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53693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定远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实现了富国的目标

C.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D.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2.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3.下列属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对俄国产生的影响的是①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 ②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④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

”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B.改革幕政,是先富国强兵

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5.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6.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

此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④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出发点在于()

A.建立天皇的专制统治

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C.废除旧的封建体制

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

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却昙花一现。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马木路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改革

D.欧洲列强的干涉

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梭伦按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享有相应权利

标志着雅典民主制最终确立

B

亚历山大二师签署“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

凯末尔下令废除苏丹•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

标志着土耳其的社会生活走向了世俗化

D

甘地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

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10.下图是俄国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

1853年他在伦敦建立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在那里出版《北极星》和《警钟》期刊。

当时他主张()

A.进行平缓的改革

B.农奴法律上获的自由

C.无条件地给予农奴自由和土地

D.继续完善农奴制度

11.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措施是()

A.青苗法、方田均税法B.方田均税法、免役法

C.青苗法、免役法D.市易法、均输法

12.《商君书·境内篇》载:

“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

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这说明()

A.秦朝的阶级矛盾很尖锐

B.秦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

C.新的生产关系滋生暗长

D.秦国统一战争异常激烈

13.《汉书•食货志》载: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D.奖励耕织

14.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

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措施之一。

青苗法的弊端有()

a.强制农民借贷b.遭到大地主的激烈反对

c.利息偏高,加重农民负担d.触及官僚地主的利益

A.abcB.acC.acdD.bcd

15.以下对梭伦改革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有( )

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②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梭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④梭伦改革是整个古希腊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开辟了道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6.清朝赵翼认为孝文帝风俗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当代学者肖黎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必然,推动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文化复兴,民族融合。

由此可见对历史改革的评价()

A.不同时代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结果不一样

B.对历史改革的评价没有固定的基本模式

C.个人史学素养的高低影响对历史的评价

D.时代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改革的认识

17.《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18.他(梭伦)既然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他的法律,大家都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

这说明

A.人亡政息将会危及雅典城邦

B.梭伦改革遭到大多数人反对

C.城邦领袖无权制定法律条文

D.法律一经制定具有至高权力

19.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大久保利通认为: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

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该主张主要强调的是

A.政府引导民间投资B.对外扩张获取原料

C.注重发展近代工业D.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0.商鞅指出:

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

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

这说明商鞅()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21.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②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③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孝文帝曰:

“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A.入主中原的愿望

B.实行汉化政策

C.改革的坚强决心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23.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

“(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

”这里的“他”是指()

A.孔子B.乔达摩·悉达多

C.耶酥D.穆罕默德

24.“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

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

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

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25.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

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由上述材料推断()

A.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文艺复兴开阔了人们视野

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26.(本题满分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的措施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27.(本题满分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让阿尔布雷希特担任大主教,作为报答阿尔布雷希特给教皇一大笔现款,教皇让他在其管辖区内出售赎罪券,推销赎罪恶券的人说,只要把银币投入本箱中丁当一响,你所祈祷的人的灵魂立即升入天堂。

——张跃发《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据教皇在德意志的使节报告中说,这里“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木都在呼喊路德”

——张跃发《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教皇在德意志的特使报告说:

“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

‘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

‘罗马教廷该死!

’”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材料四卡尔文是法国人,他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他主张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致富者即可为上帝选民。

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请回答:

(1)材料一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宗教改革为何会在德意志爆发?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四中的卡尔文的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影响?

28.(本题满分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

“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全集》

材料二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2)简述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3)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限?

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29.(本题满分14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太空技术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内容。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美国朝野一片惊优,纷纷思考:

为什么苏联的科技超过了我们?

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认为:

“苏联在技术上的突破,正是因为苏联建立了能够增强苏联技术优势所需要的教育制度。

”这些反思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在1957--195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至少80項关于教育的法律。

最重要的是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它建立了国防学生贷款计划,提供研究生奖学金,鼓助高教机构建立“现代外语教学中心”。

美国大力发展社区学院,1960年,加利福尼並州通过《加利福尼变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将社区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之一。

此外,还大力发展了研究生教育。

这次改革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国际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基站教育保程改革运动的开展。

—据有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中期美国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这次高教改革的影响。

定远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答案解析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是要抓住“最主要的作用”几个字。

B项实现了富国的目标、C项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都是商鞅变法的直接作用,并非最主要的作用;D错误,作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商鞅变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势力,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故此题选A项。

2.A【解析】“商君定有法律,谁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说明商鞅的法令已经为人民所熟知;B不对,材料无从体现;C不对,符合事实,但不是题干的核心思想;D不对,与事实不符。

故选A。

3.C【解析】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故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①正确;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正确;俄国战争不但没有转视国人视线,反而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矛盾,③正确;克里米亚战争失败,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沙皇不得不走改革的道路,④正确,故C项正确。

