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44627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docx

对话价值观工匠精神人民日报

对话价值观(37)·(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敬业报国匠心圆梦

记者贺勇沈文敏叶琦黄福特申茜

2015年08月04日08:

09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

敬业报国匠心圆梦(对话价值观(37)·(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引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国务院近期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为此,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已从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

这一巨大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数目极为庞大却在公众领域相对沉默的群体——产业工人。

他们作为最普通的劳动者群体之一,用双手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制造业强国的梦想需要他们的付出与奉献,时代发展呼唤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

工匠们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创造出工艺上的奇迹,展现出极致化的追求,令人惊叹、让人敬佩。

现代社会,即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

产业工人的职业尊荣感如何得到社会认同?

当代中国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又该如何促进越来越多的“工匠”涌现?

请看本期对话。

转型需求时代呼唤

高水平的“工匠”不仅能制造,还能创造。

制造业强国的实现需要成千上万产业工人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工艺水平

记者: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不乏“庖丁解牛”“卖油翁”这类经典故事,但进入现代社会后,“工匠精神”逐渐匮乏,近年来人们的关注和呼吁越来越多,原因何在?

常凯:

现阶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过程,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正契合了这一时代需求。

在小作坊生产模式下,工匠只有技术相对精湛才能更好地存活,由此衍生出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为特征的“工匠精神”。

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正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典范,比如同仁堂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信条。

国外同样不乏范例,“德国的锅可以用一辈子”,日本的拉面馆常常是几十年、几代人钻研拉面汤……二战之后德国、日本的重新崛起,与崇尚“工匠精神”带来的产业工人素质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不无关系。

反观我们自己,一些工人在价值取向上则有失偏颇,在职业规划上更想当主任、当厂长,不愿在技术方面争创一流。

长此以往,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将会变得漫长曲折。

孟剑锋: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心灵易于在快节奏中迷失。

踏实工作的人少了,急于求成的人多了,社会风气变得浮躁了。

“工匠精神”好比一剂“清心剂”,提醒人们静下心、多钻研、专注当下、投入工作。

如果“工匠精神”成为产业工人的共识,“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和竞争力增强就会指日可待;如果“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行各业都以追求极致、做到最好为目标,就可以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圆中国梦的进程。

记者:

智能化生产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不少企业已着手用机器代替人工。

在广东东莞已经出现了“无人工厂”;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也将于11月在北京举行。

面对这一趋势,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何在?

胡双钱: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比如,很多人认为,飞机零件制造靠的是尖端设备,但实际上,许多零件还是要靠手工来打磨,角度很小或者有复杂的转角时就无法用机器加工到位,且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

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

高凤林:

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

“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工匠作为将设计转化为实物产品的执行者至关重要。

一些复杂的结构可能用先进的机器也难以实现,而人是最具柔性的,可以发挥创造力来解决复杂问题……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阶段,高技能的工匠都不可或缺。

如果机器取代了旧工种,那必然产生操作机器的新工种,能够驾驭机器的高级技工将更加吃香。

事实上,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够在制造中不断改进工艺、在改造中努力突破极限,既承担“制造”的功能,更具备“创造”的可能。

比如,火箭发动机就是一种高精尖产品,它的焊接就需要高技能来保证。

追求极致实现价值

拥有高超技艺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是爱岗敬业的集中体现

记者:

您认为“工匠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怎样的联系?

高凤林:

木工匠祖师鲁班就是工匠的榜样。

工匠在劳作过程中往往匠心独具、浑然忘我、享受过程、追求极致,力求用最好的制造手段创造出最卓越的产品。

有人认为只要拥有高超的技艺就是好工匠,其实不然。

一些媒体在报道我时通常强调可以焊接0.08毫米厚度的细管。

实际上,对于一名好工匠而言,高超的技艺只是其表象,更为决定性的因素是具有坚忍不拔的品质、追求卓越的恒心、钻研创新的执着。

胡双钱:

工匠和普通工人都是劳动者,是社会的建设者。

推崇“劳动最光荣”和倡导“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不变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变化的是对劳动的更高要求,希望人们开动脑筋,追求极致。

