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37803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docx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组长:

李丹丽

组员:

王惠,陈紫云,李妲,杨慧敏,蒋志杰,林伟,符传伟

 

海口第四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年级:

高二班级:

3班第:

4组

课题名称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题组成员

组长

姓名

李丹丽

申报时间

2009—2

组员

王惠,陈紫云,李妲,杨慧敏,蒋志杰,林伟,符传伟

导师

姓名

吴靖

任教科目

地理

课题

研究

目的

意义

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了解在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加注重身边的自然环境,加以防范自然灾害。

课题

研究

内容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防灾与减灾

自然灾害的影响

城市如何防灾减灾

课题

研究

步骤

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课题

2规范开题报告

3写开题报告

4活动过程记录

5评价:

自评,互评,师评

6有关附件

课题

研究

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上网浏览有关信息.

预期

成果

让同学们都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关注身边的环境,减少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12月下旬

研究课题

讨论

1月中旬

分工合作

讨论

2月上旬

结题报告

讨论

结题

减轻灾害损失是全人类在踏入二十一世纪前夕共同的愿望.。

人们除了要努力强化防灾,抗灾,救灾的手段外,也要防止人类

活动所诱发的灾害,设法对自身行为作出调整,把盲目,短视,不

科学,不合理的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其中过程,除了专家学

者必须积极对这方面的理论加以探究外,也应过各种方法加以

宣导和教育,尤其对环境保护,生态保育和认识法制方面,更需

要藉学校和社会教育去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强化全民对保护生

态环境的责任感,有效的增进大众抗灾能力.唯有全体国民能自

觉地建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对

人类反扑的程度.由此可知,环境教育在整项工作中扮演十分重

要的角色.

 

指导教师签名:

吴靖

2009年2月15日

 

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极大威胁。

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探讨缓解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全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心理影响、财产损失以及资源破坏,是联合国将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的最终目的。

  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灾害灾情的时空分布与演化过程,加上生态环境破坏、全球变化等因素,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呈现出波动中家具的趋势。

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类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很难完全改造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等环境,但可以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进而改造局部地区的环境。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相反,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

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所以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防灾与减灾

  减轻自然灾害,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认识自然灾害形成规律的首要目的。

借助包括对地球观测技术在内的现代化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动态检测和中和评价,采取防御措施,是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灾与减灾是综合、系统地维护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有效措施。

我国总结了多种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经验与教训,其中“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减灾战略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进行一步探讨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在内的综合减灾途径,仍然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自然灾害反映了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城市化,这种相互作用越来越紧密,自然灾害也将越来越严重。

1.人类活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城市化

     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在不断地加速发展。

1950年不到世界人口(25亿)的30%生活在城市;而现在,近一半的人口(25亿)生活在城市;到2025年,估计全世界83亿人口中将有60%生活在城市(图1)。

从1950年到1995年,全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数目由83个增加到325个,差不多增加了3倍!

这种趋势在第三世界国家尤为明显,同一时期城市的数目增加了5倍(表1)!

        

 

1950

1995

1995:

1950

第三世界

34

213

6.3

发达国家

49

112

2.3

总    计

83

325

3.9

        图1、全世界城市化城市人口百分比

            世界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数目

城市化的问题在中国长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最近的资料表明,城市化的趋势在中国和全世界是一 致的(图2)。

城市化很可能是解决农村问题和广大农民脱贫问题的根本出路。

随时间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社会财产价值不断增长,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灾害对城市造成的隐患和危害也越来越大。

    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更新科学研究的内容。

以地球物理学为例,城市化问题使得传统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二十世纪40-50年代,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勘探固体矿产资源,60-70年代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石油和天然气,80-90年代又增加了水资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而言之,二十世纪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资源为主。

本世纪末的全球性城市化发展趋势,使二十一世纪的地球物理学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多的城市问题。

最近提出的"城市地球物理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地球科学国际研究前沿的新兴学科。

传统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而城市地球物理学则主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城市地球物理学研究中,除了自然科学问题之外,还应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及与各社会部门的协调。

     2.地球的各圈层的剧烈变化,表现为自然灾害,影响生态环境,对人类形成威胁。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不断变化。

变化的类型往往有两种:

一种是渐变,如地壳的缓慢变形;另一种是突变,地震造成的地貌变化则是突变的例子。

前者与干旱,沙漠化等持续时间很长的灾害有关,后者则与滑坡泥石流、飓风、海啸、火山和地震等快速的灾害有关。

本文只讨论与那些快速自然灾害相关的急剧变化。

这些灾害影响生态环境,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

表2列出了二十世纪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多数造成了10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或造成10,000人以上的人员死亡。

     目前,不断增加的世界人口需要更多的资源,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水和土地污染。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对地球环境的干扰,就其大小和速率而言,已可以与许多自然过程相匹敌。

