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电子教案.docx
《笔译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笔译电子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笔译电子教案
笔译第二学期电子教案
使用教材:
田传茂、杨先明编《汉英翻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一讲 导言:
翻译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了解翻译学基本概念及翻译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翻译练习讲评相结合。
重 点:
翻译的本质、定义、类型、过程、程序、及译文质量评估与译者素养。
难 点:
翻译的定义与译文质量评估。
教学内容:
一、翻译史简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古至今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社会交往。
但由于人类语言在发音和书写符号上的差异,人们无论是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交际上都遇到了困难。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翻译活动便应运而生。
翻译的历史与语言同样悠久。
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翻译。
翻译可以是语内的,也可以是语际的,前者如同一语言内各方言间的对译以及古文的今译。
后者如英汉互译。
口译早于笔译,因为人类语言最初只有声音和意义,没有书写符号。
也因此,人类最早的翻译活动(口译)无从考证。
但我国古代典籍上的有关记载表明,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口译之事。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的总称。
《礼记·王制》记载:
“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寄、象、狄鞮、译都是指通译言语的人。
由于当时中原文化高于周边民族,两者之间的翻译只限于通达志欲的口译沟通。
后来,佛经译者在“译”之前加“翻”,构成“翻译”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阅读本节全文
课后思考题:
人类为什么需要翻译?
课后练习:
p.311 英译汉短文一
二、翻译的本质
关于翻译的本质,圣经中的一段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创世记》第十一章记载:
诺亚逃过洪水劫难之后,东迁到示拿,并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大平原,就在那里从事生产,繁衍子孙。
那里土地肥沃,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兴旺,后来成了人口众多的城镇。
因为祖先们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决定动手修筑一座通天的高塔,以防水患。
他们学会用石料、烧砖与石灰等材料建造高大建筑物的技术,很快把塔建得越来越高。
按计划,这座高塔非常庞大,要能容纳全城的人,因此高度必须达到天顶。
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决定亲临人间看个究竟。
当他见到塔身后,又惊又怒,心想,刚刚繁荣起来的人类,就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将来高塔直通到我的宝座如何了得。
他决定施神术搅乱示拿人的语言。
这样,正在建塔的示拿人彼此不懂对方的话,工程便无法再进行下去,并且发生了许多纠纷,结果是塔未建成,弄得一片混乱。
最后,大家只得按语言结群,散居各地。
人们丢下工具和材料,承认这是“渎犯上帝”的一种惩罚。
这座建了一半的塔,被称为巴别塔。
这是基督教解释世界各民族语言来源的故事。
而翻译因着这则故事而带上叛逆的色彩,它让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能够跨越上帝耶和华在他们之间设下的语言天堑,继续建造通天塔的未竟事业,实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同。
阅读本节全文
课后思考题:
你如何看待翻译的本质?
人类交流活动中的哪些形式可以看作翻译?
课后练习:
p.311 英译汉短文二
三、翻译的原则
所谓原则,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9年,1549页)。
因此,谈翻译原则即是谈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许多中外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翻译原则或标准,如古希腊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M.T.Cicero)的“解释员”式的翻译和“演说家”式的翻译,近代英国诗人兼翻译家德莱顿(JohnDryden)的“直译”、“释译”与“仿译”,当代美国译论家奈达(E.A.Nida)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支谦和道安的直译、鸠摩罗什的意译,清末严复的“信、达、雅”,当代学者张培基的“忠实、通顺”、许渊冲的“音美、形美、意美”等等,不胜枚举。
面对如此众多、差异很大甚至是两相对立的翻译原则,翻译学习者、教师以及实践者应当何去何从?
我们认为,翻译原则的确定取决于许多因素。
首先是时代文化语境因素。
不同的时代对翻译有不同的要求。
不可能有适合一切时代的翻译准则。
例如我国古代从西域和印度输入佛经,是服务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麻痹控制百姓思想的需要。
由于经典本身的神圣性以及本土的儒道思想包含有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因素,直译与归化式的借用就成为持续一千多年的佛经翻译的主流原则。
到了清朝末年,时代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
通过翻译输入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为了“以夷制夷”。
因此,严复、林纾等人的翻译突破了佛经翻译所依循的直译和严格的意译,采用了溶合增、删、并、改、述、评等手段的灵活翻译策略,即当代学者黄忠廉先生所谓的“变译”,吸取原著精华,甚至锦上添花。
阅读本节全文
课后思考题:
你认为翻译实践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有没有万能的翻译标准?
课后练习:
p.304 汉译英短文一
四、翻译的程序
从翻译本身看,可分为结果和过程,前者指静态的翻译产品,后者指动态的、具体的翻译操作。
翻译过程决定翻译产品。
翻译过程的具体内容因翻译类型而异。
这里的“翻译类型”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翻译组织形式而言,是单兵作战,还是集体协作;二是就翻译动机而言,是非赢利性翻译,还是赢利性的商业化翻译;三是就翻译体式而言,是传统的全译,还是诸如摘译、编译、译述之类的变译。
个人翻译的过程必然不同于小组翻译,前者的文本选择、收集背景资料、文本转换、译文校核等均由一人完成,后者则在翻译过程的所有环节上存在分工和互动,如文本选择、理解、译文校核上的协商讨论,文本翻译时的切割分工等。
非赢利性翻译的过程也不同于商业化翻译,如文本选择的主体不同,翻译标准的厘定相异,参与翻译过程的人员不同等等。
全译的过程与变译不同,不同之处在表达即翻译阶段,相应地,翻译的产出形式也不一样。
如摘译,需要摘选,只须翻译原文片段,译文是原文的局部;全译无须摘选,从头译到尾,译文再现原文的全貌。
阅读本节全文
课后思考题:
你认为翻译的过程包括哪些程序?
