保護木乃伊的大墳墓叫金字塔。

埃及的雕刻、繪畫、建築都是為宗教目的而製作的。

2、藝術特色

概念性寫實:

埃及人遵循嚴格的準則,採用幾乎千年不變的手法進行創作,不以眼前觀察所見為基準,而是以藝術家所知之固有物為創作基礎。

穩定性與紀念性:

因為埃及法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形成一封閉的極穩定社會,藝術風格也因此很穩定。

法老為了企求永遠享樂之地,而建金字塔、陵廟宇神殿、巨大雕像,這些都顯示出永恆的紀念性。

西元前30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統一的專制王朝。

此後埃及經歷了三個統一時期(其餘時間為亂世):

古王國時代,約西元前2686~2181年,第三至第六王朝。

藝術上以金字塔建築和雕刻最為突出,壁畫尚處在初期階段。

中王國時代,約西元前2133~1786年,第十一、十二王朝。

中央政權崩潰,地方貴族勢力強大,金字塔不再建造,由石窟陵墓代替,方尖碑在廟宇入口出現,壁畫逐漸流行,風格較自由。

新王國時代,約西元前1567~332年,第十八至三十一王朝。

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為埃及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以十八王朝實行改革最突出,藝術一度出現擺脫傳統程式的束縛,以寫實來表現對象物,為藝術帶來生機。

--------------------------------------------------------------------------------

浮雕和繪畫

共同特點

造形上,對於人和動物的描寫,採用正──側面表現。

頭做側面,眼睛作正面,肩胸作正面,腰部以下作側面。

牛羊等帶角的動物,全身作側面,但角作正面,此即是所謂的「觀念的形象」。

埃及人對於對象的認識,是出於多方面的觀察,然後綜合其中顯著的特點湊合而成。

構圖方面,常用下面幾種方法︰

1、突出主題。

2、填塞法。

3、文圖兼用。

4、並行法和並列法,將人物、動物站在同一基底線上。

5、減筆法,例如成群牲口,只把前面一二頭牲口的腿明確地畫出,其餘一律省略。

6、遠近法,以分格處理,每格代表一段距離,越低越近,最高最遠。

著名作品

古希臘藝術的特質

1、讚美人性與注重情趣

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根植於深刻的人本主義精神。

在古代希臘,人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希臘藝術很重視表現現世的歡樂,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歡樂的,讓人感到他們就是世界的主人。

因為帶有較多的民主與自由色彩,藝術作品能反映全民的理想和要求。

表現完美的人體是古代希臘藝術的最高理想,從雕塑來看,塑造人體強調的法則是簡明、清晰、勻稱、和諧,具有理想化的特色。

從人體比例中發現美的秘訣黃金比例,也應用於建築中,給人有勻稱、和諧的節奏感。

古希臘藝術雖然和神話傳說有密切關係,但藝術家是照著生活中的人來描繪或塑造神的,所以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頗具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神人「同形同性」。

2、強調理想化的模擬自然

希臘人主張藝術模擬自然,但不是全然模擬自然,更非任憑自己的想像虛構。

就像亞里斯多德主張的「藝術應該模仿事物所應然的樣子」,即事物的典型,普遍性、必然性和和諧性,所以是一種理想化的寫實風格。

藝術所追求的美,因與自然的真實性聯繫在一起。

所以塑造生動、自然的感性形象,便成為希臘藝術的中心課題。

這個自然除了人體外,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逐漸豐富、多樣,藝術模擬自然的範圍也不斷發展,到了希臘化時期,藝術表現的內容幾乎涉及自然的各個方面。

古希臘「理想化的模擬自然」的造型觀念,成了西方「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標準規範,後來的文藝復興就是以此為規範與發展方向。

3、在和諧與理想的理念下不斷超越使藝術風格自然演變

古希臘是以工商業為主,不同於以農業為主的東方古國,所以社會是開放性的競爭力很強。

藝術風格絕不會像埃及那樣千古不變,而是隨著社會脈動而改變,不斷更新。

例如古典時期到希臘化時期的發展,藝術風格的變化是:

古典初期:

嚴謹簡樸。

古典中期:

靜穆典雅。

古典後期:

優雅抒情,較具個性。

希臘化時期:

風格趨向多樣,人物激動無比。

然而,追求和諧理想卻是古希臘藝術自始至終的主旋律。

--------------------------------------------------------------------------------

古羅馬藝術的特性

羅馬人不同於希臘人,羅馬人較現實,講究實際,喜歡具體的、實在的東西;希臘人重理想,藝術中喜歡抽象、概括的理念。

希臘藝術主要用於敬神,圍繞神廟和祭祀、紀念活動進行創作,帶有理想的色彩。

羅馬藝術大多是給予帝王歌功頌德和滿足羅馬貴族奢侈的生活需要。

希臘雕刻強調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而羅馬人要求的是個性特徵鮮明的肖像,藝術家不僅要求外形要逼真,更重視人物個性的刻畫。

羅馬人最有成就的是建築。

在技術上首先運用三合土,大量使用拱卷結構,使建築類型比希臘豐富。

因為疆域廣大,所以羅馬藝術氣魄上,超過希臘,可以說是規模宏大。

羅馬盛世相當於中國漢朝時代(西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西元一到四世紀是基督教與希臘羅馬文化的搏鬥期。

重視實用性類似中國文化,大半能和生活有關。

3、藝術表現

建築

西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已累積建築拱門與拱頂的經驗,並開始使用水泥製作混凝土,因此能建造出各種形狀與體積的建築物,所以建築是羅馬藝術上最大的成就。

廟宇︰西元前二世紀,山牆和柱子與希臘相同,只是地基變高了,常用來當戰利品的倉庫(實用價值)。

圓形建築變大,是因材料用「混凝土」之故,外表貼上大理石,最具代表性的廟宇是《萬神廟》(西元118-125)。

其他建築有市場、廣場、澡堂(公共交際場所)、運動場、競技場(約80,羅馬)、鬥獸場等。

另建有碑林,將羅馬法記其上。

水利工程、以水道、噴泉作得最好。

巴西利卡(法庭),後來變成基督教堂。

公寓房子、一般澡堂內有嵌畫居室內,地上也有嵌畫,壁上則畫建築圖,以增加空間感。

雕刻

特性是:

寫實,不喜歡美化人體,只表現現實,也不掩飾缺點,文藝復興是從此作風出發。

實用,如紀念用,表現凡人的形象,真實感較強。

羅馬人本來就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他們忙於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中,遇新葬禮時把列祖列宗的雕像都拿出來參加儀式。

早期的肖像雕塑是根據死者面部翻下來的面模製作的,不加任何美化,表情死板,缺少活力,只有感到逼真而已。

希臘雕刻技術傳進來後,開始美化雕像,但還是以逼真和表現個性為主。

著名作品:

凱旋門》(14-37,羅馬),獨創,門上雕征伐紀錄。

《天柱》(114,羅馬)雕打仗的功績,好像是電影記錄片,西元二世紀最好,是歐洲史上最大的浮雕。

雕工是近東俘虜,共雕人物千人以上,描述戰爭前後整個過程,後來英法均有仿造,特點是︰雕工精細,場面浩大。

和平石碑》(廟形),雕的形象和日常生活有關。

人像雕刻特性︰很像真人,帝國的盛衰,可由人像的表情看出。

《奧理略騎馬像》(2世紀,羅馬),是歐洲第一座騎馬立體像,(西元二世紀)。

文藝復興作品仍無法超越其成就,以後的騎馬像均以此雕像為樣本。

三世紀人像有心理的描寫,是因政治混亂,社會腐化,表情有不安的恐懼感。

四世紀有穩定的變化,但技巧退化,沒有肌肉感,《君士坦丁大帝》(4世紀,羅馬市政博物館)如樸克牌般,精神上表現宗教理想,兩眼望天(上帝),無表情。

繪畫

壁畫的特性是:

牆上有許多建築圖形,好像「開窗」的效果。

建築物圖像有透視學的表現,但卻無焦點,不合邏輯。

人物光影矛盾,光源不統一,筆觸也沒統一感。

技巧上,光影的感覺影響文藝復興,故文藝復興的技巧,實源於羅馬藝術。

代表作品︰《建築圖》(前1世紀,龐貝附近壁畫,現存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龐貝壁畫《執面紗的婦女》(約70)。

嵌畫精細寫實,用礦石做的。

肖像畫用斜線筆觸表現光影,到達文西、塞尚都延用此法,可謂之「地中海素描」風格,如《男孩肖像》(約2世紀,木板臘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有些用蠟畫像,是油畫的前身。

