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883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docx

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学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习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自主学习: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内容?

 

2.分封制的目的?

 

二、宗法制

1.宗法制的目的?

 

2.宗法制的内容?

 

精讲释疑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二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评价?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天子适诸侯,日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2.“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3.西周立国,以封建制度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度来维持。

我们对于周代封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宗法关系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B.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者,被排除出封建对象之外

C.诸侯受封以后仍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

D.统治权力与土地依贵族阶级高下而逐层分割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于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札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一《盂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有纳入宗法体系。

……“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有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历史》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各有何积极作用?

 

(4)周天子常称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结合材料解释原因。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学习重点:

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

学习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学习:

一、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1.皇帝制度的内容?

 

2.皇帝制度的特点?

 

3.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影响?

 

二、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

1.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3.对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评价:

 

三如何全面认识郡县制

 

精讲释疑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是?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2.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史家的研究论文  

C.秦简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

3.《水经注?

湘水》云:

“秦灭楚,立长沙郡。

”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

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郡守是长沙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B.长沙郡守需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C.郡守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命             D.县令、县长也由皇帝直接任命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

(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学习目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重点:

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学习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的发展?

 

2.唐朝的发展?

 

3.北宋的发展?

 

4.元朝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如何巩固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如何完善,其影响是?

 

4.北宋如何强化,其影响是?

 

5.元朝如何进一步强化,其影响是?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的措施和影响是?

 

2.九品中正制实行的时间和内容是?

 

3.科举制实行的过程和影响是?

 

精讲释疑

1.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影响?

 

2.科举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

“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封国制B.推行郡县制

C.实施推恩令D.剥夺王侯的爵位与封地

2.历史上很多事件具有标志性意义,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是()

A.消灭了藩镇割据局面

B.标志着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矛盾的基本解决

C.创立了行省制度

D.标志着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观察下图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中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学习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自主学习: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

 

精讲释疑

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让“群臣”监督皇帝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君主专制                        D.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

2.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

”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军机处

3.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

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结合三则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