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28848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docx

二轮复习小说形象第2课时

准确、全面地分析概括人物特点的方法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扫门前雪,相互不来往,但每当在楼道里或是院子里相遇时,彼此却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

唯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

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国际语言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

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

可以进来吗?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

”我从僵硬的状态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不必客气,史蒂文。

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

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

有兴趣吗,史蒂文?

这部风靡了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当悲壮的音乐响起来时,随着荧光屏上的第一个画面,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①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

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

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伯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来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

当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时,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道:

“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给我一元钱。

”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讶地叫起来。

待我清醒过来时,急忙找出钱夹。

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钱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

”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口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

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传递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息,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

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费佛伯格先生!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

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

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

“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

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

”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正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

”是九号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元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

“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的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拍拍屁股,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我惊讶得喃喃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应几个文友之邀,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

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

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我如同一个好事的女人,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

不料,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

”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地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

吃吧!

”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

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

”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起了他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

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

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鸽子。

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

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

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②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

(有删改)

6.小说画线处写到费佛伯格两次流泪,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犹太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次流泪是犹太老人对自己整个犹太民族所遭遇苦难的悲痛内心的表现。

②第二次流泪是犹太老人对自己曾经残杀鸽子行为的忏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鸽子的无限感激。

7.小说中的费佛伯格形象鲜明,请结合文章作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开头通过“不主动哈罗”“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摇晃而过”“颇为艰难”“飘”等字眼,表现了犹太老人的孤僻、不善交际。

(2)从要求“我”支付一元钱,“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为了还一元钱天天按门铃等细节,可以看出犹太老人的精明执着。

(3)深情地“喂鸽子”“望着鸽子”等细节,表现了犹太老人外冷内热、感情深沉、懂得感恩的一面。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进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

大多数考生只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性文字,却忽略了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人物这一点。

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这一点恰是文中无相关文字说明而又须好好把握住的地方。

(4)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5)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时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文中出现的词语。

(6)处理好外与内的关系。

人物形象特点分内外两部分。

外在部分包括身份、衣着、相貌、年龄、习惯、技能等,这一般都与内在紧密相连。

内在特征是其核心部分,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个性性格,如开朗、木讷;二是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如豁达乐观、勤俭;三是待人接物,如大方、善良、斤斤计较等;四是成长事业,如有志向、刻苦、坚持不懈。

形象特点是否都要进行“内”“外”结合,这由题干而定:

只要是问“形象”特点的,就必须“内”“外”兼顾,以“内”为主;如果是问“思想性格”特点,就只能分析内在特征。

(7)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

人物形象特点的表现总是多方面、多元化的,在众多的特点中总是有主有次,所以分析概括时首先要分清主要特点与次要特点。

这一点看似很容易,但在不少考生那里,往往只是简单地抓住文本描写的只言片语,罗列出多条细枝末节的形象特点,却偏偏遗漏了最核心、最重要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人物的核心重要特点呢?

简单地说,凡是指向主要情节、尤其是情节结局,小说标题与主题的那部分的特点均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为此,就必须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梳理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唯其如此,才能分清主次。

小说中的物象是小说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人物形象一同构成了小说的艺术世界。

虽说物象在小说中处于从属地位,但其意蕴和作用绝不可小觑。

小说中的物象种类很多,就其内容而言,有事物、景物、动物,个别的还有体现大环境的村镇等地域;就其地位而言,有主体物象(贯串全文的)和次要物象(只出现在文中某处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枯河

莫言

水淋淋的鲜红月亮,凄艳地升起来。

一个孩子从半掩的柴门中钻出来,从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

他攀树的技能高超,他屁股上布满伤痕。

月亮持续上升,村庄里的所有树木都瑟缩着,不敢超过白杨树的高度,白杨树骄傲地向天里钻,离地二十米高。

白杨树前是五间全村唯一的瓦房,瓦房里的孩子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漆黑的眼睛像两粒黑棋子。

女孩子对他说:

“小虎,你能爬上这棵白杨树吗?

你是小虎还是猪?

他咬住了厚厚的嘴唇。

“你给我望着人,俺家里的人不准我上树。

女孩接过衣裳,忠实地点了点头。

他双脚抱住树干,白杨树慢慢地倾斜,白杨树奇妙的动作撩乱了女孩的眼睛。

“小虎,你下来吧,树歪倒了,树就要歪到俺家的瓦屋上去了,砸碎俺家的瓦,俺娘要揍你的!

”他爬上白杨树,心底里涌起一种幸福感。

要不是爬上白杨树,永远也看不到这个院子,尽管树下这个眼睛乌黑的小女孩经常找他玩,但爹娘却反复叮咛他,不准去小珍家玩。

一个高大汉子从屋里出来,男孩接着看到这个人紫红色的脸,吓得紧贴住树干。

这个人曾经拧着他的耳朵问:

“小虎,一条狗几条腿?

