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820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3.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docx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

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总体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项目背景

为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提出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因此,“十二五”时期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管理的重要时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民生水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时期,是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攻坚时期。

2011年全省水利科技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以全面实施“金水工程”为抓手,基本构建智慧水利框架;省水利厅编制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我省水利信息化“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进行了全面描述,无疑将进一步掀起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高潮,也将进一步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化进行。

2011年4月,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宏坤讲话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水利工作的总要求: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水利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保障水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保护水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把改善水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把彰显水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特色,注重民生优先、人水和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建立健全高标准的水利水务工程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走出特色的水利改革发展新路子,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2011年12月,市政府发布的《市政府关于发布智慧规划的通知》(府[2011]245号)对市“十二五”期间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容、重点产业及对策与措施等。

水利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也是发展和提升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平台。

2011年,省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唯一水利现代化试点省份,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常熟市被列为省级试点县。

2012年4月,《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经水利部、省人民政府批复通过(水规计[2012]207号)。

水利水务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是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是提高水利水务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实现水利水务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水务、促进水利水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迫切需要。

同时,大力推进水利水务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水务工作科技含量,也是适应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2012年7月,《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建设的纲领性规划文件。

本期项目建设也是落实《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的具体步骤之一。

 

第二章信息化现状与需求分析

2.1市水利水务信息化现状

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与现代高新产业基地,城镇密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富庶。

水是全年不变的文脉和主题。

承载着吴文化的核心与涵,展现着文明发展的轨迹。

河湖资源丰富,境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河湖相连,形成“一江、百湖、万河”的独特水网,全市拥有长江和太湖岸线300多公里,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级河道2万余条。

其中,列入省保护名录的湖泊94个,列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河流93条;全市建成200亩以上联圩651个,建成防洪圩堤近5000公里,堤防达标率达到95%;全市固定灌溉泵站3466座。

市水利(水务)局是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行政管理部门,除具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防旱防台等职能外,还将原来相关部门承担的水利管理、水资源开发建设、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以及城市防洪、城市河道管理等职能综合在一起,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结束了多年以来涉水事务面临的“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智能交叉、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十一五”期间,市水利(水务)局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目标,服务转型升级,大力开展“水惠民生”服务品牌创建活动,从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文化水利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市水利水务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信息采集、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管理等设施基本配套,初步形成了对业务应用的支撑能力。

水利水务业务信息化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防汛防旱决策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城市水务GIS系统、水利水务公众服务等主要业务系统功能不断完善,逐步增强了信息系统对水利水务业务以及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提高了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管理水平。

随着全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工作的不断重视,信息化项目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技术人员能力逐步增强,信息化工作的保障环境有了改善。

2.2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比较成熟的政务网络传输体系,覆盖全市所有党政机关并延伸到下辖市区党政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

同时,结合政府大楼改造工程,市数据中心也在同步建设中,未来将以机房大集中、应用大整合、数据大共享为目标,实现网管、信用、数据、应用、灾备、展示、培训等七大中心整合为一体,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以及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全市政府群体系建设也基本完成。

“十一五”期间,以“数字”为抓手,全市的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作为“数字”基础设施之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地理信息标准规方面、系统建设方面、数据建设方面、硬件网络设施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市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平台已经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地形图库、遥感影像图库、电子地图库、地名地址库、三维模型库,并利用数据定期更新机制保证了数据的现势性;平台还实现了以上诸多基础地理信息的共享发布。

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共享机制,目前平台已经为市规划局、建设局、公安局、电信局、环保局、供电局、气象局等三十多家部门提供了基础数据服务,避免了数据的重复采集,节约了资金投入。

同时,市在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信息库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协同工作平台建立等方面也在不断完善,这些数据库和平台建设成果的共享利用将是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坚实的基础。

按照《“智慧”规划》及《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的要求,在设计及开展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时,应充分与现有的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现有的数据标准保持兼容性和一致性,以确保未来系统平台和数据的统一。

