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与哲学》最新考点全面精析.docx
《政治《生活与哲学》最新考点全面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生活与哲学》最新考点全面精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生活与哲学》最新考点全面精析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77个)
分四个单元叙述,这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考点1
1、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⑴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②联系: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区别:
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②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⑶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考点2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考点3
3、哲学与时代精神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对哲学概念的总结:
⑴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
⑵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⑶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⑷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考点4
4、哲学的作用(功能)
⑴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⑤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P25
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P25
⑶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5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考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
考点7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
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
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考点8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考点9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的及其状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考点10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考点11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考点12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3、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考点13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14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思想
⑴地位: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
⑵精髓:
实事求是 ⑶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
⑴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伟大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⑵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⑶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⑷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⑴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⑵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⑶意义: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具有可知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考点15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考点16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⑶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考点17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⑴运动的概念:
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考点18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考点19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考点20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
①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四、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21
1、从意识的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⑵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考点22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
考点23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24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考点25
2、意识能动性的两个表现: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26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两者的辩证关系可简要归纳为: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考点27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哲学依据: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②重要意义: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七、实践 考点28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考点29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考点30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考点31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
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考点32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⑶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考点33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补充: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
九、真理
考点34
1、真理的客观性
⑴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客观性。
为什么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⑶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考点35
2、真理的具体性
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⑵真理的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36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考点37
4、真理和谬误
⑴区别:
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⑵联系:
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十、认识过程
考点38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⑴含义: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原因: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考点39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⑴含义: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⑵原因: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⑶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上升性)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
一、唯物辩证法
考点40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⑴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⑵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考点41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⑵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42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误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考点43
2、联系的客观性
⑴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表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关系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⑶方法论: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