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3659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中的1、2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资料

片段一:

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片段二: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预习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 )子zhōu( )头             层林尽rán( )

百舸( )争流 鱼xiáng( )浅底    万类霜天jìng( )自由

怅( )liáo kuò(   )           问cāngmáng(   )大地

Zhēng róng(   )岁月稠            挥斥方qiú( )

万户hóu( )        màn( )江碧透           浪è( )飞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主:

峥嵘: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茂:

遏:

                               挥斥:

击水: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意象:

(二)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

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诗人与古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四、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

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                   ,由哪个字统领          ,表现了毛泽东的                                           精神。

(二)探究:

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达标训练】

(一)填空选择题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    ,成形于    ,盛行于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     ,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    ;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      ;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    、    、     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派和    派两种。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 百舸 寥郭     B、沉浮 携带 仓茫

C、挥斥 酋劲 峥嵘         D、遏阻 惆怅 激扬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粪土) B、怅寥廓(失意)

C、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D、浪遏飞舟(阻止)

5、诗词讲究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

选出本诗锤炼得精彩的字。

(   )

A、独 寒 击 翔          B、染 透 争 击

C、层 漫 遍 底          D、碧 尽 遍

6、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百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二)课内阅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  ________。

2、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到______,自________而____,再从_______到________。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5、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是         。

依长短来看,属于       ;从分段来看,是         。

2、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四)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8分)

                         阮郎归•初夏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参考答案】

三、

(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

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

(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四、

(一)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

由哪个字统领恰,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达标训练

(一)填空选择题

1、“词”这种文学式样兴起于五代   ,成形于唐    ,盛行于  宋 ;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遵循一种格式,叫词牌,这首词的“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长短句;按其篇幅的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按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 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

2、C3、D4、B5、B6、C7、C8、D

(二)课内阅读。

1、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深秋,地点是湘江中橘子洲头。

2、从第一句到第七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总领。

3、从远到近,自上而下,再从分到总。

4、林、江、舸、鹰、鱼。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三)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

依长短来看,属于小令;从分段来看,是单调。

2、B

(四) 1、长短句(诗余)2、 D   

   3、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

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

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

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感悟词的意境,把握词的内容和感情。

 学习难点:

赏析重点语句。

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把握特点。

2、捕捉意向、入景入情。

一、课前预习先学

1、了解毛泽东在历史事件长征、遵义会议中的作用,体会其人格特征。

2、了解文学常识:

《忆秦娥》:

词牌名,相传始自李白《忆秦娥》词,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语,抒写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为该词牌所抒感情定下调子。

该词牌为双调小令,46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中间三字的叠韵句必须重叠前句末尾三字,紧承其前、密接其后,使结构紧凑;句子短促,多押入声韵,因而音调急促,气势苍劲。

《忆秦娥﹒娄山关》中 忆秦娥 为词牌名,规定了该词的格式,故该词中上下阕都出现了重叠的句子 “霜晨月”、“从头越” ,使结构紧凑;上阕押韵字为烈、月、咽三仄声,下阕押韵字为铁、越、血三仄声,这六个字在古代声韵系统中属于入声韵,使音调急促,气势苍劲。

《忆秦娥•娄山关》中 娄山关 是词题,与该词的内容有关。

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推知该词内容应 作者当年在娄山关的战斗生涯、峥嵘岁月有关。

3、释义:

碎:

                           。

 咽(yè):

                      。

雄关:

                             。

 漫道:

                              。

长空:

                                    。

 而今:

                            。

迈步:

                                   。

4、语句扩展:

在不改变词意基础上,扩充语句。

西风猛烈,高远的天空,雁群凄厉鸣叫,白霜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

5、下列两组短语中,每组任选一个,发挥想象,加入抒情主人公的因素,将之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

(1)声音: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2)景象: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二、课堂研讨:

(一)交流课前预习先学 

(二)课文赏析

1、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思考:

词中描绘的景物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结合具体语句和时代背景,用一段完整的话解说词中所叙事件。

2、再读课文,赏析重点语句 。

(1)思考: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换成“霜晨月,马蹄声脆,喇叭声欢”好不好,为什么?

(2)思考: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换成“苍山如涛,残阳如火”好不好,为什么?