那些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课后练习:
p.305 汉译英短文二
五、翻译质量评估
翻译实践中存在各式各样的翻译。
这里边,有好的翻译,有基本上过得去的翻译,也有糟糕的翻译,这就涉及到译文的质量问题。
如何评判一篇译文的质量?
显然,用前人提出的抽象翻译标准是无法进行译文质量评估的,如清末学者马建忠关于“善译”的标准——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英国学者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等等,都太过抽象,不宜作为评判标准。
翻译质量评估必须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模式。
翻译质量评估的核心是翻译观和翻译质量观。
翻译本质的认识和翻译质量标准的厘定决定翻译质量评估的结果。
对翻译质量评估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国内外并不多见。
国外主要有朱莉安·豪斯(JulianeHouse,1981,1997),国内较早的有范守义(1987)、徐盛桓(1987),最近的则有司显柱(2005)。
阅读本节全文
课后思考题:
你认为译文评估可从哪些方面进行?
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质量评估有何异同?
课后练习:
p.305 汉译英短文三
六、译者的素养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1993:
134-137)在谈及译者的能力时认为,译者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即双语能力,双重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
翻译一般涉及两种语言,因此译者首先必须精通所关涉的两种语言。
但翻译不是翻译语言,而是翻译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所以,译者还必须对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如操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风俗、心理以及通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科技和意识形态等尽可能地了解。
翻译的内容无所不包,译者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
因此译者要量力而为,选择自己欲从事的翻译领域,如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医学翻译、法律翻译、军事翻译等等。
恰当地确定翻译的范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能事半功倍,胜任愉快。
阅读本节全文
课后思考题:
一名合格的译者需要具备哪些素养?
课后练习:
p.305 汉译英短文四
第二讲 汉英三大差异
教学目标:
掌握英汉语在思维方式、文化及语言三个方面的异同,及其对翻译学习的意义。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翻译练习讲评相结合。
重 点:
语言及文化差异。
难 点:
思维方式差异。
教学内容:
狭义的翻译一般涉及两种语言,因此语言对比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两种语言的异同。
语言的异同有助于在翻译实践中确定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例如,若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相似,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直译的策略,否则,我们就要运用翻译的各种技巧来弥合两种语言的差异。
当然,只有语言比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文化上的异同。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这是从事翻译的基本前提之一。
任何两种语言的异同,异是相对的,同是普遍的,相似性要远远大于差异性。
正如刘宓庆(1999:
43)所说,人类语言的第一位的性质是同质性,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是符号序列,都是交际工具,都有大体相同的整体性结构,如语音、语法、词汇,都有从不完善到大体完善的发展演变史等等。
哲学家贺麟(1990)也说,翻译的哲学基础,即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同理同之处,才是人类的真实本性和文化创造之真正源泉,而同心同理之处亦为人类可以相通之处。
不同语言文化的同质性是翻译得以存在的基础,而异质性则给翻译带来重重困难,因此把握其异质性有助于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前者属于汉藏语系(TheSino-Tibetan),后者属于印欧语系(TheIndo-European)。
显然,汉语与英语的差异,比属于同一语系的英语和法语的差异要大得多,翻译难度更大。
下面我们从思维方式、文化、语言三个方面探讨汉语和英语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二)英语“焦点”视,汉语“散点”视
(三)英语客体意识强,汉语主体意识强
(四)英汉语在时空观等方面的不同逻辑
“言为心声”。
言语是思维的物质化。
遣词造句的方式即表达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反映。
研究思维方式离不开表达方式;研究思维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某一特定语言的表达方式。
透彻的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而自然地用这种语言说话、写作和翻译。
表达方式与思维的联系比与语言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我们把它从语言中抽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节讨论。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进行的方式,是思维结构和思维功能的统一。
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B.L. 沃尔夫继承了他的老师萨丕尔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假说(TheSapir-WhorfHypothesis),认为语言结构决定思维过程,不同民族的语言带有该民族的思维特点。
沃尔夫假说关于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至今未被科学证实。
相反,不少科学实验证明,思维虽然与言语有联系,但是并不等同于言语,言语不是思维的必要因素。
例如,一个人处于完全麻醉的状态时,意识没有受到干扰,思维活动仍能照常进行;不掌握出声语言的聋哑人仍然可以进行思维,婴儿在未学会说话或刚刚开始咿呀学语时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这是一些特例。
在正常情况下,人是借助言语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要素,而概念是由语词来表示的,例如“汽车”的概念就是用词“汽车”来表示的。
“汽车”作为能指以符号的形式存在,标志了各式各样的车辆如客车、轿车、卡车等,具有概括性。
词的抽象和概括的特性以及语法规则等,都使语言适于充任思维的工具。
阅读本节全文
课后思考题:
语言与思维有什么关系?
英汉思维方式的异同对翻译学习有什么启示?
课后练习:
p.2781996年专八汉译英短文
二、文化差异
(一)历史地理差异
(二)宗教习俗差异
(三)价值观念差异
(四)文学艺术差异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