西元四世紀曾流行鈕扣肖像畫。

--------------------------------------------------------------------------------

一、中世紀藝術的特質

時間:

古羅馬帝國盛極而衰,在西元395年分裂成東、西二個帝國。

西部以羅馬為中心,稱為西羅馬帝國。

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亡於476年;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現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於1453年被土耳其滅亡。

所以一般稱西元476~1453(5~15世紀)年為歐洲的中世紀。

北方的野蠻民族入侵,被東羅馬的基督教同化,所以中世紀藝術也就是基督教藝術。

中世紀藝術的性格

1、各種藝術領域中,一切都隸屬於教堂建築。

2、帶有裝飾的和說明的性格。

藝術的目的是為了圖解聖經,寫實性的一切技法被歪曲、捨棄,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象徵主義和神秘主義。

3、是東方性格和基督教精神的結合,借用中東、羅馬藝術溶入基督教藝術。

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313年頒布羅馬國教為基督教,並認為羅馬沒有希望,而遷都君士坦丁堡,使西洋文化東移;西方卻引進北方野蠻民族,使希臘羅馬文化傳統改觀,類似中國之五胡亂華,直到文藝復興才恢復。

所以西洋文化分為二系──地中海文化和北歐文化二種傳統。

--------------------------------------------------------------------------------

初期基督教藝術

一、定義

早期基督教被視為反動的非法團體,為了躲避羅馬官兵的拘捕,採取「地下活動」,在地下墓窟用隱喻象徵的圖象做為信徒膜拜的對象。

所以早期基督教藝術是指羅馬的地下墓窟(Catacomb)藝術而言,時間約在西元100~420年之間。

君士坦丁頒佈基督教為國教後,早期的地下藝術便告結束。

二、特徵

1、早期建築極為簡陋,在牆上和室頂上,飾以壁畫和灰泥製的浮雕,少有圓雕。

2、壁畫多取材於基督教的聖經,大半用象徵性表現手法,故事的細節和環境被省略,人物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繫,構圖往往重複,形象比較概念化、公式化﹐缺乏運動感和生命感。

3、耶穌生平的故事大量出現在藝術上,耶穌被表現成為牧羊人,面部毫無表情。

4、風格上大致仍沿用羅馬的舊傳統,只是比較苦澀呆板。

藝術表現

繪畫

壁畫

地下墓窟的四壁和頂部畫了不少壁畫,手法雖然較幼稚,形象卻基本是仿照希臘羅馬的,比如畫成「善良的牧羊人」(嵌畫,義大利拉文納,普拉西迪亞陵廟入口上部,約520)的基督、勝利女神式的天使等。

還有各種線條組成的圓形或方形圖案,中間有花環、鳥類、四足動物,還有四季的象徵物作裝飾母題(不死鳥、斑鳩、羔羊、魚等形象都成為基督的象徵)。

早在三世紀初,壁畫上就有福音書和舊約故事,具有濃厚的希臘羅馬的痕跡。

五世紀的畫風更強調輪廓線、繪畫性和圖示性也更強。

鑲嵌畫

早期基督教大量使用鑲嵌畫裝飾教堂內部,使用的材料有彩色石塊和彩色玻璃塊,因其色彩閃爍神秘又經久不變色,更加強了教堂的神秘感。

現存的有羅馬的君士坦察圓墓中的裝飾壁畫,繪有葡萄藤和採集葡萄的場面(葡萄代表耶穌,葡萄藤代表信徒)。

羅馬聖普鄧齊安教堂中的壁畫,描繪了聖徒為耶穌加冕的場面。

耶穌被表現為有權有勢的宣教者和世界的新主人。

在拉韋納的一幅鑲嵌畫《麵包和魚的奇蹟》(嵌畫義大利拉文納聖阿波利那里‧諾沃教堂,504年)中基督著帝王紫色布披肩,也有相同的形象。

--------------------------------------------------------------------------------

拜占庭藝術

一、特色

所謂拜占庭藝術(Byzantineart),就是指東羅馬帝國的藝術。

從君士坦丁時代開始,西元330~1453年。

拜占庭帝國是宗教政治帝國,其藝術是為了榮耀基督,並表現其神奇而已。

大體來說,所有拜占庭的藝術都充滿了精神的象徵主義。

重視心象,不容有寫實主義的存在。

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滅亡後,拜占庭的藝術則繼續在希臘、巴爾幹半島和俄羅斯等地流行。

