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87576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的几点思考

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

 摘要: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将教具的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实验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改进与创新。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实验提出几点思考,希望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改进

   一、自制教具,最大化体现实验现象

  研究表明:

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科学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

因此选择和运用好恰当的实验教具,就成为上好科学实验课的关键一环。

  比如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热的传递”一课中,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要求点燃蜡烛,在金属汤匙柄前端、中端和末端分别滴上蜡,等其凝固。

后用试管夹夹住金属汤匙,用酒精灯分别在汤匙前端、中端加热,观察不同位置上蜡熔化的情形。

在做这个实验时,首先汤匙在实验室不常见,需另外准备,其次因为要分别在汤匙的前端和中端加热,就需要两次重复的在汤匙上滴蜡。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教具进行了创新,把汤匙换成30厘米的铝箔片,用锤子在铝箔片上敲5个凹槽,在每个凹槽中用蜡烛滴上蜡油,用酒精灯分别在不同位置的凹槽下加热,观察蜡熔化的情形,从而得知了热都是由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

通过这样的教具的创新,学生可以更生动、更直观的获得感性知识,而且这个教具可以随拿随用,凹槽中的蜡也可以重复使用。

  二、控制变量,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是要千方百计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们看到这个变化,进而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效果再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课前教师都要对课上要做的实验进行事先演示,从中发现实验材料的缺陷,便于及时做好选择和调整。

  例如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生命离不开水”一课中,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课本要求挖根系发达的植物放入试管中,并在水面上滴少许油,以防止水分蒸发,每天观察和记录试管中水的高度,其中提到试管可以用小瓶子代替,笔者一开始为防止学生不小心打碎试管,觉得用饮料瓶做实验更安全,于是笔者课前挖了9颗根系发育差不多的吊兰,按照课本要求分别放在3个直径为1.5厘米的试管中,3个直径为3厘米的小雪碧瓶中,3个直径为9厘米的大雪碧瓶中,经过一周后,我发现试管中水面下降的高度很明显,小雪碧瓶其次,大雪碧瓶则不太明显。

可见,瓶子直径的大小对实验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在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时要尽量选择直径较小的瓶子。

  同样的例子还有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空气中有什么”一课中,在做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的实验时,有时火柴并没有立刻熄灭,实验失败。

为了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笔者又分别用大小不同的饮料瓶反复做了该实验。

笔者发现:

用较小的饮料瓶实验时,火柴会顿时熄灭,而用较大的饮料瓶实验时,火柴不能立刻熄灭。

  这是为什么呢?

经认真分析:

这个实验的成败与饮料瓶的大小有关。

大饮料瓶的空间大一些,空气多一些,蜡烛燃烧消耗掉大部分氧气,但不可能将瓶内氧气全部耗光。

因为当蜡烛把它周围的氧气消耗掉时,其他地方的氧气,特别是离蜡烛比较远的瓶口的氧气还没来得及补充时,蜡烛已经熄灭了。

  这些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不能过分依赖于教材,它不能也不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圣经”。

因此,我们在用教材施教的同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更严谨,更科学。

  三、借鉴教材,灵活运用

  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神奇的水”一课,在做会“喷射”的水的实验时,课本上的方法是用钉子在瓶壁由上到下等距离地扎3个一样大小的孔,用一长布条将3个孔贴上,再往瓶里装水,撕去胶布,观察射出的水流有什么不同。

在这一实验中,怎样将扎好孔的瓶子灌满水是一个难题。

笔者转换思维,将扎好孔的瓶子拧开瓶盖横放在桌上的水槽里,使瓶子灌满水。

实验时,由学生分工合作,将灌满水的瓶子快速从水槽中拿出并竖直瓶子,再观察射出的水流情形,注意喷出的水尽量不要撒到水槽外。

在这里,建议这个实验可以在室外做,将喷射出来的水洒入花坛,做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改进与创新提高实验可操作性,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泥溪镇小:

段正明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

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

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呢?

  一、做好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

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的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试做一遍,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设计好实验记录表,如:

四年级的《物体的传声》实例设计:

 ①   我们的实验:

研究声音在水中能否传播。

 ②   我们的猜想:

能。

 ③   我们的探究方案:

把小金鱼放在水中,周围用纸挡住它的视线,—同学在玻璃缸

 旁大声击掌。

 ④   我们看到的现象:

 ⑤   我们对现象的解释:

 ⑥   我们的实验结论:

 ⑦   我们的新问题:

   2学生的准备:

①让学生明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搜集好第一手资料,引导和教会学生在试验中观察、测量、记录、统计和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大胆推测可能出现的结论、制定实验步骤、选择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器材,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新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六年级的《杠杆的科学》时,教师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

先让学生运用省力杠杆很容易将一捆作业本撬起来,然后教师改变支点,变成费力杠杆,再让这位学生撬起这捆作业本,这时他会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撬不动。

让学生说出其缘由,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

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

  三、关注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

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让水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说明空气是存在的。

如果只是为实验而实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会让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

 2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

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

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3实验的规范性

 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

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

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如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这样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的习惯。

 

4注意小组合作实验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

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

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

 四、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但由于科学课在农村不被重视,又是“难教”的一门课程,也许是农村学校相应实验器材的配备一时跟不上,或许是相应专业师资欠缺,或许是长期遗留的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等原因的存在,导致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不被重视,或是由教师演示了之,或是以接受式取而代之,更有甚者是避而远之------跳过不谈,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失去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实验教学的质量老提不上去,一些学生不认识烧杯、量筒、漏斗、更有甚者把玻璃棒当成温度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想就重视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

