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深圳市龙岗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doc
《-年深圳市龙岗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深圳市龙岗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
“将”指谁?
“相”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
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
这是什么导入方式(C)
A.审题导入B.悬念导入C.问题导入D.讲授导入
2、“哪个故事最精确地描述了英国农场生活?
”属于什么提问(A)
A.评价水平提问B.理解水平提问C.综合水平提问D.应用水平提问
3、班主任学期末对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和总结是属于(D)
A.学生成长记录袋B.操行评定C.班主任计划D.班主任总结
4、班会的特点有集体性,针对性和(D)
A.教育性B.艺术性C.原则性D.自主性
5、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是什么师生关系(D)
A.权威型B.民主型C.放任自流型D.专制型
6、班级的人际关系通过(A)实现
A.交往B.学习C.上课D.班会
7、德育目标具体体现在(D)
A.德育任务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D.德育手段
8、小学语文第八册《白杨》一课的板书。
课文明写白杨,暗写人,有的教师在设计时将板书设计成一棵树状,树梢上的十个字说明白杨“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它总是那么“高大挺秀”。
而树根下的字则表明了爸爸“扎根边疆”的决心,并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
这种板书属于(D)
A.线索式B.简图式C.表格式D.提要式
9、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C)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任务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参考
11、教师的板书始终在黑板的同一个位置上,于是只好写了擦,擦了再写,最后只留下一点文字,这是什么板书?
(D)
A.一片空白式B.随心所欲式C.板书没个性D.随写随擦式
12、当有学生违纪时,教师走近学生,摇头示意,这是什么管理对策。
(C)
A.安排座位法B.幽默诙谐法C.非语言控制法D.“舞台情境”
13、研究德育过程,主要是探索德育的(D)
A.目标B.内容C.方法D.规律
14、美感早在儿童是(B)岁后就开始发展起来。
A.1-2岁B.2-3岁C.3-4岁D.4-5岁
15、自我控制是(B)的体现?
A.自我认识B.自我意志C.自我体验D.自我评价
16、为了在班级中获得地位而努力学习是属于(B)
A.认识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内部学习动机
17、重度智力落后的智商是(D)
A.69-50B.70-100C.25-49D.25以下
18、考试因为没有复习到而想不起来,属于(C)
A.一般性遗忘B.暂时性记忆C.永久性遗忘D.暂时性遗忘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ABCD),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A.考核B.奖励C.培养D.培训E.升迁
2、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BCD)
A.想象的有意性充分发展
B.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C.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D.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E.想象的内容接近现实
3、我国小学德育的内容包括(ABCDE)
A.爱国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E.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4、课外活动按组织形式分,可分为(CDE)
A.学科活动B.文体活动C.群众性活动D.小组活动E.个人活动
5、高级提问包括(CDE)
A.知识性提问B.理解性提问C.分析性提问D.综合性提问E.评价性提问
6、正确的提问方式是(ABD)
A.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个别回答
B.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全体回答
C.面向个别提问,全体回答
D.面向全体提问,轮流回答
E.面向个别学生提问,个别回答
三、判断题
1、教师体罚学生,情节轻的学校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2、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休学的,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备案。
(×)
3、小学儿童男生注意转移能力发展性高过女生,但女生注意力稳定性却高于男生。
(√)
4、人们对英雄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情感。
(×)
5、解决简单的问题也是意志行动(√)
6、润物细无声是体现了陶冶法(√)
7、课外活动就是第二课堂(×)
8、学生上课开小差属于违反纪律行为。
(√)
9、制度的制定是从正面引导,准做什么?
更有约束力。
(√)
2015年龙岗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容量平均值约为7个组块的记忆是()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形象记忆D.动作记忆
2.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
A.学校教育制度B.社区教育制度C.终身教育制度D.职业教育制度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的体现。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4.关于师生关系,“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B.杜威C.赫尔巴特D.布鲁纳
5.下列说法中,体现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的是()
A.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B.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C.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D.人的心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6.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A.以学生发展为本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7.鲁班因茅草划破手这一事件引发思考而发明了锯,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主要是
A.功能固着 B.迁移C.定势D.原型启发
8.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论,铃声也能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
A.中性刺激B.条件刺激C.无条件刺激D.操作行为
9.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B.教学C.考试D.学生管理
10.高中生为了考上大学,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这是人的()的具体表现。
A.能力B.品质C.意志D.气质
11.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B.讨论法C.讲授法D.练习法
12.对类似但不相同的条件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是()的过程。
A.刺激分化B.刺激泛化C.获得D.消退
13.德育的实质是()
A.完善学生的道德认识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D.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14.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反而使听觉比正常人更敏锐,这是()
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C.联觉D.感觉补偿
15.义务教育实行___________领导,___________统筹规划实施,___________为主的管理体制。
()
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乡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1.启发式策略
2.心理发展
3.依法执教
4.陶冶教育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思维的类型。
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3.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4.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2.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五、材料分析题(1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讲《两条小溪的对话》时,教师让学生们分角色表演。
有一位学生问:
“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老师和蔼地问:
“为什么呢?