我们都说“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工匠往往成为某个岗位的带头人,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应起到模范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给身边的同事做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弘扬“工匠精神”。

孟剑锋:

好的工匠就是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追求极致,不断超越自我。

去年11月,北京工美集团包揽了3件2014年APEC国礼的设计制作任务。

其中和美纯银丝巾果盘作为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配偶的国礼,凭借着传承古老而精湛的錾刻工艺惊艳了世人。

作为产品的主要制作者之一,为做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我反复琢磨、试验,先后制作了近30把錾子。

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一做就是5天,这把细细的錾子上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粗细,最终就用这样的錾子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

因为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职业,才能保持初心,从严要求自己,在坚守坚持中倾力创新突破。

“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倡导最为一致,每名工匠都应成为爱岗敬业的代言人。

周东红:

“敬重”所从事的工作至关重要。

捞纸是宣纸成纸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序。

捞纸工的“工匠精神”体现在:

普通工人一天捞1300张纸,可能只有1000多张成品;工匠的成品则可达1200张以上,且每张厚薄如一,重量误差不超1克。

1986年我开始学捞纸时,几乎一窍不通,于是每天早来晚走,时刻琢磨着怎样才能达到技术要求,提高成品率。

同批进来的学徒,我出师最早。

我觉得捞纸不光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手艺,把老祖宗的手艺学精学透,让书画家用上好纸,是宣纸工人的本分和骄傲。

常凯:

“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同样息息相关。

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靠什么支撑?

人们对于“中国制造”的理解,曾仅仅局限于投入简单的加工,甚至代工。

我们现在对“强”字的理解有时囿于狭隘,通常认为与先进的管理、完善的设计、高科技等关系更大一些。

事实上,倡导“工匠精神”,不光可以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而且能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追求卓越的工人。

他们将成为整个国家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则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敬业精神。

只要每个人都踏实做好本职工作,追求将每件事做到最好,自然会助推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企业责任社会导向

应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注重分配公平,提高工匠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激发更多产业工人追求极致、敬业报国

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推动这“三个转变”势必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

现阶段,我国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培养大批拥有“工匠精神”的工匠?

常凯:

国家要振兴,当然需要大量的优秀工匠。

“工匠精神”作为精神层面的支撑,是社会现实存在的反映,需要全社会的孕育弘扬。

但没有物质基础,何谈精神拥有?

工匠,首先是一种职业。

人们选择成为一名工人时,可能更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人生的价值实现,而职业规划的依据则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价值评判。

如果全社会未能形成认同工匠职业的风气,不能与时俱进给予相匹配的地位和待遇,仅仅空洞地说教和提倡,那培养大批工匠就是缘木求鱼。

总体来讲,我们在培育工匠的过程中,除了精神层面的倡导,应该在制度设计上把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放在产业工人自身的发展层面。

关注每一位工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让每个劳动者都有上升的空间,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过上好日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那么自然就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工匠。

记者:

培养工匠首先要从培养工人做起。

作为职业工人的摇篮,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孟剑锋:

要造就更多的工匠,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扶持职业教育。

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累计培养各类技术人员2亿多人次。

但现实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不够,职业教育未能得到很好发展。

比如,我们的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开设了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班,培养玉雕、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等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后继人才。

但受经费、场地、师资等办学条件影响,只能招收很少的学生,预计2015年秋季仅能招180人,不利于培养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

常凯:

有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企业和职高学校联合办学、对接需求,培养学生。

这本是双向选择、两全其美的好做法,但在有些地方变了味。

按规定,很多职高的学生需要实习两年,于是有些企业出于利用廉价劳动力考虑,大量招收实习生,让学生做最基础的工作,几乎没什么培训,两年时间里大部分学生能力提升非常有限。

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推进依法治教。

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形成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标准体系。

同时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在鼓励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形成各方主体深度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记者:

除学校外,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如何更好协同配合、持续发力,造就更多“工匠”?

