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汇总大全.docx
《艾灸疗法汇总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灸疗法汇总大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艾灸疗法汇总大全
艾灸疗法汇总大全
字体大小:
大-中-小yezhijiu 发表于12-04-2409:
48 阅读(820) 评论(0) 分类:
艾灸养生
艾炙疗法汇总,艾灸的主要应用方法
一、艾炙疗法
1肠胃不太好:
艾炙足三里、神阙、关元。
2扁桃体炎:
用艾条炙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大便不爽:
艾炙(悬空炙)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反流性胃炎:
可以用化脓炙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炙。
5胆囊长了息肉:
可以艾炙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艾灸可以治疗咽炎:
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再艾炙大椎和天突。
(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
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
7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可以艾炙治疗,用四眼艾炙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炙,还有用单眼炙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炙。
8糜烂性胃炎:
用四眼艾炙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炙,还有用单眼炙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炙。
9高血压:
艾炙大椎和百会。
10治疗便秘:
炙神阙、关元、足三里。
11早泄:
可以艾炙关元、中级、八髎穴。
12霉菌性阴道炎:
艾炙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效果很好,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宫颈糜烂:
艾炙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艾炙治疗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子宫肌瘤:
可以艾炙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可以艾炙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肾虚:
应该艾炙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十二指肠溃疡:
艾炙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肩周炎:
可以艾炙或直接炙更好,还可以炙后按摩。
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腰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炙和通窜部位艾炙。
19功能性子宫出血:
可以艾炙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宫颈炎:
可以用艾炙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
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预防经常感冒,艾炙最有效果,艾炙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炙的方式或隔姜炙的方法。
23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
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过敏性鼻炎:
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二、艾灸的新应用
1.美体灸
针灸减肥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认为,肥胖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水湿、瘀血充塞肌肤所致。
当人体阳气虚弱,血行失畅,脂浊痰浊,因而堆积体内,通过针刺人体某些穴位,可以起到使肠蠕动和抑制胃酸和其它消化液的分泌延长胃排空时限;针灸还可以增强肥胖者下丘垂体,促进机体脂肪代谢,消耗积存的脂肪,针刺耳穴可激起饥饿中枢人为变化影响其营养状态,从而控制饮食达到减肥目的。
艾灸取穴:
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
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
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
2.美容灸
*去除双下巴
一部分脸面轮廓实际上是皮肤构成的,在长时间的不良刺激中,这些轮廓会变形,它告诉你,你的年龄不小了。
美化轮廓是美容重要的一项,采用针灸的方法反复刺激,能够恢复美好的脸部轮廓。
同时,女性也应保持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眼袋的形成,与枕头太高,伏案工作过长都有关联。
*消除假性皱纹
所谓假性皱纹的概念实际上是真性皱纹的前期阶段,如果不注意改善假性皱纹,将很快向真性皱纹方向发展。
女性因为减肥,皮下脂肪减少所产生的皱纹和皮肤水分所产生的小皱纹,都属于暂时性的假性皱纹,针灸穴位刺激皮肤功能活化,增加和保持皮肤水分与脂肪,它的物理机制是弱电流导入皱纹皮下,引起组织肿胀产生纤维化,消除皱纹。
*减轻眼袋
所谓眼袋,就是眼眶四周的韧带松驰,脂肪组织向皮下膨胀,形成的病状突起,往往会渚留水分。
后天性的眼袋是眼睑皮肤长期受到不良刺激而引起的,如不正确按摩,常画眼线,最终导致眼睑皮肤松驰并萎缩。
针灸相应穴位如太阳、鱼腰及阿是,接通电源引起眼睑肌肉明显跳动,加速局部分解,从而收紧松驰的眼袋。
*瘦脸美化面部轮廓
针灸美容可以增加面部血液循环,排出废物与二氧化碳,清除死细胞与垢物,使皮肤组织迅速获得养分,防止皮肤组织层内脂肪细胞的松弛老化,重整面部轮廓,强化面部肌肉,令瘦脸效果明显,持久。
针灸美容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针刺、艾灸、耳针等方式,采用一定的手法,增强面部皮肤和肌肉的弹性,加快新陈代谢,促使头面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通畅,使面部气色红润光泽,皱纹减少,衰老延缓。
针灸还能调整能量系统和内分泌的功能,使皮脂腺分泌协调,皮肤变得光滑细嫩;针灸美容法除改善面色,消除皱纹之外,还可以治疗痤疮、面部黑斑、黄褐斑以及肥胖症等疾病。
针灸美容法对机体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亢进时,针灸可使亢进平抑;机体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时,针灸可使抑制变为兴奋,所以针灸可调和阴阳,可使机体从平衡失调状态恢复正常。
针灸美容术还能标本兼治,在美容的同时,又能增强体质。
针刺消除面部皱纹,局部取穴可选头维(双)、印堂、太阳(双)、阳白(双)、四白(双)、瞳子髎(双)、丝竹空(双)、颊画(双)、地仓(双)、迎香(双)、承浆等穴位。
根据中医“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的理论,可配合选用肺俞、脾俞、太白、三阴交等肺经、脾经穴位,也可配合神门、内分泌、肺等耳穴作耳针或王不留行籽压贴治疗。
