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47172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象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印象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印象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印象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印象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象派.docx

《印象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象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象派.docx

印象派

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概念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自己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19世纪后后半期形成于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绘画运动,包括1867~1886年期间一批持有相近的观点和采用相近技巧的画家的活动。

这些画家个性十分鲜明,非常讲究实际,没有确定的共同遵守的具体原则。

但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

  在广义上,印象主义一词有时也用于19世纪后期的其他艺术(通常指音乐,但有时也指文学),它们所采用的技巧和达到的效果同印象主义绘画相似。

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AlfredSisley)、窦加(EdgarDegas)、摩里索(BertheMorisot)、吉约曼(ArmandGuillaumin)和巴齐耶(FredericBazille),他们一起工作,相互影响,并一起独立展出作品,只有继续谋求官方赞许的马奈例外。

这些画家在其早期的创作生涯中,就对统治欧洲艺术达200年之久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

1860年代后期,马奈的艺术反映了一种新的美学观点,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画家从传统上占统治地位的以题材为中心的创作方法中解放出来;他主张把重点严格地放在绘画艺术的组成部分--颜色和形体上。

在大约同一时间内,莫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和巴齐耶在风景画中努力探索一种更有直接的方法来描绘灿烂的光和色。

莫奈以他出类拔萃的敏锐目光一马当先。

当时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表明∶颜色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

在这种观点影响下,这些画家努力探索一种有效的方法,以突破物体的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受一时的气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

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许多颜色完全按照他们亲眼目睹的那样表现出来。

他们把这一做法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所有其他物体,笔触简短明了,远看是一堆混合的颜色,其实是用未经调合的颜色,以此描绘阳光反射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颜色。

在马奈的“纯绘画”实验启发下,他们努力寻找色彩最鲜明的题材,通常不再注意感情色彩和文学特性。

  1874年,这批画家首次举行独立画展,以与法国美术学院的官方沙龙相抗衡,后者一再拒绝展出他们的大部分作品。

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1872,现藏巴黎马摩坦博物馆〔MuseeMarmottan〕),最初曾使人们用印象派这一名称讥笑这批画家。

他们后来陆续举办了7次画展,最后一次在1886年举行。

在此期间,他们继续发展自己的个人和个性风格。

1886年以后,印象派团体宣布解散。

其存在时间虽然很短,但在艺术史上却完成了一次革命,使西方后来产生的各种绘画得以从画家和题材之间的既定束缚关系中解放出来。

  在音乐方面,德布西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的印象主义者。

德布西音乐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到最后一部作品,都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只有约1892~1903年间完成的乐曲和一些风格上同这个时期乐曲酷似的后期作品,才可以说具有一般含义上的印象主义。

他的印象作品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etMelisande,1902年首演),交响诗《云雾》(《夜曲》〔Nocturnes〕之一,1899年作)和钢琴曲《帆》(见《两套前奏曲》〔DouzePreludes〕第一册,1910)。

其他被认为属于印象派的作曲家有拉威尔(MauriceRavel)、戴流士(FrederickDelius)、雷史碧基(OttorinoRespighi)、席曼诺夫斯基(Karol〔Maciej〕Szymanowski)和葛利菲斯(CharlesGriffes)。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往往被认为是指一种微妙脆弱、消极杂乱、情绪暧昧的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说得确切些则是拘谨、克制、平静,一种由于作曲家把纯音响想像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从而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效果。

印象主义虽被认为是摆脱浪漫主义的过分放纵的一种运动,但其许多特点可以在一些又被称为表现主义的浪漫主义先驱者的作曲家(如李斯特、华格纳和斯克里亚宾〔AleksandrScria!

bin〕)的作品中找到根源。

  文学方面的印象主义,一般来说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写作手法,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

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其感染力很强而被认为可与绘画方面的印象主义相提并论,他们是托玛斯曼(ThomasMann)、赫塞(HermanHesse)、福特(F.MadoxFord)和沃(EvelynWaugh)。

印象主义美术概念

  印象派画作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为描绘对象。

印象主义美术特点

  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

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

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

  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

  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

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印象主义美术产生

  西方绘画在发展历程中,画家总是将当时的科学成就引进艺术创造之中。

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后来又经查理士·亨利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相结合,运用到艺术法则上,这使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影响和启发,他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以及新的色彩关系分析,并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法则和他们的艺术观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才显现出它的物象;而一切物象又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

