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3154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docx

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

2013年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屏气(bǐng)哺育(pǔ)颤栗(zhàn)收束自如(shù)

B.冲床(chòng)炮烙(luò)远阜(fù)扛鼎之作(gāng)

C.镜框(kuāng)谂知(shěn)按捺(nài)舐犊情深(shì)

D.贿赂(lù)伛偻(yǔ)毗邻(pí)铩羽而归(shà)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宁波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得隆重俭朴、富有成效,是一次团结民主、求真务实的大会,是一次凝聚力量、开拓奋进的大会。

B.当下,我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发展迅猛,拍品价格也屡创新高,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成交价令人啧舌。

C.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副中创作得光彩熠熠,衷情重义。

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

D.导致中国遭遇28年最冷冬天的“元凶”是频繁来袭的冷空气,西伯利亚地区不断积蓄着来自北冰洋冷源地区的冷空气,一旦冷空气蓄满就会倾泻而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孩子大多有这样的幻想:

在圣诞节的早晨醒来,枕边有一堆自己心仪已久的圣诞礼物。

这是由那个颊似玫瑰、鼻如樱桃、长白胡子拖地的圣诞老人呈上的。

B.《阿凡达》的主角站在一个我们况且站不到的高度,是一个残障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军人,没有双腿,却纵横驰骋,掌握制空权,成为幻影骑士。

C.就吉他京剧创意引出的争议,有关专家坚定地认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才是真正的根基,是精髓。

艺术创作有时就是一种轮回,我们不能一味求新而舍本逐末。

D.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更好地提高高速公路效益,加强国际之间公路运输的联系,中国正加快与国外衔接的步伐,构建国际高速公路网络。

B.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让传统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丰富起来,但既要注重教学的高效,更要注重形式的美。

C.我们的经济正在转型,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以前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投资和国内消费拉动的方式上来。

D.近日有游客在故宫博物馆内一口清宫遗存的铁缸上刻字,其实要想让“到此一游”真正“到此为止”,除了需要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惩戒力度,还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5.有人问苏格拉底:

“天地之间有多高?

”他毫不含糊地说:

“三尺。

”又问:

“人有五尺,天地之间怎么只有三尺,岂不把天捅个窟窿?

”苏格拉底说:

“所以,人要想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啊!

”请概况这段话的人生哲理。

(不超过15字)(3分)

        ▲         

6.请把下面一段话,改写成一首绝句。

(要求:

主要意象齐全,用词贴切,意境符合,偶句押韵。

)(4分)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归牧的牛羊纷纷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           

7.阅读这张漫画,根据要求答题(5分)。

 

(1)简要描述漫画的主要内容并概况寓意。

(3分)

  内容(2分):

     ▲           

寓意(1分):

     ▲           

(2)试探究漫画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中华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题的形成和问世,既有其历史原因,又有其时代背景。

  所谓历史原因,是因为这个命题并非凭空出现的,是论者对几千年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历史上所谓“正闰观”、“夷夏之辨”的检讨和批判。

“中华一体”的提出,尤其如此。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历史上传统的“正闰观”,即正统和非正统的观念,是以汉族为正统,以中原建立的政权为中国,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贵中华,贱夷狄”的理论。

不过,历史上也有不同的声音。

如唐太宗就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打破了强调华夷畛域的民族偏见。

辽金以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传统的“正闰观”、华夷观发生很大的变化。

辽代中期以后,摒弃了那种以汉族为中心的“严华夷之辨”、“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

金代把传统的正统观批判地接受过来,继承和发展了以前那些否定和淡化华夷之别、区域之分的主张,形成同其他朝代既有共性又有特点的正统观。

到元朝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传统“正闰观”更显过时。

元人在修辽宋金三史时,经过多年的激烈争论,最后决定辽宋金三史“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尽管当时有人反对,甚至到明朝还有人旧话重提,也都无法改变辽金元的正统地位。

清朝也是汉族以外的北方民族为统治民族的政权。

从秦统一中国到清代的两千多年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包括各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就是“中华一体”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题的历史依据。

  “中华一体”论的出现也有其时代背景,它是针对海外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而提出的。

  在海外中国史研究(主要是北魏、辽、金、元、清史研究)中,长期流行一种所谓“征服王朝论”,它是相关研究中的主流理论和指导思想。

“征服王朝论”是美籍德裔学者魏特夫在1949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中提出的。

他把所谓“帝制中国史”划分为两个类型。

第一类是典型的中国社会,以秦朝、汉朝,以及隋朝、唐朝、宋朝和明朝为代表;第二类是征服和渗入王朝,指中国北方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其中又分为以北魏为典型代表的“渗透王朝”或“渗入王朝”,以及辽、金、元、清四个王朝所组成的“征服王朝”。