香港地区的针灸美容医师认为面部三角形取穴,对消除面部皱纹的疗效较好,如印堂、左头维、右头维三角形取穴可消除和防止额部抬头纹;太阳、丝竹空、瞳子髎三角形取穴,可治疗和预防眼角鱼尾纹的发生;下关、颊车、迎香三角形取穴,可消除和防止耳前皱纹、口角皱纹。
针刺“阿是穴”(即在面部皮肤皱纹较深的地方浅刺,针尖需透进真皮层,下针可密一些,针距约5分),对消除面部皱纹有良好疗效。
针刺美容采用的针宜用特制的毫针。
这样的针有几个好处:
针锋尖而细、针柄短、进针无痛感,不易出血,不遗留瘢痕。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半寸长或2寸长的毫针也可使用。
如能够买到36毫幼小毫针、日本式奈良短针、南朝鲜套管小毫针、日本38-42号针则更适合于面部针刺。
此外,特制的电梅花针及问世不久的磁针(不刺入体内,采用按压方式治病的一种针)对面部美容也有较好疗效。
针刺时间,每次需留针15分钟左右,隔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
灸法美容可单独运用,也可与针刺配合使用。
灸法美容宜采用悬灸法,即用药物艾条间接灸,忌用直接灸法,如艾柱灸、隔姜灸等等。
灸法有消除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美化肌肤,增强体质的作用。
除面部穴位间接灸以外,还可配合保健灸,可选用肺俞、合谷、曲池、肝俞、膈俞、脾俞、肾俞、神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穴位。
三、保健灸法
保健灸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灵枢·经脉》说:
“灸则强食生肉”。
说明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的作用。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这一养生名言至今仍脍炙人口。
灸法之所以保健,主要在于它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
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指导,利用某种易燃材料或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熏,借其温热性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灵枢·经脉》: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针、灸、药各具特点,各有其局限性,而灸法的特点在于弥补针、药之所不及。
其对于使用针、药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或用于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
正如明代李延《医学入门》中曰: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保健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1)足三里灸: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的功效。
多灸此穴,以预防中风,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
用于预防中风,在平时可单灸足三里,有中风先兆时可配合绝骨穴。
古人多采用化脓灸,有“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的谚语。
灸此穴有预防老花眼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
(2)神阙穴:
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之功效。
其方法有隔姜灸、隔盐灸,每次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3)气海穴:
气海又名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
常灸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作用。
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
孕妇禁用。
(4)关元穴:
关元也称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具有温肾固经、补气回阳、通纳冲任之功效。
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
孕妇禁用。
(5)身柱灸:
清心宁神,降逆止呕之效。
多采用温和灸法,用烟卷大小的艾条,每次5~10min,隔日1次,每月不超过10次。
(6)风门灸:
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之功效,主治一切风证,多用于预防感冒,采用隔姜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间,每日灸1次,每次5~10min,连灸10天。
(7)中脘灸:
中脘为任脉经穴,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
具有健运脾胃,补中益气之功效。
常用隔姜灸、温和灸。
每日灸1次,每次5~9壮,连灸10天。
临床上保健灸法,除上述穴外,还有大椎穴、膏肓穴、三阴交穴、命门穴、肾俞穴、曲池穴、阳陵泉穴及“伏天穴”等。
从保健灸的几个主要腧穴来看,足三里一穴属阳明经,古代很多文献均谓其有强壮及助消化的作用。
如《中藏经》曰:
“三里主五劳羸瘦,七伤虚寒空”。
其次如关元、气海穴,不少文献认为有强壮作用,《医学入门》:
关元主诸虚损”。
《类经图翼》:
“关元主诸虚百损”。
可见长期施灸上述穴位,能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培肾固本、强壮全身,从而达到保健延年的效果。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下3寸,即小腿胫骨前缘外侧、膝关节下四指宽处。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足三里是一个滋补强壮穴位。
针灸该穴位,可治疗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高血压、贫血、虚弱、下肢瘫痪、膝关节疾病等。
拍打足三里,可以刺激穴位,除了起到与针灸相同的效果外,还能提高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由于人体的衰老与微血管闭塞、微循环障碍有关,因此拍打足三里还能起到防止衰老的作用。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就是使用艾灸进行家庭自我调治。
灸法四季皆可,尤以冬季为宜。
《孟子》中曾载: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孔子也说过“无病自灸”的话,可见艾灸这种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存在了。
《宋史》里还记载着一则故事:
宋太宗赵光义病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来看望并亲自为其艾灸,可见艾灸在当时已经是很普遍的防病治病方法,宋代的一幅“艾灸图”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四、三十而立要艾灸
艾灸养生,对于30岁以上的人尤为重要。
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就是说,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
常年坚持,必获殊益。
养生保健灸哪里:
灸疗,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怎样拿捏准确?
