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0125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 克己复礼.docx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二克己复礼

话题链接——主张礼治 天下归仁

1.教材赏悟

“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一切非礼的视听言行都必须加以克制,这就算有了仁德。

礼,指周礼,其实就是孔子认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道德上达到的自由自主的境界。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严于律己。

我们从“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克己复礼为仁”里面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克己”,即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孔子经常用“君子”的标准对照自己,力求完善。

因为“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仁”与“礼”的化身,“仁”即君子的“质”,“礼”即君子的“文”,文质彬彬的君子就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2.名句赏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左传》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谷梁传》

◆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

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德必报,怨不仇。

——赵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旧唐书》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许衡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培根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

3.典例赏析

礼之所起

《礼论》

原文:

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

回答说:

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4.时文赏读

守住人生的底线

王 蒙

老子讲的无为实在是深刻极了美妙极了,那是因为人的各种各样的轻举妄为胡作非为无效劳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自讨苦吃的为太多太多了。

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大贡献大创造大德行大智慧,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尽量少做那种连常识都违背了的坏事与蠢事。

第一,不要反科学、反常识、违反客观规律地一厢情愿地为,即蛮干的“为”。

如企图用群众运动来破百米短跑的世界纪录。

第二,不要为了表白自身的需要而乱为。

我写过一篇微型小说,说是一个老人病了,他的几个孩子纷纷为了表达孝心而找一些江湖术士给老爷子治病,结果把老爷子吓跑了,即此意。

第三,不要过度地为。

为办成一件事也许你需要找15个人帮忙,但如果你找了1500人呢?

只能引起大反感、大麻烦,反而办不成了。

第四,不要斤斤计较地为,不要得不偿失地为。

你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大动干戈,徒贻笑大方,至于造成的后遗症更是不堪设想。

第五,不要为那些丢人现眼的事,如钻营、吹嘘、卖弄、装疯卖傻……

第六,不要张张扬扬、咋咋呼呼地为。

如一般写作人都是愿意自己的东西发在大报大刊上,更愿意发在头版头条上。

但我对自己的探索性的东西,都特意寻找小报小刊上发,并特别关照不得发头条。

我对于获得三等奖或不获奖也特别心安理得,无他,有利于平衡,有利于你过别人也要好好过也。

第七,可以树立远大目标,以求自己有所作为,但也可以调整与修改目标,不“为”那种已经被多次证明“为”也“为”不成的事。

如发明永动机之类。

其他属于“无为”范畴里的注意事项还多着呢,如不投机取巧,不感情用事,不忽冷忽热,不滥发脾气,不标榜自己,不整人害人,不算计得过于精明,不预报自己即将取得惊人成就。

总之,也许我们无法为众人设计规定出谁谁应该为什么、做什么的蓝图,因为各种人条件、处境、志趣、价值选择是太不同了,正常情况下应该允许这种不同、这种多样性。

我们不可能建议人人成为炸碉堡的烈士,就像不能建议人人成为赚大钱的企业家;我们无法建议人人都去搞发明创造,就像无法建议人人都去当一辈子老黄牛。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建议他们不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蠢事坏事,不要去做愚而诈的事,不要去做逞一己之私愤而置后果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事等等。

人生苦短,百年一瞬,我们无法要求大家都有一样的成就,却可以希望人都不把生命和精力,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最不应该有的行为上。

没有这些本应该没有的行为,没有这些劣迹和笑柄,没有这些罪过和低级下作,即使你的成就极有限,起码你还是正直地正确地正常地从而是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

你回忆起自己的一切的时候至少不必那样惭愧那样羞耻那样懊悔。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从正面要求自己达到这个,做到那个,得到那个,感到那个等等。

同时,也许更重要的是树立反面的界限,即小可这样,小得那样,摆脱这样,脱离那样。

如此这般,也许你的人生反而更清晰更明朗了,你将得到更多的光明与智慧,离开黑暗与愚蠢的苦海。

那有多么好!

