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docx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
精品文档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
【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难点】价值的概念;价值观的概念;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
①通过事例分析,价值观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比较几种不同的价值观;③列举事例阐释不同价值观对个人、社会的不同导向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能力;②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③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推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性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之则是有害的,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
初步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
复习提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科学的社会意识为什么能够对社会存在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1998年历史罕见的大洪水无情地吞没了万顷良田,冲毁了百姓家产,但汹涌的洪魔万万没有想到是它的不期而至,使平日陌生的人们相识,使相距遥远的人们相聚;抗洪英雄高建成把身上的救生衣让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面对湍急的漩涡,青年农民方红平把竹竿抛向他人,自己却被洪流卷走;面对塌方的险情战士李小强奋力推开身边的同志,自己却被砸死,紧要关头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接受灾民的消息传出,有一个农民无私接济16户,53人生活在同一房檐下,大灾之际洪水当头,这种生死情,千里情,爱民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凝聚力,它产生于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正是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自从人类产生后,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如:
人要维持生命,呼吸新鲜空气,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要生存,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人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
人还要看书,听音乐等,人与这些精神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
价值渗透在人们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始终,价值概念又是世界各国广泛用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等领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呢?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板书)
(1)价值(板书)
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即:
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①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价值具有客观性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才能表现。
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
③价值具有多样性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同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可分为许多方面,如:
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精神价值、人生价值、文学价值等。
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比具体领域的价值更抽象、更广泛。
④价值具有社会性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制约。
人的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践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需要的实现,也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⑤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一定的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值或对谁有价值,必须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
总之,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们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人们总是同周围事物处在一种价值关系中,任何人都会对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这样那样的反映和评价并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
(2)价值观(板书)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事物对有的人有价值,对有的人则没有价值,对有的人价值大,对有的人价值小,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上,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从而确定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
如:
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出现了无数舍己救人的动人事迹,为救战友英勇献身的高建成,受到人们的尊重、理解、敬爱,他被中央军委命名为“烈士”、“英雄”,这就是一个肯定的价值判断。
又如:
据凤凰卫视网站转载香港文汇报报道,央视文艺部主任赵安,现已因涉嫌受贿罪被北京警方拘捕。
据传,赵安涉嫌收受巨额贿赂和六辆汽车。
此间消息人士透露,警方对赵安涉嫌贪污受贿一事早有关注,并曾对其就经济问题进行过讯问,在其执导完九月二十五日大型晚会《濠江明月情》,由澳门归京后,警方对其实施逮捕。
据悉,目前,警方正在加紧就此案展开调查,相信不久将转入司法程序。
赵安于八四年调入中央电视台任导演。
多次执导国家级大型文艺晚会,曾七次参与执导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并四次出任总导演,他是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唯一连续六年获得一等奖的导演并两次获“最佳导演奖”称号。
被捕前,赵安任央视文艺部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委、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家协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全国青联委员。
从一名知名的导演变为一名知名的贪污腐败分子,变成一个罪犯,这是罪有应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和处理,就是一个否定的价值判断。
人的评价,可以分为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评价。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事物对有的人有价值,对有的人则没有价值,对有的人价值大,而对有的人则价值小,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上,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从而确定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
总之,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就叫价值观,价值观由什么决定,价值观形成后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性。
请问:
社会意识如何产生?
由什么决定?
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价值观也是如此。
(1)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板书)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关系。
即:
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无论是对物质价值,还是对精神价值、人生价值,都有一个评价标准问题,这个标准就是价值观问题,那么,这种价值观是如何产生的呢?
如: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那种不重视市场和交换,生产上求齐求全,不计成本的价值观念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的。
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中,商品意识、成本意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产生并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企业往往不求齐全,而是充分利用市场和交换手段,达到其目的。
如:
日本充分利用世界各地廉价而又丰富的物资来制造产品,从而使自己产品的成本低廉,在世界市场上很具有竞争力。
因此价值观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然而,价值观一旦产生,就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就拿同学们对哲学的看法来看,现在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哲学对于我们的价值也就是可以就会会考,你们是基于应付考试来考虑的,而我及其大部分教师认为,哲学对于我们正确地、辩证地的看问题帮助特别大,这是出于哲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有用性来考虑的,这是一种全面的观点。
(2)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1998年全国29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是本世纪损失最严重的一次。
洪水过后,人们却在思考气候异常,雨水过大,固然是今年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然而,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减退,水土流失面积急剧扩大,是重要原因。
请看一组数字: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26%以上,远远高于我国的13.9%,但去年却从我国进口卫生筷。
在德国、美国,即便是砍一棵家里的树也需向政府申请。
我国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60%-85%,而1957年下降为22%,1986年只剩下10%。
我国每年砍树与植树的比例为11:
1,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是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增加,自1957—1986年近30年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水土流失量已超过黄河,盲目围湖造田造房,人与湖争地,而湖泊面积在30年中减少了45.5%。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长江流域生态体系遭严重破坏,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下降,水的蒸发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的洪水。
长江生态恶变,不仅是长江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只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了报应。
面对沉重的教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共生共荣、协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应运而生,并被更多的人认同。
综上所述: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密不可分,新价值观的形成意味着价值观的变化,这里应指出价值观人人都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
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这里还应指出,对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应做具体的分析,教材P41谈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义利观问题,不能认为今天社会里存在的各种义利观,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价值观,还会继续存在一个时期,它不会因为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很快消失,这就好比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残余,这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那么不同价值观对人们有什么导向作用呢?
3、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即指导着人们认识什么、改造什么或不认识什么、不改造什么。
(板书)
从认识活动看,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条件下去认识周围众多事物,而总是把自己的认识活动局限在某些、甚至某一事物上,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有指向性的,指向什么?
这是一个选择过程,按什么标准来选择,只有某一事物对人有积极意义,即有价值时人们才去认识它,对什么事物的认识有价值,人们就去认识这些事物,这就是价值观在认识事物中的导向作用。
从改造活动看,改造什么事物与不改造什么事物,要看这一改造活动对人是否有积极作用,是否有价值,有价值,就去做,否则就不做。
价值观是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同,人们对某一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该不该做回答就不同。
总之,认识什么与不认识什么,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人们是按照值不值去确定,可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具体认识和改造活动应当指向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资料P41⑤--P42①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人们在充分利用森林经济价值时,却忽视了它的生态价值,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最终影响了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不能只考虑自然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价值,还要考虑资源的保护和再生的需要,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持续进步的综合价值。
这说明,价值观不同人们评价的标准就不同,价值观是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同,某一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该不该做,回答就不相同。
价值观第二个作用是什么呢?
(2)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即指导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