藝術表現

繪畫

鑲嵌畫和壁畫取代雕刻,成為教堂的主要裝飾藝術。

鑲嵌畫有二種傾向:

一種是宣傳神權思想,嚴格地服從教義,把耶穌畫得像專制君主,如《全能的基督》(西西里蒙雷阿萊主教半圓室嵌畫,約1183);另一種表現了人們的思想和願望,把聖母畫成為慈母,把耶穌畫成釘在十字架受苦的貧苦人。

這二種傾向一直持續地表現於整個中世紀藝術發展過程中。

耶穌受苦難的造型很普遍,這在早期基督教藝術上是盡量避免的,此時的藝術(九世紀以後)已能將感情滲入宗教中去。

例如索菲亞教堂發現的鑲嵌畫中的耶穌(約作於十三世紀),已沒有刻板和充滿嚴肅的樣子,而是帶有溫柔憂鬱的表情,造型細膩,色調素雅。

手抄本插圖以東方式的裝飾色彩、風格化的形象處理和燦爛的金色背景為特徵。

它很像連環圖畫,內容表現聖經的故事,因當時還沒有印刷術,而且文盲眾多,所以用圖畫來教化之,如《大衛演奏豎琴》(取自君士坦堡巴黎詩篇,現藏巴黎國立圖書館,約950)。

雕刻

拜占庭藝術中大型雕像和最後皇帝的肖像一起消失,而石雕僅限於建築上的裝飾。

小雕刻則繼續把羅馬文化傳下去,只是缺少血肉的質感。

三、拜占庭藝術觀念的影響

影響東西方:

從愛爾蘭到俄羅斯皆信仰基督教。

拜占庭的建築師、畫師、鑲嵌畫藝匠被各國競相邀請傳藝,同時把東西方各國藝術之長帶回拜占庭和另外一些國家,對東西文化交流有貢獻。

根植西方「萬物生於一」的理念:

古代信多神教,改信基督後,信唯一的神,是「一元論」的猶太思想,近代的共產主義、佛洛依德性觀念說皆是源於「一元論」的思想。

--------------------------------------------------------------------------------

羅馬式藝術

一、定義

羅馬式藝術(Romanesqueart)是歐洲中世紀中期的藝術,成熟於十一世紀中葉,盛行到十二世紀末,有些國家則延續到十三世紀以後。

十世紀的奧圖大帝(OttotheGreat)有意使他管轄內的教堂、修道院、學校等建築物,都一律模仿古代羅馬的樣式,因此乃有『羅馬式』之稱。

(其實並非如此,只是後人為了與其他史料相比而沿用此名詞。

二、特徵

1、它屬於宗教藝術,主要表現在建築方面的教堂和修道院。

2、雕刻和繪畫多取材於聖經故事,表現象徵或寓意的宗教內容,但也有部份是世俗的題材。

3、它不以自然描繪為造型手段,而根據特定主題的需要,任意將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進行

變形處理,給人以騷動不寧的視覺感受。

藝術表現

繪畫

手抄本插畫

此時的繪畫沒有重大的突破,主要在強調傳統的延續,尤其是手抄本插畫藝術的延續。

著名的有:

《聖馬可寫經》手抄本,用線條描寫,其中傳福音、長翅膀的獅子、書卷、衣褶等都表現出扭轉活動的形態(取自埃博福音,約816~835年,現藏法國北部埃佩爾內市圖書館)。

醫生手抄本《一位醫生的肖像》(約1160年),描繪線條有三度空間的效果。

壁畫

羅馬式壁畫的特點在於它穩定的輪廓線和圖案感。

例如法國《沙溫教堂》中堂天花板上的《建造巴貝爾(Babel)塔》壁畫,畫面緊張、戲劇性的設計,充滿了緊湊的動作,是羅馬式壁畫中最動人、保存得最好的例子。

金屬器畫

尼古拉維豋(NicholasofVerdun)的琺瑯金屬版畫《飄渡過紅海》。

--------------------------------------------------------------------------------

哥德藝術

一、定義

哥德藝術(Gothicart)始於12世紀,盛行於13世紀,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到來而衰落。