  “征服王朝论”直接借鉴和承袭了20世纪初以来日本中国史研究者的某些观点,“征服王朝论”以及其前后出现的类似理论,如“南北对立论”、“异民族统治中国论”、“骑马民族国家论”等,尽管其内涵不尽相同,但都过分地强调我国南北地区差异、汉族与非汉族的对立,淡化、否认汉族对非汉族的深远影响,肢解、分裂历史上的中国等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尽管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尚待进一步充实、发展和完善。

8.选出不符合传统“正闰观”的言论或做法的一项(▲)

A.“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B.“内诸夏而外夷狄”。

C.“严华夷之辨”。

D.辽宋金三史“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历一次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中国逐渐成为以汉族为中心的包括各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美籍德裔学者魏特夫把“帝制中国史”划分为典型的中国社会和“征服王朝”两个类型。

C.金代也认为应该否定和淡化华夷之别、区域之分,不过,金代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正统观有自己的特点。

D.唐太宗打破了强调华夷畛域的民族偏见,主张“贱中华,贵夷狄”。

10.从全文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的形成和问世有何积极意义?

(3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0分)

孤独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我停下来打量他们。

  他们在干活,晚上,在一条冷僻的街上,在商店的门板上动手脚。

  这是一块很重的门板:

他们正用一个铁门闩当杠杆,但是门板就是一动不动。

  我当时正在闲荡,一个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要去。

我就抓住那个门闩帮他们一把。

他们挪了点地方给我。

  我们不是同时在使劲。

我就叫:

“嗨,往上!

”站我右边的人用他的肘子捅了捅我,低声说:

“闭嘴!

你疯了!

你想叫他们听见吗?

  我晃了晃我的脑袋,就好像是说我不过是说溜了嘴。

  这事儿颇费了我们一点时间,大家都浑身是汗,但最后我们把门板支到足够一个人从下面钻进去的高度了。

我们互相看看,十分高兴。

然后我们就进去了。

他们让我提着一个口袋,其他人把东西拿过来放进去。

  “只要那些狗日的警察别出现!

”他们说。

  “对!

”我说:

“他们真是狗娘养的!

”“闭嘴!

你没听见脚步声吗?

”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这么说一次。

我很仔细地听着,有点害怕。

“不,不,不是他们!

”我说。

  “那些家伙总在你最不希望他们出现的时候到来!

”其中一个人说。

  我晃了晃自己的脑袋。

“把他们统统杀了,就行了。

”我回答说。

  然后他们派我出去一会,走到街角,看看有没有人过来。

我就去了。

  外面,在街角,另有一群人扶着墙,身子藏在门廊里,慢慢朝我移过来。

  我就加入进去。

  “那头有声响,在那些商店边上。

”我旁边的人跟我说。

  我探头看了一下。

  “低下你的头,白痴,他们会看见我们,然后再次逃走的。

”他嘘了一声。

  “我在看看。

”我解释说,同时在墙边蹲了下来。

  “如果我们能不知不觉地包围他们,”另一个说,“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活捉了。

他们没有很多人。

  我们一阵一阵地移动,踮着脚,屏着气:

每隔几秒钟,我们就交换一下晶亮的眼神。

“他们现在逃不掉了。

”我说。

“终于我们可以在现场捉拿他们了。

”有人说。

  “是时候了。

”我说。

  “不要脸的混蛋们,这样破店而入!

”有人吼道。

  “混蛋,混蛋!

”我重复,愤怒地。

  他们派我到前面去看看。

我就又回到了店里。

  “他们现在不会发现我们的。

”一个人一边说着,一边把一包东西从肩上甩过来。

  “快,”另外有人说:

“让我们从后面出去!

这样我们就能在他们的鼻子底下溜走了。

  我们的嘴上都挂着胜利者的微笑。

  “他们一定会倍感痛心的。

”我说。

于是我们潜入商店后面。

  “我们再次愚弄了那帮白痴!

”他们说。

但是接着一个声音响起来:

“站住,谁在那儿?

”灯也亮了。

我们在一个什么东西后面蹲下来,脸色苍白,相互抓着手。

另外那些人进入了后面房间,没看见我们,转过身去。

我们冲出去,发疯也似的逃了。

“我们成功了!

