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5565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docx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

微生物问答题及简答题资料

本资料为北16#923宿舍整理,未向本宿舍缴纳版权费而擅自动用者,后果自负哈。

——北16#923宿舍(宣)

注:

本资料中◆色字体及下划线为参考答案。

◆色字体只为助于理解

◆色及空心字体为题目

斜体字体是开放性题目,由大家选择性的参考(问答题第6题)

主编:

北16#923宿舍成员

参与单位:

北16#923宿舍

辉哥帮同盟联合委员会

出版社:

北16#923宿舍自主出版社

备注:

北16#923宿舍及辉哥帮同盟联合委员会对本资料有最终解释权。

问答题:

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答: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在这本书中你们将读到微生物在许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

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见第十五章),同时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见第十一章),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此外,你在第十章还将会看到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美妙的前景也是微生物对人类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然而,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微生物的"残忍"性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

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

今天,一种新的瘟疫--艾滋病(AIDS)也正在全球蔓延;癌症也正威胁着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虐疾、霍乱等)也有"卷土重来"之势。

据1999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8.6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2%)患结核病。

随着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疾病(如军团病、埃博拉病毒病、霍乱0139新菌型、0157以及疯牛病等)又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威胁。

因此,你--未来的微生物学家或其他科学家任重道远。

正确地使用微生物这把双刃剑,造福于人类是我们学习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目的,也是每一个微生物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微生物对生命科学理论有何贡献(为什么)

(1)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

生命科学由整体或细胞研究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取决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其中微生物学起了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最大。

我们知道"突变"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是只有在1941年Beadle和Tatum用粗糙脉胞霉进行的突变实验,才使基因和酶的关系得以阐明,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有关突变的性质和来源(自发突变)也是由于S.Luria和M.Delbruck(1943)利用细菌进行的突变所证实。

长期争论而不能得到解决的"遗传物质的基础是什么?

"的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在以微生物为材料进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才无可辩驳地证实: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遗传物质的基础(见第八章)。

这一重大突破也为1953年WotsonCrick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起了战略性的决定作用,从而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基础。

此外,基因的概念--遗传学发展的核心,也与微生物学的研究息息相关,例如,著名的"断裂基因"的发现来源于对病毒的研究(第七章);所谓"跳跃基因"(可转座因子)的发现虽然首先来源于McClintock对玉米的研究,但最终得到证实和公认是由于对大肠杆菌的研究。

基因结构的精细分析、重叠基因的发现,最先完成的基因组测序等都与微生物学发展密不可分。

以研究生命物质的物理、化学结构及其功能为己任的分子生物学,如果没有遗传密码的阐明,不知道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正是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为之奠定了基础。

60年代Nirenberg等人通过研究大肠杆菌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及多聚尿苷酶,发现了苯丙氨酸的遗传密码,继而完成了全部密码的破译,为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开辟了新的途径。

Jacob等人通过研究大肠杆菌诱导酶的形成机制而提出的操纵子学说,阐明了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DNA、RNA、蛋白质的合成机制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提出等都涉及到微生物学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高等动、植物学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

动、植物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特别是人类遗传学的限制更大。

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消毒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培养,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离,甚至可以像微生物的工业发酵一样,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今天的转基因动物、转基团植物的转化技术也源于微生物转化的理论和技术。

70年代,由于微生物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包括质粒载体,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反转录酶等,才导致了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的出现(见第十章),使整个生命科学翻开了新的一页,使人类定向改变生物、根治疾病、美化环境的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称为"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计划"。

这是一项当今世界耗资巨大(30亿美元),其深远意义堪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的最大的科学工程。

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需要多学科(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的交叉外,模式生物的先行至关重要,因为模式生物一般背景清楚,基因组小,便于测定和分析,可从中获取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而这些模式生物除极少数(例如果蝇、线虫、拟南芥等)为非微生物外,绝大部分为细菌和酵母,目前已完成了近20多种独立生活的微生物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在此过程中由于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方法的不断改进,大大加快了基因组计划进展,预计"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可能提前2-3年完成(2003年左右)。

测序工作只是"计划"的一部分,紧接着是更巨大的工程--后基因组研究,其主要任务是认识基因与基因组的功能。

目前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细菌的模型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提供简便的模式。

总之,20世纪的微生物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相互促进中,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答二:

(PPT解答,个人认为此答案不如上面书本所述的好,故没将其列为参考答案)

•答:

1)微生物是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中的理想实验对象,对微生物的研究促进许多重大生物学理论问题的突破

•基因和酶关系的阐明及“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遗传的物质基础的阐明;

•基因概念的发展;

•遗传密码的破译;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

•生物大分子合成的中心法则;

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细胞的人工培养;

•突变体筛选;

•DNA重组技术和遗传工程;

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作为模式生物;

•基因与基因组的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

3、內外生菌根的比较

答:

有些真菌能够在一些植物的根上发育,菌丝体着生根的表面或侵入根内,形成两

种生物的共生体——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能够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菌。

菌根分内生菌根(endomycorrhizae)和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

结构

1)、外生菌根:

可形成菌套或哈蒂氏网。

菌套:

菌根菌的菌丝在根的表面生长繁殖并交织成套状结构包在根外。

◆菌套的形成使营养根变的短而粗壮,前端膨大,替代了根毛的地位和作用。

2)、内生菌根:

菌丝体存在于根皮层薄壁细胞之间并且进入细胞内部,而在根系较少。

因此具内生菌根的植物,一般都保留着根毛。

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泡囊(vesicle)-丛枝状菌根(arbuscule)(VA菌根、AM菌根)

菌根菌

1)、外生菌根

多数为担子菌中的硬皮马勃科、须腹菌科、牛肝菌科、伞菌科、红菇科、鹅膏科、鸡油菌科和牛肝菌科等,少数为子囊菌的块菌目。

专一性一般较弱,可由一种或几种真菌同时在一种植物根上形成外生菌根。

2)、内生菌根

AM真菌属于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球囊霉目,内囊霉科;包括内囊霉属、无柄孢属、巨孢霉属、球囊霉属等9个属。

专一性强,至今未获得纯培养体。

菌根与植物

1)、外生菌根

3%的植物有外生菌根,多形成于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如山毛榉、松树、栎、桦及其他针叶树。

2)、内生菌根

分布普遍和广泛,陆生植物80%都有AM,不能形成或很少形成AM的有十字花科、藜科、石竹科、莎草科、蓼科、灯心草科等10余科植物。

大多数农作物、木本植物和野生草本植物均有AM菌根,最广泛的是豆科和禾本科植物。

3)菌根作用:

①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②调节植物代谢;

③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1)、外生菌根的作用:

(1).对植物营养和生长的作用

扩大寄主根的吸收面

菌根产生生长激素

(2).对防御林木根部病害的作用

根圈微生物群落数量多

机械屏障作用

根部受刺激,产生抑菌物质

菌根菌产生抗生素

2)丛枝菌根与植物的关系

植物为菌根真菌的生长提供碳源和能量

真菌促进植物养料和水分的吸收,产生植物生长素,对防疫土传病害具有作用

4、氮素循环有几个过程,以及各个过程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过程:

1)固氮

固氮是大气中的氮被转化为氨的过程,其对氮在生物圈的循环有很重要的作用。

2)铵同化

固氮的末端产物和其他来源的铵被细胞同化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细胞壁的成分(如乙酰胞壁酸)同化成嘌呤和嘧啶形成核酸。

3)氨化作用

是有机氮化物转化为案的过程,其放出的氨可以被生物固定利用也可以进一步转化。

4)消化作用

该作用在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消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为硝酸盐,而产生氧化态的硝酸盐是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5)硝酸盐还原和反消化作用

硝酸盐还原产生的还原氮化物为微生物提供氮源,反消化则形成N2O和N2等释放到大气中,造成了氮的损失,然而其是氮循环所不可或缺的一步,由于有了这一步,填补了因固氮而损失的氮而使大气得以平衡。

5、转化转导、接合用什么实验进行区别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1946年,JoshuaLederberg和EdwardL.Taturm细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杂交实验

四种可能:

1、由于转化

2、互养

3、回复突变

4、两菌种(接合)杂交

两菌体在体外交换养料而生长的现象称为互养。

短暂培养后加入T噬菌体,涂布平板

二、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能将一个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或质粒DNA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

转导噬菌体

三、细菌的遗传转化(genetictransformation)

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最佳答案:

定义:

A=(a-b+c+d-)B=(a+b-c-d+)

