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带重点笔记.docx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带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带重点笔记.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带重点笔记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上)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一、侵略战争:
19世纪上半期,1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1、中英鸦片战争(2年6月—3年8月) (道光帝在位)
(1)根本原因:
4
(2)导火线(直接原因):
5
(3)爆发标志:
6(4)结果:
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7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
8
《南京条约》的危害:
9
《南京条约》的性质10
《鸦片战争的影响:
11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12
鸦片战争的启示:
13
2、第二次鸦片战争(14年10月—15年10月) (咸丰帝在位)
(1)根本原因(目的):
16
(2)参战国家17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
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19国趁火打劫,在其后共割占了中国领土20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结果
时间
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中俄《21》(最多)
中国东北22以南、23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24以东、包括25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1864年
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26以东以南
44万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协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5)影响: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权和主权,此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27年7月—28年4月) 光绪帝在位
爆发原因:
29
(2)经过:
①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侵略中国;②黄海海战,在战斗中30英勇抗敌,以身殉国;③1895年初,3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31年4月,32与日本首相33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34
(5)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
35
清政府失败原因:
外因:
日本精心策划,蓄谋已久
内因:
36(根本原因)2、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避战自保。
(重要原因)3、清政府军事力量弱于日本。
4、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起止时间37) 光绪帝在位
(1)“八国”指38
(2)起因:
从1898年起,39运动的发展,威胁到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目的: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3)经过: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战争开始;6―8月攻占天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4)结果:
4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5)《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经济:
41。
2、政治:
42
3、军事:
434、外交:
44
《辛丑条约》的危害:
加剧了中国人民贫困和经济的凋散。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的帮凶。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控制,失去军事自主权。
4、清政府处于列强的控制下。
(6)影响:
45
二、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
1、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
1839年3月――6月3日;国际禁毒日与此有关。
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评价林则徐46
2、左宗棠收复新疆。
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恢复新疆秩序。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连战皆胜,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除47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48.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49。
3、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抗日斗争。
1894年9月。
4、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性质50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51。
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52。
5、义和团运动。
(性质53)1898年在山东兴起,后被清政府和外国势力联合绞杀。
三、其它: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54”。
2、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疆危机表现在:
①美、日入犯台湾。
②英、法进窥云南、广西。
③俄、英侵凌新疆、西藏。
(P12)
3、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沙俄又攫走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
(P13)
4、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方式:
①政治贷款②投资设厂③开矿筑路④增设银行
5、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
①强占“租借地”②划分势力范围。
(P19)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一、洋务运动
(1)背景:
1
(2)目的:
2(3)学习对象:
3
(4)领导阶级:
4
(5)时间:
5
(6)主张:
6(7)代表人物:
中央—7 地方—8
(8)主要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9(曾国藩)、10(李鸿章)
②后期——以11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
12(李鸿章)、13(张之洞)建立学校14
(9)结果:
甲午战争15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破产标志)
(10)性质:
16(11)评价:
积极:
17
。
消极:
18
二、戊戌变法(起止时间19)
(1)兴起――公车上书 1895年5月
背景:
《20》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
为了救亡图存
影响:
21。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
(3)高潮――“百日维新”导火线――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
1895年6.11――9.21 变法内容:
P34-35戊戌变法内容:
1898年6月,主要内容有:
1、222、233、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训练新式军队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康有为和梁启超请求变法图强。
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全国。
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序幕。
(5)领导阶级:
24 (6)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7)学习对象:
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8)性质:
25
戊戌变法结果: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导致慈禧太后在9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维新派的弱小和软弱(根本原因)
1、袁世凯的告密
2、顽固势力强大
3、只依靠没有实力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
意义:
26。
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兴起――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A、性质:
27。
B、奋斗目标:
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行动:
1895年,准备在广州起义。
(2)发展――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A、总理:
孙中山 B、机关刊物:
《28》 C、政治纲领:
29
。
D、性质:
30E、意义:
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提出。
A、内容:
民族、民权、民生 B、性质:
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C、评价:
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4)高潮――武昌起义
A、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B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迅速崩溃。
(5)中华民国的成立
A、时间及标志:
时间3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B、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临时约法》的意义: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6)失败: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
(7)领导阶级:
32 (8)学习对象:
33
(9)辛亥革命性质——34(10)历史功绩:
35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
(1)兴起的背景: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进步知识分子的推动、袁世凯尊孔复古。
(2)兴起的标志:
36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37》。
(3)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4)领导阶级:
激进民主主义者
(5)学习对象:
38(6)性质:
39
(7)旗帜:
40
(8)主要内容:
前期——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41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42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文化的态度存在片面化,绝对化。
(11)代表人物及主要事迹:
①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
②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文学革命的标志)
③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反对用文言文表达旧思想;④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成为白话小说的典范之作;
⑤李大钊1918年发表《43》《44》,颂扬俄国革命;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三单元 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1、年5月4日—6月初)
1、导火线22、领导人:
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其中3最能反映运动的性质
4、经过: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
主力是学生,中心在北京;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初以后,主力由学生转向4,中心由北京转到5。
5、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
6
7、意义:
1、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2、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4、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的结合。
8、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以天下为己任)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思想基础:
7②阶级基础:
8
③组织基础:
9
2、成立的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
10年7月
(2)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内容:
大会通过了党的革命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11。
选12为中央书记。
3、意义:
13
4、中共“二大”:
①时间:
1922年7月②地点:
上海③内容:
确定了中共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④评价:
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三、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合作原因。
2、中共“三大”:
①时间1923年6月 ②地点:
广州③内容:
A、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C、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3、国民党“一大”:
①时间:
1924年1月②地点:
广州 ③内容:
A、大会决定接受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B、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党纲、党章和改组办法,同意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④意义:
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二)黄埔军校
1、1924年5月,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14任校长,15任政治部主任。
2、作用(目的):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
1、目的:
16
2、北伐对象:
17三派军阀。
3、三大战场:
①江西战场:
消灭了孙传芳主力;②闽浙战场:
③两湖战场:
武昌战役,汀泗战役,叶挺独立团---“铁军”称号。
4、结果:
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
2、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借口“工人内讧”发动“四一二”政变。
3、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18利益。
4、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制造了“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推动北伐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1.国共合作,革命战线统一。
2.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
3.北伐军英勇善战,共产党员,共青党员起了先锋带头作用。
4.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是正义的战争。
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越了革命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三、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的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四、红色政权的建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①背景②时间及领导者:
19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③意义:
20,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8月1日成为我国建军节。
④南下广东原因:
1.敌人从四面八方来包围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必然会导致全军覆没。
2.广州曾经是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较高,南下准备夺取广州,重建革命根据地,再进行北伐。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失利后,在文家市作出决策,放弃攻打长沙,转向湘赣边界的农村。
随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1。
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原因:
1.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
2.以敌人力量较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可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2222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井冈山会师:
23年4月,24率领的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改编为25,26任军长,27任党代表。
4、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1931年冬成立于江西瑞金,选举毛泽东为政府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兼红军总司令。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五、红军长征(28年10月开始—29年10月结束)
1、原因:
30。
性质31
2、经过:
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甘肃会宁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 ①1935年1月②内容:
1、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③意义:
32
4、长征胜利的意义:
33
。
5、长征精神:
1.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3.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一、九·一八事变爆发
1、背景和原因:
①日本侵华蓄谋以久。
(甲午战争,1927年东方会议)②为了摆脱以济危机的困境,缓和国内矛盾。
③国民党政府全力“剿共”,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2、时间及经过:
1931年9月18日 3、国民政府的态度:
不抵抗
4、结果:
①不到半年日军完全占领了东北。
②1932年,利用溥仪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5、影响:
①东北沦陷是1840年来中国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损失最大的一次;②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背景: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表现:
①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开展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出中国;
②东北人民自动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的侵略;马占山 杨靖宇
③全国大中城市爱国群众展开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活动,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④部分爱国将士坚持局部抗战,痛击日军。
冯玉祥 吉鸿昌
3、1935年,华北危机,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
三、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当务之急;②张、杨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③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建议。
2、目的:
逼蒋抗日
3、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又称“双十二事变”。
4、事变后各方态度:
①亲日派:
何应钦以讨伐张、杨为借口,调兵遣将,准备对西安发动进攻,欲置蒋于死地;
②亲英美派:
宋子文、宋美龄为救蒋紧急斡旋,飞赴西安谈判;
③中共:
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
5、结果:
经中共努力,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最后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作用,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
1937年7月7日; 2、影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中共的倡导:
中共“九一八”事变后的一贯主张:
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发表了7月8日的抗日通电:
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国民党抗日态度的变化:
①言谈表态的变化: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
②军事部署的变化:
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下达总动员令,投入大量兵力,展开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上海失守。
)
3、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六:
南京大屠杀
1、时间:
1937年12月13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2、日军罪行:
屠杀平民和士兵达30万人。
七、中国军队的抗战:
1、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2、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歼敌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3、为了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20多万人,发动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日军侵略方针的改变:
①背景: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为了对付长期战争的局势,被迫改变战略方针。
②内容:
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
③影响:
书
八:
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1、召开的背景:
① ②见书
2、主要内容: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历史意义:
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九、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原因:
①、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进行抗战。
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抗战。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本侵略的沉重打击。
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世界人民和广大爱国华侨的有力支持。
④、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相互配合。
2、经过: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在南京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
3、意义:
①国内意义:
第一: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二:
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洗雪了百年耻辱;第三:
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②国际意义:
第一: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国人民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4、启示:
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勿忘国耻,发奋图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
5、抗战精神:
坚强不屈、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单元 解放战争的胜利(1946年6月—1949年4月)
一、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共产党:
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希望通过和平道路,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
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全国内战。
二、重庆谈判(1945年8月—1946年1月)
(1)背景: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蒋介石在美国支撑下,阴谋发动反攻反人民的内战。
(2)目的——蒋介石:
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
(假和平,真内战)
毛泽东:
为了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经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4)成果:
①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会议主要内容:
通过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三、全面内战爆发:
1、时间:
1940年6月。
2、标志: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3、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针:
采取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4、结果:
经过8个月,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四、转战陕北
1、背景:
敌人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转而改为重点进攻,重点目标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
2、①国民党方面:
1947年3月起,蒋介石调集胡宗南部25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
②中共方面: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3、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①指挥者:
彭德怀 ②参战军队:
西北野战军。
③战术:
“蘑菇战术”
④重要战役:
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
⑤结果:
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4.西北人民解放军能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原因:
主动撤离—保存实力
“蘑菇战术”—拖垮敌人
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五、挺进大别山
1.背景:
到1947年6月,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