常凯:

企业的作用非常关键,却常被忽视。

与农耕时代不同,更多的工人不再是开个手工作坊自给自足,而是在企业里工作,直接受企业文化、理念等影响。

现在不少企业在生产动力、发展目标上过于功利,没把劳动者本身视为财富,只关注短期收益,认为要赚钱就要减少成本,压低工人工资,忽视工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

事实上,企业除了生产物质产品,也在复制生产关系。

如果生产关系可以日益合理、健康、高效,生产能力自然会有更大提高。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工匠的培养对于提升竞争力、生产力所具有的核心作用,承担起第一责任,比如,组织在职工人培训、给予上升的机会和空间等。

高凤林:

现阶段,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经历“去工业化”后正在进行“再工业化”,因为有工业实力才有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我们也应从这种趋势中得到启示,重新认识产业工人在整个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培养更多“好工匠”,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知识不等于学历,知识只有转化成经验和能力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而非过分注重学历。

目前,我国正着手研究关于明确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收益的立法问题,力争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创造者权益。

只有做到行业之间、员工之间利益切分比例的合理,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起工人们追求极致、奋斗创新的动力。

议论风声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宫这样的世界级建筑杰作的普通工匠,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乏“工匠精神”,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姜秋镝(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

“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这“五为”之训必须熟记于心,先教做人再教做事,运用文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认可,再传授技艺。

——何凯英(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缺乏“工匠精神”。

只有怀揣“匠心”,视技术为艺术,把产品当作艺术品,精心雕刻细节,严把质量关,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詹纯新(中联重科董事长)

工匠是国家之脊梁、社会之基石,是值得被推崇被世人铭记的。

“励志”这个词用在他们身上不贴切,踏实沉稳才更准确。

因为脊梁不能镂空,基石不能沉降,社会才可能更好。

——网友“小苍蝇有大侠范”

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

一念执着,他们所散发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

——网友“无限去毒”

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高水平的工匠,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让我们一起向各行各业的“工匠”致敬!

——网友“双子座”

本期统筹:

臧春蕾张璁

版式设计:

蔡华伟

让“工匠精神”助力敬业报国

发表时间:

2015-08-04   来源:

青岛文明网

字体:

[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国务院近期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为此,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8月4日《人民日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要回答“强国梦”的问题。

制造强国,不仅是提升产业水平的问题,更承载着用综合实力领先的强国梦想。

因而积极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事关中国梦的成色,意义非凡。

  

  从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是发展水平上的跨越,也是我国综合实力的标志。

实现这一跨越,需要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倡导和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制造强国的旗帜。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产出占比已从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

支撑“世界工厂”这一巨大成就的则是产业工人。

作为最普通的劳动者群体之一,他们用双手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这奇迹背后是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专业又敬业的精神。

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梦想,需要从启迪精神内核入手,弘扬和放大“工匠精神”的能量,在全社会形成敬重产业工人、崇尚创业创新、追求极致、敬业报国的导向。

  

  让“工匠精神”成为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会为社会和个人创造财富,所追求的又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在于一种对工作执着的追求、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在德国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可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文明、企业文化,是一种强国富民的精神动力,“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大国工匠的价值追求。

如果“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行各业都以追求极致、做到最好为目标,便能有力助推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全社会凝神聚力共圆中国梦的进程。

  

  让“工匠精神”成为创新创业的精神动力。

在经济新常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都给“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提出了新的课题。

解决这些课题需要创新理论、宏观上的谋划,也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领军人物带动在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担当重任,靠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高素质技能人才首先就要有“工匠精神”。

崇尚“工匠精神”,就是要把心思放在钻研技术、提升专业技能上,而不是去追逐“当官”搞管理,使生产与管理比例失调,甚至导致高技能人才匮乏。

创新创业当然离不开管理,但高技能人才匮乏,再管理也管理不出高精尖的产品来。

创新创业,更需要有静心钻研技术、一心提高操作技能的人才。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引导社会走出浮躁的风气,放平心态,专注本职,踏实工作,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个体上的追求导向正了,全社会的创造能力才会大大提升,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才会有基础。

否则,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将会变得漫长曲折。

  

  让“工匠精神”变成现实生产力。

制造强国必须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依靠高素质的大师级工匠人才。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建造出故宫这样的世界级建筑杰作的普通工匠,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乏“工匠精神”。