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考试几乎是检验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而且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

这几乎限定了教学目标:

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评比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

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再者,传统的考试方式很难挖掘学生的科学素养,往往那些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在考试中比那些认认真真实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更“有成效”。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换观念,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意识。

即使要有分数,也不能按照传统的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

要在学生具体操作中去评价。

可以采用平时操作和考试两种成绩去评价学生。

在考试时,可以要求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平时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既可通过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操作中看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看出该小组同学的合作探究精神。

当考试以这种形式出现的时候,必然引起老师和学生们对实验的重视。

第二,抓好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

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

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的加以重视。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探究的习惯。

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操作、懂得追求真实与科学,使实验能准确反映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才能产生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

三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过程,就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化,使学生更能主动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去。

四是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在学过和没学过的知识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践,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去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

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

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

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

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

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

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

“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

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

”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

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

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

“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

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

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

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第四,严格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

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喜欢动手做是学生的特点,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盲目乱动,一动手就忘了纪律,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明确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执行。

为了不遏制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运用各种办法明确操作过程。

①独立设计补充式。

有的实验较简单,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其余学生讨论补充。

②学生操作补充式。

例如教学《怎样接亮小电珠》这课,在实验时,我就是先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请其中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余观看,再讨论应该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印象深刻,等全体进行实验时不会犯与之相同的错误。

③教师演示提示式。

部分学生实验,其中的某一步较重要,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教师要预先提醒学生注意,甚至要示范讲解来演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搭起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

第五,科学实验教学后要及时反馈。

1、教师的示范,能激发学生课后探究欲望,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行为习惯是由学习自然课的行为习惯逐步转变而来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还没有完全达到科学课的要求,课后的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而一个科学探究往往不是在一堂课里就完成了,其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后。

这既是与自然课的最大区别,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

课程标准强调:

科学课程应该实现人向自然、生活、社会、人自身转变。

从事科学教学,其课后探究行为的培养就不可回避,而且是应该重点关注的。

2、提供交流平台,充分肯定学生课后所获

  要让学生课后有兴趣,需在课堂中培养兴趣。

而课堂中的兴趣培养,则需老师对有准备、有收获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

让他们把自己的收获充分展示出来,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成功体验,充分地感受到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就会得到肯定和表扬。

从而使他们在肯定、表扬中建立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并由课堂延伸到课后。

3、走进大千世界,好奇引发学生兴趣延伸

  神奇的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他们玩味,他们探寻,一次次惊奇,一次次发现,他们乐此不疲。

大自然,这科学的殿堂孕育了时代的骄子,诞生了造福人类的伟大科学家。

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源泉,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其实,科学课的每一课都与生活、自然息息相关。

既然科学课来源于生活,那么科学课的教学就应尽量让孩子们接触精彩的大千世界。

大自然的奇事妙物也必将引发学生无尽的探究兴趣,其兴趣也必然悠远绵长。

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深究。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同时要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在实验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激情。

在参与中观察特点、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善于发现和总结勇于探索创新的良好习惯。

小学科学课在三年开始走进学生的课堂,学生对刚刚接触到的新学科充满好奇和渴望,特别是在科学课上的实验操作更是让学生大声尖叫和心动不已。

而小学科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

但是小学生特别是刚刚接触科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在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如:

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

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一、创设兴趣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

笔者认为:

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什么叫机械》一课中,我是通过进入教室就用班级的拖把拖地,仅仅用了2分钟就把讲台附件的地面给收拾的干干净净,学生都很好奇,为什么邢老师进教室就干活呢?

看到他们疑惑的表情,我又找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同学和我一起拖地,但是我给他一把没有拖把柄的拖把,让他和我比赛,学生都笑了,说他输定了。

这时我告诉学生,机械的一个特点,在后面的课堂上,学生在做其他的一些机械原理实验的时候能紧紧地和本课内容联系在一起,效果非常好。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

师: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

(我先拿出一个马铃薯,学生一起喊是土豆。

我强调学名:

马铃薯。

然后我把烧杯装满水,让学生猜猜把马铃薯放到水中是什么状态?

实验表明马铃薯在水中下沉。

这时我告诉学生说老师有一种魔法粉(食盐),把它放到水中就会让马铃薯浮起来,然后把食盐放入水中并搅拌)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

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马铃薯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

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时师:

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选择生活中常见材料,方便学生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挂图、几段视频是远远不够的。

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

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

如研究《电磁铁的性质》这一课中“电磁铁”的制作,教材选用铁定和�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

如在《认识水》一课教学中,我选用冷开水、淡盐水、白醋和牛奶,把他们分别放入洗干净的烧杯中,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四种液体,让学生充分利用眼、鼻、舌头等感觉器官来感受不同液体的差别,从而深化对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而且透明的液体这一概念的强化,效果非常明显。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对课程的设计要重在过程,理清探究步骤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

“工欲利其行,必先善其器”,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如在教学《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时,教师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出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加入了“点亮绿灯”、“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呈现了精彩而有序的探究场景:

在“暗箱寻秘”活动中,教师特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盒子考同学们的眼力。

我有意在盒子上只开了一个小洞,由于学生要将眼睛贴在小洞上观看,因此挡住了射入的光线,也就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教师笑着问:

“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眼力不够好?

”并再次让学生观察,当学生把眼睛贴在小洞上,再尝试着离开一些时,就兴奋地说“我看到了!

”接着开展师生对话:

“为什么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