”他把嘴巴使劲朝一边咧着,说:

“三条!

”众人大笑。

哥哥为此揍他,父亲拉住哥哥,说:

“书记愿意逗他,说明跟咱能合得来,说明眼里有咱。

”哥哥松开他,拿过一块红薯面饼子杵到他嘴边,恼怒地问:

“这是什么?

”他咬牙切齿地说:

“狗屎!

“使劲扳,”女孩喊,“树倒不了,它歪来歪去原来是吓唬人的。

他用力扳着树杈,树杈愈弯曲,他心里愈是充满仇恨。

他全身沉浸在一种愉悦感里。

忽然,他看到从变扁了的瓦房里,跑出了一个女人,她的嘴巴里发出马一样的叫声。

女孩捧着男孩的衣服往前走了一步,猛然觉得一根柔韧的枝条猛抽着腮帮子,那匹棕色绸缎也落到了身上,她觉得这匹绸缎像石头一样坚硬,碰一下都会发出敲打铁皮般的轰鸣。

女人飞一般来到房后,气汹汹地冲到跪在珍子身边的男孩面前,踢出的脚刚刚接触到男孩的脊梁,便无力地落下了。

她的双眼发直,嘴巴歪拧着:

“小珍子,小珍子,怎么啦……”

一只浑身虎纹斑驳的猫吃惊地站在男孩面前,双眼放绿光,呜呜地发着威。

他胆怯地望着它。

连续三年大旱,河里垛着干燥的柴草,猫在背后冲着他叫。

大花袄女人并没有打他,她只顾哭她的心肝儿肉去了。

他看到高大的红脸汉子蹿了过来,两条粗壮的腿在移动,两只磨得发了光的翻毛皮鞋直对着他的胸口来了。

翻毛皮鞋不断地使他翻斤斗。

月亮已经在正南方,褪尽了血色。

他求援地盯着孤独的月亮。

他用力想着月亮,父亲的脸从苍白的月亮中显出来了。

他今天才知道父亲的模样,两只肿眼睛,眼珠子像浸泡在盐水里的地梨,父亲跪着哀求:

“书记,这个狗崽子,我一定狠揍。

只要小珍子平安无事,要我身上的肉我也割……”书记对着父亲笑,书记眼里喷着一圈圈蓝烟。

哥哥拖着他往家走,走不出白杨树的影子。

哥哥对准他的屁股用力踢了一脚,喊道:

“你专门给家里闯祸!

不是你,我就参军了。

”“滚起来!

你作了孽还有了功啦是不?

母亲凶狠地骂:

“鳖蛋!

还挺冤?

打死你也不解恨!

不是你,父亲不会下跪。

母亲戴着铜顶针的手狠狠地抽到他的耳门子上。

他干嚎了一声。

不像人能发出的声音使母亲愣了一下,她弯腰从草垛上抽出一根干棉花柴,对着他没鼻子没眼地抽着。

“滚起来!

”父亲怒吼一声。

他把身体用力往后缩着。

月光遍地,他怕极了,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出现了。

那是一个眉毛细长的媳妇,躺在一张苇席上,脸如紫色花瓣。

旁边有几个人像唱歌一样哭着。

小媳妇真好看,活着像花,死去更像花。

他愤怒地看着这个金色的世界,心脏像铁砣子一样僵硬。

他声嘶力竭地喊道:

“狗屎!

“把他的裤子剥下来!

”父亲对着哥哥说,“剥,别打破裤子。

”他望着哥哥倒退着的影子,他又一次高喊:

“臭狗屎!

父亲挥起绳子。

他哼了一声,那句骂惯了的话又从牙缝里挤出来。

河堤上响着母亲的惨叫声:

虎——虎儿啦啦啦啦——我的苦命的孩呀呀呀呀……。

这叫声刺得他尚有知觉的地方发痛发痒,他心里充满了报仇雪恨后的欢愉。

鲜红太阳即将升起那一刹那,人们找到他,百姓们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布满阳光的屁股,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

一九八五年三月

(有删改)

1.文中多次写到月亮,请简析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月亮是本文的一条叙事线索,贯串着小虎走向死亡的始末;②它营造了整篇小说压抑阴森的氛围;③揭示了小虎极为复杂的内心情感;④月亮在不断地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或:

①开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轮水淋淋的鲜红月亮,它笼罩着整个村庄,给全文奠定了一种压抑的基调,预示着悲剧将要发生。

