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30790100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1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十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pptx

第二十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总览知识体系,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继承的继承的继承的继承,传统文化在今天,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相对鲜明的,传统文化的作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稳定性,民族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发展是继承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内涵文化传承,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有功能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必要前提,必然要求,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思想运动,研析高考考点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清单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应删除)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老教材内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命题角度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预测题型:

主观题【例2】(2009福建文综)某校高二

(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

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相关链接】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

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

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

“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命题探究,解析应全面分析,既要正面立论,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又要批驳错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答案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

),考点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知识清单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判断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就是发展?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

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

其中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的。

教育: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

教育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3.如何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传统的功能。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文化的保存、传递,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2)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

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使其精华得以突出,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不同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靠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该民族的教育。

通过教育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取其精华。

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吸收、融合和创新,为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基础。

思维拓展,命题角度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预测题型:

选择题【例2】(2009广东单科)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

这表明科技进步()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命题探究,A,聚焦社会热点纪念先哲孔子背景扫描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2009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文化旅游、节会庆典为依托,突出展现孔子文化节的文化性、思想性和历史传承性。

文化节期间的五大主题活动分别是:

4月4日在曲阜尼山举行的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春季祭孔大典;9月24日在曲阜孔庙举行孔子世家谱第8次续修颁谱典礼;9月27日晚在曲阜杏坛剧场举办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旅游奖”颁奖典礼;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研究院举办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9月28日上午在曲阜孔庙举行已丑年祭孔大典。

知识链接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2.2009年7月21日,山东济宁市委、市政府召开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筹备工作动员大会,对孔子文化节的各项工作进行安排。

其中对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作出了一些具体部署。

世界儒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说明弘扬儒学(?

)的意义。

(2)分析说明如何正确对待儒学。

新题共享,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弘扬儒学中的精华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弘扬儒学中的精华,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儒学作为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儒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儒学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儒学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发展、创新的关系,使之与社会时代相适应,体现时代性。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

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

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

据此回答23题。

2.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会无根基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A.B.C.D.,演练知能提升,B,4.“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B.C.D.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尊古而不泥古”体现了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反对守旧主义,“创新而不忘古”体现了着眼于发展而不失根基,符合题意;观点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项。

C,定时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5分)1.(2009山东文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论衡),A.B.C.D.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其限定条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

所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所涉及的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也不符合题意。

排除含或的A、B、C。

所以选D。

答案D,2.(2008广东单科)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

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C.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解析温总理“以诗言志”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还具有重要影响,而不是说明传统文化的形成,故B项错误。

现代思想的源头是当前的社会实践,经济发展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故A、D两项错误。

C,3.(2008江苏)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解析题干主旨是考查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得以传承的事例,说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

A,4.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在春节时都有张贴对联、年画、福字的传统习惯。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A.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烙印B.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C.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解析传统节日的传统习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B,5.2009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旨在共同探讨儒学的现代价值,推进儒学国际化的研究、交流、合作。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下列对儒学的正确认识是()A.用外来文化改造儒学,才能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B.儒学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世界有重要意义C.儒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D.要辩证地看待儒学,在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6.下列对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认识,正确的是()A.它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形式B.它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C.它是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艺术瑰宝D.它是民族精神的火炬解析A、C两项错在“最”字上;D项错误,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7.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与世长辞。

季老在生前曾强调:

一个国家应该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之所以要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因为()本民族传统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也就不能丰富发展传统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B.C.D.解析之所以重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符合题意;本身说法错误,排除。

D,8.2009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制定山东省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制度保证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均不符合题意。

正确。

A,9.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相互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吸取营养,从而促进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这表明()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B.思想运动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C.思想运动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思想运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B项表述错误。

A、D两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C项。

C,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唱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豪迈高歌,撞击着全世界观众的耳膜,透着好客的中国人无比的热情和真诚。

材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坚持各国文化平等原则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A.B.C.D.解析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两项观点正确。

两项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

D,11.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谁也无法改变;两岸同胞亲情相通,谁也无法割断;两岸同胞渴望交流的心愿,谁也无法阻挡;两岸关系迈向和平发展的势头,谁也无法逆转。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正式启动,两岸同胞期待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

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终于实现D.传统文化是促进统一的决定因素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B项正确。

A、C、D三项观点错误。

B,12.以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被艺术家以新的形式重新演绎,获得广泛好评。

以现代创意“激活”传统文化表明()A.必须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B.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C.必须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解析注意题干中“以新的形式重新演绎”,D项正确,A、B、C三项观点均错误。

D,13.2009年9月9日,是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开放一周年纪念日。

“数字图书馆”是我国“863”计划和“十五”重点项目,目前我国已将大量的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化形态。

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永久保存文化遗产,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享有文化遗产。

这说明()A.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C.文化形态的更替归根到底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D.科技进步是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的唯一途径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C、D两项均是错误观点,均可排除,故选B项。

B,二、非选择题(共35分)14.(2008宁夏文综)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你赞成上述哪种观点?

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15分)解析不论赞成哪一观点,在运用知识阐释理由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出的观点进行。

答案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注:

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15.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近几年来,随着洋节的兴起,在许多青少年中年味越来越淡。

但在许多国家中,中国的春节却越来越受到欢迎。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年味”变淡的看法。

(12分)

(2)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春节?

(8分)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

年味、年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应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交替而与时俱进。

春节某些习俗的改变,顺应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是必然现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因此,西方节日在国内盛行是正常现象。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传统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选择过春节的方式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对待传统春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