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2419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docx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

 

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0年11月

前言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9]109号),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专项规划。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制组。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全院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门队伍进行规划编制工作。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制定工作方案。

规划编制小组先后对有关城市进行调研,经多次研究讨论,向省发展改革委上报了规划思路,最后形成规划初步成果。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审查,在审查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

《山东省城镇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全省“十二五”期间城镇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各市、县城镇发展、城镇化工作和编制各类城镇规划的依据。

本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城镇体系建设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明确了建设目标和战略方针,对城镇体系的总体布局进行了框架安排,阐述了城乡统筹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提出了未来五年内的发展重点以及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也有许多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加之时间紧,任务要求高,错漏之处请批评指正。

 

《山东省城镇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日

目录

前言2

一、“十一五”期间城镇体系发展回顾1

(一)“十一五”期间城镇体系建设成绩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6

二、发展环境与发展趋势判断8

(一)外部背景和省情变化8

(二)城镇体系发展新趋势11

三、指导方针与总体部署13

(一)指导思想13

(二)规划原则13

(三)发展目标14

(四)战略方针22

四、主要任务23

(一)引导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空间框架23

(二)推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27

(三)协调城镇职能定位与发展特色29

(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32

(五)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32

(六)统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34

五、发展重点34

(一)转变城乡发展方式34

(二)提升城乡建设水平35

(三)促进城镇体系的内外互动35

(四)加快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36

(五)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37

(六)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居民点合并38

六、保障措施38

(一)强化城乡规划地位38

(二)创新城乡管理体制39

(三)改革用地管理制度39

(四)破除人口流动障碍40

(五)提升城镇承载能力41

(六)引导农村住房建设42

(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2

(八)深化和谐城乡建设43

一、“十一五”期间城镇体系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城镇体系建设成绩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发展,全省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科学谋划,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2006年到2010年,是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2009年,全省城镇人口457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3%,高于2005年3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超过0.7%。

全省共有6个100万以上城市、10个50-100万的城市、33个20-50万的中等城市、59个小城市(含县城城关镇)和1314个小城镇(不含县城城关镇)(表1),初步形成以济南、青岛等核心城市为龙头、大中城市为中坚、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层级结构,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四个城镇化地域单元互动发展的格局逐渐清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表12009年全省县城以上城市人口规模结构

城市等级

总人口规模

城市

100万人以上城市

1133万

济南(282/614)、青岛(276/779)、潍坊(124/898)、淄博(151/447)、临沂(156/1056)、烟台(144/676)

50-100万人口城市

653万

枣庄(86/396)、菏泽(71/939)、济宁(63/842)、东营(63/203)、聊城(61/598)、泰安(60/559)、德州(60/587)、日照(61/305)、威海(59/290)、滨州(70/409)

20-50万人城市

966万

莱芜、新泰、寿光、诸城、邹平、即墨、胶南、荣成、滕州、龙口、莱州、青州、文登、临清、莱西、莱阳、平度、安丘、临邑、章丘、邹城、临朐、高密、胶州、昌乐、沂水、海阳、肥城、兖州、郓城

20万人以下城市

808万

平邑、陵县、乐陵、苍山、郯城、齐河、莒南、费县、高唐、商河、曲阜、招远、东明、乳山、单县、蓬莱、曹县、汶上、五莲、昌邑、庆云、巨野、莒县、蒙阴、阳谷、禹城、梁山、平原、微山、博兴、东平、嘉祥、茌平、沂南、沂源、泗水、栖霞、夏津、宁津、鄄城、桓台、定陶、惠民、临沭、冠县、广饶、金乡、武城、宁阳、东阿、成武、莘县、济阳、鱼台、阳信、无棣、利津、平阴、沾化、高青、垦利、长岛

注:

第三栏括号中前者为城区人口,后者为市域人口,单位:

万人。

2、城镇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全省有10个区域中心城市位列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前100名,27个县市位居全国百强,94个小城镇跨入全国千强。