②“月亮已经在正南方”,小虎求援般地盯着月亮看,内心充满了挣扎。

他在想着应不应该放弃生命这件事,此时,月亮就像是他心中的向导。

可是,月亮给他的是带着暗影的陌生。

③最后“月光遍地,他怕极了,一种隐隐约约的预感出现了”,月亮渲染着死亡的气氛,小虎放弃了生的念头,走向了生命的另一个尽头。

(1)把握小说中物象的基本作用。

①对人物的作用:

交代人物背景,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②对情节的作用:

预示情节走势,推动情节的发展;显示线索,做铺垫,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呼应。

③对环境的作用:

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④对主题的作用:

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情感,象征意义。

(2)精准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根据物象种类与特征判断其作用。

像“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于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应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

与人物密切相关的物象,如人使用的器物、伴随于身的动物等,要特别注意它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主体物象要特别注意它在结构、主题方面的作用,次要物象要特别注意它在环境和人物方面的作用。

②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其上下文分析。

③联系意蕴答作用。

如答表现人物性格(或情感)或揭示主题,一定要答出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意蕴),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主题意蕴),只有这样,才不空泛笼统。

④结合文本的特殊性答出其特殊作用。

如运用了技巧,则要兼及其技巧效果,有的还有调动、激发读者的效果。

⑤自身的作用。

自身的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

要求答出某方面的作用,应特别注意与情节联系在一起,答题要具体、全面。

如答表现人物的作用,先要结合情节把物象与人物的关系分成若干片段,再看它对哪些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起衬托作用,其衬托作用到底是正衬还是反衬。

(3)特别注意江苏卷物象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要点。

江苏卷物象题从不笼统地问其作用,而是要答出指定的角度,尤其是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请看这三道题:

①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2008·江苏)

②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2010·江苏)

③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2017·江苏)

江苏卷这样命题,实际上是一箭双雕,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考查出来。

因此,答题时先要结合与物象有关的情节,梳理出物象的内容与特点,再看它分别对表现人物有哪些作用,答题时要同时答出正衬或反衬了人物的哪些具体特点。

物象的内容特点与人物形象的特点都要答出来。

2.请简要说明“枯河”的深刻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了小虎死亡的地方——枯河;②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人们的生活之河近乎枯竭;③灵魂被撕碎,精神被扭曲,人性全无,已无生机,如枯河一样;④枯河也会有水也会滋润,写出了作者对人性复苏的渴望。

物象的意蕴有很多,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一般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

首先,看文中有无揭示意蕴的提示性词语、句子。

如果有,找出来,这样既准又快;然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没有,要靠读者品读、感悟。

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概括:

(1)由外到内。

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精神气质。

(2)由实及虚。

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

(3)由表入里。

先由该物象最表层的意思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含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手指

甫跃辉

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

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

”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

”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

厚厚的灰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

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

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

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了村子。

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些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

在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

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

端午,父亲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

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

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

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

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着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刺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

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

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

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

“下个月?

怎么拿得出来?

”父亲说。

“总要想想。

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

“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

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

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炫耀他那双大手。

“瞧瞧!

哪个木匠有这样一双手?

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

”舅舅就是的,他的右手只剩三个指头……以后呢?

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

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

“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

我要和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让,说不过掉了个手指。

我怎么放得下心?

“我去!

”许亮有点兴奋。

“你敢去?

”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

“怎么不敢。

”他也成了父亲那样的英雄。

“不过掉了个手指。

”他想象着父亲说话的样子。

医院。

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

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

“你怎么来了?

”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像水渗入沙子。

“妈跟我说的。

”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

“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

许亮很失望。

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

“总算回啦!

”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

医生说什么?

有没有好些?

“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

”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哥哥。

“阿爸说没事。

”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

晚上睡下后,许明又问了许多问题,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

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

许亮翻了个身,仍然睡不着。

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

“我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

中午,父亲没回来。

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

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

母亲说:

“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

”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

“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

”许亮想,这主意不错。

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

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

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

他们也没找到父亲的手指。

“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

”许亮瞪着弟弟,“走吧!

弟弟没动。

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

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

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

苍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

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一丝隐约的血腥钻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扒拉了好半天。

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

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

父亲的手指。

“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

”许亮说。

“好!

但是……谁,谁来拿?

”许亮没有接话。

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

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

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过路面的隆隆声,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

突然,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

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

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

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

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

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

B.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父亲汽车的灯光,则是希望的象征。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

D.小说反复提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答案C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进取精神;不甘于做木匠;有责任担当;努力工作还债;坚韧——受伤后用微笑宽慰家人;断指之后,一人去医院,两处努力笑。

3.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断指之后,父亲表现出来的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

②和弟弟去寻找手指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

③归家后,父亲挣扎着坐起向他们挤出微笑,使他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武断和软弱感到惭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

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

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

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

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

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

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

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

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

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

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

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

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

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