1。

采用U形管中间隔有细菌滤器,左右管加入基础培养基灭菌。

2。

左管接入A,右管接入B.通气培养24小时后,左右分别在[—]上涂平板观察是否有野生型出现。

3判断:

如果2管均无,说明是接合作用。

(结合需要接触)

如果只有一侧管有野生型,说明为转导,且有野生型的那方为受体菌。

每长出来的为供体菌。

(噬菌体转导有方向性的)

如果2册管子都长出来了说明是转化。

近缘物种间均可发生DNA转化。

无方向性

6、举一个例子说明微生物育种的方法(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下面例举些例子)

一、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指利用各种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的随机突变频率,通过一定的筛选方法(或特定的筛子)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株。

 1.常用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以紫外线和5-溴尿密啶分别代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进行简要介绍。

(1)紫外线

  这是一种使用方便、诱变效果很好的常用诱变剂。

在诱变处理前,先开紫外灯预热20分钟,使光波稳定。

然后,将3~5ml细胞悬浮液置6cm培养皿中,置于诱变箱内的电磁搅拌器上,照射3~5分钟进行表面杀菌。

打开培养皿盖,开启电磁搅拌器,边照射边搅拌。

处理一定时间后,在红光灯下,吸取一定量菌液经稀释后,取0.2ml涂平板,或经暗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涂平板。

(2)5-溴尿嘧啶(5BU)

  称取5-BU,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微热溶解,使浓度为2mg/ml。

将细胞培养至对数期并重悬浮于缓冲液或生理盐水中过夜,使其尽量消耗自身营养物质。

将5BU加入培养基内,使其终浓度一般为10~20μg/Ml,混匀后倒平板,涂布菌液,使其在生长过程中诱变,然后挑单菌落进行测定。

处理孢子悬浮液时,可采用较高浓度的5BU(100~1000μg/ml)与孢子悬浮液混合后振荡培养,经一定时间后适当稀涂平板。

其它化学诱变剂的处理方式大体相同,但在浓度、时间、缓冲液等方面随不同的诱变剂有所不同,可参阅有关的实验手册和资料。

为了提高诱变效率,常用物理、化学二种诱变剂交替使用,待诱变的菌株或孢子悬液一定要混匀,使其能均匀接触诱变剂。

此外菌株的生长状态及对诱变剂的敏感性也是重要的参数。

一般选用菌株的对数生长期效果较好。

2.筛选策略

虽然微生物可产生大量十分有价值的产物,但是它们完善的调节机制限制细胞只产生够它们自身需要的少量产物,它们是十分"节约"的。

微生物学家必须设法使它们变成"浪费型",才能从它们那儿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

长期实践的结果表明,通过选育各种突变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策略。

(1)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来生产氨基酸和核苷酸是典型的例子。

由于在营养缺陷型中,生物合成途径中某一步发生酶缺陷,合成反应不能完成。

通过外加限量的所要求的营养物,克服生长的障碍,而又使最终产物不致于积累到引起反馈调节的浓度,从而有利于中间产物或某种最终产物的积累。

图8-32显示,在分枝代谢途径中,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通过解除协同反馈调节,可以有效地使另一分枝途径中的终产物积累。

棒状杆菌L-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节作用是一个分枝代谢途径。

从图中可以看到天冬氨酸激酶(AK)被赖氨酸及苏氨酸协同反馈所抑制。

通过诱变处理,获得了产L-赖氨酸的不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其中以高丝氨酸缺陷型突变产L-赖氨酸的能力最强,该突变型不能产生苏氨酸。

在限量高丝氨酸的培养基中缺陷型菌株能够正常生长,并且因为消除了反馈抑制,突变型能过量生产L-赖氨酸。

 

(2)抗阻遏和抗反馈突变型

抗阻遏和抗反馈突变型都是由于代谢失调所造成的,它们都有共同的表型,即在细胞中已经有大量最终代谢产物时仍然继续不断地合成这一产物。

如果这一终产物是我们所需要的某种氨基酸或核苷酸,那么这种突变型必然大大提高其产量。

如何获得这二种突变型呢?