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成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突出、自然环境优美、城镇特色比较鲜明的城市密集地区之一,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3、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全省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与2005年相比,2009年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城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1%,按行业分,供水增长45.3%,燃气增长68.4%,集中供热增长57.9%,道路桥梁增长68%,排水增长137.2%,防洪增长181.7%,园林绿化87.5%,市容环境卫生增长42.4%。

全省设市城市、县城和小城镇拥有的日供水能力、城镇道路、市政管线、用气人口、公交营运车辆、集中供热面积均有大幅提升,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发展迅速,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4、城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9年我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6:

57.4:

32.0调整优化为9.6:

56.3:

34.1。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城镇发展空间,吸纳了省内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带动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

5、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整治旧住宅小区和村庄环境、改造城中村、硬化背街小巷,成效明显,宜居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目前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三和第六。

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自来水普及率、道路硬化率分别超过80%和60%。

我省已有18个国家园林城市、18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9个国家节水型城市、4个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3个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表2)。

表2山东省部分城市获奖情况

奖项

获奖城市

联合国人居奖

威海、烟台、日照

中国人居环境奖

青岛、烟台、日照、威海

国家节水型城市

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海阳、蓬莱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威海、烟台、莱州、荣成、青岛、文登、招远、乳山、胶州、东营、胶南、莱西、日照、蓬莱、潍坊、即墨、平度、寿光

国家园林城市

威海、青岛、烟台、荣成、日照、淄博、寿光、新泰、胶南、莱芜、胶州、乳山、文登、潍坊、临沂、泰安、章丘、肥城

6、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展开。

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我省率先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力促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启动了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加快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改善和城乡统筹进程。

7、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

采取地方立法、政策引导和体制协调等多种途径,积极深化城乡规划管理、城镇化监测评价、城建投融资、市政公用事业、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城镇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结合《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研究起草了《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探索符合山东省情的城乡规划管理办法;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鲁发[2009]23号)等政策文件,引导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贯彻落实;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组织实施城镇化的监测评价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

这些举措均取得良好效果,推动城乡建设逐步走上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协调。

从全国来看,全省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目前在全国仅列中等位置,比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低15.1个、9.6个、7.3个百分点,特别是我省工业化率达到56.3%,相差8个百分点,两者不相匹配,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城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城市群的空间组织有待完善,发育程度尚需提升,城镇体系的整体合力发挥不够。

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在区域内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分工协作等方面实质性进展缓慢。

济南、青岛作为我省的中心城市,作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平台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吸引容纳能力还不够大,经济腹地还不够广,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

中小城市、小城镇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还存在缺乏协调、无序竞争的现象。

3、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区域不协调的矛盾尚未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农村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普遍缺乏。

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的城乡差距仍在扩大,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由2005年的2.73扩大到2.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沿海11省市中列第三位,仅低于广东和福建(表3)。

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青、烟、威、潍四市达到52.04%,高于德、滨、聊、菏四市26.8个百分点。

表32009年山东省城乡差距及其与沿海省市的比较

地区

城乡差距

全国

3.33

北京

2.29

天津

2.46

河北

2.86

辽宁

2.65

上海

2.31

江苏

2.57

浙江

2.46

福建

2.93

山东

2.91

广东

3.12

海南

2.90

4、城镇建设的相互协调不足。

在市场经济和地方自主权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不同地区的城镇建设各自为政,在城镇发展方向、城市上下风向、上下游之间、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以及城镇生产、服务功能之间的共建共享方面缺乏协调与整合,造成资源浪费和集体利益的损失。

5、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

当前城镇发展的模式仍比较粗放,较多地依赖土地、水、矿产等资源的外部投入,对这些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不足,加之对生态安全网络保护的重视不够,使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尚未形成。

6、城镇综合支撑能力不足。

市政管网不配套而且老化严重,大中城市交通和停车问题严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防灾减灾设施比较薄弱,公共文体设施偏少,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融资渠道单一等。

