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3312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docx

王羲之父子书帖中的魏晋习俗语词

xx父子书帖中的xx习俗语词

作者简介:

王小莘(1939—),女,广西博白县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一个时期,也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时期。

这个时期,处在由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的主要阶段,它的语言,比起先秦两汉,已经拉开了距离,产生了不少质的变化,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习俗语进入文人作品的分量明显增长。

晋代书帖大多是亲朋间往来应酬之作,尤其是王羲之父子的书帖,内容大都是寄思念、问康否、叙家常、抒悲怀、论书法之类,文字简短,平直质朴,随心而谈,不假雕饰,因此掺杂了许多当时的习俗用语,口语成份比起其它形式的作品来比例更高,最能透露从先秦的文言体系向中古、近古的口语化作品过渡的信息,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但是这类词过去研究得还很不够,字典词书往往失收或漏释。

因此,我们选取王氏父子书帖中据字面难以索解的习俗语词进行梳理,归纳释义,以借此观测魏晋口语在书面语中使用的状况,并管窥魏晋词汇面貌之一斑。

本文采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参照洪丕模点校的《法书要录》标点。

对有明显错误的略作改动,文中引用王氏父子杂帖均用羲帖、献帖、凝帖、涣帖、徽帖、操帖简称(分别代表王羲之、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徽之、王操之之作)。

如果仅用王氏书帖材料已可说明语词之用的,一般不作考证了,如果仅见一例或有必要考证的,简要引用字书或同时期作品用例以佐证之。

二、例释

问:

指书信、音讯。

羲帖:

“得都近问,清和为慰。

”“得孔彭祖十七日具问,为慰。

”“问”与“书”连用,词义无别,如羲帖: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於今。

虽时书问,不解”“书”与“问”分用,意义往往有别,“书”指书信,“问”指音讯,消息。

如羲帖:

“得书,知足下问。

”“音问”同义连用。

如羲帖:

“未知见卿期,当数音问也。

”“知问”也是书信、音讯的意思。

如:

“足下差否?

甚耿耿,喉中不复燥耳,故知问。

”“知问”《汉语大词典》未收。

信:

指信使,递送书信或通达信息、表达问候的人。

羲帖:

“一见尚书书,一二日遣信以具。

”“六日,昨书。

信未得去。

”(此二例“书”“信”有别)“事毕当吾遣信,视淑还母子平安为慰。

”“皇象草章,旨信送之,勿三。

当付良信。

”但王羲之杂帖中“书信”亦已连用,意义无别:

“朱处仁今何在?

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联系《幽明录》:

“便得家信xx:

‘母亡’。

”等例,“信”的书信义魏晋已见端倪是可靠的。

迟:

盼望、等待。

羲帖: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

”“甚迟见卿舅,可早至。

”“迟面,以日为岁。

”“迟望”同义连用。

羲帖:

“汝宜速下,不可稽留,计日迟望。

”“企迟”亦同义连用。

涣帖:

“xx已应在道,企迟。

比:

近、近来。

羲帖:

“累出想至,君比各可不?

”“比日寻省卿文集,虽不能悉周遍寻玩,以为佳者,名固不虚。

”“比来食日几许?

得味不?

xx:

如此,此。

献帖:

“想彼悉佳,汝复见诸女不?

此近下故尔耳。

”羲帖:

“知静婢面犹尔,甚悬心。

”“吾昨暮复大吐,小物便尔”。

触:

表周遍,相当于凡、处处、事事。

羲帖:

“先日之欢,於今皆为哀苦,触事切人。

”献帖:

“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

”同期作品如《颜氏家训·风操》:

“今世避讳,触途急切。

”《世说新语·排调》:

“法师今日如著弊絮在荆棘中,触处挂阂”。

展:

(1)实现。

羲帖:

“一日不暂展,至恨叱而不已。

便怀不果东至,可恨,思叙想间暇,必顾也。

”“八月共至窟山看甘橘,思君宜深,想铁已还,旦夕展也。

(2)申述、xx。

羲帖:

“每赐翰墨,使如展。

”“民年已西夕,而衰疾日甚,自恐无(暂)展语平生理。

(3)表xx,如致敬,拜望之类。

羲帖:

“羲之脚不践地,十五年无由奉展,比欲奉迎,不审能垂降不?