但在北歐地區,它仍延續到16世紀以後。

它源於法國,很快遍極全歐洲。

『哥德』一詞是文藝復興的藝術家稱呼這種藝術風格的名字,意思是「蠻族」,輕視的字眼,直到18世紀才獲肯定。

二、藝術表現

建築

哥德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飛扶壁、尖拱結構和新裝飾體系的廣泛應用為特徵。

高、直、尖的造形有強烈的上沖趨勢,暗示接近天國的信念。

教堂不純粹做宗教禮拜用,而是各地的公共生活中心,由於凌駕普通建築之上,遙遙可見,因此教堂的規模又代表當地人民財力的象徵。

哥德式教堂採用圓花窗和彩色玻璃鑲嵌畫,代替了牆壁,使整個建築幾乎成為一個透明體。

陽光普照的日子裡,走進哥德式教堂,感覺好像走入彩虹裡一般。

哥德式大教堂,以輕盈靈巧、高聳挺拔的造型,與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形成鮮明的對比。

著名者如﹕

第一座哥德式教堂是法國的《聖德尼(St.-Denis)教堂》(1140~1144年)。

巴黎《聖母院》(1163-1250年,另正面圖),雕花受伊斯蘭影響,有輕盈之感。

上雕歷代帝王,象徵政教合一。

法國《夏特(Chartres)教堂》(塔高106M,1194~1220),大門雕刻和旁邊玻璃表現最特別。

雷姆(Reims)教堂(1225~45)。

義大利《米蘭教堂》(1310年)。

混合南北作風,構造複雜。

雕刻

歌德式雕刻大半安置在教堂的外部,一般人物造像以修長的形體、拘謹的姿態和公式化的服飾所產生的垂直靜止的效果著稱。

著名代表作有﹕

早期代表作是「夏特教堂」的大門雕刻,圓柱上排滿著瘦長的獨立人像,盡管還顯得僵硬、呆板,但已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

「雷姆教堂」西門雕刻《天使訪問聖母》(1230),是哥德式古典主義的代表作。

人物的衣飾順人體流動,有三度空間立體感,也洋溢著撫媚優雅的人體和真情流露的人類情感。

巴黎聖母院藏的「聖母像」(十四世紀初,約1330),以人間情感的表現取勝。

雕刻中的小耶穌不再是一個拘謹的救世主,而是一個撫弄母親衣領的孩童。

阿米安教堂(1220年)的《十二月令勞動圖》,表現了對日常生動活潑的觀察能力。

義大利布拉多(Prato)教堂的《聖母像》(約1315),作者喬凡尼‧皮沙諾(GiovanniPisano),扭轉的頭部和突出的臀部,更強調三度空間的結實感,扭轉的形態是受古代法國的影響。

繪畫

繪畫在歌德藝術中不怎麼重要,因為教堂中缺少作畫的牆壁(義大利例外)。

歌德式繪畫重視細部,對透視不感興趣,通常人物趨向世俗化,都以公式化的建築或自然的花木當背景,富裝飾性,畫面有高雅、和諧、平靜的感覺,同時也帶有幻想性的氣氛。

重要的繪畫有︰

玻璃鑲嵌畫

是主要的繪畫形式,例如科隆大教堂教堂的《魚在陸上吐出聖約拿》玻璃鑲嵌畫(約1280,科隆大教堂)。

藝術家並不是直接在玻璃上作畫,而是像嵌畫一樣,用不規則的碎片玻璃經過剪裁後嵌在輪廓線中,在諸如眼睛、頭髮、衣褶等細部,則用黑色或灰色的顏料畫在玻璃表面上。

手抄本插畫

畫面突出畫框,多產生一些空間感,例如法國歐諾雷大師(Honore'),1295年,在祈禱書中畫的《大衛和巨人》。

林布(Limbourg)兄弟的《十二月令圖》(例如其中的十月令圖,1410),這是在《美好的時光》手抄本中的月曆插圖,細筆描寫一年十二個月中,人與自然在一起生活的狀況,將許多細節湊在一起,成為人類在大自然生活的鳥瞰。

祭壇木板畫

奇馬布艾(Cimabue)的《聖母豋寶座圖》(約1285-86,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表情較保守、平面化。

