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7219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

《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课期末考试.docx

心理课期末考试

1、请简要说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原理,并举例说明。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

例如,鸽子偶一抬高头,受到强化,此后会继续抬高它的头;婴儿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斯金纳甚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

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纳总结说:

"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

"可见,与条件作用的形成一样,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例如,白鼠的压杆行为如果不予以强化,压杆反应便停止。

学生某一良好反应未能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和表扬,学生便最终放弃这一作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但是,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

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即刻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

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已经习得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

至于消退的时间,则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

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受过多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可连续按压杠杆250次左右,而仅受过一次强化的白鼠在强化停止后连续按压杠杆的次数为50次左右。

所以,消退过程的时间长短也是斯金纳衡量操作性条件反射力量的一个指标。

•2、请阐述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至少五个)?

并列举生活中的小例子逐一进行说明。

 弗洛伊德归纳了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分别为:

  1.压抑:

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这种机制叫做压抑。

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9种机制才能发生.!

  压抑的正面作用是:

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

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

  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

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

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2.投射:

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

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3.否认: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否认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

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否认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

但它并不能使被否定的问题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

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甚至产生妄想等精神病征。

  4.退行:

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

  5.固着:

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

(如一成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6.升华:

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

  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

(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

  7.置换:

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了。

(如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

  8.抵消:

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

  9.反向形成:

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的行为。

(如拿了桌子上的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

  反向是指当个体受挫时,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机制。

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

反向作用若运用得当,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过分使用,则会使自我意识扭曲,动机与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异常。

  10.认同(自居)作用:

个体的潜意识,有意识的向别人模仿的过程.

自居作用或认同作用,是指个体在受挫时,效仿他人经验和行为,或把别人具有的优点加在自己身上,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信心,从而减轻内心的挫折感。

•3、罗伯特.J.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的内涵?

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Sterberg)于1986年提出爱情的三元理论,认为爱情应该有三个核心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commit-ment),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则主要指对对方的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

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

斯腾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斯腾伯格用这三个成分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这三种成分就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当三种成分的强弱不同时,三角形的形状就会发生改变,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形状,而此时的爱情表现特点以及它的含义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

但在斯腾伯格看来万变不离其宗,以思想家的眼光,现实中丰富多彩的爱情人与事,就象无数的彩色电影。

•4、爱的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

爱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融合,是在爱的过程中一系列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

清心太原心理咨询师总结,爱的能力包括表达爱、承受爱、拒绝爱、分辨爱、处理爱的冲突、承受爱的挫折、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

(1)表达爱的能力。

一个人心中有了爱,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

表达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2)承受爱的能力。

一个人面对别人对自己的爱,能否及时准确地对爱做出判断,是否能够坦然地接受这份爱,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

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 15 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从把握。

接受爱,也是自信的表现。

一个自卑的人是不敢接受本属于自己的爱的。

(3)拒绝爱的能力。

对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该有勇气加以拒绝。

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在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同时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因为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

(4)分辨爱的能力。

当一份爱向你走来,无论这份爱是来自于一般朋友的爱,还是来自异性朋友的喜欢,还是未来恋人的爱情,首先需要有分辨清楚的能力。

(5)处理爱的冲突的能力。

在爱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能否妥善的处理,这是爱的能力的重要方面。

(6)承受爱的挫折的能力。

当爱失去时,如何面对这份挫折,这也是爱的能力的重要方面。

(7)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

爱情是可以保鲜的,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是有能力通过不断学习爱的艺术,提升自己的内涵、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来获得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

•5、探讨自我意识的不良心理表现行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请你谈谈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良心理表现有哪些?

总体看来,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比较高,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偏差,有人将大学生中自我意识的缺陷概括为:

扭曲的自尊——虚荣;消极的自觉——自卑;退缩的自主——从众;变态的自立——逆反;极端的自信——自负;放纵的自我——任性。

虽然这样说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不是个别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探讨不良表现,有助于预防问题的发生。

1.  过分追求完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得有度,过分就会引起自我适应障碍。

表现:

这种人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期望自己完美无缺,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不肯接纳平凡的或有缺点的自我,其结果是对自己的认识和适应更加困难。

产生的原因:

不真正了解自己;过分受他人期望的影响。

改善:

树立正确观念:

人没有十全十美,人人都有优缺点。

人既不会事事行,也不会事事不行,行与不行不能凭一件事判断,优点和缺点不会随意增加或丢掉,成功失败也不能自己决定。

确立合理的参照系和立足点。

参照弱者会自大,参照强者会自卑,应该选择合适的标准,如自己的过去,成功时多反省自己的不足,失败时多看自己的优点和成绩。

目标符合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不被他人的要求或期望所束缚。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

2.  过度自卑

表现:

大学校园是人才济济之地,人与人之间的比赛、竞争,定胜负,争荣誉的情况无法避免,而且没有常胜将军,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验,但如果斤斤计较自己的缺点和失误,逢有挑战性的场合就逃避、退缩,极强的自尊心下面掩盖的往往是极度的自卑。

调试:

对其危害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树立改变自己的勇气;无条件接受自己;正确对待得失,鼓起勇气表现自己,对自己的进步及时自我表扬。

3.  过度自我接受

表现:

类似于自我扩张型的人。

他们总是高估自我,总是拿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甚至把自己的缺点也当作长处,拿显微镜看他人的短处,与人交往的模式是“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自以为是,盲目乐观,很不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对自己会因为承担无法完成的过高任务而经常尝受失败的痛苦。

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好强、好胜,不甘落后不是自大,是维护自己的荣誉、地位的正当的表现。

但过强的自尊心却与骄傲、自大联系在一起,缺乏自我批评,经不起批评,拒绝帮助,就会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走弯路,跌跟头,受伤害。

调试:

承认自己也需要不断完善;学会欣赏别人的独特性;多与人交往,开放自己的心胸,认真尊重来自他人的反馈意见。

4.  自我中心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的时期,大学生们 强烈关注自我,愿意从自我角度进行认识、评价,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如果再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过度的自我接受结合,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

表现:

凡事从自我出发,只关心自己,从不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他们往往以领袖的身份出现,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处事原则“我对,你们都错,”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因而他们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做事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易遭挫折。

调试:

必须先摆正自己的位置,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重视自己更应该尊重别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人;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学会移情,设身处地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老吾老……),

   以上种种偏差究其原因是应归结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出现的失误,或者说是心理还不成熟的表现,并不能看成是某个人固有的缺点,出现这些问题还应该算是普遍的,正常的,但是,必须调整。

只有认识到位,才有可能去面对它,正视它,解决它,达到自我真正的统一、强大、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大学生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美国心理学家马其洛(Maslow)和密特尔(Mittelman)提出过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

(几乎所有的书上都这样写,我摘录下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a、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b、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 

c、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d、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e、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f、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g、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h、能适度地宣泄情感和控制情绪; 

i、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j、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许多心理学工作者都进行了研究。

由于不同研究者心理观的不同,以及经验的差异,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比如说:

马建青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

包括八条标准:

 

a、智力正常; 

b、情绪健康; 

c、意志健全; 

d、人格完整; 

e、自我评价正确; 

f、人际关系和谐; 

g、适应能力强; 

h、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三、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理健康人群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与同学的关系处理友好。

五、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六、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七、心理行为要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的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他们能能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

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的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

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

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简述情绪ABC理论的内容,并运用该理论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个负性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情绪ABC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以一句很有名的话作为ABC理论理念上的艾利斯起点:

“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

所谓ABC,A指诱发事件(Accident);B指信念(Beliefs),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是指当事人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这件事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

我们一般觉得,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即A→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情绪更为直接的原因,即A→B→C。

其实,换个角度(想法)看问题。

角度也好,想法也好,理性的才是有利于我们的。

但是我们遇到事情就能换个角度看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艾利斯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当遇到这些非理性观念时,我们怎么样用ABC理论进行辩驳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教学案例来学习怎么样与非理性观念进行辩驳。

(一)案例导入

李某,性格较内向,不善交际,朋友不多,无不良嗜好,成绩优异,但比较要强,父母均为农民,对于其学习没有过多管教,但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

      

因中考没考好来到现在的学校读书,想在这儿好好学也许会更有出息,因此在学校成绩是名列前茅,备受老师的关注。

可是最近学校要举行阶段考试,一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某发现自己觉得烦躁不安,非常郁闷,看到或听到同学讨论有关考试的问题就紧张、难过,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

近两周来,由于开始准备阶段考试,害怕、焦虑情绪更为严重,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心不在焉,根本不知老师在讲什么,前几次自己的小考试成绩也不容乐观,比自己好的同学有蛮多。