”“不展”指来不及、不能实现。

羲帖:

“及以令弟食后来,想必如期果之,小晚恐不展也。

”又作“未展”,如蔡谟帖:

“四府君宜改筑别室,若未展者,当入太庙之室。

动:

指疾病发作。

羲帖:

“得八日书,知吴故羸,敬伦动气发,耿耿。

”“卿女母子粗平安,丧际贤女动气疾,当时乃勿勿,今已除也。

”“知足下发动胁肿,卿此疾苦甚,似期一一想消。

下:

一种疾病,大约是指肠胃炎、腹泻之类。

羲帖:

“会稽近患下,始差。

”“仆下连连不断,无所一欲,辄不化消,诸弊甚,不知何以救之。

”献帖:

“近雪寒,患面疼肿,脚中更急痛,兼少下,甚驰情。

”“下不断”大约指腹泻不止。

羲帖:

“小大佳也,贤兄如犹当小佳。

然下不断,犹忧之。

”“下断”则指腹泻停止,羲帖:

“为妹下断,以为至庆。

”此义《汉语大词典》首引例证过晚。

毒:

(1)疾病的痛楚或心情的哀伤痛苦。

羲帖:

“从事经过,崔阮诸人昨旦与书,疾,故示毒愁。

”“省弟累纸,哀毒之极。

”献帖:

“xx哀慕兼恸,痛毒难居。

(2)表程度高。

羲帖:

“晚复毒热,想足下所苦并已佳。

奄、奄忽:

死、逝世。

羲帖:

“君服前贤弟逝没,一旦奄至,痛当奈何。

”“未盈数旬,奄见背弃。

”“感动,奄忽长逝,痛毒之甚,惊惋摧恸,痛切五内。

”又如《颜氏家训·终制》:

“今年老疾侵,傥然奄忽,岂求备礼乎?

快:

(1)雨雪下得好。

羲帖:

“雨快,想比安和,迟复承问。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2)心情好,身体好。

羲帖:

“六日告姜,复内始晴,快情,汝母子平安。

”“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不快”则指身体不好,不舒服。

羲帖:

“吾比日极不快,不得眠食,殊顿。

”“妹不快,忧劳,余平安。

(3)爽快。

献帖:

“王公衡,快士也。

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胜:

此期有好义。

王氏父子书帖常指病情好转或痊愈。

羲帖:

“寻得小差,固尔不能转胜,沈滞进退,体气肌肉便大损。

”献帖:

“得五日告,知君转胜,甚慰。

力:

(1)勉力、尽力。

前面多有表示身体、精神状态不佳的词语。

羲帖:

“吾劣,力遣知问。

”“仆日而得此热,勿勿解日耳,力遣不具。

”“仆故是常耳,力不次。

”“吾忽忽,力数字。

(2)表体力、体力之所及。

羲帖:

“且风大动,举体急痛,何耶?

赖力及,足下家信不能悉。

”“吾故不平,犹忧悴,力困不一

一。

”“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及不具。

”“此日中冷,患之始小佳,力及不一一。

”“力不一一”“力知问”“力不具”“力白不具”“力还不具”“力不次”“力遣不次”等是王氏父子书帖中十分惯用的语词,表示体力不允许具体地一一陈述的意思。

(3)亲自、亲力。

献帖:

“当自力芜湖迎汝。

”“九日以当力见。

”“力”当力量讲的常用义王氏书帖中亦见,此不引例。

悬:

(1)挂念,牵挂。

羲帖:

“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

”“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

”“诸处分犹未定,忧悬。

”“悬”常常和同义近义或意义相关的词再组合成双音同义近义词(或词组),使用十分灵活。

如羲帖:

“绝不得兄子问,悬念可言。

”“君可不?

万石转差也。

灸得力不?

不得后问,悬悒不知怀。

”“不得诸人问,悬迟之。

”献帖:

“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

极令悬恻。

”羲帖:

“仆射事已行,以表让,未知恕不?

未复司州旨告,悬竦。

”“长素差不?

悬耿。

(2)表示盼望,预期。

羲帖:

“知得家问,贤子动疾,念甚忧虑,悬得后问不?

