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7344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 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给我的孩子们》优秀实用教案苏教版

给我的孩子们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2、通过多角度质疑,能理解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通过质疑理解作者对童真的高度肯定和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自主质疑,并作好记载。

2、多渠道搜集丰子恺的有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绘画、写作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疑为学之始,记得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方是长进。

意思是说,读书没有疑问,必须教他产生疑问;有疑问的人,必须教他解决疑问,做到这一步才会有长进。

今天,我们就用质疑的

眼光来研读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相信大家会有不小的收获。

丰子恺何许人也?

请看屏幕,老师搜集到了以下几点重要信息:

国际友人对他的评价,他的特长与作品,以及本文的背景。

看看你搜集的重点信息与老师的是否吻合。

简介: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

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本文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作于1926年圣诞节。

画中画的都是他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情景。

请看标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导入语:

下面我们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边读思考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请用

文中的词语概括。

追问:

为什么“憧憬”、“悲哀”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

明确:

“憧憬”反映作者对儿童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悲哀”是对孩子们长大后将失去童心的淡淡的哀愁。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段,指名一位学生任选其中的一段以父亲的角色朗读,读出情感。

(第

1段读出哀伤,读出无奈和感慨。

8—11段读出对现实很不满,怀念童年,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童真、童趣的感情。

)组织评价。

导入语:

让我们也带着“憧憬”来欣赏这篇文章。

三、组内质疑、解疑。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解决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不能解决的请写在纸条上。

请2名同学收纸条,其余大声朗读质疑的段落。

(选择1个整体感知的问题和3个语言方面的疑问,全班解答。

若学生没提出整体感知方面的问题,教师可提出:

如作者为什么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

请举例说明。

既然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童趣,大人们能理解吗?

运用文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1)、作者为什么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

请举例说明。

明确:

孩子们:

(1)瞻瞻的大哭、做脚踏车、堆火车、堆汽车、争辩、怀疑我成了和尚、见腋毛当黄鼠狼、掉香蕉。

在父亲眼中他是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尤其可佩服”。

(详写——点)

(2)孩子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等游戏活动中有自主的创造。

(略写——面)

孩子们的生活无拘无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表现得率真无邪,自然,热情,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大人们:

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受到更多的约束;“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与孩子们的反差很大,感到失去“童真”的悲哀,所以作者渴望着人有真情实感。

(2)既然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童趣,大人们能理解吗?

运用文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从5-7段爸爸妈妈扼杀孩子童心的几件事可以看出:

大人门不能理解孩子的童心,如:

妈妈破坏阿宝的杰作;我呵斥瞻瞻聪明地学习我裁纸;我不准软软弄我的毛笔等等都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不过,文中的“我”对扼杀童真的行为已感到“不安心得很”,认为是“摧残”“野蛮”,其实,这是一种内心的自责和忏悔。

导入语:

刚才,我们从情感、立意和组

材等角度解读了“憧憬”,其实,这篇文章内容丰富,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品味。

如:

1、怎样理解全篇的伤感基调?

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2、作者写瞻瞻的事笔墨最多,为什么?

后文写瞻瞻的事为何不与前文连在一起?

明确:

(1)作者想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孩子们,可他们不会理解,而等到孩子们可

以理解的时候,

已经到了不再被憧憬的年龄,从第1到11段可以看出,这种悲哀是贯穿始终的。

作者真正的悲哀应该是孩子们渐渐失去率真,失去自由。

指名朗读首尾两段,再次体会作者悲哀、无奈的情感。

(2)这一问题问得相当好。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写瞻瞻的两段(第二段和第六段),然后再思考其不同点。

明确:

瞻瞻最具有个性,他的事最能反映孩子率真、自然,热情,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而纯洁,也最能反映中心,所以详写。

中间隔了三段,哪一段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第四段起过渡作用,前文除了写瞻瞻,还写了孩子们的投入全身心、出自真性情的创造创作;后文除写瞻瞻外,还写了阿宝和软软的事。

前后两部分的区别在于:

前文反映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后者则受到了大人的干涉,或者说管束。

前文直接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生活琐事,后文则加入了作者揣摩孩子的心理,加入了对大人行为的反思。

3、第1段中为什么要“委曲”地说?

4、第2段中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

5、第3段中为什么说“艺术家”“创作家”对孩子们愧得要死?

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

”“生活的艺术化!

”“劳动的艺术化!

6、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动物?

7、第8段中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

,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8、第9段中将大人的“上课”比作“把

戏”,难道人生就是一种“把戏”吗?

“事”和“上课”为何加引号?

作者为什么惭愧又欢喜?

9、第10段中,“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这条路指什么路?

10、文章最后写道:

“我的画在世界已无可印证了!

”世界仍有许多小孩同样可印证他的画,为什么说“无印证了”?

评价质疑情况:

1、2两个问题立足于全文,其余则是对词句的质疑。

导入语:

以上问题有一个立足于材料的组织,其余侧重于对语言内涵的质疑,其实,质疑的角度还有很多。

就全文而言,我们可以立足于对标题、立意、结构、线索等质疑。

就语言而言,同样可以有很多角度。

四、多角度质疑,深入理解文意

1、质疑角度提示:

如对句中的词质疑:

语境义,表达作用,替换其他词并作比较,感情色彩……

对句子质疑:

含义,修辞手法的作用,标点符号的使用,作者的思想感

情……

示例: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

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

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这两句话中,是否用了修辞?

若用了修辞,有何作用?

——小孩与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小孩真率、自然、热情天性的赞叹与渴望。

(2)孩子们!

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

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

”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

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前后感叹号有什么作用?

——前者表示呼告,定下抒情基调;后者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悲哀之情。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如:

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

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是否每个人都要走这条路?

(各抒己见)

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上,对刚才质疑的段落(取2例实物投影)另选角度质疑,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组织交流。

导入语:

再度质疑,更加深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难怪丰子恺那么渴望“童真”,呼唤“童真”。

让我们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再次体会一下他的真心。

回到文本,揭示谜底:

到此,我们的答案应该找到了,丰子恺给他的孩子们留下了画册,他更想为孩子们挽留童真,同时,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馈赠。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童真呢?

四、拓展延伸

请阅读以下材料,结合课文,并联系现实说说你对童真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一:

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想种出葡萄来。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

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

原来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

(选自刘

柳的《萌芽》有删改)

材料二:

一个小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

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很认真地问:

“老师,天气这么冷,院子里的雕像也应该穿上棉衣。

”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

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

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大成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将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温暖,将使那日后在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美好与安慰。

(摘自张丽鈞《孩子施舍的天堂》)

组织学生从多角度质疑、思考,发现问题。

(提示:

所写对象、三个材料只是例子,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

明确:

童真是一种美德,一种勇气,一种纯洁的爱心,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人们应想尽一切办法呵护它,善待它,不能扼杀孩子的童真、童趣。

导入语:

课已接近尾声,我有两点感想,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五、教师寄语:

“童心不泯”是一种境界,保留它,你会成为“真”人!

质疑是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带上它,你会一路顺风!

导入语:

学了还要会用。

六、学以致用

1、请用多角度质疑法阅读丰子恺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作好批注。

2、阿宝给凳子穿鞋的杰作被妈妈破坏,瞻瞻聪明地学爸爸裁纸被呵斥,软软弄毛笔

被禁止,也许你的童趣也被扼杀过,请你针对这些事并以“我眼中的大人们”为话题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瞻瞻

 

憧憬

悲哀悲哀

 

“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