今由同学陪同前来咨询。

其它学校生活、文体活动等方面,只要不涉及与考试相关联的 事情,都能正常参与。

通过ABC理论,指出其由于考试失利(A),引起了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C),但是产生这种负性情绪的真正原因是来访者的“我应该一直非常优秀”、“我不可能不及格”和“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错误认知(B),而不是考试失利这件事情本身。

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出这里的ABC分别是:

A (诱发事件):

考试失败。

 B (自己对考试产生的一些不合理信念):

①成绩必须超过别人,否则就是糟糕透顶;

②门门都得好成绩;

③一次考不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

④自己每次考前都复习得不全面,因此在考场上必定会碰到不会做的题;

⑤不管对知识熟记到什么程度,也是靠不住的,到了考场上仍然会忘记。

( 以上不合理信念,有的对自己提出了过分完美的要求,有的歪曲了考试分数对人的意义,有的是缺乏根据的自我怀疑、自我挫败。

这表明,我的思维是缺乏理性的,有绝对化、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测的倾向。

C (由以上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

考前害怕、担忧、焦躁不安,考场上紧张万分,导致身心疲惫,考试成绩下降。

下面我们怎样与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驳呢?

D   与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将其一一驳倒

①成绩必须超过别人,否则糟糕透顶。

──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都不一样,

在有的方面可能优于别人,在另一些方面可能比不上别人,这是正常的。

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使考得不如人家又能怎样呢?

天又不会塌下来!

 ② 我应该门门都得好成绩。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大多数人只能在其擅长的方面做得优秀,而其他方面平平,这并不妨碍他们事业有成。

我也不例外,我并非全才,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就应该满足了。

③一次没考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

──偶然的失败不能证明能力差,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总结教训,找到原因,针对可改变的因素千方百计以求改进。

对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不必怨天尤人,纠缠不休。

一旦我真正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下一次考试就一定有希望成功。

倘若因暂时的失败把自己彻底否定,那么这种毫无自信的心态会埋下再一次失败的祸根。

 ④ 每次考试前都复习得不全面,因此在考场上必定会碰到不会做的题目。

──考试既然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那么它必然符合我们所学知识的范围。

自己每次考前复习得相当详细、深入,应当相信考题不会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

正是因为不必要的担心才使我在考前忧虑不安,分散了注意力,又迫使我超量复习,搞得疲惫不堪,考试中又神经紧张、思维迟钝,结果导致失败。

这种无根据的担心使我自我挫败,必须清除。

⑤不管知识熟记到什么程度,也是靠不住的,到了考场上仍然会忘记。

──如果不是我的大脑出了毛病,那么我应当同正常人一样服从记忆的一般规律,即只要对某一材料达到一定的熟记程度,就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完好的记忆。

我在考场上忘记了有关的知识,并非我的大脑记忆功能低于常人,而是我的心理状态出了问题。

紧张的情绪妨碍了我对头脑中贮存的信息进行成功的提取,出现了所谓“意识窄化”的现象,严重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因此,我不必怀疑、贬低自己的记忆力,要紧的是恢复自信心,以放松、镇定的情绪去迎接考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能力。

E  与上述不合理信念辩驳之后,产生新的合理的信念及结果:

我开始用更为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考试,情绪与行为随之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以后的考试,我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严重,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分心,不再焦躁不安,心情平静而稳定。

上考场时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遇到难题时能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做出合理的假设与推理,考试的结果令自己十分满意。

这使我信心大增,害怕考试的情绪被有效地遏制了。

 

•3、结合大学生活谈一谈,给大学生带来压力感的压力源有哪些?

如何有效应对压力?

学业、未来、爱情、事业,各个方面吧。

摆正好姿态,选择好目标。

从一开始就朝着目标去努力,有计划的过完四年精彩生活。

•4、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体液说将人的气质类型划分为四种,分别是哪四种?

根据练习与思考谈谈你有怎样的气质类型特点?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他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

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

他认为气质的不同是由于人体内不同的液体决定的。

他设想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液体,并根据这些液体混合比例哪一种占优势,把人分为不同的气质类型:

体内血液占优势属于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属于胆汁质,黏液占优势属于黏液质,黑胆汁占优势属于抑郁质。

可见,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5、人生道理不平坦,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种危机,因此学会正确处理危机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