杜秋(Duccio)的《聖母豋寶座圖》(1308~11),有柔和可親的生動感。

《報聖母逝世的消息》,人物與背景第一次產生明確的三度空間感。

喬托(Gitto,1267~1337)《哀悼基督》(裝飾壁畫,1305~06,義大利帕度亞‧斯克羅維妮教堂),每個人都統一在同一空間中,人開始有個性、動作,姿態有重量感,畫面有象徵性。

預告文藝復興將來臨。

一﹑文藝復興藝術的概念

1﹑詞源與定義

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源出於義大利語rinascita,意為再生或復興。

十四世紀時,新興中產階級視中世紀文化為黑暗倒退,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光明的典範,力圖復興古典文化,遂產生『文藝復興』一詞,作為新文化的美稱。

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ce,十七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它標誌著歐洲精神上表現人文的大革新。

時間:

1425年(明永曆年間)至二十世紀初期,是一般所謂的『西洋藝術』的傳統期。

地點:

義大利、法蘭德斯(今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

義大利以佛羅倫斯(或譯為翡冷翠)為中心,因為當地產羊毛,紡織業高度發展;法蘭德斯則為西歐工商金融中心,資本主義繁榮之地。

2﹑文藝復興的特質

文藝復興時的人特別研究了希臘、羅馬的文獻和文學,發現其中對自然和人體價值相當重視,促使他們對人和自然做出新的評價,因此人文主義興起。

他們提倡以世俗的人為中心,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

他們以人性對抗教會的神性,標榜人權對抗封建的神權。

藝術的題材離不開人物,雖仍是宗教內容,但以現實人物為模特兒,如聖徒,政治家、公爵的情婦等。

西方第二次的物質文明,資本主義的開始,各民族文字語言白話化的統一時代來臨。

科學觀念,注意在人的經驗上發掘自然,因此個人天才得以自由發揮。

藝術上最大的成就:

唯美主義戰勝禁慾主義。

藝術根源:

一是古典藝術,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形式;二是運用科學的透視技法,再現具有三度空間的實體的形狀,並善用解剖學表現真實的人體結構。

--------------------------------------------------------------------------------

盛期的義大利文藝復興

十六世紀的佛羅倫斯,政局極端紊亂,喪失領導地位,著名的藝術家紛紛遷往羅馬,這時羅馬變成新的藝術中心。

對天才的崇拜,及神啟發說的信念,藝術家揚棄了早期文藝復興的通則,諸如科學透視法、和諧的比例說等,轉而以個人的標準求真求美,因此文藝復興全盛期的偉大藝術家,始終無法樹立起時期風格。

文藝復興三傑

達文西(李奧納多,LeonardodaVinci,1452~1519),熔藝術與科學於一爐,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家和工程師於一身。

在畫技上,他發明表現微霧迷濛的「空氣暈染法」,及使平面呈現凹凸感的「明暗對照法」。

著名作品有《蒙娜麗莎》(1503~05,巴黎羅浮宮)、《最後的晚餐》(1495~98)等。

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藝復興巔峰的典範創作。

代表作品《教皇朱利阿斯二世陵寢》的雕刻(1524~34)、《摩西》(1513~15)、《大衛像》(1501~04,佛羅倫斯美術學院)、《聖母抱殉難的耶穌》(1499)、《聖殤》(1555~64)等雕刻。

壁畫有西斯汀禮拜堂的《最後的審判》(1534~41)和《創世紀》(1508~12)等。

建築最大成就是改建《聖彼得大教堂》(1546~64)。

他的繪畫,在色彩﹑構圖及空間處理上,都不如個別人物的量感、力感表現來得成功。

在《最後的審判》壁畫中,曲扭的人體和扁平的空間處理,已顯露『巴洛克藝術』的將來臨。

拉斐爾(Raphael,1483~1520),以秀美、典雅的風格著名,構圖和諧,情態自然,尤以聖母形象的塑造最為成功。

代表作《雅典學院》(1510~11)、《椅子上的聖母子》(約1518,佛羅倫斯宮廷領地畫廊)等。

威尼斯畫派

自十二世紀以來,威尼斯即是北義大利最大商業城市和國際貿易中心,政治上亦獲得獨立的地位。

從十五世紀起,威尼斯畫派才逐漸形成,它的繁榮期在十六世紀。

威尼斯畫派較早採用從尼德蘭傳來的油畫技法,在色彩運用上勝過佛羅倫斯畫派,形成自己的風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