”***《助字辨略》:

“悬,犹预也。

”企:

(1)牵挂。

羲帖:

“荀侯佳不?

未果就卿,深企怀耳。

”“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

”献帖:

“表解台职不?

知得恕,不复冠军告。

悬企。

(2)悲伤,遗憾。

献帖:

“疚久自(阙)目深,悲企甚积。

”“近疑所叙,似不□,益企恨。

台:

指官府。

《xx随笔》:

“晋宋间谓朝廷禁近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官军为台军,使者为台使。

”羲帖:

“昨得都十七日书,贼径还蠡台,不攻谯。

”“桓公以江州还台选,每事胜也,不可当在谁也。

脱:

也许、或者,副词。

羲帖:

“思见足下,冀脱果。

”同期作品用例不少。

如《后汉书·李通传》: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颜氏家训·省事》“人主外护声教,脱加含养。

”卢文曰:

“脱者,或然之词。

”取:

词义已趋虚化,成为动词的构形成分,有类词缀的作用。

可置于动词前,也可置于动词后。

羲帖:

“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彼有能画者不?

欲摹取当可得不?

”献帖:

“益部耆旧传令送,想催驱写取了。

”这种用法在同期作品中已多见,如《高僧传》卷十:

“乃写取,封其本书,令人送此小儿至白土埭,送与史宗。

”《颜氏家训·书证》:

“潘陆诸子离合诗、赋„„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水经注·沔水》:

“魏事已难取悉,推旧访新,略究如此。

”汉译佛经中有“取别”“取遣”“取著”“取打”“取摘”等,详见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唐宋诗词中这类结构更常见。

生:

词义亦虚化,有类词尾的性质。

xx帖:

“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

”“生”作形容词后缀,唐宋后习见。

如张《游仙窟》:

“张郎太贪生,一箭射两垛。

”此用法可溯源于魏晋。

反侧:

忧虑、担心。

羲帖:

“旦极寒,得示。

承夫人复小,不善得眠,助反侧。

”“侍中书书,徐候遂危笃,恐无复冀,深令人反侧。

”献帖:

“吾玄月从孙家求信次,顿尔,频为乱,反侧。

”“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反侧。

xx:

怎么样。

羲帖:

“信所怀愿告。

其中并尔。

郎子意同异复,云何?

”献帖:

“比日忧驰无复意,不审尊体云何?

消息:

(1)将息、调养。

羲帖:

“郗故病笃,无复他治,为消息耳。

”“贵奴差不?

想不成太病。

伤寒可畏,令人忧,当尽消息地。

”献帖:

“雨过,此复何如?

想消息日平复也。

”凝帖:

“微冷,产后何似?

宜佳消息。

”这一重要的时代义《辞源》漏收。

(2)音讯,音问。

羲帖:

“吾日东,可语期,令知消息。

”操帖:

“得职婢书,慰意。

知年光数问,可不?

不得姜顺消息,悬心。

”献帖:

“如今未知面期近远,此慨可言。

惟深保爱,数音问。

寻故旨,取君消息。

”“顺何似?

未复庆等近消息,悬心。

动静:

(1)情况,消息。

羲帖:

“旦夕xx动静清和。

”献帖:

“思恋转不可言,瞻近而未得奉见,但有叹塞。

迟诸信还具动静。

”“未复东近动静,驰情。

(2)也指病情。

羲帖:

“数日雨冷,肾气腰,复咳,动静遇风紧。

无赖:

表身体上的痛楚或心理上的痛苦。

羲帖:

“雨寒,卿各佳不?

诸患无赖,力书不一一。

”“吾既不快,弱小疾苦甚无赖。

”“患脓不能溃,意甚无赖,君有好药,必时复与府中,多少极济事耶?

”此义《汉语大词典》未收。

早晚:

何时。

献帖:

“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

当遂至郡,深相望。

”同期作品多见。

如《洛阳伽蓝记·璎珞寺》“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

”《颜氏家训·风操》:

“尊候早晚xx?