4.C【解析】“蒸汽船”是工业革命成果,“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

”反映的是美国佩里叩关历史现象。

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后,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明治维新,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抵制西方侵略,故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因为明治维新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没有废除君主制,天皇依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正确选项为C项。

5.D

6.A【解析】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④,因为财产少甚至没有财产的人仍然不能参政。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完善有一个过程,梭伦改革只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而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期,所以③不对。

题干所述措施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且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所以可以说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答案为A。

7.B

8.C【解析】它的政权是封建性质的,不可能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故选C项。

9.B【解析】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故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使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故B项正确。

凯末尔的改革“标志着土耳其的社会生活走向了世俗化”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甘地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显然与时代发展潮流相背离,故排除D项。

故选B。

10.C【解析】A、B、C三项分别是守旧派、改革派、激进派的主张,赫尔岑是激进派的代表,故选C项。

D项为顽固势力的主张。

1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

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

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但具体实施中出现强制借贷现象,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内容。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

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

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

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免役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了强烈不满。

故本题选C。

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故排除AB;市易法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它有利于平抑物价,又能增加财政收入;均输法是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

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故排除D。

故选C。

1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根据材料《商君书·境内篇》可知,是秦国的商鞅变法,而不是秦朝,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有爵者可以得无爵者作庶子,每一级爵可得到一个;有爵者没特殊役事时,庶子每月给大夫服役六天;有爵者有特殊役事时,要供给服役的庶子粮食等生活用品,这说明秦代因军功得到爵位的人,不仅可以得到赐田,而且还赐给服役的劳动者庶子,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3.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为本,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对农业的措施是奖励耕织,故D项正确;A项军事措施;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C项是法律措施。

所以答案选D。

1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信息“青苗法”属于政府对农民的贷款,这一措施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加重农民负担,但并不是反对大地主和官僚的利益,故B项正确。

15.A【解析】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但是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因此③错误,答案选A.

16.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和评价,兼顾考查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清朝赵翼认为孝文帝风俗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当代学者肖黎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必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人的观点截然不同,主要缘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B项“没有固定的基本模式”的说法本身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明显具有片面性,题干信息无从看出“个人史学素养的高低”,排除;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1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说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材料中体现出现象,不是实质;B属于原因;C中遏制说法错误。

18.D【解析】“人亡政息”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不在其位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材料中梭伦之所以不回雅典是“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他的法律,大家都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跟人亡政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梭伦改革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故B项错误;根据“他(梭伦)既然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大家都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可知雅典这一时期的法律是由梭伦制定的,故C项错误;根据“他(梭伦)既然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大家都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可知梭伦之所以不愿意回到雅典城邦是因为梭伦认为他没有必要回来,因为他已经为雅典城邦制定了法律,法律一经制定便高于一切,不应该再由人来任意解释,故D项正确。

19.A【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判断。

既然这是明治元勋的一段言论,那么就要联想到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与之相对应。

材料观点很明确,加以史实相印证,不难看出最后的结论是:

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工业。

所以答案选A。

20.B【解析】B根据材料中的“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

”,说明商鞅认识到监察人员自身的监督问题,即监察模式尚有缺陷。

故答案为B项。

A材料没有比较对普通官员的监督和对监察人员的监督孰轻孰重,排除A项;

C材料只是提出问题,商鞅没有就此提出解决办法,排除C项;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B。

21.C【解析】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解放了农奴,但并未对旧贵族产生直接的冲击;梭伦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2.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欲违父背尊”、“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等,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无关,排除。

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3.D【解析】本题考查穆罕默德的标志特征,对比选项中的四个人,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思考判断可知是穆罕默德。

选择D。

24.B【解析】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要在中国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主张。

分析选项,①②③④均合题意,所以应选B。

故答案为B。

2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放映了印刷术的传播,改变了过去只有僧侣才能读书的状况,扩大了文化的传播。

故选D。

26.

(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题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为: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2)本题考查古代“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和中国古代改革的有关内容。

根据本题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为: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27.

(1)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经济因素:

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政治因素:

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现实因素:

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思想因素:

人文主义的熏陶。

导火线:

“赎罪券”的兜售

(2)反映了路德教在全德意志广泛传播。

(3)说明了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

(4)将封建制度精神支柱变成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伦理道德的支柱的新教,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第

(1)小题:

该题的第一小问比较简答,问的其实就是宗教改革的导火线——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第二小问的原因,由于题目所给的分值较大,所以学生在作答的时候要力求全面,从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去整理,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现实因素和导火线等方面一一叙述。

(2)小题:

该题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分值较低,可以简单概括即可。

从材料二中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木都在呼喊路德”一处便可以说明路德教在全德意志已经广泛地传播开了。

第(3)小题:

该题比较简答,分值较低,但是与上一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三中“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

‘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

‘罗马教廷该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