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70997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docx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第一中学王晓明

【专题主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内容

古代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是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古代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产生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

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中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古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

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重农抑商是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错失了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

主旨

本主题主要阐述了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及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

第一课古代的农业经济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特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一、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

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

铁犁牛耕,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

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

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

灵渠

4、两汉:

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

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

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五、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

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

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六、小农经济的形成

产生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风景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发展演变

产生于__________时期,是中专封建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开始走向瓦解,但瓦解的过程非常缓慢,一直到新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最终废除。

特点

以_______为生产、生活单位,注重精耕细作;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________的自然经济。

影响

积极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是2000多年封建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关系到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

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经济基础

消极

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近代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

七、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从经营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从生产力状况看,使用牛力耕田和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的工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从农业结构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从生产关系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并不断强化,农民和地主之间形成租佃契约关系。

 

★理解深化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生产者本身生存或本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如果从这一点而言,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是一致的。

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

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的关系图示如右:

2.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对古代农业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消极方面

①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生产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3.古代社会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犁、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规模小和生产条件简陋,古代农业经济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通知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巩固性练习

1.(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3.《广东新语》中说:

“澄海山中有(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

”下列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B.精耕细作C.刀耕火种D.生产方式落后

4.自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

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

5.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这反映了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6.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7.《国语•晋语》载: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出现B.周王体恤百姓C.动物祭祀D.自耕农经济产生

8.(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9.[2012·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10.[2012·海南卷]《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1.[2012·青岛期末2]八卦(见右图)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  )

A.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11.C [解析]材料表明人们测量影子长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春耕秋收的季节规律,这说明八卦是为农业文明服务的,故八卦与农业生产有关。

答案选C。

11.[2012·四川卷39]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

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

(1)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

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

其特点主要结合材料概括,从农业工具、技术革新、水利工程、注重农时等方面回答。

土地有限、人口增加,是促进农民精耕细作的原因之一,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也都是导致精耕细作的原因。

材料二 伴随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9156项。

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助建立农学院。

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

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

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

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2)根据材料二,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答案]

(2)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农业科技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回答题目的要求是“评述”,即回答出措施后要指出其所起到的作用。

“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可见政府鼓励农业科技发明,这就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

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说明美国建立了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这就推动了农业科技化进程。

“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可知美国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以保障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课古代的手工业经济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手工业的发展

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梳理

一、古代手工业产生的与发展

(1)产生: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   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二、田庄手工业

1、田庄:

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2、特点:

依附于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官”制度

1、概念:

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

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和奢侈性:

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

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3、评价:

(1)利:

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2)弊:

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②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③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四、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

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

麻和葛)

2、商代:

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

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被称为“丝国”

4、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5、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6、明代:

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五、冶铸业

1、冶铜业:

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2、冶铁业:

①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②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

③汉代:

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排的发明)。

六、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

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

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①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②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

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

①河北:

定窑②河南:

钧窑③江西:

景德镇窑④浙江:

龙泉窑⑤陕西:

钥州窑

5、清代:

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七、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理解深化

1.长期领先世界

(1)政治条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2)经济条件: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

2.没有出现技术革命,实现生产力突破

(1)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是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的潜规则,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巩固性练习

1.[2012·江苏卷]《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2012·山东卷]《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2012·四川卷]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2012·浙江卷]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

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5.[2012·重庆卷]如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古代妇女的塑像。

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

A.铁器B.玉器

C.瓷器D.漆器

6.[2012·九江一模5]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可见该时期(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第三课古代的商业经济

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

商业的发展

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商业繁荣

“市”的发展

商业都会

先秦

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秦代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代

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

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有专门管理机构,

长安9市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六朝

草市形成,

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

商旅往来频繁(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

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宋代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

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汴京(开封)

明清

会馆、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商业区繁华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二、商业都市

汉代

“五都”分别是洛阳、、、临淄、;

唐代

、、的商业最为繁荣,也是“雄富冠天下”;地区经济中心、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宋代

《东京梦华录》表现商市的繁荣;

清代

乾隆时期的财富“甲于天下”;名镇有:

盛泽镇、、、景德镇等

 

★理解深化

1.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市场形式多样。

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

(2)商业城市发达。

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更是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

(3)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

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

(6)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2.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国家政局: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国家分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经济的开展;

(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增加,常要交换,这就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状况:

如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4)货币的统一,纸币的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