”我们大叫。

我绊了几次脚后,落在了后面。

我发现自己混在了追赶他们的队伍里。

  “快点,”他们说:

“我们正赶上他们呢。

  所有的人都在那条窄巷里奔跑,追赶他们。

“这边跑,从那里包抄。

”我们叫着,另外那群人现在离得不远了,因此我们喊:

“快快,他们跑不了啦。

  我设法追上他们中的一个。

他说:

“干得不坏,你逃出来了。

快,这边,我们就可以甩掉他们了。

”我就和他一起跑。

过了一会,我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个了,在一条弄堂里。

有人从街角那里跑过来,说:

“快,这边,我看见他们了。

他们跑不远的。

”我跟他跑了一阵。

然后我停了下来,大汗淋漓。

周围没人了,我再也听不见叫喊声。

我站着,两手插在口袋里,开始走,一个人,没什么特别要去的地方。

11.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请分别概括本小说中荒诞和真实的情节。

(4分)

              ▲          

1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请分点说明。

(4分)

              ▲          

13.小说主人公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行为后,一切又归于平静。

请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6分)

              ▲          

14.有的作家把这篇小说的题目译为“团结精神”。

结合小说文本,请你谈谈哪个题目更好并阐明理由。

(6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刚说

(宋)苏轼

孔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又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

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吾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

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

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王荆公谓君曰:

“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君笑曰:

“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

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

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①,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

“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君持不可。

麟以语侵君。

君曰:

“狱当论情,吏当守法。

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

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

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

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

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君平生可纪者甚多,独书此二事遗其子勰、勴,明刚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说。

注释①束湿:

吏治太急。

15、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趋:

小步快走。

B、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按:

巡视

C、我何与焉与:

参与

D、君平生可纪者甚多,独书此二事遗其子勰、勴。

纪:

通“记”,记载,记录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免吾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C、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D、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议结合,善选有代表性的事件,生动地表现了孙立节刚正不阿的风骨,阐述了“刚者必仁”的观点。

B、对“刚者必仁”这一观点的看法,作者和孔子是一样的;但对于孔子所处时代“刚者”的多少这一问题,两人的看法则是不同的。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批评世人明哲保身的做法,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孙立节的的儿子能继承祖上遗风。

D、本文语言简炼流畅,笔调生动自然,流畅之中有波澜,自然之中具规矩,论证明晰,结构严谨。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7分)

(1)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者,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4分)

(2)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3分)

19.用“/”给文段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荆轲感燕丹之义,函匕首入秦劫始皇,将以存燕宽诸侯,事虽不成,然亦壮士也。

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

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及欲促槛车驾秦王以如燕童子妇人且明其不能而轲行之其弗就也非不幸。

燕丹之心,苟可以报秦,虽举燕国犹不顾,况美人哉!

轲不晓而当之。

陋矣!

——摘自唐代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

【注】:

曹沫即曹刿。

相传齐国君与鲁公相会,曹持剑相从,挟持齐国君与鲁国订立盟约,收回了鲁国的失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0—21题(7分)

菩萨蛮

魏夫人①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走。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注】①魏夫人:

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之妻,在词史上颇负盛名。

朱熹曾把她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词林纪事》卷十九引)。

20.这首词以一个“溪”字作为契机结构画面,意脉连贯,针线绵密。

请概括全词是如何紧紧围绕一个“溪”字展开的。

(3分)

 ▲    

21.陈廷焯评魏夫人词云:

“情景兼到,颇有周、柳(周邦彦、柳永)笔意。

”请从词中饶有情韵的景物描写中选择一处,赏析它的“情景兼到”之妙。

 ▲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5分)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十五》)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志)

(曾皙)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22.从以上文本看,君子之“文”和君子之“质”分别指什么?

(2分)

                       ▲    

23.试从君子修养的角度,结合以上文本中孔子的观点,分析孔子赞同曾皙之志的原因。

(3分)

                 ▲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路曰:

“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颜渊曰:

“▲,无施劳。

”(《论语》)

(2)▲,▲,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李白《将进酒》)

(5)碧云天,▲,西风紧,▲。

(王实甫《长亭送别》)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独”是最平凡的生存常态,却也是最富意蕴的哲理呈现。

“一枝独秀”固然动人,但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一面”诚然神勇,但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不可破;人们需要团结合作,但也离不开“宁静独处”;人们需要沟通交流,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但又何尝不是悲怆孤独。

“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则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和见解?

