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8676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突破全国卷讲座(三)

高考文言文阅读设考方向及解题策略

一、文言断句

1.设题特点

客观型断句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

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

2.解题策略

(1)掌握断句题的五大着眼点

着眼点

方法与技巧

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虚词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是停顿。

或句(。

)或逗(,)看情形,各自位置要牢记

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孰与……乎”“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修辞手法

文言文常使用排比、对偶、互文、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一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如“冀兵临蜀蜀民翘首以盼”使用了顶真手法,“蜀”是前句之尾,也是后句之首,即“冀兵临蜀/蜀民翘首以盼”

(2)断句题考场“四步走”

第一步: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确定必断之处或不可断之处。

第二步:

对比选项差异,排除相应选项。

第三步:

重新审视分析,进一步排除不当选项。

第四步:

重新对比,检查验证。

【例】(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

有母谁无是心哉?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节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技法演示】

第一步: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有人有母却不知孝敬。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进行初步断句,根据语法,“未尝”的宾语是“失母”,故在“失母”后断开。

第二步:

对比选项,排除C、D两项。

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第三步:

用以上掌握的各种断句方法重新审视分析,进一步排除不当选项,以确定最佳选项。

“独……欤”表强烈的反问语气,“独”前应断开,排除A项。

第四步:

重新对比四个选项,检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选择B项。

二、古代文化常识

1.设题特点

从阅读文本中选出包含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4个,用“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为题干,要求考生利用积累的文化常识对选项作出正误判断。

2.解题策略

(1)调动储备,准确再现

面对试题,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凭借平时扎实的识记和积累,再现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从而准确答题。

高效积累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①分类积累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

②联想积累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比如记忆屈原: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2)联系教材,按图索骥

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记游抒情,一般都会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因此,解答文化常识题,可联系教材,检索所考查的词语,回忆该词语在课文中的相关注释,从而确定试题选项对该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5题C项: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对此我们可联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召有司案图”,回忆课文中对“有司”的注释,“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来进行判断。

(3)剖析选项,明察秋毫

各选项都围绕某文化常识进行阐释说明,如果对选项中的部分词语仔细剖析,“咬文嚼字”,就会发现整个选项的阐释存在错误,从而顺利解答该题。

如2016年全国卷Ⅲ第5题A项: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细审选项内容,“礼部为六部之一”,“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礼部”应该掌管与礼仪有关的职事;“礼仪、祭祀”都和礼部有关联性,而“土地、户籍”与礼仪没什么关联,应与户部有较大关联。

据此可判断该选项表述错误。

(4)结合语境,推断是非

试题所考查的文化常识既然出自选文,就与其在选文中的语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因此,如果对选项内容一时无法作出确切判断时,就可以回归语境来推断分析。

如2016年全国卷Ⅱ第5题D项: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而原文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这就是说陈登云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置不下达,于是他称病回家。

所以,选项中“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与语境不符,据此可推断该项表述错误。

三、分析综合

1.设题特点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对各选项的表述作仔细认真的审读,从中找出“不符合(不正确)”的一项。

2.解题策略

(1)文言文理解与分析的五大步骤

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

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

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后,对于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考生就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②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时,必须读全、读准题目,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仔细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楚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只有对题干作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理解,才能正确答题。

③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做题时要将选项的内容,逐条与原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特别是在人物的品性和事情、行为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都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件迅速从原文中一一筛选出来的能力。

对选项中似是而非、无中生有之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④利用选项,排除干扰

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考生能充分运用排除法、比较法,对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出处、题目、作者的有关情况及背景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因为可以依据这些信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⑤认真检查,全面验证

常见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即能说出自己认为错误的一项的理由;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当否定不了时,即表明答案准确无误。

(2)跳过陷阱,准确解题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命制错误选项常见的四大干扰方式有:

错位嫁接、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①陷阱一:

错位嫁接

以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来设错。

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原文片断

试题选项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作者)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参考译文

比对解题

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先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

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

有七个女儿。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

根据原文可知,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属错位嫁接,原文是“宪来求铭”可见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

②陷阱二:

以偏概全

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

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原文片断

试题选项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参考译文

比对解题

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

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

“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

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

②陷阱三:

无中生有

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情节,以此来设错。

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原文片断

试题选项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

……见楚王,曰:

“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

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王曰: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墨子曰: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王曰:

“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墨子曰:

“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参考译文

比对解题

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

……拜见楚王,说:

“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

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

”楚王说:

“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墨子说:

“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

”楚王说:

“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

”墨子回答说:

“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

”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

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

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原文的表述是公输般以攻宋利器云梯模拟攻宋,结果是九攻而被九却之,最终楚不攻宋。

所以选项中的“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于原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④陷阱四:

曲解文意

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错手段。

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

原文片断

试题选项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参考译文

比对解题

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

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

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

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

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意思是“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

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而选项D中却表述为“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属曲解文意

四、文言翻译

1.设题特点

基本形式为在文言文选文中找出两个句子,要求准确翻译,侧重考查正确理解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2.解题策略

(1)文言翻译六个注意

①注意古今异义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与现代汉语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意义不同。

如“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顺承连词,但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然”是“这样”,“后”是“以后”。

②注意词类活用

有个别词有词类活用现象,在翻译时也要特别体现出来。

成语“狼吞虎咽”,这里的“狼”“虎”都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狼一样”“像虎一样”,不能译成“狼吞下虎咽下”。

③注意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一般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不一致。

在翻译时要调整过来才能文从字顺;如果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④注意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得无……乎”,只要在文言文中出现就要翻译成“莫不是……吧”。

⑤注意一般要直译

一般的句子在翻译时都要字字落实,除了人名、地名不译外,要把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都翻译出来。

⑥注意个别语句要意译

有些句子或句子的某个词语如果不能直译,或者直译后句子太别扭,可采取意译的方式。

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这些常常是不能直译的。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为比喻,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意译为“坚固的城防”,或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

运用借代的句子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应翻译为“贫民”,“缙绅”应翻译为“官员”,“三尺”应翻译为“法律”,“万钟”应翻译为“高官厚禄”,等等。

婉说,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

凡遇到婉说的句子,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替换,该换成什么说法就换成什么说法。

至于运用互文的句子,既不能直译,也不能替换。

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不能译为“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文言翻译的六个失误点

失误点

原文(句)

误译

分析

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适逢金国上将军完颜昌加紧围困楚州,佐理郡务官贾敦诗打算交出城投降,安抚使杜充命令部下前往支援

官职名“左将军”“通守”“宣抚使”,不用翻译,却强行翻译

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僧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数十万。

及一行开元中承上敬遇,言无不可,常思报之

高僧一行,年幼时家庭贫困,邻居有个王姥,前后接济一行数十万铜钱

“邻居有个王姥”文白掺杂,读者不能明白“王姥”是人名,还是一个老太太,“姥”根据文意应译为“年老的妇人”

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孔子止之曰:

“何仁义之不免俗也。

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

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

由歌,予和汝。

”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诗经》《尚书》不学习,礼乐不修习,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调整到后面

该删不删,画蛇添足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

”楚王笑着说:

“圣人也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在这里。

①“也”字,句末表示判断,答案翻译成“也”,错误。

②“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答案当成了兼词“于之”,错误

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然而积聚一勺勺汇成为江河,累积细微的尘土而使峻极更高,不立志,不勤奋,没有办法成功

“一勺勺”后省略了“水”,“峻极”后省略了“高山”,这些在翻译时应补上。

“理”没有翻译出来,应为“按道理”,这样表达的意思才完整

该变不变,语意不畅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胶住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风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没有力量

“胶”应根据语境翻译成“胶着、搁置”。

“风之积”应稍变通下,可翻译为“风积聚的力量”,此处翻译不够准确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

“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

“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

“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

“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

“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看/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断句题,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语段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停顿点的不同。

比如“初/选人调拟”“初选人调拟”,从“初”是时间状语的角度分析,“初”后要停顿;再如“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从前文分析,这句话主要是说先前官员选定的弊端,这里的“吏”“选者”是相对的,即这是两句话,主语分别是“吏”和“选者”,所以“选者”前要停顿。

据此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说法不正确,近待的官职未必就是高的,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

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

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

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

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

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

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原文只是说许将让对方理屈词穷,回来向朝廷报告此事,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并没有说“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曰: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