”xxxx:

“盖六朝、唐人通以早晚二字为问时日远近之词。

分张:

分离,离别。

羲帖:

“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

”“分张何可久,幼小疾患,无赖。

”“且方有此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

行路:

道路,旅途。

献帖:

“稀文滞行路、同人绝得此心。

”同期作品亦见。

如《高僧传》卷十一:

“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

”颜延之《求胡》诗:

“驱车出郊廓,行路xx。

大小、xx:

指家人。

羲帖:

“瞻近无缘,省告。

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省别具。

足下小大问为慰。

”“君大小佳不?

至此乃知熙。

亲亲:

家中亲人、亲属。

羲帖:

“余亲亲皆佳,大奴已还吴也,冀或见之。

”“明晚共亲亲集,想君未便至余姚尔。

”献帖:

“想足下每思先后公,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

中表:

表亲戚,指与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或与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亲戚关系。

羲帖:

“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

”“迎集中表,亲疏略尽,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

新妇:

“某姓十新妇”,指某人的妻子,可指己妻也可指人妻,不一定指新婚之妇,也不一定指年轻的妇人。

羲帖:

“令外甥知问,郗新妇更笃,忧虑深。

”献帖:

“阮新妇免身得雄,甚善。

”“阮新妇何日至?

慰姊耳。

”献帖:

“自新妇母子去,寂寞难言,思子辈不可言。

营综:

经营,治理。

羲帖: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

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

”同期作品如《颜氏家训·省事》:

“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

”是多头钻营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唯收《颜》书例,释为“从事研究”,不确切。

不审:

不知。

羲帖:

“寒严,不审圣体御膳何如?

”“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

”“吾怪足下参朝少晚,不审尊体何如?

”“不审尊体何如?

”“不审尊体复何如”成为魏晋六朝书信习用的问候语。

处分:

处置、安排。

羲帖:

“贼径还蠡台,不攻谯,是反其善之诚也。

想殷生得过此者,犹令人忧。

期诸处分犹未定,羊参军旦夕至也。

”此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专由”已见。

何当:

何时。

羲帖:

“此院冬桃不能得多送。

触事何当不存。

往恒语然独折。

”“朱博士何当还?

君可致意,令速还。

”此义唐宋多见。

委曲:

(1)情意深厚。

羲帖:

“足下情致委曲,故具示。

(2)详情、详细。

羲帖:

“十月七日羲之报,前过足下所,得其书,想殊有劳弊。

然叔兄子孙有数人,足慰目前情至。

取答委曲,故具示。

(3)指书法艺术的完备、字形多姿多态。

羲帖:

“结构员满如篆法,飘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峙立如鹤头,郁跋纵横如古隶。

尽心存委曲,每为字各一象其形。

斯道妙矣。

勿勿:

(又作忽忽、匆匆):

指身体疲顿不适。

羲帖:

“仆日弊而得此热、忽忽解日尔,力遣不具。

”“吾顷胸中恶,不欲食,积日勿勿。

”悒悒(亦可单用悒、邑):

思念、挂念。

羲帖:

“灸得力不?

不得后问,悬悒。

”“月半哀感,奈何,念邑邑。

罔极之至,不可居处。

”“比日何似?

痒差不?

悒悒。

力知问。

灼灼:

焦虑、挂念。

羲帖:

“足下晚各何似?

恒灼灼。

”“足下复何似?

恒灼灼。

xx:

挂念,担忧。

羲帖:

“不得西问,耿耿。

”“君可不?

语差也。

耿耿。

露板:

不xx的奏章。

羲帖:

“寻得彭祖送万九日露板,再破贼,有所获。

”又如《高僧传》卷四:

“谨露板以闻,伸其愚管。

xx:

未加印的公文。

羲帖:

“因青州白牒不备,羲之死罪。

”《汉语大词典》首引宋例,过晚。

不获已:

不得已。

羲帖:

“六日,昨书。

信未得去,时寻复逼,或谓不可以不慕,遂不获已。

”同期作品如《颜氏家训·风操》:

“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阀阅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

大老子:

老年男子之称。

可自称,亦可泛称。

羲帖:

“吾於时地甚疏卑,致言诚不易,然大老子以在大臣之末,要为居时任,岂可坐视危难?

”又如《搜神记》:

“大老子业已许卿,当复相欺耶?

”以上当为自称。

《齐民要术·五七》:

“牧羊必须大老子,心性苑顺者。

”此为泛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