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思考:

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暗含了三个方面的意思,分别关于物、人、中国革命,请分别概括出来。

三、延伸拓展: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做以下各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

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

1、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2、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3、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4、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先学 3、碎:

零星、不完整。

 咽(yè):

受阻而低沉。

 雄关:

险要的关口。

漫道:

不要说、别说,表示不在话下。

 长空:

宽广高远、无边无际的天空。

 而今:

现在、如今。

 迈步:

提脚向前走。

二、课堂研讨:

(二)课文赏析

1、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云贵高原的冬日,从第一日夜急行军至第二日黄昏战斗胜利的过程(上阕娄山关战斗中夜行军;下阕攻占娄山关胜利及壮美景色)。

2、再读课文,赏析重点语句 。

(1)“脆”也能体现行军环境的寂静,但不似“碎”贴切传神:

山路崎岖且石径上结有寒霜,故马儿不能放步奔跑;红军当时并无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

“欢”非仄声,不押韵;不符合实际情况——西风劲吹,山谷回响,军号声自然若断若续、忽高忽低;不合意境——上阕寒夜急行军,肃穆苍凉,作者自注心情沉郁。

(2) “涛”也有起伏之意,却失连绵之状;失却象征意义,革命的前进路上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且无法表现磅礴的气势。

“火”不押韵,无法暗示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失却悲壮奇丽的意境。

 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娄山关之险要;红军英勇,作者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胸襟;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延伸拓展

1、山、颜、端、看、寰、间、还、攀

2、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过了38年重游,所以这么说。

3、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②生气蓬勃,充满活力。

4、不仅是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最险处,过了此处,其他地方就不用看了;也是说经过了革命战火严峻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倒的。

《死水》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简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3、通过诗人的语言和意象领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2.熟读诗歌,疏通诗歌语言。

3.把握诗歌语言特色,理解诗歌意象及诗人情感。

4.掌握新格律诗“三美”的特点在诗歌的体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你们见过臭水沟吗?

当你们看到一沟肮脏的死水时,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我相信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恶心、肮脏、恶臭、没有生机,想赶快离开它。

但是你们知道吗?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看到一沟肮脏的死水时,他除了有我们的感觉之外,他还在死水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

在他的眼中死水有了“美”的气息,这一沟死水在他的笔下被写活了,他就是现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

他的死水绝非是一沟普通的死水,它还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他的死水的美是真是假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死水》,看看诗人笔下的死水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板书:

死水、闻一多〉

二、作者简介 :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诗格律的诗人,他的主张和实践不但对匡正五四新诗的诸多缺憾起到了更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之间架起了通达的桥梁。

而《死水》就是这桥梁上的典范性作品。

三. 朗读理解、整体感知诗歌结构

(一)要求:

在诗歌中找出这是怎样的一沟死水?

 (请学生回答直观感受)

<教师板书:

肮脏,绝望,死亡,死寂....〉

(二) 疏通诗歌结构大意

〈1〉第一部分:

第一节。

(体味作者饱含的情感:

诗人愤激、绝望、厌恶、憎恨的情感)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

不如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1.提问:

A第一节中死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

凝滞、完全丧失生命力、毫无生机。

B“不如”“爽性”这两个词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死水愤激、绝望、厌恶、憎恨之情。

〈2〉第二部分:

二----四节。

(明确诗人运用表现手法:

反讽)

(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四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孽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影动空极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2.a提问:

这三节作者是具体描绘死水。

大家找找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答:

第二节:

用视觉写死水之脏。

“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翡翠”“桃花”等本是华美、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

第三节:

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

“死水如酒,臭气熏天。

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

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

青蛙的鸣叫不是清醒者的呼叫,也不是丑恶者的挽歌。

而是一种装饰,一种衬托,着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b提问:

在这三节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死水”?

它们给死水带来的“美”是什么?

答:

破铜-----翡翠;铁锈-----桃花;油腻-----罗绮;霉菌-----云霞;死水-----绿酒;白沫-----珍珠(板书)

c提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外表华丽,但内在丑恶,外表与内在存在极大的反差,而这表面上的华美,正是作者有意装饰,这在表面上是一种反语。

丑的美化,使丑更昭彰了,更丑,从而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越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使我们去反思隐藏在诗人华美文字后要表达的这真实感情。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

反讽。

〈3〉第三部分:

第五节。

(自由讨论:

体味作者情感:

愤慨至极,无情诅咒)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住内心的激愤,用肯定而坚决地口气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它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3.提问:

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意图的是第五节,该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

答:

表达了作者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

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美”与现实生活中的“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毁灭。

四、明确“死水”的象征意义

(全班同学自读课文) 思考:

“死水”究竟象征了什么呢?

第一重意义:

(1)从创作时间看,“死水”象征表面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美国社会,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

(1925年4月,诗人正在美国芝加哥留学 。

第二重意义:

(3)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北洋政府统治下黑暗的中国现实(1926年3月18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

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

也就是说:

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整个中国处在白色恐怖的黑暗之中。

诗人于1928年遍成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并告别诗坛。

五、自主探究:

体会“三美”主张。

(哪“三美”)

答:

1、音乐美:

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