常识链接——知人论著

1.识人物

有子,名字叫有若,字子有,比孔子小43岁。

《史记》说“有若状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去世,弟子思慕,就立有若为师,像对待孔子一般侍奉。

宰我(前522—前458),以宰为氏,讳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

宰我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2.知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攻伐不断,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孔子非常怀念周公时期君臣、臣民都守礼制的盛世。

简单地说克己复礼就是倡导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等级秩序,恢复到周公时君臣和睦、社会安定、人人守礼的状态。

3.积成语

(1)克己复礼:

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2)名正言顺:

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

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3)手足无措: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4)犯上作乱:

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一、字音辨识

①八佾(  )舞于庭 ②觚(  )不觚 ③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④三年之丧(  ) ⑤钻(  )燧改火⑥期(  )可已矣 ⑦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⑧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  )矣

答案 ①yì ②ɡū ③zhuàn ④sānɡ ⑤zuān ⑥jī ⑦mò ⑧xiǎn

二、通假字

(1)周监于二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十世希不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民无所错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为人也孝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盖阙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于女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监”通“鉴”,借鉴 

(2)“希”通“稀”,少

(3)“错”通“措”,放置 (4)“弟”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

(5)“阙”通“缺”,空缺 (6)“女”通“汝”,你

三、重要实词

①克己复礼为仁(      )

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③请问其目(      )

④郁郁乎文哉(      )

⑤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⑥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⑦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⑧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

⑨曾是以为孝乎(      )

⑩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

⑪期可已矣(      )

⑫食旨不甘(      )

答案 ①克,动词,约束;复,动词,回归,恢复 ②动词,赞许 ③名词,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④文采丰富的样子 ⑤代词,这 ⑥形容词,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⑦信,副词,诚然、果真;虽,连词,即使;诸,兼词,“之乎”二字的合音 ⑧孝,形容词,孝顺父母;弟,通“悌”,形容词,敬爱兄长;鲜,形容词,少 ⑨曾,副词,乃、竟然;是,代词,这 ⑩副词,太,甚 ⑪名词,期,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已,动词,结束 ⑫名词,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

四、文言虚词

1.其

①君子于其所不知(      )

②其为仁之本与(      )

③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2.而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      )

②而好犯上者(      )

③本立而道生(      )

答案 1.①代词,自己 ②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③代词,他 2.①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连词,表转折,却③连词,表承接,就

五、古今异义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

②有酒食,先生馔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老师,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③弟子服其劳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学生;徒弟

答案 ①一旦 ②年长者 ③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

六、词类活用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食夫稻,衣夫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定名分 ②都为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 ③名词用作动词,穿

七、特殊句式

①甚矣吾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曾是以为孝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子将奚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谓倒装句 ②主谓倒装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宾语前置句 ⑤宾语前置句

●语段赏析

语段一: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赏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语段二: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赏析 他对季氏的深恶痛绝之情都是溢于言表的:

季氏真是不像话,居然在家庭舞会上玩起了天子的排场,那他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做得出来呢?

换句话说,季氏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造反夺权,取代国君的地位了。

孔子一生为维护周朝礼制而努力,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怎不令他痛心疾首,发出沉重的感叹呢?

语段三: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赏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

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

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语段四: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赏析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语段五: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赏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语段六: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赏析 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悌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

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语段七: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赏析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德,像季氏那样,僭越天子之礼,滥用天子之乐,那礼乐对他还有什么意思呢?

文化也好,艺术也好,都是为道德传播服务的,更进一步说,都是为政治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所以,一定要服从于道德和政治的前提。

●要义探究

1.在孔子的论述中,“仁”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答案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礼”以“仁”为基础,靠“仁”来维持,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2.简要分析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原因。

答:

                               

                                 

答案 孔子主张礼治,认为礼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边缘,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3.以孔子的观点,“天下有道”的关键是什么?

答:

                               

                                 

答案 孔子认为,国家大事必须由天子做主,不能掌握在大夫手里。

在孔子看来,治国兴邦必须依靠“圣君”来推行仁政,这就对君主的自身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天下有道”的关键,就是君主“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4.孔子的“正名”指什么?