二、发展环境与发展趋势判断

(一)外部背景和省情变化

1、国际环境发生深刻而持续的变化。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

短期来看,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将会保持较低增长水平,在原有框架背景下的复苏也将呈现缓慢、曲折的过程;中长期看,随着危机后有关各国结构、体制和政策调整的深入,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贸易格局、经济力量对比和全球治理结构等都有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既会增加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蕴含着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

首先,虽然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以及贸易保护措施可能还会出现,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必然并且已经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全球贸易和投资还会继续增长。

其次,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处于启动期,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比如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若干重要领域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

第三,为履行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第四,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经济增长的低迷状态,各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态度在近期发生改变,原本可以转移的产业可能会选择继续留在国内,对我国承接产业转移产生不利影响。

2、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与2005年相比,2009年全省人口总量达到9470万人,增长222万人,年均增速低于6‰,新增就业45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了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894元,增长了8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11%,工业品价格指数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增长10.5%,均在可控范围内;社会消费总额12363亿元,增长100%;进出口总额1386亿美元,增长80%;旅游总收入2452亿元,增长136%;2009年万元GDP能耗为1.04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16%。

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务院先后发布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强力助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

我省结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利用全球经济低迷的倒逼机制,大力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先后对钢铁、汽车、船舶、化工、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重点产业提出了调整振兴规划。

在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背景下,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加快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促进全省经济开始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增长。

4、城乡统筹进入新阶段。

继1982年至1986年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之后,中共中央在新世纪已经连续出台七个“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再次表示高度关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均要求把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对城乡统筹工作给予了立法保障。

我省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城乡统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对城市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对城镇体系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刻影响。

5、区域发展规划密集出台。

自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以来,先后又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横琴岛、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中部地区、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系列区域规划纳入国家战略。

另外,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国家又在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沈阳经济区等地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机制、新对策。

我省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构筑“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国家和全省宏观布局的调整,对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重点、发展方向均会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

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管制壁垒的逐步解除,社会组织正经历着一场革命:

根植于信息技术的交流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范式。

这种变化促使社会的再结构化,对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和空间产生冲击,不仅仅改变了城镇发展的空间形态,更成为了城镇体系演化的持续推动力量。

信息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面对面交流的重新重视,枢纽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体系的大规模建设成为当代城市化的又一特征,与网络交流媒介共同重构着城镇体系。

2009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2.7万公里,比2005年增长了183%;客运量达到23.4亿人,周转量158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了138%和92%;货运量28.4亿吨,货运周转量1095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了92%和96%;电信业务总量1587亿元,增长了135%。

基础设施的加速再造为城镇体系发展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城镇体系发展新趋势

1、城镇化进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五年,全省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所面临的经济发展背景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持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产业。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转变,城镇的规模、性质、形态和发展重点开始发生转折。

2、城镇职能的国际化与分工深化。

首先,城镇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地区分工使产品和要素能够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流动,大量城镇在全球竞争中崭露头角,向更大的范围推销自己的产品、服务和文化,使城镇职能国际化,省内若干城市将成为协调和控制区域生产的中心,更多的城镇承担起组织地方生产的职能,由此逐渐融入到全球城市体系之中。

其次,大城市在人力资源、信息流动等方面拥有领先优势,各个产业的研发、设计、市场推广、技术服务等上下游环节开始在大城市发生集聚,改变了以往以工业为主导的职能。

部分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发展高级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把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周边的中小城市。

而中小城市逐渐加强与大城市和全球的联系,强调专业化和灵活化的产业组织,营造当地的发展优势。

因此,城镇体系将出现综合化与专业化的二维分异。

3、城镇联系的网络化。

制造环节和管理服务功能的空间分离使城镇的彼此依赖更加强烈,联系更为频繁,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网络化、密集化。

同时,区域交通枢纽、快速交通体系、邮政电信设施等基础条件不断成熟,为城镇联系提供了可能。

随着网络化联系的强化,城镇体系的联系空间逐步实体化,推动了大尺度上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4、城镇空间的区域化。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有效面对全球背景中的区域竞争,这些城市急于提高综合服务效能,以获得新的发展。