我们已进入地球科学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研究机构正在把他们的重点从勘探和开发资源,转移到全球规模和区域范围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上。

二十世纪一些重大自然灾害

日期

国家和地区

事件

死亡人数

经济损失(百万美元)

4月18日

1906

美国旧金山

地震

3,000

524

12月28日

1908

意大利Messina

地震

85,926

116

12月18日

1920

中国甘肃

地震

235,000

 

1月9日

1923

日本东京

地震

142,800

2,800

7-8月

1931

中国长江

洪水

140,000

 

5月30日

1935

巴基斯坦Quetta

地震

35,000

25

10月16日

1942

印度和孟加拉

龙卷风

61,000

 

2月

1953

英国

风暴潮

1,932

3,000

11月12日

1970

孟加拉

台风

300,000

63

5月31日

1970

秘鲁

地震,滑坡

67,000

550

7月28日

1976

中国唐山

地震

240,000

5,600

12月7日

1988

亚美尼亚

地震

25,000

14,000

4月29-30日

1991

孟加拉

台风

139,000

3,000

1月17日

1994

美国北岭

地震

61

44,000

1月17日

1995

日本阪神

地震

6,348

>100,000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得自然灾害袭击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社会遭受自然灾害的易损性(Vulnerability)方面,变得越来越脆弱。

从表2可以看出:

在二十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这种趋势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统计资料看出来。

例如,分别对50年代。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每十年的自然灾害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和表4。

二十世纪后50年,每十年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

 

1950-59

1960-69

1970-79

1980-89

灾害数目

20

27

47

63

82

经济损失(亿美元)

385

690

1242

1929

5358

          二十世纪后50年,每十年自然灾害的相对比较

 

90:

80

90:

70

90:

60

90:

50

事件数目比

1.3

1.7

3.0

4.1

经济损失比

2.8

4.3

7.8

13.9

    3.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自然灾害反映了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方面。

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说明了这种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

     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之间是否存在定量的关系呢?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DomesticProduct)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一种度量,经济越发达,GDP就越高。

世界银行的年度统计报告中提供了全世界以及各个国家的社会财富多少。

另一方面,从全球再保险公司可以获得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3]。

1980-1996年间的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将这种结果用图表示,则如图3所示。

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与全球GDP(1980-1996)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GDP(1012)

10

11

11

11

12

12

14

16

18

19

21

22

23

24

26

27

28

经济损失比

36

3.0

20

11

3.0

13

15

20

52

30

38

45

52

59

77

152

43

表中以美元(1999年不变价)为单位,只取两位有效数字。

 

图3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与全球GDP(1980-1996)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

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4.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5.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二)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

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

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城市如何防灾减灾

因城市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和其它发达的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城市的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和减灾工作的管理。

城市减灾管理既是一门系统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科学,其中构造适合城市发展和灾情特征的减灾模式是减灾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减灾管理模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学、减灾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多种学科,到行政、专业和社会等三类灾害管理系统。

针对城市灾情特征、发展趋势和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实施综合减灾管理是在对灾害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和减灾工作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基础单元和设施,是城市减灾管理重点对象之一。

  1.城市的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灾害事故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城市重大自然、人为灾害和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并且一些新的致灾隐患还可能不断出现:

二是原有的致灾隐患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不断扩展、激化,新的致灾因素还在不断呈现(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流行性传染病、雷击对智能化建筑和设施的危害等):

三是人为事故在灾害发生次数、灾害损失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从城市灾害事故和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其灾害事故在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危害对象及灾损程度等方面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的交织于一体,使得任何单一、局限某一领域的行政与技术的管理手段都无法应付,必须要求采取综合的减灾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防范与应付灾害事故。

从城市灾害事故的现状特征及趋势分析来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和灾害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

因此,智能建筑中灾害的预防和防灾、减灾管理就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可以把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监控系统和车站、码头、地铁、机场一样切入到城市应急指挥中心。

对重要的、大型的,高层的智能建筑作为城市防灾、抗灾、减灾的重要目标,强化了城市对灾害控制的实时性。

   

  2.开展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的必要性  

  2.1大型建筑内灾害发生和表现的几种形式  

  

(1)自然灾害  

  雷击、地震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突然停电、停水;气体输送管道的破裂引起的有害气体的泄漏供电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设备老化故障引起的事故,电梯困人:

水灾:

传染病的流行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2)人为事故  

  人为引起的火灾、盗窃:

坏人的破坏引起的停电,停水、有害气体的泄漏、爆炸:

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故障的蔓延等。

  

  (3)混合型的事故灾害  

  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停电、停水、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等。

  

  2.2智能建筑灾害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由于致灾因素的相互叠加,城市减灾的群发性还体现在各种灾害的链状的特点,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发生一连串的衍生灾害,这种现象称为灾害链。