2.3需求分析

2.3.1总体设计要求

在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的总体设计中,需站在“智慧水利”及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本项目各部分建设容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充分考虑与省、市(县)之间的接口以及“智慧水利”后继发展的要求,以形成有机的整体。

为了保证本项目应用系统的统一性、规性、标准化和可扩展性,对所有应用软件要求如下:

Ø所有软件要求支持主流硬件平台。

Ø所有软件要求支持主流操作平台。

Ø所有软件要求支持主流网络协议。

Ø所有软件要求支持主流数据库系统。

Ø支撑软件要求采用目前较先进的体系结构,保证高度兼容现有的系统接口,保证能够以统一的标准对外提供服务;满足分布式部署细粒度功能的要求。

Ø在对系统更新时,系统所有数据能够无缝、平滑的迁移到新系统中,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Ø数据库系统要求充分满足大容量数据存储和利用的要求,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Ø保证软件至少在5年满足应用需要。

2.3.2标准规建设

在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一期项目中,将结合国家、行业、省标准及市实际,制定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建设数据规,制订本期项目相关的、急需的水利水务数据采集、建库规或标准。

可能形成的若干编码规列表如下,具体实施时将根据情况有所增删。

1.水利水务综合地理信息数据规程

2.水利水务综合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

3.水利水务核心数据库建设规

4.水利水务数据交换规

5.水利水务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传输规

2.3.3水利水务数据中心建设

水利水务数据中心是本项目建设的重要基础。

根据水利水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等各类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的要求出发,依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共建共享、资源整合、分级维护”等原则建设水利水务数据中心。

在建设数据中心时,需要设计相应的工作流程、制定相关的数据标准和操作规,以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指导水利、水务、水文水资源等行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各基础数据的建设应遵从水利水务信息化相关规划,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充分考虑与相关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数据库的封闭建设和信息孤岛,提高信息规化、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考虑到数据中心建设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的特点,数据库整体的结构采用“集中为主、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

放置在市数据中心的数据库集中存储和管理全市围的水利水务管理和决策数据;放置在水利、水务、水文等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行业基础数据,通过汇总、结合本单位的行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部门基础数据库,以存储本行业、本单位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将行业基础数据库进行抽取、整合、汇总到市水利水务数据中心,以便决策分析和信息共享。

2.3.4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

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是介于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之间的媒介,是提供数据服务、业务服务和中间层服务的数据交换、整合、集成的平台,可为在建的各类平台或拟在建的各类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和功能支撑。

根据水利水务业务管理的需要,该平台将整合水利、供排水、水文等各行业的基础数据,形成一个全市围的数据管理中枢系统。

通过本平台接入的数据主要包括:

水利基础数据、水务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水环境数据、水利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数据、政务数据、GIS数据及其他数据。

市水利(水务)局自建的应用系统及相关处室结合管理需要,分别建立了一批业务应用系统,这些业务应用系统及其数据基本处于自发建设状态,所采用的开发语言、数据库平台、技术路线各异,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标准的数据接口与共享服务机制,推翻这些系统进行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水利水务数据交换管理平台”将建立标准的接口服务机制,逐步与原有的应用系统或新建应用系统实现数据或功能的共享,最终形成面向服务的企业级体系架构。

2.3.5水利水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

水利水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是政务网对外发布信息的窗口和其他各应用系统统一进入的门户。

将实现全市水利水务综合信息资源目录、各专题数据、水利水务专题应用系统的集中展示。

水利水务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将在WEBGIS等新技术的支持下,将气象、水情、工情、灾情信息、洪涝预报结果、灾情评估结果、指挥信息等多源异构水利水务信息在网络上集成发布,搭建“一个平台”、“一个门户”、“一地图”的水利水务综合应用,向全市的各级防汛抗旱、政府提供准确、及时、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提供灵活快捷的在线查询和业务处理服务。

平台要求采用流行的客户端技术,支持主流浏览器。

平台要求响应速度快,整体要求人性化设计。

2.3.6性能要求

(一)整体性能需求

1.网络平台要求数据传输网络畅通、快捷、安全、可扩展;

2.系统平台要求采用通用性好的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以及大型数据库系统,保证系统良好的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