在当今中国,也有中国卫星、中国高铁、中国住建等世界领先的中国制造领域的代表性典型人物,他们身上就有“工匠精神”的基因,他们把“工匠精神”变成了“中国品牌”,让国人自豪。

我们应该顺势而上,在更广阔的领域,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塑造中国工匠的形象,用聪明智慧展现“中国制造”的魅力,用务实的理念培养更多“好工匠”,用制度和法律保障来激发追求极致、奋斗创新,为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坚强的智慧支持和思想保证。

(梅花傲雪)

人民日报:

培养"工匠精神"仍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

2016-03-1509:

36来源:

高顿网校[字号:

大中小]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更多0

小编导读:

制造大国怎么造不出让人心动的产品?

当不少国人去海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时,这样的拷问也接踵而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MadeinChina随处可见,但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低端产品和廉价产品。

“白色的小餐盘里,放着4勺白米饭,这就是她请的饭。

”两会期间,有个“饭局”引来各方关注。

坊间称之为“董姐”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请人品尝4勺米饭,进行“盲测”,结果用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完胜。

尽管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场营销活动,但还是给中国制造平添了几分底气,也让人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升消费品品质”有了直观感受。

“制造大国怎么造不出让人心动的产品?

”当不少国人去海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时,这样的“拷问”也接踵而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MadeinChina”随处可见,但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低端产品和廉价产品。

这从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也可看出。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

如何在国内激活这样巨大的消费力?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谁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

消费能力上去了,产品质量、性能和用户体验,就变得更加重要。

不过,正如此前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的马桶盖被证实是中国制造的一样,此次“董姐饭局”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更多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产品;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品牌推广、品质宣传,让我们已有的国产优质产品能被消费者认可。

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的比拼、质量的比拼,到最后都是精神与文化的比拼。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可谓一个关键词。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技术精湛的工匠。

给导弹铸造衣服的“大国工匠”毛腊生,“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了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

然而长期以来,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导致的粗放型生产,使得技术条件难以提高精度;“有供给就有需求”的卖方市场,也在看不见的层面上损害了追求质量的态度。

培养“工匠精神”,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和工程师的赓续接力。

“工匠精神”也包括着创新的内蕴。

工匠的耐心坚守与创新的弯道超越,本身就是一体两面。

产品的升级换代一方面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另一方面在于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极限的创新活力。

有人说,“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抓创新,要在抓住技术突破的同时,抓住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做事”的品质,这样才能真正“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有人说,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

大国匠心、卓越品质,是一种制造业的耐心,更是一种发展的信心。

一个“饭局”可能说明不了太多,电饭煲技术的高下也自有市场来检验,但用工匠精神开启一场品质革命,才能真正“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

本文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

李洪兴

代表委员热议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呼唤响当当品牌(两会聚焦)

本报记者 刘少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3月08日第10版)

  精益求精

  徐骏作(新华社发)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记者检索发现,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看来,过去中国制造的形象更多地体现在“量”上,如今强调的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让中国制造也拥有高品质的形象。

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理念变革的当下,提“工匠精神”正当其时。

  

  何谓“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至少五六位代表委员用这个成语向本报记者解释工匠精神。

  其中就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巨晓林,这位常年奋斗在高铁建设一线的技术工人直言,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品质最高的产品,不断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同样持有这种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港集团原董事长李令红。

他认为,工匠精神是对产品锲而不舍地追求极致,既包括追求完美和卓越,也包括一丝不苟确保质量,更包括心无旁骛地、不断地对工艺设计、材料和生产流程进行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则早就准备好了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提案,这源于他之前做的一番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的调研。

他没想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直接提到了这个词。

  转型升级的良机

  “工匠精神”并非新词,但为何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赵萍看来,这是因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体量上的大国,但是低层次的产品不能撑起一个制造强国。

实际上,我国过剩的产能既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到国外竞争力也不强。

“只有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

  这个观点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的赞同。

“为什么我们的消费者总是去国外买东西?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产品标准比较低。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的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菁则感慨,我们国家的工匠能一直坚持下去的太少,很多传统工艺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应该包括一种使命感,把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