为什么孔子如此看重名分?

答:

                               

                                 

答案 孔子的“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为了实现安顺和乐的社会理想,孔子注重从人伦关系出发,力图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

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施政中“名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唯有名正言顺,确立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才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5.孔子为什么把“君、臣、父、子”间的关系视为“为政之道”?

答:

                               

                                 

答案 孔子心中的“礼”,实际上是指,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和相应的礼节仪式。

于是,孔子在君、臣、父、子关系上,强调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都应该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相应的“礼”,这样,恢复了等级秩序,社会关系才会融洽和谐,礼治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

6.应如何理解孔子“孝悌是仁道的根本”这一观点?

答:

                               

                                 

答案 孔子主张的“仁爱”,其实是相关者之爱,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关系基础上由亲而爱的推演。

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成为所有仁爱中的起点。

在中国早期,“国”与“家”都是建立在血缘亲族关系基础之上的,亲族观念的强化,有助于社会和国家的安定。

所以,孝悌也是孔子所推崇的“礼”的基本内容,因而孔子把孝悌看作仁道的根本。

7.孔子是如何认识礼乐与仁爱的关系的?

答:

                               

                                 

答案 孔子特别强调仁爱之心在推行礼乐制度时的重要作用。

认为没有仁爱之心,即使掌握了周代的礼乐知识也毫无用处。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爱的君主实施仁政,而推行礼乐只是实行仁政的一种手段。

建设充满和谐仁爱精神的大同社会,是孔子超越礼乐制度的终极目标。

●疑难探究

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

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2.“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的句子。

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

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答:

                               

                                 

答案 我们可以通过倒装句的特点体会《论语》的口语化风格,并通过对句式特点的探究把握语言蕴含的思想情感。

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

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

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得远较书面语为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

●写作应用

【意旨赏读】

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

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

克己工夫,全在一个勿字。

一个人会仰望别人的顶峰,会俯视别人的低谷,好看的会擦亮眼,难看的会转过身,与其这样,非礼勿视;听得多了,何事都能做到早有耳闻,偷听得多了,何时都会觉得隔墙会有耳,与其这样,非礼勿听;被忽略时你说怨话,受挫之后你说胡话,嫉妒别人你说闲话,被肯定时你说狂话,伤人伤己,与其这样,非礼勿言;人人都有性格和个性,会让会忍、会毒会狠,你若有了不利的举动,别人亦不会以静制动,与其这样,非礼勿动!

要懂得发现别人的长处,倾听别人的建议,回应别人的关心,约束自己的行为。

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观点新评】

孔子认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

请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案示例】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不知礼无以立。

所谓的礼,在古代最大的礼牵涉到祭祀与战争,一般而言,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

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周天子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针对这一情况,孔子特别强调礼,他企图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来恢复社会的稳定。

对古代经典的阅读,要放到经典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他,又要回到现实生活,结合当下的实际去批判他。

个性的张扬以及人格的尊重与孔子所讲的“视、听、言、动”并没有本质的冲突。

即使在西方自由民主主义盛行的时候,任何人的个人权利的行使、个性的发挥,也都会有一个制度、礼仪的边际。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在彰显自己个性的同时,也得对他人表示尊重。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渊(yuān)问仁 非礼勿(wú)听 回虽不敏(mǐn)

B.周监(jiàn)于二代 八佾(yòu)舞于庭 孰(shú)不可忍也

C.觚不觚(ɡū) 虽有粟(lì) 其为人也孝弟(tì)

D.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 有酒食,先生馔(zhuàn)

三年之丧(sānɡ)

解析 A项,非礼勿(wù)听;B项,八佾(yì)舞于庭;C项,虽有粟(sù)。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周监于二代       B.甚矣吾衰也

C.盖十世希不失矣D.则民无所错手足

解析 A项,“监”通“鉴”,借鉴;C项,“希”通“稀”,少;D项,“错”通“措”,放置。

答案 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