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诱变处理后,选育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这些抗性突变株就包括了抗阻遏和抗反馈二种类型突变。

所谓结构类似物是指一些和细菌体内氨基酸、嘌呤、维生素等代谢产物结构相类似的物质。

当把细菌培养在含有结构类似物的培养基上时,例如苯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对氟苯丙氨酸,细菌的生长就受到抑制,即在不加苯丙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细菌不能生长,这是因为这些结构类似物和代谢产物结构相似,因此它也能和阻遏蛋白或变构酶相结合,阻遏或抑制了苯丙氨酸的合成,而且由于这些结构类似物往往不能代替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的浓度不会降低,因此它们和阻遏物或变构酶的结合是不可逆的,这就使得有关的酶不可逆地停止了合成或是酶的催化活性不可逆的被抑制,因此细菌不能合成苯丙氨酸而受到抑制。

所谓结构类似物抗性菌株,即是那些在含有类似物的环境中,其生长不被抑制的菌株这种抗性菌株是由于变构酶结构基因或调节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使结构类似物不能与结构发生了变化的阻遏蛋白或变构酶结合,细菌也照样合成终产物,生长不受抑制。

例如对氟苯丙氨酸是苯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因此对氟苯丙氨酸抗性菌株所产生的苯丙氨酸也不能与阻遏蛋白或变构酶结合,这样必然会在有苯丙氨酸存在的情况下,细胞仍然不断地合成苯丙氨酸,使其得到过量积累,这就是抗阻遏或抗反馈突变株。

3.抗性突变型

  筛选各种抗性突变型也是生产上常用来提高某些代谢产物的重要途径。

(1)抗生素抗性突变株

 在抗生素产生菌选育中,通过筛选抗生素抗性突变可提高抗生素产量。

例如解烃棒状菌(C.hydrocarbaclastus)可以产生棒杆菌素(Carynecin),它是氯霉素的类似物。

抗氯霉素的解烃棒杆菌突变株能产生4倍于亲株的棒杆菌素。

抗生素抗性突变株除能提高抗生素的产量外,还能提高其它代谢产物的量。

例如衣霉素可抑制细胞膜糖蛋白的产生,枯草杆菌的衣霉素抗性突变株的α-淀粉酶的产量较亲本提高了5倍。

这是由于分泌机制改变的结果。

抗利福平的蜡状芽孢杆菌的无芽孢突变株的β-淀粉酶产量提高了7倍,这是由于芽孢形成的延迟利于β-淀粉酶的形成,而抗利福平突变往往失去了形成芽孢的能力。

(2)条件抗性突变

 因环境不同,能表现为"野生型"菌株的特性和突变型菌株特性的突变称为条件抗性突变或称为条件致死突变。

其中温度敏感突变常用于提高代谢产物产量。

适于在中温条件下(如37℃左右)生长的细胞,经诱变后可得到在较低温度下生长而在较高温度(37℃以上)不能生长的突变株,即温度敏感性突变株。

这是由于某一酶蛋白结构改变后,在高温条件下活力丧失的缘故。

如此酶为某蛋白质、核苷酸合成途径中所需的酶,则此突变株在高温条件下的表型就是营养缺陷型。

诱变处理谷氨酸产生菌乳糖发酵短杆菌2256,得到的温度敏感突变株Ts88,在30℃培养时能正常生长,40℃时死亡,但能在富含生物素的培养基中积累谷氨酸,而野生型菌却受生物素的反馈抑制。

在富含生物素的天然培养基中进行发酵时,可先在30℃(容许条件)中进行培养以得到大量菌株,适当时间后提高温度(40℃,非容许条件),就能获得谷氨酸的过量生产。

二、体内基因重组育种

体内基因重组是指重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

这是相对于体外DNA重组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而言。

体内基因重组育种是指采用接合、转化、转导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遗传学方法和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以增加优良性状的组合,或者导致多倍体的出现,从而获得优良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该方法在微生物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微生物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成为重要的育种手段之一。

1.原生质体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包括种间、种内及属间)融合为一个新细胞的技术。

主要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再生和融合子选择等步骤。

(1)原生质体制备 

  将两亲株分别用酶处理,使细胞壁全部消化或使薄弱部分破裂,原生质体即可从细胞内逸出。

为了防止原生质体的破裂,要把原生质体释放到高渗缓冲液或培养基中。

各种微生物的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所用来破璧的酶也不同,细菌主要用溶菌酶,酵母菌和霉菌一般用蜗牛酶或纤维素酶。