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3年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B】(A项“哺育”读“bǔ”;C项“镜框”读“kuàng”,“按捺”读“nà”;D项“铩羽而归”读“shā”)

2.【参考答案D】(A项是“简朴”,“简朴”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语言文字,也可用于生活作风,还可用于设备条件,而“俭朴”运用范围小,多用于个人生活方面;B项是“咋舌”,C项是“画幅”)

3.【参考答案C】(A项是“送来”,“呈上”意为恭敬地送上;B项是“尚且”;D项“目不见睫”比喻没有自知之明,应为“目不交睫”。

4.【参考答案C】(A项重复累赘,“际”和“之间”重复;B项语序不当,“但既要注重形式的美,更要注重教学的高效”,这样方能承前转折;D项搭配不当,应为“加大惩戒力度”)

5.【参考答案】低调是一种人生智慧。

(语意相同即可,如答“内敛是一种人生智慧”亦可。

答出“低头”的隐喻意义,得2分,答出“低头”指向的正确的或智慧的处世哲学,得1分;如答“能屈能伸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则得2分,因“能屈能伸”语意比较偏向“屈”。

6.【参考答案】①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②村庄处处映余晖,牛羊纷纷深巷归。

老叟惦念放牧儿,拄杖等候自家扉。

(每句1分,适当放宽要求)

7.【参考答案】

(1)①画面中一男人,戴着红官帽,满脸堆笑,②说:

“长不快必须换!

”③左手拔去了一棵树杈呈人民币形的小香樟树,右手用铲子正准备种一棵表情惊讶的大香樟树。

(加点的内容为重点,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寓意:

政府行政急功近利(或“不行节俭”)。

(1分,意思对即可)

(2)原因探究:

①中国人好面子、讲排场的传统。

②快节奏的生活,人心浮躁。

③政绩考核的压力。

④缺乏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不能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

⑤政府行政缺乏监督,只唯上,不为民。

(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8.【参考答案D】D是元人的观点,给予辽金元正统地位

9.【参考答案C】A以汉民族为主体,而非以汉民族为中心。

B两个类型指典型的中国社会以及征服和渗入王朝。

D唐太宗是“爱之如一”,而非“贱中华,贵夷狄”。

10.【参考答案】要点:

①它肯定了汉族对非汉族的深远影响,肯定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包括各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融合;(或“是论者对几千年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历史上所谓“正闰观”、“夷夏之辨”的检讨和批判“)(1分);

②是对强调地区差异,民族对立,分裂、肢解中国的“征服王朝论”的有力批判;(1分)

③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1分)

学生的概括,意思接近即可。

11.【参考答案】荒诞:

①“我”竟百无聊赖到加入小偷偷盗行列的及警察追捕的队伍。

②多次混迹于两支队伍仍能游刃有余,小偷和警察都没有怀疑我。

真实:

①与小偷撬门时的细节描写②整个偷盗过程中小偷与警察的语言、心理与神态的描写,可见“我”角色扮演的投入。

(各答到一点即可,每点2分。

摘抄具体语句而没有概括不得分)

12.【参考答案】①作为叙述者的“我”以及“我”所叙述的一切就显得真实可信。

②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达到戏剧性反讽的艺术效果。

13.【参考答案】①照应小说开头,在无聊闲逛时看到小偷的行为,又在偷盗行为结束后归于无目的的一个人行走。

②使小说呈现出圆形结构,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③从孤独中来,在孤独中结束,“我”依然是百无聊赖的一个人,并没有因为轰轰烈烈的警匪斗争而找到属于自己的“队伍”,深化小说主题。

14.【参考答案一】“孤独”更好:

①直指主题。

我不知道自己存在状态中行为的目的,这是真正的无聊,无人可以搭救。

我的孤独来源我自己,在我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是苍白和虚无。

②尽管小说情节看起来有点荒诞,但这种孤独感是真实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瞬间的体验和感受,将其视为孤独偶然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揭示的是个体和群体生命的普遍处境。

【参考答案二】“团队精神”更好:

①更具讽刺意味。

看起来我完美融入两支队伍,甚至比真正的小偷和警察都要投入(比如从“我”语言中可以看出对对方更大的憎恶),但至始至终我是游离的,我不属于任何团队,更无精神可言。

②留有悬念,更含蓄。

不像“孤独”为题多少暗示着小说的结尾,表达主旨也更为赤裸。

15.【参考答案B】(按:

审查。

16.【参考答案D】(但是,表转折)。

A在/对,B因为,连词/凭借,介词C助词,取独/代词,那

17.【参考答案B】苏轼只是认为孔子时代“君子”很多,但对于“刚者”的稀少,两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18.【翻译参考答案】

(1)、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

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实际上也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而是讨厌他们缺少仁爱之心。

(2)、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