城市人口、建筑和经济因素的高度密集,相同等级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比农村相应增大。

建筑的密集,大型建筑的人口众多,当灾害发生时,是灾害容易衍生的场所,可能产生灾害“放大效应”。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实力强大,决定了城市防灾资源和智力资源非常丰富且相当集中,只要能够有效地加以综合利用,就可以提高综合减灾、综合效益。

由于大厦内智能化系统的存在和考虑了减灾管理,又可以体现城市灾害的“缩小效应”。

因此,智能建筑必须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设计、建设和管理智能建筑时必须体现减灾管理的理念。

作为城市减灾管理的一个单元,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城市尽可能实现灾害“缩小效应”的效果。

 

  

(2)智能建筑理论发展的需要  

  虽然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智能建筑定义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智能建筑一定要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居住和办公环境。

这就是说,提供环境愈安全,智能建筑就愈好。

所以说智能建筑的减灾设计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是大型建筑内灾害隐患增多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防灾减灾内容设计不完全  

  目前智能建筑防灾减灾设计主要考虑火灾和盗窃破坏等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火灾报警系统和综合保安统。

近年来对防雷接地设计也开始了重视,但是对突发性灾害,缺少技术防患和减灾安全管理,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描述。

 

  3.2防灾系统增多时系统联动关系不清  

  智能建筑中,当某层发生火灾时,又突然停电(或火灾要切断该层电源),按常规设计,突然停电时为了防止失窃,门禁系统控制门要求处于关闭状态。

而同时发生火灾时,为了人员生命,要求火灾层人员能赶快脱离现场,门要迅速打开。

由于系统联动设计考虑不周,或没有在集成系统中进行综合减灾管理设计,延误了救灾的宝贵时间,往往会影响急救放行准备和大厦物管人员做急救现场处理工作。

这些没有减灾管理设计,与各急救中心不能及时联系,大厦保安人员或物管人员没有准备等,延误了救护的实时性,造成的危险就更大。

还有其它一些减灾管理设计,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时考虑甚少。

   

  4.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和方法  

  4.1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  

  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内涵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联动过程。

它应该以建筑为平台、为基础,包括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1)结构:

从建筑结构开始,有建筑抗震设计、防雷设计、防火设计及消防安全通道设计等。

  

  

(2)系统:

从智能化系统设计上,有火灾报警系统、综合保安系统设计等机房防雷接地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突发事故的应急指挥系统等。

  (3)服务:

从服务方面讲,包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和实用办公、生活、居住环境,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突发事件救助服务等。

  

  (4)管理:

包括建筑的使用、维修管理,系统使用维护管理,服务、设施和人员管理,防灾、抗灾、减灾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

实质上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的4项基本要素密切相关。

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是智能建筑基本的设计内容之一,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好坏有关,也是实现系统综合优化、实现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系统集成达到1+1>2的目的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4.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实现减灾的基本方法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IT)与建筑技术(BT)相结合产生的智能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有效结合,就需要系统集成技术来支持。

除了结合建筑技术建立必需的电子技术系统外,还要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发挥综合防治效益,对一些没有建立防灾电子系统的灾害。

如突然停水、停电、有害气体泄漏、设备故障衍生的突发的灾害等,实现人、机结合的综合减灾、防灾管理设计。

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中建立相应的管理应急处理措施和模型,并且实现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互通、互联,作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体系的一个结点,充分发挥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作用,这是目前智能建筑实现减灾管理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所以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设计时,必须对减灾管理设计进行考虑。

   

  5.加强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管理,适应城市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们国家加快了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智能建筑作为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基本单元之一,智能大厦的建设应该顺应这个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做好智能大厦的社会化工作。

几年来,我国的一些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许多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这些工程的建设虽然对于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行业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智能建筑不仅是一项建筑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

因而在考虑智能建筑问题时,仅仅从智能建筑的基本理论来进行研究和系统设计是不够的。

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它还需要和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的构思和理念联系起来,智能建筑和城市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起来,智能建筑不仅仅发挥了本身功能效益,还要与城市发展同步,发挥智能建筑外延的作用,产生更多的新的功能和应用。

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与体现城市灾害损失“缩小效应”的城市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设计联系起来,智能建筑给人们的安全感就愈大,社会对智能建筑的需求就愈大。

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智能建筑事业向前发展。

对研究课题的评价

自评:

经过本次的课题研究,我更加了解了自然灾害潜在的危机,它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经过这次课题研究感触非常深,我要召号大家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大自然,刻不容缓。

互评: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所以课题的研究方便于我们注重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意义。

师评: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08年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

学生的课题研究正是针对了在我们身边的灾害,分析了灾害的严重性,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减灾工作等。

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人与自然是布可分割的整体。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着。

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在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