(2)原生质体融合和再生

  制备好的二亲本原生质体可通过化学因子诱导或电场诱导进行融合。

化学因子诱导的原生质体融合,最成功并且至今为人们所经常使用的是以PEG(polyethyeneglycol,聚乙二醇)作为融合剂。

PEG具有促进原生质体融合的作用。

加入PEG后,再加入Ca2+和Mg2+等阳性离子。

原生质体的融合受各种阳离子和浓度的影响,与融合液的pH也有关,例如,在钙离子存在下,pH9,可得到高的融合频度,而缺乏钙离子时,低pH,融合频度也高。

电融合技术是一项有效促成原生质体融合的手段。

融合过程首先是原生质体在电场中极化成偶极子,并沿电力线方向排列成串,然后,在加直流脉冲后,原生质体膜被击穿,从而导致融合的发生。

电融合的独到之处在于,融合过程可以在显微镜的监视下进行,并可以在镜下挑出融合的原生质体;电融合为一个空间定向、时间同步的可控过程,对细胞无任何毒害作用。

原生质体已经失去细胞壁,仅有一层厚约10nm的细胞膜。

它具有生物活性,但不是正常的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两个原生质体融合后,必须涂布于再生培养基上,使其再生。

所谓"再生"就是恢复细胞原来面貌,能够再生长。

再生率常为百分之零点几至百分之几十。

再生培养基以高渗培养基为主,增加高渗培养基的渗透压或添加高于0.3mol/L的蔗糖溶液均可增加再生率。

(3)融合子的选择

  在各菌落中选择融合子是很繁锁的,主要是依靠在选择培养基上的遗传标记,有二个遗传标记互补,就可确定其为融合子。

营养缺陷型标记选择是常规而准确的选择手段。

因为只有营养缺陷型得到互补后才可恢复正常生长。

但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改良一些具有重要商品价值的菌种时,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往往会造成一些优良性状的丢失,和所需代谢产量的下降,营养缺陷型的获得繁锁费时,实践中人们采用了一些其它的方法。

灭活原生质方法便是其中的一种。

灭活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在很少或没有标记下进行,实验表明灭活亲株(单亲株或双亲株)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形成有生物活性的融合子,如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用链霉素灭活,在巨大芽孢杆菌中用热灭活,在天蓝链霉菌中用紫外线灭活,都获得了成功。

其重组率有的可接近或超过活亲株融合。

此外,利用荧光染色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双亲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向酶解液中加入荧光色素使其形成带有荧光色素的原生质体。

将融合的原生质体悬浮液置于带有显微操作器和落射荧光装置的立体型显微镜下,挑选出融合的原生质体。

个体上同时观察到双亲染色的两种荧光色素,即可判断为融合子。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实际应用,其关键环节是准确地选出具优良性能的融合子,而这个选择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用。

2.杂交育种

进行体内基因重组育种的其它方法包括接合、转化、转导等。

但由于许多重要的具生产价值的微生物的杂交、有性世代等尚未揭示,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杂交育种手段的实际应用,因此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发现以前,用杂交育种的手段尚不普遍。

但仍有许多很好的尝试和成功的例子,尤其在酵母菌的育种中广泛应用。

酵母菌中具有单倍体和二倍体的生活史,存在孟德尔式分离现象,以及α和a交配型。

因此有条件通过杂交来达到基因重组的目的。

例如,我国华北和东北各省生产大量甜菜蜜糖,其中大部分供生产酒精。

由于这种糖蜜中含有1%~2%的棉子糖,现今生产用酵母只能利用其中1/3的糖,剩下的蜜二糖作为不利用糖而弃掉。

通过将生产菌Я系酵母和stole酵母分别和卡尔斯伯酵母及小椭圆酵母交配,将后两种菌的密二糖基因转移到前二者中,再进行复合杂交。

获得的杂种生长快,发酵力强,并全部利用棉子糖,提高了产酒率。

在有些真菌中常用准性生殖获得优良菌株,即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二种菌株进行杂交,首先获得异核体,然后通过诱变剂(如UV、亚硝酸等)处理提高其形成杂合二倍体的频率,并进而用低浓度的对氟苯丙氨酸或多菌灵等处理,促进单元化过程,最后在平板中挑取扇形角变的菌落孢子,即为单倍体分离子,经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