一般人能做到么?
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
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
肾运化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艾条灸:
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直接熏灸相关的穴位,这种方法优点是疗效快,每次施灸时间短;缺点是烟气大,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施灸穴位多的话,会十分疲劳。
优点:
使用方便,使用者可以边施灸,边看电视、看书,使用电脑。
适用于家庭自我保健。
五、马氏温灸法
1.辨病施灸(整体同步调节)
1.三焦俞(双)脾俞(双)环跳(双)阳陵泉(双)中脘、足三里(双)脐
2.肝俞(双)胆俞(双)章门(双)期门(双)太冲(双)患处脐
3.三焦俞(双)脾俞(双)风市(双)关元、曲骨、申脉(双)患处脐
4.肺俞(双)神道命门、大肠俞(双)尺泽(双)昆俞(双)患处脐
5.三焦俞(双)脾俞(双)肩隅(双)曲池(双)三阴交(双)患处脐
6.心俞(双)膈俞(双)风池(双)檀中、巨阙神门(双)患处脐
7.三焦俞(双)脾俞(双)风池(双)下脘、气海绝骨(双)患处脐
8.厥阴俞(双)胃俞(双)气海俞(双)不容(双)少海(双)患处脐
9.三焦俞(双)脾俞(双)委中(双)天枢(双)照海(双)患处脐
10.肾俞(双)膀胱俞(双)督俞(双)内关(双)涌泉(双)
(1)患处脐
11.肾俞(双)膀胱俞(双)百会哑门列缺(双)涌泉(双)
(2)患处脐
12.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天池(双)间使(双)患处脐
2.每日灸一组穴,十二天为一个疗程
必须严格按拟方穴位排列的前后顺序施灸,不得随意改动。
先阳后阴的灸规,先灸背部每次25分钟,再灸胸腹部穴,每穴灸30分钟,再灸四肢穴灸25分钟(足三里(双)穴、涌泉(双)穴应各灸30分钟)。
头部穴灸30分钟。
根据具体病情:
第十组穴初灸1—5个疗程可灸上边
(1)五穴,待下肢腿部气血已开始活动时即可改灸下边
(2)六穴。
每个疗程完之后可休息1—2天。
也可不休息,再从第一组开始循环灸治,直到病愈为止。
3.该拟方的具体适应症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
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及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等的温灸治疗,本拟方都适用。
六、常用灸法及技巧
1.直接灸法
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约达70℃。
此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非化脓灸。
a.化脓灸
也称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
古代多用此法,因艾炷大,如枣核,要求一、二次灸成,令发灸疮,致皮焦肉烂,痛苦不堪,人多畏惧,不愿接受。
现代仍有沿用此法者。
如有些地方防治哮喘、慢性气管炎,专门在三伏天灸背部腧穴,大炷烧灼,致令成疮,称为打脓灸。
效果虽好,但一般医者多不主张急于求成,而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方法,代替了大炷灸法。
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操作技巧:
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体位,审定穴道,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或用笔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一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按灭;第二壮不去艾灰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即按灭。
第三壮燃至将尽,知大痛时即迅速按灭;同时医生可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可以减轻痛苦。
如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
耐心灸至十余壮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甚痛苦了,连灸多次,不数日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
或不化脓只要这样长期施灸,也同样收效,可免炮烙之苦,现在都采用此法。
临床上灸关元穴可治缩阳症,或遗精、早泄,一次可灸二、三百粒。
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壮时,约有5厘米×5厘米皮肤起红晕,3厘米×3厘米组织变硬,2厘米×2厘米(即中心部)被烧黑。
初灸时尚觉灼痛,以后一热即过,没有痛苦,反觉舒服。
每次少灸几壮,只要长灸,照样有效。
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
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
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复盖,等结痂后再灸。
至于灸疮化脓,多属无菌性,勿须顾虑,这和一般疮疖或创伤性炎症不同,未见发生过什么问题。
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就可连续施灸。
如果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黄绿色的脓液,或疼痛流血,而且有臭味,即为继发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
一般说灸疮化脓,是属于良性刺激,能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千万不要一见化脓就顾虑重重,影响施灸,通常灸疮不加治疗,约30天左右就自然痊愈了。
但化脓灸后要用敷料保护,以防继发感染和摩擦。
化脓灸适应症:
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可使用,也可以试灸于癌症。
尤其适宜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b.非化脓灸
取麦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
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
现代日本医者多用此法,应用很广,凡是灸法之适应症,均可用此法施灸。
根据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无需严格区别。
2.间接灸法
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