”“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
”孩子说出了原因。
“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
”老师温柔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脑袋。
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很出色。
请从所学教育理论角度,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
2.A【解析】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3.A【解析】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属于道德感范畴。
4.C【解析】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形成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5.C【解析】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
6.A【解析】我国此次实施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7.D【解析】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
8.B【解析】铃声单独呈现时,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之后,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此时铃声为条件刺激。
9.B【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0.C【解析】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1.C【解析】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2.A【解析】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对其他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这是刺激分化现象。
13.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14.D【解析】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称之为感觉的补偿。
15.A【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
二、名词解释
1.启发式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4.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三、简答题
1.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2.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3.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4.
(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
四、论述题
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2.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区分美与丑、善与恶,用合理的信念知道自己的行为,从而塑造良好的性格。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有助于这一积极行为的重复出现,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告诉了学生什么行为是合理的、正确的,有助于其良好性格的培养。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讲解优秀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学生在集体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性格的自我完善。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做任何一件事情个体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五、材料分析题
从教育学角度讲,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
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师的宽容与鼓励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耐心倾听,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不可挑战的“权威”,学生的意见得到认可并执行,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权利和机会,为有创造性的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机遇,促进了创造性行为的发生。
附:
主观题范例
1、不会听课:
我有个学生,小学三年级,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
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
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请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该学生为什么有这个坏习惯?
如何应对?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的培养包括⑴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
协同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兴趣性原则。
⑵创造性培养的内容及方法。
①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性教育。
培养创造意识可以通过创造性教育来进行。
开展创造性教育,即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
特别是要竭力营造出创造性的学校心里气氛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竞争。
②创造人格的培养。
创造人格的训练,即在于培养让个体形成有利于创造的各种人格品质,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的创造情绪和坚强的创造意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创造性的人。
③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辩证性训练等。
如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
④创造方法的培养。
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
常用的创造方法有检查提问法、类比模拟法、分析借鉴法、移植发明法、聚焦发明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集中发明法等。
例如,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指导学生就一个问题(六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交上一幅图画作品,让学生先通过讨论我们在"六一"的时候都干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去发挥创造想象力。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⑴外来动机的激发。
①使学生建立起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明确且适当的目标,明确的目标直目标要具体,适当的目标指难度要合适。
②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及时了解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教师要注意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也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使学生及时知道结果。
③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批改时,不仅要指明对错、打出分数,更应给予有针对的评语,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④适当开展竞争。
一般认为,竞赛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竞赛要适量,而且要使大多数同学都有获胜的机会。
⑤选用有效的强化物。
不论是用何种形式的强化物,其关键在于能对学生发挥有效的强化作用。
选择有效强化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学生所喜欢和想要得到的物品或活动来强化其他行为。
⑥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
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批评比不做任何评价为好。
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⑵内在动机的激发。
①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讲学习者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是使之产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
②实施发现学习。
教师要为学生的发现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首先要选择和组织适合于发现学习的教学内容,其次是设计好问题。
③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先要把学习内容划分成单元;然后,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学习,使所有小组成员掌握应学习的内容;对所有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单元测验。
④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
促进学生形成掌握目标的定向,教师最重要的是调整评价方式,注重使用绝对评价,防止相对评价的弊端。
⑤满足与发展学生的合理需要。
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正当的心理需要,抑制不合理的需要。
在学校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为主导需要。
⑥培养学习兴趣。
第一,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第二,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第三,挖掘学科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第四,在学生学科兴趣不足的情况下,把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科学习上。
⑦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
首先,教师要对所任学科和学生有感情;其次,教师要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再次,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
4、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教师威信的影响力。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客观条件是指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外部因素,对教师威信形成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主观条件,即教师本身的素质,这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其内容包括:
一是崇高的思想品质。
二是优良的心理品质。
三是较强的业务能力。
四是得体的仪表。
五是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师威信的形成,虽然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主观条件,但对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来说,起作用也不是等同的。
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教学质量、能力等方面还不会分析和评价,教师的威信主要受外部形象和教师对学生感情因素的影响;学龄中晚期的学生,已经能对教师的态度与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力等进行评价,教师的威信则更多决定于教师的品质修养、个性及学识等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继续保持、不断发展和提高,也可能逐渐下降,甚至丧失。
这关键取决于教师个人在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业务水平等方面是否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
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
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
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
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
“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
“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
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
“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
“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016年深圳教师招聘考试深圳教师职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义务教育()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A.过程公平B.结果公平C.城乡公平D.机会公平
3.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4.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
A.《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