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

他们还认为:

画家要认识这个世界,主要是从“光”和“色彩”的观点上去认识,“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

“光”为“色”之母,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它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

这种艺术观念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从而支配他们的创作活动。

  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

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

雷诺阿曾说过:

“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

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

”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

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

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

“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所以我们在印象派的画中所看到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空气感。

总的说来印象派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以习作代替创作;以素材代替题材;以偶然代替必然;以次要代替主要的。

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

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

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不可否认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的丰富灿烂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

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

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印象派产生是西方绘画发展的必然结果。

绘画自16世纪威尼斯画派起就关注光和色彩的描绘,尤其是提香,尔后经鲁本斯、委拉斯开兹、伦勃朗、哈尔斯和维米尔,在他们的作品中都闪耀着迷人的色彩,尤其是善于描绘阳光的维米尔,他曾描绘过充满阳光的房间,可谓印象派的先驱者;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画中充满阳光和空气,使法国的德拉克洛瓦如获至宝,他在自己的画中就已竭力表现过,人们称他是“打开印象主义天窗”的画家;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已经将自己的画架移到室外大自然中去对景写生,为印象主义画家开了先河;库尔贝的画中已经充满了阳光,有人称他是“印象派之父”,在所有这些大师们的探索成就之上,必然产生印象主义画派。

  由于官方学院派的压制,这批年轻画家探索创新的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于是他们共同于1863年举办了“落选沙龙画展”,遭到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猛烈攻击。

年轻画家们没有灰心,又埋头奋斗10年,于1874年在巴黎的闹市区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

在这次画展中展出莫奈的一幅风景画,题名《印象·日出》。

有位叫勒罗瓦的作家发表了一篇小品文评论这次展览,题为“一次印象主义的展览”。

“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1876年举办第二次展览,有20位画家参加,这次展览干脆打出了“印象主义画展”的旗号,从此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扩及欧洲,影响世界。

  印象主义作为绘画流派出现于法国。

1874年3月25日,C.莫奈、P.-A.雷诺阿、C.毕沙罗、A.西斯莱、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

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

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

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

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印象主义美术代表画家

  克劳德·莫奈  爱杜尔·马奈  艾德嘉·窦加  奥古斯特·雷诺阿  卡米耶·毕沙罗  玛丽·卡萨特  亚弗雷德·薛斯利  居斯塔夫·卡玉伯特

印象主义美术代表作品

  《印象·日出》《睡莲系列》《红帆船》《咖啡厅演唱会》《煎饼磨坊的舞会》等等

印象主义美术的影响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推动了后印象主义的产生。

象力比描写真实事件具有更深刻的作用。

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为德彪西和拉威尔。

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新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New-Impressionism)  直接给新印象主义以启示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布朗所著<<绘画艺术的法则>>,谢佛勒所著<<色彩的并存对比法则>>中有关色彩混合的理论,自然科学试验的成果表明,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必须把不同的,纯色彩的点和块不经调混地并列在一起.用这种方法,颜色的彩度的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觉调绘中形成的因为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所以也被称作"分割主义"(Divisionism),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所以有被称作"点彩派"(Pointillism)."新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这派的理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于1884年在布鲁塞尔的美术杂志<<现代绘画>>上首先使用的,它恰当说明了在追求绘画中光和色的表现上,新印象主义是进一步发展了.新印象主义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在艺术中灌注古典理性精神.

历史

  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就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

它的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

  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

  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的名称是由费里富奈翁关于《1886年的印象派》书中所言“深信印象主义已被修拉的新风格所代替了”,于是人就称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一主义为“新印象主义”。

倡导者

  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是乔治·修拉(GeorgesSeurat,1859--1891)。

修拉潜心研究关于色彩学的著作,试图把感觉加以综合上升到理性分析,变成科学的表现形式。

他的画尺寸很大,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精心设计的作品表现出对几何学和形式结构要素的关注,预示了20世纪抽象艺术家的创作。

修拉的代表作是《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1884--1885),在这幅画中,人物众多却很少交搭,画家运用了精确而有条理的科学方法处理人物之间的空间距离。

