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6942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docx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

我们对2011年版课标的解读,既要关注到与2001年实验稿的变化,捕捉十年课改实践之经验教训在国家课程文件中的体现,也要关注两份文件中没有变化、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东西。

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部分。

在研读这两部分对第四学段(初中)阅读教学相关论述的同时,适当勾连其他部分、其他学段的文字,便于更好地理解初中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

语文课程的许多重要理念,要靠阅读教学来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施,又要时刻关注课程理念的指导。

因此,讨论阅读教学,不能不涉及到“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等关键问题。

1.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

第2页开宗明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同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句放在这段话的末尾。

中间一句话,则是对“基本特点”的具体解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种改动,把2001年实验稿中含糊其辞的地方明确化、清晰化了。

2001实验稿说的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句话的问题,一是把“语文”与“语文课程”混淆在一起论述,二是仍然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习惯性的标签来给语文课程定性,却又不好明说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因为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早就遭到了质疑)。

而2011年版课标的处理,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综合性、实践性”;今后讨论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时,要告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套路,要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教学的得失。

那么,所谓“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

在第3页最后一段,课标指出: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接着说: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从这段话的前一句,可以归纳出语文学习综合性的三个方面:

能力训练点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再看课标20页(“教学建议”部分)的论述: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两段话中的第一段,再次阐发了“综合性”的三个具体表现或要求;第二段话,则是更具体地提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专题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评价建议”部分,课标再次强调(27页):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把握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就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和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要注意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减少琐碎分析和过多的讲解,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2.在阅读教学中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继承了2001实验稿的基本框架和思想,在一些细节上又有补充。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语文素养”是2001课标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包括了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新课改强调的“人文修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两方面的内涵。

这里不再赘述。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里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条原则

我们用三个关键词,帮助老师们简要把握这三条原则:

(1)人文内涵。

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既强调主流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也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实践取向。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值得注意:

此处删掉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句话。

这并不少说今后的教学就要返归传统的知识教学,而是避免过去十年对语文知识的片面理解、过度轻视和错误处理。

(3汉语特点。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强调语感,提出“整体把握”,是2001年课标的思想。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谈基本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抽象的理念和状态,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2011年版课标,在保留实验稿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增内容: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把实验稿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它值得老师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指课程格局,也涉及教学理念

在这个条目下,2011年版课标提出: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双重规定。

传统语文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如网络)都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二、解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阅读”

首先值得注意:

2011年版课标把2001年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扩展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应该说,这意味着“课程目标”与“内容”是有所区别的:

如果“课程目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那么,课程内容应该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支撑物。

课程目标是“学会什么”,课程内容是“具体学什么”。

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目标,那么,提升朗读能力的各种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就应该是课程内容。

遗憾的是,2011年版课标的论述,并没有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实质性突破。

但是,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课标第二部分标题的变化,意识到“课程内容”的重要性。

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课程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语文知识(课程内容的核心)的除旧纳新,要走出对教学法和课程资源的简单依赖。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共有10条,我们略做分类,帮助老师们整体把握:

要点

归类

1.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价值导向

2.中华文化、当代文化、多样文化……

3.热爱母语的感情,自信心,习惯,方法

语文能力

4.思维能力、科学方法态度

5.探究学习,实践,运用

6.识字写字

分述五大版块的总体要求

7.阅读

8.写作

9.口语交际

10.工具书、信息能力……

其中第7条,关于“阅读”的要求如下: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段话一共6句,每句话阐明一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句:

阅读方法

第二句:

阅读基本能力

第三句:

阅读文体的规定。

注意: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是2011新增内容,体现了新课标对实用类文章阅读的重视,其具体要求在学段目标中有分解。

第四句:

文言文阅读要求。

第五句:

背诵的量化规定。

(积累)

第六句:

课外阅读的量化规定。

下面,我们详细解读第四学段(7~9年级,初中)的阅读目标:

具体条目规定

分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一)多种阅读方法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阅读基本能力(精读)的要求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三)文体阅读要求。

5、6:

总说辨认文体(知识角度)

7:

文学作品阅读

8:

实用文章阅读

9:

古诗文诵读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四)其他:

语文知识、信息素养、课外阅读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具体解析:

1.“阅读”目标的前两条,提出了四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或称阅读方式):

朗读、默读、略读、浏览。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精读教学,特别是教材中所谓精读课文的教学,忽视了“略读”和“浏览”作为独立阅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专门训练的必要性,也不注意培养默读习惯、进行速读训练,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善于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所有文本和书籍都只能从头到尾通读;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