但由于这些地区的发展趋于成熟,面对发展过于集聚的问题,迫切要求在空间上进行疏解,而空间疏解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新的次级中心。

这些次级中心不仅容纳中心地区转移的人口,要求承担中心地区的部分职能,同时在次级空间单元中发挥功能性作用。

这样,城市的空间范围向区域扩展。

三、指导方针与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接国家战略需要与地方诉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的关系,通过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调节,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促进形成总体布局不断优化、等级规模相互衔接、错位发展和特色明显的城镇体系,带动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协调区域关系,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走和谐发展的路子。

2、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和城镇化速度,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突出特色,保护弘扬地方文化,走文化兴市的路子。

4、体制保障的原则。

走制度创新的路子,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区域协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争取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左右,年均转移农村人口150万人,城镇总人口5300万左右;我省108个设市城市和县城中,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7个,50到100万的城市达到21个,20到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30个,20万以下的小城市50个,镇区人口3万以上的小城镇120个(表4);到2020年达到60%左右,年均转移农村人口120-150万人,城镇总人口达到5900万左右,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12个,50-100万的城市23个,20-50万的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43个;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150个(表5)。

表42015年全省城市规模结构发展规划

城市等级

总人口规模

城市

100万人以上城市

1300万

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临沂、烟台、枣庄

50-100万人城市

1300万

日照、威海、泰安、菏泽、济宁、东营、聊城、德州、滨州、莱芜、新泰、寿光、龙口、邹平、即墨、胶南、胶州、滕州、章丘、邹城、兖州

20-50万人城市

950万

诸城、荣成、莱州、青州、文登、临清、莱西、莱阳、平度、安丘、临邑、临朐、高密、昌乐、沂水、海阳、肥城、郓城、乳山、曲阜、蓬莱、高唐、巨野、禹城、茌平、广饶、莒南、费县、招远、郯城

20万人以下城市

750万

平邑、陵县、乐陵、苍山、齐河、商河、东明、单县、曹县、汶上、五莲、昌邑、庆云、莒县、蒙阴、阳谷、梁山、平原、微山、博兴、东平、嘉祥、沂南、沂源、泗水、栖霞、夏津、宁津、鄄城、桓台、定陶、惠民、临沭、冠县、金乡、武城、宁阳、东阿、成武、莘县、济阳、鱼台、阳信、无棣、利津、平阴、沾化、高青、垦利、长岛

表52020年全省城市规模结构发展规划

城市等级

总人口规模

城市

100万人以上城市

1950万

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临沂、烟台、枣庄、济宁、东营、日照、泰安、威海

 

50-100万人城市

1400万

德州、菏泽、滨州、聊城、莱芜、滕州、即墨、胶州、胶南、新泰、寿光、邹城、章丘、龙口、平度、兖州、曲阜、乳山、莱州、青州、邹平、安丘、高密

20-50万人城市

850万

诸城、荣成、文登、临清、莱西、莱阳、临邑、临朐、昌乐、沂水、海阳、肥城、费县、平邑、郓城、郯城、巨野、乐陵、高唐、招远、蓬莱、齐河、莒县、禹城、嘉祥、茌平、沂南、广饶、莒南、栖霞

20万人以下城市

600万

陵县、苍山、商河、东明、单县、曹县、汶上、五莲、昌邑、庆云、蒙阴、阳谷、梁山、平原、微山、博兴、东平、沂源、泗水、夏津、宁津、鄄城、桓台、定陶、惠民、临沭、冠县、金乡、武城、宁阳、东阿、成武、莘县、济阳、鱼台、阳信、无棣、利津、平阴、沾化、高青、垦利、长岛

3、城乡统筹工作进入新阶段。

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到“十二五”期末,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缩小至2.6:

1,到2020年进一步缩小为2:

1。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建农房10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6万户,到2015年,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平方米;村镇自来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