画中稳定的结构关系给人以古典艺术的印象。

画面上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的对比成为基本色调。

修拉很有才华,可惜英年早逝。

  把他开创的理论加以发扬的画家是保罗·西涅克(PaulSignac,1863--1935)。

修拉死后,西涅克成为新印象派的首领。

他运用长方形笔触描绘巴黎城市风光和乡间景色,特别是许多水上风光。

虽然仍然使用纯色,但画面较为活泼,与修拉的古典气派不尽相同。

西涅克还把他和修拉的理论写成专著《从德拉克罗瓦到新印象主义》,总结了从法国浪漫主义到印象主义再到新印象主义的实践和理论。

共同点

  新印象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的共同点在于:

他们都喜欢把情节化为主题、描绘当代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以风景为主、注重画面光色效果等。

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印象主义画家强调色彩的光学混合作用,不反对色彩混合使用,而新印象主义则强调不在调色板上调和各种颜色,强调严格地从色彩规律出发,把各种单纯的单色通过细小的笔触并列在画面上,经过观者的视觉作用达到自然调和,给人以冷漠和静止的感觉。

如果说印象主义所表现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那么新印象主义就是表现纯客观的对象,它制约了画家的情感传达,它必然导致极端的变革——后印象主义的诞生。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RogerFry,1866-1934)提出的。

代表人物有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及梵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等。

简介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1890-1900):

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来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罗·塞尚等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以及画风的。

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  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RogerFry,1866-1934)提出的。

他想对保罗·塞尚立论,就需要一个新术语。

几十年来,法国人并没有将这三个人和印象主义加以区别,只是近期才用这一术语把他们和那些主要名家区分开来。

虽然保罗·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和那群画家起展出作品,但“后印象主义”仍是一个方便的术语用来突出这三位后来的画家,而且他们也确实与该群体十分不同。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

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

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

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

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

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

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

凡·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

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

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是“后印象主义者”。

发展过程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

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

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

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

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

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

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

凡·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

有人说,他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

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为“后印象主义者”。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及特色

代表人物有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及梵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等。

   

其创作特色是重视形和塞尚《奥维尔的曲径》(油画)构成形的线  条、色块和体、面,以及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

只是每人所采用的艺术语言不同。

塞尚注重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对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有较大促进。

凡高追求线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装饰性,直接启发了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等流派。

高更则专注于艺术表现的原始性和象征性,给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以重要影响。

后印象主义完全抛弃了自然主义的态度,动摇了西方绘画中以模仿为职能的根基,将绘画引向一个更新奇、更加渗透着强烈情感的主观世界,为20世纪西方现代诸美术流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此外在一些美术史中:

后印象派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劳特列克(残疾贵族,下肢残疾,他的画作主要以红灯区的旅馆和酒吧中的妓女等下层人物为题材)等人。

塞尚

《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

  塞尚的《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

在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

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

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

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

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一篮苹果》

  《一篮苹果》法国塞尚布上油画纵65×横81厘米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一张粗陋的木桌,放上一块桌布,上面陈设一些苹果、酒瓶、篮子、盘子……塞尚非常认真地寻求每一只苹果的体和面的结构,色彩严谨,笔触浑厚浓重。

当画笔不能体现色彩的强烈质感时,他就用调色刀厚厚地直接抹上去。

为追求物体立体感,他几乎是在激情洋溢地分划它们的体积与面积关系,着眼于物体的厚度与立体的深度。

画面通过白色的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

圆形、半圆形、方形和棱形互相衬托,弧线、竖线、斜线互为交错,这些色和线的交响,构成了统一和谐的布局,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刺  激,也给观者留下了难忘的艺术效应。

静物的色彩是那样的单纯,那样富有活力。

高更

《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

  高更的《海边的两个塔希提妇女》是他远涉重洋初到塔希提岛以当地土著民族为对象创作的绘画。

这一作品首先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带有原始的异国情调和由强烈的色块组合所形成的装饰性。

西方传统绘画所注重的画面的空间感被画面的平面性所取代。

高更的这种单纯而强烈的色彩画法,包含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

这对后来野兽派和表现派绘画有重要的影响。

《雅各与天使搏斗》

  《雅各与天使搏斗》这幅看起来象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

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

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着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教传说中“搏斗”场面,却被处理在不太明显的地方,以象征这些虔诚的布列塔尼农妇头脑里所映现的幻象。

这个主题使他的绘画显得神秘化了,这里的红兰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