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
a.隔姜灸法:
是用姜片做间隔物。
生姜入药,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
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操作技巧:
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
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过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艾炷勿过于紧实,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于松散,则燃烧太快,易脱掉火星。
每点燃一个,尚未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这样对于下一个艾炷就不必再点火了。
随着久的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
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后来接近姜片则热力剧增,就会发泡。
隔姜灸发泡,是技术错误,特别是颜面部更宜避免。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
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
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轻柔的干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闭合。
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隔姜灸之适应症:
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萎软无力等。
尤其对面瘫更为适宜,治疗本病用隔姜灸法,疗效优于针法。
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温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b.隔蒜灸法:
用蒜作间隔物。
大蒜入药,辛温有毒,性热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
施灸时取独头紫皮大蒜,切一分厚数片,或用蒜数瓣,略捣碎,呈泥状,放置于局部,将艾炷放上施灸。
最好放在疮头上,即炎症区之顶点。
如果漫肿无头,可贴湿纸,先干者为疮头,此即施灸之中心。
艾炷如黄豆大,松紧适度,火力由大而小。
灸的程度,从不知痛灸到知痛为止,知痛灸到不知痛为度。
每日灸一、二次。
初发者可能消散,化脓者亦大大加快速度,缩小范围,不只减轻炎症期、化脓期痛苦,还能促使早日愈合。
隔蒜灸之适应症:
治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不拘日期,宜多灸之。
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
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蛰伤,在局部灸之,可以解毒止痛。
治瘰疬,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临床上也有用于治肺痨者。
蒜有刺激性,灸后应用敷料遮盖,防止发泡,摩擦溃烂。
c.隔附子饼灸法:
用附子饼作间隔物。
附子入药,辛温有毒,走而不守,消坚破结,善逐风寒湿气,以灸溃疡,气血虚弱,久不收敛者为佳。
用附子研成细粉,加白及或面粉少许,用其黏性,再以水和调捏成薄饼,约一、二分许厚度,待稍干,用针刺许多孔,放在局部灸之,或治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肉芽增生流水无脓,臁疮,频频施灸能祛腐生肌,促使愈合,一饼灸干,再换一饼,以内部觉热为度。
可以每日或隔日灸之。
d.隔盐灸法:
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
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以多灸。
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对寒性腹痛,痢疾,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
3.温针灸法
此法最早见于《伤寒论》。
又名传热灸,烧针尾。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上说:
“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
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在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
”可见此法流传已很久了,多年来江浙一带颇为盛行,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人使用。
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达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而传入深部。
其适应症很广,南方有些针灸医生,几乎每针必温,不扎白针(干针、冷针)。
操作技巧:
要温针时,应选略粗之长柄针,一般在28号以下最好,长短适度。
刺在肌肉深厚处,进针后行针使之得气,然后留针不动,针根与表皮相距约二、三分为宜。
将硬纸片剪成方寸块,中钻一孔,从针柄上套入,以保护穴道周围之皮肤,防止落下火团烧伤。
取粗艾绒,用右手食、中、拇三指,搓如枣核之形状大小,中间捏一痕,贴在针柄上,围绕一搓,即紧缠于针柄之上。
然后用火柴从艾炷之下面周围点燃,待其自灭,再换艾炷。
一般三、五壮后,穴道内部觉热为止。
施灸中如果不热,可将艾炷放得靠下一些,过热觉痛时可将艾炷向上提一些,以觉温热而不灼痛为度。
一次可烧三、五针或更多。
此法方便易行,应大力提倡,但必须小心防止折针,因烧过多次之针,最易从针根部折断,而且医生要在平时反复练习缠绕艾炷的手技,熟练者一触即妥,几秒钟就能牢固地放在针柄。
肯下功夫,练几个小时手就熟练了。
温针灸的艾炷,要光圆紧实,切忌松散,以防脱落。
温针灸之适应症,为偏于寒性的风湿疾患,关节酸痛,凉麻不仁,便溏腹胀等虚弱之证均可用之。
4.艾卷灸法
此法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
其名称有:
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
艾卷灸法手技分两大类:
a.实按温热灸法
多用于太乙针和雷火针,其法是取棉布或棉纸折叠数层如手掌大,放在穴位上,再用两支针(卷)点着,不起火苗,每次用一支,实按穴上稍停即起,起来再按,几次之后艾卷将灭,另换一支,交替按压,垫布将烧焦黑,但不能使烧着起火,反复数次之后,穴位上即变得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